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峡“钉子户”张秉爱:全村搬迁就她不走,19年后结局令人唏嘘

孔甲丙 小春读书 2022-03-18


张秉爱,一个住在湖北秭归三峡库区的普通农妇。


1981年,由父母做主从山区嫁到了生活相对富裕的江边。

丈夫熊云建身患残疾,一双儿女尚未成年,一家几乎全靠张秉爱种地、栽果树来维持生计。

她想她这一生都会留在这片故土,但三峡大坝的建成却改变了一切。

她觉得一家人的命运全都掌握在她一个人的手里,一旦她作出什么不慎的决定,将对不起全家人。

因此,在做这个决定时,她无比慎重,导致过于小心,做出了非常保守的决定,那就是:

面对着国家丰厚的移民款和安置费,她说这不是长久之计;

面对着国家许诺新的城镇,她不以为然;

面对着政府工作人员婆心苦口婆心的劝导,她固执己见。

张秉爱一家就这样一直留在原地,直到曾经的故乡被淹没,才走出了那片大山。

而全村搬迁独她不走之后的那段岁月,在19年后再度回首后,她唏嘘不已。

国之重器三峡坝,前赴后继几代人

1992年,人们在途径三峡时,都会赞叹于三峡山水风景,像张秉爱这样常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这片大山和大河更是养育他们的地方。

那时的三峡给人的印象,总是那种人间烟火繁盛、一派纯朴自然的感觉。

三峡的命运在这一年同样被改变。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兴建三峡工程的议案,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关于三峡建坝的设想,最早源自孙中山

他认为有必要在长江上建坝以期“改善航运,利用水源”。

20世纪30年代,长江中下游发生两次特大水灾,近30万人因此丧生。

1954年,长江流域爆发了20世纪以来最大的一次洪灾。

毛泽东主席之后拍板上马三峡工程,但工程建设随后因技术等原因而搁浅。

直到改革开放后,三峡工程才重新回到公众视野中。

“防洪、发电、航运”被视为三峡工程的三大功能。

       点击下方标题  小编精选好物

牙齿再生术找到了,让你烂牙变新牙!

含一颗爆珠口香丸,提神醒脑去口殠!

养肺!每天一杯它,肺部越喝越干净!

瑞士防蓝光老花镜,老花眼必备神器!

多年老鼻炎有救了,鼻子舒畅又干净~


兴修水利,防治水患,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

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分布很广。

清代以来,水害更趋频繁。

中下游平原因为多次的特大洪水,使得国家蒙受损失,人民也变得流离失所。

所以,不管是出于人类的生存角度,还是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角度,治理长江,都是刻不容缓的。

经过精密的计算和研究,专家和政府部门提出的三峡大坝的蓄水水位要在一百五十米到两百米之间。

也就是这个175米,在此后的十余年间,将193公里的长江三峡的前世深埋于长江水下。

而那些即将被175米水位线淹没的珍贵文物就此沉底。

不过,与三峡文物的保护比起来,湖北、重庆境内的百万三峡移民的安置问题显然才是重中之重。

三峡移民多阻力,党和政府出妙计

1992年起,伴随三峡工程建设在国家层面的正式确立,生活在长江水边的人们开始了搬离。

放学后的儿子女儿,到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问张秉爱:三峡大坝修起来后,水真的会淹到我们这里来吗?

张秉爱一直都隐约地知道国家要修三峡,但当《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通过后,村子里面的人却对未来的三峡工程表现出极大的陌生。

左邻右舍开始不安起来,未来到底会发生什么,谁都不清楚,也有人不相信三峡工程蓄水会真的淹没到175米。

随着家乡竖起很多135米和175米水位标牌,张秉爱才意识到家园真的会沉入水底。

直到三峡移民正式开始,是走是留,父老乡亲一直处在艰难的选择之中。

张秉爱选择后挪并就地后靠。

与发生平面位移而移居别处的外迁相比,他们显然更愿意接受就势垫高而居的安置方案,好像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在同一空间纵轴上守住对故土和江水的最后情谊。

张秉爱的家庭在村里并不是最困难或最贫穷的。

有的一家五六口人,年轻的都打算外出广东,家里80多岁的老头子拗着就不走。

当然,他也走不动了:他得了重病。

后来他说:好在我得了病啊,不然离开住了一辈子的地方,谁受得了啊?

1995年,三峡库区一期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全面启动。

4月10日,首批移民大搬迁在 张秉爱的故乡——秭归县拉开序幕。

4月24日,村里121户434位老少移民齐刷刷地跪倒在王家祠堂祖先灵前,向祖宗作最后的告别。

拜毕,移民们与前来送行的众乡亲在雨中抱头痛哭,然后擦干泪水,上车出发。

他们的离去也意味着千年古镇、屈原故里将沉入江底。

将世代生活在这里的父老乡亲外迁到其他地方安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除了传统的故土难离等情感因素,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三峡移民适应了三峡地区靠水吃水、靠山吃山的峡江生活,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让他们很难做出外迁的决定。

一辈子生活在秭归县的人们,大部分靠种植柑橘和稻田为生,都不想外迁。

甚至有人在外迁拆房子的时候,拆到一半时,精神都有些崩溃,停了几天,情绪稳定后,才继续拆完房子。

虽然父老乡亲都想留在家乡继续生活,但他们都清楚,国家要兴建三峡工程,这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

在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面前,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牺牲和奉献。

在三峡移民大搬迁中,听到最多的就是“自己的土地淹没以后,不外迁,以后靠什么生活呢?”这样的朴实的话。

父老乡亲尽管走得非常不情愿,但他们最终义不容辞的走了,有的离开家乡的时候带走一把土,有的带走一桶水,有的带走一棵树……

外迁移民挥泪远赴异地他乡,重建家园。

留在本地的移民,他们艰苦奋斗,在陡峭的山坡上建设一个个新的家园。

秭归是中国脐橙之乡,也是 张秉爱的主要经济来源,这里的父老乡亲把脐橙树亲切地成为“哑巴儿子”、“摇钱树”。

在即将被淹没之前, 张秉爱还将这些树一棵棵搬迁到175米以上,重建家园。

山坡上土地贫瘠,政府在库区开展“移土培肥”工程,鼓励库区人民群众将淹没区的肥沃土壤搬迁上山,改造良田。

在移民中发展,在发展中移民。

移民大搬迁结束后,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在库区发展工业、服务业和农业。

秭归在相关政策扶持下,脐橙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一年四季花果飘香。

1999年5月,国务院对原先的三峡农村移民政策进行调整,从过去强调“以土为本、就地后靠”为主,调整为“鼓励和引导更多农村移民外迁安置”。

这使得原本就地小规模的搬离,逐步上升为一场史无前例的、因国家项目而离开故土的大规模迁徙。

在移民政策引导下,当地政府成功地创造了“线上一条路、沿路一排房、房后一片园”的农业后靠安置模式。

也就是,在海拔175米以上,修通一条公路,让当地群众沿路建设自己的住房,在175米水位以上,将1000多亩荒地开发出来种植优良柑橘,成为库区后靠移民的典范。

千秋功绩,历史铭记。

2003年2月14日,全国人民一起收看《感动中国》节目,当主持人宣布特别奖授予舍小家、为大家的“三峡移民”时,所有人都热泪盈眶。

如今,高峡出平湖,回望家乡,故土已在平湖之下,乡愁留在记忆之中。

2009年,三峡库区基本完成三峡移民“搬得出”任务,围绕“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开始进入三峡后续规划实施阶段,正努力把三峡库区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稳定的新库区。

三峡工程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心血和智慧,研究论证所进行的工作量之浩大、听取意见之广泛、投入力量之雄厚,在世界工程史上堪称罕见。

半个世纪的研究论证,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求实精神,充分表明了三峡工程建设是民主、科学的决策。

十年建设实践证明,兴建三峡工程是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的英明决策。

风雨飘摇小人物,各家酸楚各家尝

张秉爱从拒绝外迁到后靠再到山坡建家园,最终拿到安置款,购买了公路旁边的一所住宅。

作为村里最后一个外迁者,张秉爱移民的动作整整迟了7年,后靠建房,独自矗立在原地的6年,四处漏风,没水没电在窝棚里住的1年。

这里的酸楚可能只有张秉爱自己知道,要说她是否是最困难,最悲苦的人物,肯定不是。

长江大坝的开工建设,随之而来的是113万移民告别故土,2座城市、7座县城、94座集镇迁建,1400家工矿企业搬迁……

远离自己世代生活的家乡,无论对谁而言,都不会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如果只是去异乡拼搏,最终还会返回故土。

而现在的情况却是,故土将会被淹没在水底,归来也只能看到翻腾的江水。

回不去的故乡,就真的成为了永远的故乡。

在这里面有太多的故事,中央领导高度的重视,库区移民的深明大义,政府人员的舍己为公,全国人民辛勤支援,上下一心,以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合力破解了这道世界难题。

有可能她的故事就此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但一位名叫冯艳的导演,想要拍一部关于三峡水库的纪录片,看中了张秉爱的故事。

冯艳与张秉爱从相识到拍摄一共花费了8年的时间,将张秉爱的故事剪辑成了纪录片《秉爱》,并于2007年的山形电影节上上映。

张秉爱的故事现在看来,她有一些目光短浅且背后有着贫苦的身世和悲惨的命运。

但要说三峡大坝的建设摧毁了她的信念,让她的生活陷入谷底,那倒是夸大其词,或者是别有用心。

因为恰恰相反,张秉爱的生活,目前来说过得不错。

虽然因为她的后知后觉耽误了儿子的学业,也错过了致富的黄金时段。

可也正因为最后移民的她,政府给出优待,不仅给了安置费,也让她高考落榜的儿子拥有了去新疆当兵的名额。

《秉爱》在电影节上的获奖,也让张秉爱名声大噪,以至于她乘着导演冯艳的东风在北京居住了一段时间。

2020年,张秉爱的儿子正式退伍,一位老板看过了《秉爱》电影,决定收他到单位来上班,也算有了稳定的工作。

这个孩子一直很争气,当年因为张秉爱的固执和无奈,他需要耗费很久的时间在读书上,可即便如此,他也是当时村里考上高中的学生。

儿子一直是张秉爱的骄傲,她因为现实的无奈选择了留在原地,送走了一个又一个外迁的村民,对她来说,丈夫残疾,一个家庭只能依靠她来维持生计,所以张秉爱不敢有半点差池。

留守本村,到后面的要求村里铲坡高迁,都是无奈之举,她想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虽然苦,但至少有耕耘、有盼头。

而且外迁的村民都把自己的土地托付给了张秉爱,这些土地,在她眼里都是财富,可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所以她格外珍惜。

可是,她再固执,也拗不过现实。

后来,随着水位不断升高,她继续居住在独自一人的村里,已然不可能了,政府几度登门,终于劝着张秉爱同意外迁。

考虑到张秉爱一家的经济情况和实际问题,政府帮忙安排了路边的安置房,而她的儿子,高考落榜了。

为了一家人的出路,也为了减轻贫瘠家庭的生活压力,他毅然选择了去新疆当兵,复员后,他又奔赴外地打工。

所幸,因为《秉爱》,张秉爱的儿子遇到了这样一位好老板,肯给苦难中长大的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

张秉爱的儿子也格外的珍惜这个机会,他是单位去的最早的人,也是回的最晚的人。

对于这样起早贪黑的行为,很多人不能理解,可张秉爱的儿子表示:机会对他们这种寒门来说,实在太珍贵了,他要尽力报答老板的知遇之恩。

对于远在家乡的父母,张秉爱儿子也有自己的孝心,他每个月都会把工资的部分寄回家中。

他说,他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妈妈,孩子已经长大了,不要再有以前的顾虑,一家人好好过日子比什么都强。

凭借着自己的积蓄和儿子的工资,张秉爱也终于建好了新房,并且拥有了两个猪圈。

2021年,女儿自由恋爱并修成正果,嫁给了一个客运工作的小伙子。

张秉爱一家的生活经历了多年曲折,也终于开始有了曙光。

2022年的张秉爱,有时会到河岸边,遥望曾经的故土,说希望自己能够拥有爱情,也曾经后悔过:

如果当初同意跟着乡亲们一起外迁,现在会不会过得更好一些?

而想到孝顺的儿女,张秉爱内心只觉得甜,对于当年执拗的不肯外迁,她有着自己的苦楚,但一切已成定局,未来方能可期。

时代中的一粒灰,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也许对于张秉爱来说,幸福团圆才是她一生最大的成就。

三峡移民已经在新的地方开始了生活,这段记忆也得以永久保留。




精选推荐:1、无耻!曝光之前,多么“正能量”
2、曝光!李玉刚跳河自尽的前因后果
3民宿变三级片片场,太可怕了!
4、一个14岁的女孩被“合法”强奸了六年
5、要开战?俄军突然增兵19万人 为二战以来欧洲最大规模军事动员!
6、这个小姐姐彻底火了!
7、65岁老戏骨潘虹出家当尼姑,如今单身无子,却做了20多年的慈善公益!
8、跌宕起伏的8部经典电影,周末推荐~!
9、被灰指甲折磨了好多年,还有救吗?
10、一针见血!孩子语文不好,不是因为阅读量,而是……
11、失眠滋味不好受!按按肚子上的“睡眠穴”,1分钟就能睡着
12、日本90%的医生治疗颈椎的药贴,国家队专用的神器!
13、每天两粒,睡一个踏实好觉;告别失眠引起的脱发、白头!

14、湿疹、皮炎、用它,3秒止痒,3天去疹,⑩年不复发!

15、暖脚神器,垫上它,从脚底暖到心里!再也不用跺脚了!

16、含一颗爆珠,5秒解决口臭!

17、老鼻炎有救了,抹抹它,鼻子舒畅又干净~

18、瑞士超轻材质防蓝光老花镜,老人必备神器!

19、惊人发现牙齿「再生术」,复旦大学潜心研发,烂牙变新牙!

20、养肺==续命!每天一杯,肺部越喝越干净!


    ▲做号不易,给点鼓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