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社会创新对比研究·卷首语
中美社会创新对比研究
卷首语
【背景】
“社会创新(Social Innovation)” 这个概念自1960年代被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 和英国社会学家迈克·杨(Michael Young) 等人在其著作中讨论以来[1],半个多世纪仍热议不断,历久弥新。用一个简单的例子就能直观地看出如今社会创新在全球范围内的热度:无论用百度、必应或任何搜索引擎搜”社会创新“(或谷歌搜索“socialinnovation"),你将会得到超过千万条搜索结果。其中会有关于社会创新的新闻、讨论、活动、研究以及各种各样的组织机构。
多年以来,来自全球各地各个领域的个人和团体,以实践或理论研究等不同的形式,不断地在各个维度开创、扩充、塑造、诠释和表达着社会创新这一看似简单明确却又复杂而包容的概念。尤其近几年来这一概念进入中国,关注中国社会发展的组织和个人纷纷投入到社会创新相关活动中来,通过实践逐步推进着社会创新的本地化,丰富着社会创新的含义。SEED社会创新种子社区,也就是《中美社会创新比较研究》系列报告产生的地方,就在其列。
【缘起】
2017年夏天,SEED社会创新种子班将一群怀着相似理想却运行在不同轨迹的人汇集在查尔斯河畔,一起讨论如何以社会创新来种下一个更好的中国。这当中有在中美求学或工作的SEED执行团队成员、在世界各地践行中国公益的华人社创客,还有来自中美两国关心我国社会创新事业的SEED导师。半个月对于社会创新理论和当前实践的讨论与探索,特别是对美国社会创新概况的学习和实地参访,让我们对社会创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看到,美国社会创新在规模、形式和领域等方面都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并且社会各界对于社会创新的实践和探索都非常活跃:以斯坦福大学和波士顿学院等为代表的大学社会创新中心,以白宫社会创新办公室为代表的政府机构,以各市甚至深入各社区的社会创新中心为代表的民间机构,以及以Ashoka 和B-Lab发起人为代表的实干企业家们在社会创新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支持推广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对比我国的社会创新现状,我们在思考中产生了更多的困惑:
社会创新的定义林林总总,即使是在中国和美国,也并没有一致通用的定义。那么,我们所追求的社会创新到底是什么?这一概念又是如何体现在我们的行动中的呢?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社会创新的环境、政策、方法等都在不断演进,但为什么社会创新这一概念自产生以来至今依旧生机勃勃且影响深远?其背后持续的发展动力是什么?
中国和美国的社会创新形态相似中又有差异,政策法规、民众意识、经济发展水平等很多方面都决定了中美将是两片不同的土壤。那么,中国的社创机构与个人是否能从美国的社会创新发展中获得启发,更加明确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
然而,在现有的研究成果或实践报告中,都没能找到令我们信服的答案结论。
作为一群社创青年,怀着对社会创新领域的责任和探索精神,我们决定自己来寻找答案。
于是,在2017年的SEED社会创新种子班结束后,我们这群来自SEED种子班及执行团队、ABC美好社会咨询社、BetterPartners 以及国内公益组织和智库等的20多个伙伴们自发组成了研究小组,选择了美国作为系列研究的比较对象,试图通过多角度、多领域和跨类型的比较研究来回答上述三个关于社会创新的大问题。
【方法】
基于研究团队近一个月的前期调研和讨论,并且带着上述三个主要研究问题,我们确定了《中美社会创新比较研究》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如下图所示:
(向左滑动查看完整图片)
首先,我们广泛地搜集和整理了关于社会创新的理论文献,并与多位专家开展了深入的访谈研讨。同时,我们面向SEED内部和外部社会创新社群开展了问卷调查,了解创变者们对社会创新的理解和对中美社创主题的兴趣。
基于以上工作,我们整体梳理了中国和美国社会创新的发展现状,得出了社会创新的定义,总结了其包含的核心要素和内涵;并选定了后续的案例研究对象,以属于同一领域或同一类型的中美社创机构各一家作为一组进行对比。这些都将在下文详细阐述。
近期,我们已经开始了社创案例的系统研究,采取了面对面访谈、邮件或电话采访、网络信息收集等多种方式来收集信息,并根据社会创新的定义对各组案例进行对比分析,以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并形成专题案例研究报告。同时,我们还选取了四个专题对社会创新相关领域进行深入探讨,包括政策演进、利益相关者管理、筹资及资金使用以及影响力投资等。
随着案例和专题研究的深入,我们还会持续优化社会创新的定义,并在明年进行阶段性回顾总结,形成对中美社会创新生态圈及社创机构关键成功因素等方面的观点报告,最终回答前文中提出的三个问题,为我国的社创机构和个人提供实践指导,并引发更多关于社会创新中国本地化的思考和讨论。
【社会创新定义】
综合了中美多方对社会创新的界定,结合专家意见和团队内部讨论,我们给出了社会创新的定义——“社会创新是指改善社会问题或解决社会需求的具有创新性的活动”。
具体来看,社会创新活动要包含社会性和创新性这两个基本要素:
社会性——在活动的设计中,以创造社会共享(而非特定个人或团体)价值或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活动目标(之一),并且活动实施后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趋近或达到该目标;
创新性——相较于过去存在的理论、方法、过程或手段,该活动在趋近或达到上述社会目标的过程中采取的理论、方法、过程或手段更高效、有效或更加可持续。
在我们的系列研究中,社会创新活动必须同时包含以上两项基本元素,但不一定以社会公益为最主要目的。同时,根据上述定义,社会创新与否并不取决于行动主体是谁,无论企业、政府、个人或任意形式的合作组合都可以是社会创新活动的主体。
进一步地,我们基于逻辑模型建立了由变革理论、投入、输出、以及成果和影响四个维度构成的“社会创新要素分析框架”,如下表所示。这个框架更侧重于提供一种对活动创新性的审视角度,而其社会性的部分正如我们在定义中所阐述的,主要集中在活动的目标和其结果这两个层面。另外,框架中“变革理论”是指:某预期改变会发生以及怎样才会发生的理论假设或者研究依据。例如对于乡村支教这一活动来说,最基本的变革理论就是通过支教能够提高乡村学生的学业表现。
【社会创新要素分析框架】
根据对这一“创新框架”的细化分解,我们进一步设计了如下的“创新记分卡”,社创机构或个人都可以从这些维度对自己机构或项目的创新性进行评估。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在社会创新的各个环节都伴随着或大或小的成果和影响(即社会价值的体现),但是我们需要将各个环节的成果和影响都分离出来,只在最后“成果和影响”阶段进行总体考量,在“变革理论”、“投入”和“输出”环节只考量要素的创新性,而不考虑成果和影响力的创新性。这样做的好处是,帮助大家将社会创新活动的社会性和创新性分离开来,更清晰深入的审视理解社会创新活动。
【创新要点记分卡】
(建议横屏查看)
后续的案例比较研究都将在该定义框架下进行。我们也建议您在阅读该系列研究报告的过程中应用该框架来考量您参与或您周围的创新活动,并参与互动帮助我们优化该分析框架。
【中美创新案例选择】
我们希望通过案例对比,分析得出中美社会创新各领域及各种形态机构的特点,并通过对比中美的异同,分析背后的原因及关键成功/失败因素,从而为我国的社创机构及个人提供借鉴。
在案例的选取上,我们综合考虑了潜在读者需求(社会创新社群调查)、社会创新领域现状和可获得信息三方面,着重从机构形态和社会影响领域两个角度筛选出多组中美社会创新比较案例:
针对不同的社会创新机构形态,我们从各类社会创新组织和合作模式中,选取了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社会企业和公益企业(B-Corp)各一对:
社会企业:TheGrommet (美)Vs.善品公社(中)。前者是专门为创客服务的新型电商平台,主要通过传媒手段推广带有社会价值的创意类产品,后者是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的电商扶贫平台,通过整合农产品生产并在电商平台销售的方式为农民增收。
共益企业:Boloco (美)Vs. 叫板 Pizza(中)。前者位于美国波士顿,其使命为用美味到不可思议的墨西哥卷来为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和未来,叫板Pizza生于北京胡同,使命是开一家不一样的比萨店,不仅仅只关注商业运营,也关心人,关心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突破行业框架,打造新西兰式健康友好的生活方式。
后续我们还会研究有造血能力的公益组织案例,而传统慈善机构和企业CSR已有很多成熟案例,本研究中不再进行探讨。
针对不同的社会创新领域,调研发现青年社创人群最为关注的是教育、环保、社区发展、医疗等领域(如下图),为此我们先选取了关注度最高的环保和教育领域的案例,分别是:
环保机构:mWater(美)vs MyH2O(中)。两家机构都致力于解决环保领域特别是水污染领域的数据难题,但在产品形态、社区动员、商业模式等方面又存在差异。
教育机构:Encore Fellowship Vs. 友成常青。二者都通过动员社会资源(如离退休人员)来解决教育不公平的问题,但所利用的资源和实施教育的方式又有所不同。
后续我们还会选取社区发展、文化艺术、慈善商店及行业协会等领域的案例进行对比分析。继本篇卷首语发布之后,我们计划以每月1~2篇的频率发布以上的案例报告,敬请期待。
【如何参与】
如果您对以上议题和内容感兴趣,我们诚挚邀请您的加入,请发送邮件至:
siCHNvUSA17@163.com
如果您想要发表对于相关专题的观点或看法,可在本文及SEED微信公众号推送的后续系列报告下留言,我们会在总结报告中整理和发布读者的思考和讨论。
或许我们选择的题目太大,但管中窥豹,亦有所得。
我们希望,此次中美社会创新比较研究能够为推动我国社会创新实践和理论研究尽绵薄之力,为前进中或迷茫中的社会创新机构和个人带来启发。
【研究团队】
本篇主笔人:
邵灵玲,SEED社会创新种子社区执行团队成员,2017 SEED社会创新种子班战略管理课程设计和助教,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研究主管
本篇主要贡献者:
汪婷,2017 SEED社会创新种子班学员,ABC美好社会咨询社合伙人、埃森哲战略咨询经理
【参考文献】
Boston College Social Innovation Center. http://www.bc.edu/schools/gssw/csi/about/about-sil.html . 2017/12/10
EuropeanCommission (Feb. 2013). “Guide to Social Innovation”. http://s3platform.jrc.ec.europa.eu/documents/20182/84453/Guide_to_Social_Innovation.pdf. Page 6
Stanford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https://www.gsb.stanford.edu/faculty-research/centers-initiatives/csi/defining-social-innovation . 2017/12/10
James A. Phills Jr., Kriss Deiglmeier, & Dale T.Miller. “Recovering Social Innovation”, 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 Fall 2008.
CarnegieMellon University Heinz College. http://www.heinz.cmu.edu/institute-for-social-innovation/what-is-social-innovation/index.aspx. 2017/12/10
Beek Center. http://beeckcenter.georgetown.edu/social-innovation-definition/ . 2017/12/10
McKinsey & Company. http://www.mckinsey.com/industries/social-sector/how-we-help-clients/social-innovation. 2017/12/10
The UnitedStates of America Federal Government Social Innovation Fund. https://www.nationalservice.gov/programs/social-innovation-fund. 2017/12/10
The Innovation Policy Platform. https://www.innovationpolicyplatform.org/content/social-innovation. 2017/12/10
TEPSIE: Growing Social Innovation ProjectPublications. http://www.tepsie.eu/index.php/publications. 2017/12/10
OxfordUniversity SAID Business School. http://eureka.sbs.ox.ac.uk/761/1/Social_Innovation.pdf. 2017/12/10
[1] Wikepedia. Social Innovation: History.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ocial_innovation#cite_note-13.2017/12/10
版权申明
文章版权归 SEED 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或pr@harvardsee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