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学卅载 多艺兼通:探访外国文学文化学者朱振武的“三味书屋”
本文经“学术人文”授权转载,特此致谢!
因为他,我们遇见了《达·芬奇密码》遇见了《失落的秘符》遇见了《天使与魔鬼》等一系列丹·布朗文化悬疑小说。在这个春日的早上,我们要跟着他的步伐,走进他的三味书屋。他,就是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朱振武教授。
探访外国文学文化学者朱振武的“三味书屋”
朱振武教授的办公室位于文苑楼1220室
朱振武教授主持翻译丹·布朗系列小说
学 人 介 绍
朱振武,文学博士,外国文学与翻译博士后,作家,翻译家;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纽约大学和西弗吉尼亚大学访问学者;现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文学与文化研究;文学翻译研究;中外小说比较研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及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秘书长,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暨翻译研究委员会主任;中国认知诗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认知翻译研究会副会长,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英语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翻译家协会理事等多种社会兼职。《世界文学研究论坛》(Forum for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主编,《译界》《英语世界》《翻译教学与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上海大学学报》等多家杂志编委,《蒲松龄研究》顾问。
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喀什大学、山西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特聘教授或客座教授;近年为全国各地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做专题讲座130多次。
已经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课题3项,正在主持国家重点项目一项,获得省部级项目及奖项多种;出版著作15部,编著50多种,译著30多种;期刊论文200多篇;报纸文章100多篇;小说、诗歌等创作多种。主持译介的《达·芬奇密码》等丹·布朗系列文化悬疑小说及相关研究书籍引起轰动,100多家主流媒体对他有专题报道。
治学卅载
多艺兼通
从“新人”到“成就”:跨越的十年
走进“三味书屋”,最引人注目的便是窗台边的一方矮柜,上面考究地摆放着朱教授已经付梓成书的多种文学研究及翻译著作。书丛之上是两块来自上海翻译家协会十年颁发一次的实木证书,从“新人”到“成就”,从2006年在翻译界初出茅庐到2016年蜚声国内成果赫赫,朴实厚重的证书见证了朱教授多年来在中国翻译领域的辛勤笔耕。
从“新人”到“成就”
在错落有致的书丛里,其中最显眼的要数精装中译本的《达·芬奇密码》,其在短时间内引发了一场轰动全国的“丹·布朗现象”。其后,朱振武教授主持翻译的《天使与魔鬼》《骗局》《数字城堡》《失落的秘符》等丹·布朗系列文化悬疑小说,本本皆是畅销十几载的现象书籍。
除此之外,集翻译家、学者和作家于一身的朱教授,更是深入到文本深层对这一走红世界的现象进行剖析研究,从学理高度探寻丹·布朗小说成功的文化、心理及美学要素。于是,The Dan Brown Craze(丹·布朗现象诠释),《解密丹·布朗》等学术著作相继问世。同时,在布满矮柜的众多书籍中,我们也看到朱教授在学术领域的其他成果,《汉学家的中国文学英译历程》《福克纳的创作流变及其在中国的接受与影响》等15部专著,学者朱振武对世界文学经典作家作品、对英语文学文化、对中外文学文化关系以及对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的理念与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朱振武教授近期专著
行走在学术圈里的正能量者
在矮柜一边的书柜外壁上,挂满了朱教授参加的各种国际国内重大会议的代表证,粗略数下来,已有一百几十张了。朱教授说,这些是参加会议的一个珍贵纪念,比如中国文联第九次、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八次、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2016年再次作为上海代表参加两会等等。
除了广泛参与学术会议,朱教授还着力强调文学文化自觉,经常会应邀进行公益演讲,为推动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献计献策,并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做专题学术讲座120多次,在学界获得了良好的声誉。
书柜中这张照片里,朱教授身着运动衣,手拿乒乓球拍,专注地发球。他十分爱好体育运动,无论乒乓球还是篮球都很擅长,闲暇时光总爱以球会友。朱教授说,作为学人,尤其要注重锻炼身体,不做弱书生,不做呆板教授。
在运动中获得乐趣
师生友谊乒乓赛
书柜的对面墙上挂着两幅题字,靠左边一幅字体苍劲有力,四个大字:人间正道。朱教授说这四个字是从毛主席的诗句中引用来的,“我们做人要正,做学问要正,教书要正,做事要正,这就是恒久的,我们提供给社会,提供给学生,提供给大众都应该是正能量的东西。做人格局要大,要潇洒,要拿得起,放得下。”
右侧是一幅草书作品,内容是诗人邹浩的《画山》:
扫成屏障几千春,洗雨吹风转更明。
应是天公醉时笔,重重粉墨尚纵横。
学生眼中的朱老师
自入师门,迩来半载有余。老师之为学为人,弟子常志于心者,或其“尖”“专”“严”三字。其“尖”者,在其为学之标准。其研究无不满怀前沿意识、问题意识,直指文学自觉、文化自觉。其“专”者,在其为论之精研宏阔,读师之文,除叹其旁征博引、纵横捭阖外。其“严”者,在其做事做人之细微处,其治学之严谨、做事之严慎、修身之严直、教导之严厉,身为弟子多所亲历。师之谨严,常令弟子不敢丝毫懈怠。遇此良师,三生为幸!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冯德河
进入师门前,曾有幸聆听过朱老师的讲座,那时便被老师的博闻强识和深厚学养所折服,成为朱老师的铁杆粉丝。有幸进入朱门后,又深刻感受到朱老师做事的雷厉风行、谈吐的风趣幽默、为人的真诚大气,以及对学生的认真负责。朱老师身体力行,在为人为学等方方面面给予我们细致、耐心的指导。每当我有所懈怠之时,老师的谆谆教诲就会立刻在耳边响起,成为我前进的动力。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蓝云春
犹记听闻《达·芬奇密码》的译者朱振武教授来到我们学校后,我怀着兴奋忐忑的心情向老师发了第一封邮件,没想到很快就得到老师亲切的回复。跟随老师学习一段时间后,发现尽管老师平日忙碌非常,但对于学生却一直尽心尽力。老师因材施教,在学习上给我们每个人不同方向的指导。学习之外,老师在为人处世方面给我们的教导更多,老师一直说人品比知识重要的多。得以有幸拜入他的门下,每每感叹,于我是多大的幸运!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 路玮
午后的阳光倾洒进办公室,洒在气势磅礴的诗句上,洒在坦荡自适的朱教授身上,朱教授沉声谈起自己的人生格言:学问人品皆好,身体精神俱佳。真正的学者应该如是吧。
这是国际汉学研究与数据库建设推送的第795篇文章。
-END-
国际汉学研究与数据库建设
开通于2017年3月9日
是一个开放的公众平台
更多大咖纷纷亮相
·↑长按此二维码可关注 ↑·
投稿邮箱
leewrc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