查看原文
其他

中外交通史话 || 马可波罗曾被误认为蒙古人,《游记》译本哪家强?

2018-04-24 澎湃新闻 朱戟影 国际汉学研究与数据库建设

本文转自“澎湃新闻”,特此致谢!


【编者按】
       Netflix新剧《马可波罗》第一季10集日前已经全部放出,许多网友看过后都对其表示失望,各种“吐槽”也是纷至沓来,据说还有一些历史细节的硬伤。不过对于此类影视作品,我们一向不能要求太高,更何况还是西方人拍东方的故事。
       马可波罗算是在中国知名度最高的西方历史人物之一,但具体关于他的经历恐怕闻者寥寥。其实要想了解历史上真实的马可波罗,最好的途径莫过于去读《马可波罗游记》这部奇书,那么我们该选择哪位翻译家的译本?第一个《马可波罗游记》的中文译本何时诞生?
       
       马可波罗出生在意大利威尼斯城的一个商人家庭中。公元1275年,他随同父亲和叔父到达中国,居留了17年。1291年,他们伴随波斯出使元朝的使臣离开中国,1295年返回故乡。不久,马可波罗参加了对热那亚城的海战,兵败被俘入狱。他在狱中口述其在东方的见闻,由同狱难友为之笔录,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马可波罗游记》(以下简称“《游记》”),然而这本充满传奇色彩的著作究竟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如同很多西方经典著作一样,马可波罗及其《游记》最初传入中国,也是通过明末清初传教士的引介。譬如,在德国传教士郭实腊主编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英国伦敦会所属英华书院在香港出版的《遐迩贯珍》中文月刊上都有相关文章介绍。不过在《游记》的汉译本出现之前,中国人只能通过“道听途说”去了解其人其事,无法亲自领略马可波罗在书中述说的传奇经历。


身着鞑靼人服装的马可波罗像


第一个汉译本把主人公认错了


       《游记》的第一个汉译本是清末魏易翻译的《元代客卿马哥博罗游记》。如今提起魏易这个名字,大家可能都比较陌生,但他其实是中国近代翻译家的先驱之一。魏易曾经和林纾合作翻译过多部外国小说,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黑奴吁天录》(又译作《汤姆叔叔的小屋》),假如没有魏易的帮助,不懂外语的林纾也根本无法完成笔述。


       魏易(1880-1930),浙江杭县人,出身书香门第。他最早从外国朋友处得知《游记》,认为“此书欧美各国重若经典,中国为书中最有关系之国,奈何不急加速译”。(《元代客卿马哥博罗游记》序言)此后,他用几年的时间述译,译文刊发在北京汪康年创办的《京报》上。之后,《京报》由于触怒亲贵,被禁止发行,魏译也随之中断。


       辛亥革命后,魏易又接着将全书译完,1913年由北京正蒙印书局出版,梁启超题签封面书名。全书共分2册3卷,总计205章。


魏易译述《元代客卿马哥博罗游记》,正蒙印书局1913年版,梁启超题字


       魏易的译本对原文多有删节,因此实际上并非全译,而且其中最大的一个笑话就是把马可波罗误认为《元史·阿合马传》中涉及的江南路中书省枢密副使孛罗。这也导致此后《游记》的汉译者如李季、张星烺等也多认同此说,直到20世纪20年代以后,伯希和、冯承钧才纠正了这个错误。尽管如此,魏易的译本还是有筚路蓝缕之功。


“学二代”张星烺两次翻译《游记》


       1910年,留学德国的张星烺经同学推荐,向英国皇家图书馆借阅英国人亨利·玉尔(Henry Yule)所注的《马可波罗游记》。他随后对原著发生极大的兴趣,“每觉闷时,即取是书读之”。(《马哥孛罗游记导言》序)


       1922年,张星烺翻译完成了全书的三分之一,并作补注,遗憾的是,他仍把马可波罗误认为忽必烈的重臣、枢密副使孛罗。他先是将英人亨利·玉尔英译本附注及法人亨利·考狄修订补注本《游记》导言部分译出,1924年,张星烺译注的《马哥孛罗游记导言》作为“受书堂丛书”第一种,由中国地学会出版发行,陈垣题签封面书名。


张星烺译注《马哥孛罗游记导言》,1924年中国地学会发行,陈垣题字


       到1929年,张星烺才将所译《游记》正文第1卷30章与《导言》合并印出,由北平燕京大学图书馆发行。此后一直到1937年7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又出版了他的第二个译本《马哥孛罗游记》,1947年2月发行第三版。


       张星烺(1889-1951),字亮尘,为著名地理学家张相文之子。他1906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化学系学习,是中国最早攻读生物化学的研究生之一,后来成为中西交通史专家。他编注的《中西交通史料汇编》迄今仍然是研究中西交通史的必备参考资料。


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的《游记》你一定没见过


       《游记》汉译史上的第三个译本是由李季翻译的,1936年4月在上海亚东图书馆印行。然而这个译本的质量依然不高,如上海《关声》杂志就在1937年第5卷第9期上刊登了一篇吴耀祺对于李季译本的书评,举出人名误译16例、地名误译25例,宗教名称误译2例。


李季译《马可波罗游记》,上海亚东图书馆1936年版


       李季(1892-1967),湖南平江人。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1920年参与筹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为小组成员。他从1918年至1964年从事译著工作,出版600万字以上。


       李季早年埋头翻译海外社会主义思潮论著,他于1920年翻译出版的英国人克卡朴著《社会主义史》由蔡元培作序,被当时的上海各学校使用并选为国文读本,据说此书还是使毛泽东得到关于马克思主义及阶级斗争启蒙的三本书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李季在《游记》的译者序言中透露出了明显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譬如他就特别强调了《游记》的社会经济史料价值,“普通所谓游记,无非是一些遨游名山大川,赏览古迹胜境的作品;而《马可波罗游记》关于中国的部分却是一部绝好的元初社会状况的写真,凡我们自己的史书没有记载的,或没有详细而有系统地记载的,他都替我们记录下来了。所以这部书特别对于我们,不是一部普通的游记,而是一种宝贵的社会史料。”

冯承钧的最佳汉译本问世后才有了“马可波罗”


       就在李季的《游记》译本出版后不久,冯承钧的译本也由上海商务印书馆于1936年11月印行。冯承钧将其译作定名为《马可波罗行纪》,我们现在坊间流行的《游记》译本,主要就是冯译本。


沙海昂注、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纪》,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冯承钧(1887-1946),字子衡,湖北汉口人,是民国时代另一位卓有成就的中西交通史家和翻译家,他翻译的《游记》之所以今天被大家公认为最好的汉译本,有很大原因是他审慎地选择了当时法国人沙海昂(A. J. H. Charignon)注释的近代法语本作为底本。而这一版本在后世公认的最佳版本穆尔(A. C. Moule)—伯希和(P. Pelliot)合注本1938年出版之前,应该是当时所能见到的考订最为完备的版本。


       除此之外,冯译本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纠正了此前各版本将元世祖忽必烈的枢密副使孛罗认为是马可波罗的错误,冯承钧在译序中参考伯希和的研究成果,对此问题进行了详细考辩,终于解决了这一长久沿误的重要问题,并且弃用“马哥孛罗”的旧称,改称“马可波罗”,从此这一译名沿用至今,成为Marco Polo约定俗成的译名。
       
阅读链接:
       杨志玖:《百年来我国对<马可波罗游记>的介绍与研究》,《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01期。
       邬国义:《马可波罗及<游记>在中国早期的传播》,《学术月刊》2012年08期。


补充材料:

马可波罗(1254-1324)是中世纪大旅行家。他1275年(元世祖至元十二年)从意大利到达中国,遍游中国各地,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初离华。他的《游记》,不仅详细记录了元代中国的政治事件、物产风俗,对西方世界也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因而在西方,关于《游记》的版本、译文和研究论著层出不穷。在我国,映堂居士于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在《中西闻见录》第21号上发表《元代西人入中国述》短文,是第一篇介绍马可波罗的文章。此后120余年来,已有《游记》汉文译本八种,蒙文译本二种,介绍及研究性专册、论文百余种。

8种汉文译本是:

1.魏易:《元代客卿马哥博罗游记》,1913年北京正蒙印书局出版。

2.张星烺:《马哥孛罗游记》,1929年北美印刷局印刷,燕京大学图书馆发行。此前,张星烺曾将英人亨利·玉尔英译本附注及法人亨利·考狄修订补注本《游记》导言部分译出,以《马哥孛罗游记导言》书名于1924年由北京地学会发行。至1929年,始将所译《游记》正文第1卷30章与《导言》合并印出。

3.李季:《马可波罗游记》,1936年4月上海亚东图书馆发行。

4.冯承钧:《马可波罗行记》,1936年11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47年2月第三版,建国后中华书局曾于1954年重印。全书分上、中、下三册。

5.张星烺:《马哥孛罗游记》,1937年7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6.陈开俊等合译:《马可波罗游记》,1981年11月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7.梁生智:《马可·波罗游记》,1998年9月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8.苏桂梅:《马可·波罗游记》,2012年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这是国际汉学研究与数据库建设推送的第789篇文章。


-END-


国际汉学研究与数据库建设

开通于2017年3月9日

是一个开放的公众平台

更多大咖纷纷亮相


汉学 · 典籍 · 大家

·↑长按此二维码可关注 ↑·

投稿邮箱

leewrcn@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