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SEED Fellow招募时都看重什么?评委共写大起底!
写在前面
实不相瞒,每年的Fellow种子招募评审都是SEED内部最“思想激荡”的时间之一。今年4-6月,一共有九位评委参与了2022届Fellow种子候选人的评审过程,从书面材料评审到每周的面试,我们被申请人的一个个瞬间打动;在结果大讨论时,评委之间激辩,发出灵魂叩问。在SEED最初的几年里,我们时常觉得“面试就是这样的呀”,然而最近,我们愈发感到面试流程的趣味性和启发性。正如一名招募志愿者所说:“与其他面试不同,SEED 是非常接受所谓‘失败’的”。
我们都看重什么呢?
这是评委们共同写下的文字——
Q1 你怎么看SEED Fellow招募"4+3"的招募标准:哪几点对你来说会最重点考察?这几年来,你对标准的看法有什么变化吗?
(4+3标准回顾可参见招募推文 → 🔗 2022 SEEDerShip社会创新种子计划招募开启)
这个问题激发了大家对「领导力」的讨论——
小A:
我感到「领导力」这个能力容易被“包装”,追问时也是倾向于考察申请者的领导力是如何养成的。
小B:
我越来越觉得「领导力」很重要。同时也在想,如果申请者的领导力表现尚未凸显时,如何在哪些事情/场景上,判断TA未来是有极大可能性的呢?简单来说,我对领导力的理解是:有勇有谋地推动改变。
小J:
SEED采取的「领导力」定义来自 SEEDerShip 中唯一持续开展了十年的工作坊:「组织领导力与公共叙事」:“领导力是在不确定的情形下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创造条件,从而帮助他人完成共同目标。这种领导力是一种实践,而非一个职位或者人物,它可以在无论权威结构是否存在的任何地方得到践行。”这个领导力的定义很大程度上影响了 SEED 的机构和社群文化。时至今日,它依然在不断丰富我对于人和事物的认知。
Q2 和你经历过的其他评审相比,SEED的招募有什么特别的吗?如果有的话,最不一样的是什么?
小J:
SEED 的招募由社区成员完成。评委团的背景各异,都是在公益与社会创新一线工作的实践者。每一场面试,都是社区成员与未来潜在伙伴的对话:评委会和申请者一对一,非常深入地交谈一个小时。我很喜欢从材料上的一个个关键选择出发,与申请人展开一系列的追问。我不需要那些选择看起来都是“对的”,而是希望了解申请人如何思考「什么是社会改变」、「我面向的人群的需求」、「我如何选择策略」、以及「我怎么看待成长与挑战」……不少伙伴反应:“评审时候以为自己要挂了”,哈哈哈,因为我喜欢将大家推到思考的边际。
小C:
我自己的经验里,最大的差别是「评审的起点」不一样。公司招人时,我总先考察申请人的“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建模能力、沟通能力等等;同时我会有一个假设是:在公司的场景里,“问价值观类的问题没有意义”,因为往往问不出真心的答案,且就算问不出也并不重要。而 SEED 评审时,我会先从价值观开始——“你为什么在做你在做的事情”,会很期待对方给出的真心的答案,而大多数的申请者也会敞开心扉地把自己打开来聊。
小E:
主要是多了「社会责任感」这一项考核吧。这一项其实很务虚,所以要从这个人的经历和做事情的原因、动机中去挖掘提炼出来其内核,比如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为了出名,还是为了社会责任感等等。
小D+协作志愿者们:
SEED 的面试与其他面试很不一样的在于,SEED 是非常接受所谓的“failure失败”的,即使一个申请人在申请的这个时间点看起来还没有做出什么最终成果,我们也是接受的。反之一些"完美面试者",却未必能入选。
Q3 你有和其他评委意见相左的时候吗,有的话,你们是如何讨论的?最后有达成共识吗?
小A:
有分歧时,一般情况下先跟另一评委沟通对选手的事实认知是否存在不同,比如,这一选手是否学习能力差,如果是,则核对造成分歧的具体的信息点,进一步确认是对标准的理解不同、还是得到的信息点不同;如果不存在事实认知分歧,也考虑两人的综合判断和价值判断,最后在一定程度上可达成统一。
小E:
总是有些时候和其他评委意见不一致。这时候,我就会更仔细地再看一遍申请人的材料,以及我的面试记录。也会用“4+3”的标准再审视一遍这个申请人。最后,还会把这个申请人与今年的其他申请人以及以前的申请人做一个大致的比较,看看这个申请人是否可以和其他的 SEED Fellow 站在一起。我自己做好了准备,才敢去和其他评委讨论。讨论的过程基本上也是按照“4+3”的标准,以及和其他 Fellow 做比较。努力达成共识吧,尽管为此可能要讨论很长时间,似乎有些“浪费”。有时最终也无法达成共识,就交由大家投票。至少,对于每位落选的申请人,我们也都是认真、尽力的。
小F:
有,这个时候一般通过讨论可以达成共识。在大讨论时碰到分歧时我倾向多听其他人讲的;毕竟是第一年做评委,想更多尊重其他更有经验评委的意见。
Q4 整个招募过程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小A:
印象最深的还是选手类型和比例的变化。比如今年明显感到,艺术、跨界、平台背景选手增多,关注的议题方面,心理健康、人居环境等更加“城市”性的议题比较突出。
小C:
印象最深的是评委们会一起担忧 SEED 的定位和社区的构成,会不会过于偏重某一类人群、忽视某一类人群,然后一起讨论怎么办。
Q5 对未来申请人的一些建议tips:
小A:
真诚朴素地面对自己,面对自己想做的事情,面对 SEED 的申请。
小E:
希望看到你既有做公益和社会创新的实践(当然这个实践经验越丰富越深入就越好啦),同时还能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去反思、去归纳总结。其实我们评委都很“坏”的,看你的材料里面讲到的实践多,我们就会努力多问你的反思是什么;而如果看你的材料里面有很多你自己的形而上的思考,我们面试时候就会多多问你的实践细节。
小C:
和所有的招募流程一样,SEED 也会犯错。如果你在没有入选后,客观地审视了自己的强项和短板,然后觉得我们错了,那大约确实我们错了。别灰心,继续做你坚持做的。
以上这样的评审,要花多长时间?评委小E说,“总共投入了大概50个小时吧。能够了解20几个人的社会创新公益之路,还是很“值”的一件事情。”每年的招募,都是与未来的一次握手。
明年,我们会见到怎样的你呢?
彩蛋——
未来几年,有哪些值得注意又可能被忽视的社会议题?
评委们在复盘会上聊嗨了,看到 SEED 十年期间所招募的种子们在其深耕或关注的议题领域上的变化,不由畅得想起了未来:
以评委们自己从事、或关注的领域而言,展望未来几年,看到了哪些值得注意,又可能会被忽视的社会议题?
小H:
我所在的阅读推广领域,相关人员流失比较严重,可能和教育改革、个人公益职业发展相关。最近几年新进来的阅读行业的公益机构从业者可能更多把它仅当做一份工作。目前很多乡村阅读推广项目是政府机构牵头的,真正想要进入来系统解决问题的人可能会受挫。以我观察到的乡村建设情况,现在有一些青年回来想做自己的一些尝试,比较难,更多的是资本介入,比如直接大片改变房舍来进行经营的行为比较多。现在更在地的行动需要和政府、资本合作,县域、市域的一些政策导向也需要考虑其中。
观察县域的公益机构,这几年大家招募进来的人专业性会更强,岗位描述更清晰,对于机构成立的初始原因认知可能会弱化。社工专业的人在增多,以前小地方的公益机构很难找到社会工作者专业。现在新进入的公益行业的人有专业的培训,但同时会带来的现象是,大家只把从事的机构事务当一份工作而已。
小F:
国家一体化的体系对课程标准的修改,确实会对各种产业产生影响。也会把教育创新逐渐融入到标准之中,但也存在一些挪用。需要思考的是,不论是公益机构还是社创,在以国家一体化为背景的时局之下,它们选择什么方式,到底我们的工作能倡导多少?今年一些合作方,县城发展被提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之中,也看到一些机构在尝试往这方面靠。有一点是基础的,在过去10年,县城本身的人口发展,比如大学生回流,可能也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湖南、广西、贵州也许未来也会像沿海地区,社企可能也会有更多的发展余地。
小H:
回流(回乡)县域的有三拨人,以我的观察,第一波是回乡考公,第二类技术性特别强的专业大学生(比如牙医、通讯),第三类艺术性(广告策划等),小地方和大城市的人才岗位供需不同,这些同学毕业后或者工作几年后回到家乡会主动和被动选择失业。近期有很多在间隔月间隔年的青年人,还没有适合的工作机会。但是我感觉他们也没有那么强的紧迫感、焦虑感,在家乡吃住有保障的缘故同时,也许疫情也提供了一些喘息的契机,让他们可以稍微慢下来生活一段时间。
小I:
SEED 一直面向的也是青年人群,最近也看到有很多是从青年人的「空心感」进行挖掘的研究,比如内卷、躺平等不同的青年群体对于未来的规划等议题方向,很有意思。另外,原来我们关注的是“社创领域”,近几年发现从跨界和商业的角度,比如好多做新能源等行业领域的公司,也有社会价值的体现。最近还有看到国内、国际一些头部大公司都在无障碍等方向进行创投支持,或许“社创青年”之外,“科技青年”也值得关注。
小C:
我从事的领域(科技/互联网公司)特别擅长制造社会问题(捂脸)。无论是外卖小哥的困境还是信息茧房,最近这段时间大家对这些公司造成的社会问题都比较熟了。我觉得为大家所忽略的是:算法作为一个中性工具可能在解决社会问题上存在的积极价值,尤其是如何实现这些价值。就好比说算法推荐既可以制造信息茧房,也可以反过来帮我们跳出信息茧房,例如我们可以在抖音/快手上刷出来的我们根本不认识的人做的短视频。那一个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或者说大一点,一个什么样的机制可以激励这些公司更多地把算法,包括这些科技公司其他的新技术,更多地用在积极的方面呢?我觉得这个问题是比哪一个具体的算法造成了哪些后果更值得我们关注的。
小G:
上面提到的算法的积极价值,当年在某互联网公司时其实做过相应的调研和倡议。当时设想可以主动推送公益短视频给原本不关注公益活动的用户,根据他们的用户特征匹配合适的公益短视频和身边的公益活动,做一定的引导。但这个被否了,否决的理由恰恰就是算法的中性,即用户看什么视频的选择权完全在他自己(的行为决定),平台方不作任何人为的干扰与调整。因为红线一旦打破,如果可以以公益为目标“加塞”我们认为的“好”视频,那么也可以被用来“加塞”其他内容。不知道小C怎么看。
小E:
小G说的,明显是商业公司在找理由推卸掉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啊。算法推荐至少是个放大器,而且算法不是绝对准确的,那你的所谓“中性”只要偏差一点点,这个推荐放大的作用就非常可观了。平台完全可以明确对外公示几条价值观,然后就按照这个价值观向用户做“适度”推荐,用户如果不认可,就离开这个平台嘛。
↓ 2022 SEEDerShip 评委团&志愿者 线上合影
SEED社会创新种子社区(SEED for Social Innovation,简称“SEED”),创始团队于2012年相识于哈佛大学,以志愿者方式运营,2017年在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下设立“真爱梦想-SEED 种子伙伴专项基金”,是由中国青年自己创办并运营的社会创新社群。旗舰项目社会创新种子培养计划(SEED Fellowship)最初在哈佛大学举办,后拓展至全球其他城市,并逐步以社区为依托陆续探索开展一系列促进社群交流、跨界合作、实践与赋能的多元化创新型项目。「 🔗一文带你Get SEED所有知识点」
支持「月捐」
🌱 扫描右侧二维码,加入SEED月捐,成为【SEED社创共耕人】
与这一群敢想、敢为、
敢创、敢变的青年人们
一起并肩同行
使命:
发掘和培养社会创新青年领袖,支持社会创新实践,构筑一个全球性的学习互助型社会创新网络
愿景:
激发中国青年关心公共事务,参与社会创新,建设性地解决社会问题
价值观:
十年影响力:
版权声明 | 文章版权归 作者团队 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或其他版权相关问题请联系后台或邮件至:communication@seedabetterchina.org
设计丨多奇文化
编辑丨SEEDerShip招募组
排版及审核丨圆圆、希瑞
↓ 点击阅读原文支持SEED月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