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假如教室里有个“高铁坐霸”,怎么办

李竹平 我在小学教语文 2021-10-30


假如教室里有个“高铁坐霸”,怎么办

1

这两天,“高铁坐霸”的新闻成了热点,很快就盖过了“非洲猪瘟”、“孙杨领奖服”等事件。各种媒体除了还原事情的经过,暴露“博士坐霸”的无赖行径,还深扒狠挖他罄竹难书的“缺德史”,很多人俨然又享受了一次以“道德卫士”的名义展开“人肉搜索”“棒打落水狗”的狂欢。

毫无疑问,“博士坐霸”的行为是可耻的,是应该受到舆论声讨和挞伐的。每个知道这件事的人,对其无赖行为感到愤怒,表示鄙夷,都是正常的反应,也说明“对美好道德的追求”还是人性和人心的主流。社会还没有沦落到对这类无耻无德行为漠不关心的地步,这是值得庆幸的。

但是,这一事件成为热点,持续发酵,在“震慑”缺德分子的同时,还是暴露了芸芸众生缺乏理性的“狂欢心态”。其一,打着“惩处坏人”“维护公德”的旗号,痛快淋漓地“人肉搜索”“高铁坐霸”的各种信息,并公之于众,这些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积极行为,在度的把握上,是否做到了合理合法?其二,发布“人肉搜索”信息之前,对于涉及第三方的信息,有没有以负责任的态度进行核实,以免给无辜者造成不必要的影响?给无辜者造成不必要影响之后,有没有表示歉意,甚至承担相应的“法律”和“道德”责任?其三,发布“人肉搜索”信息的人有没有想过,公开“高铁坐霸”的“缺德史”的目的,除了让坏人受到惩罚,促其悔过自新之外,是否还应该引导人们进行更加有价值的反思?如“高铁坐霸”错在哪里?他为什么会成长为“高铁坐霸”?谁培养了“高铁坐霸”?这件事的社会意义在哪里?以经验判断,这一热点事件持续发酵的终点,大有可能止于各种“曝光”,“狂欢”的热情减退了,事情也就淡出了媒体的视线。直到下一个类似的热点事件发生,下一个“博士坐霸”的出现,又一次雷同的“人肉搜索”狂欢以同样的节奏、剧情上演。


2

这次热点事件中,大家最感兴趣的应该是“坐霸”的“博士生”身份。在国人的思维里,学问往往也代表着道德的水位,或者对有学问的人会有更高的道德期待。古时候的“道德文章”“学而优则仕”等宣传口号就是这样迷惑吃瓜群众的,今天的“德育为先”“立德树人”“以德治国”等口号更是“深入人心”。奇怪的是,为什么人们切身的社会生活中的道德体验,却总是令人失望呢?

一个社会的道德水位如何,不仅跟每一个社会个体的道德认知和行为有关,起决定作用的可能还是整体的社会风气和造成这种风气的更有力量和威权的东西。而这些,会以各种各样具体的方式、姿态,反映在社会的各行各业中和各色人等身上。

比如说教育。

今天的“坐霸”是“博士生”,在成为“博士生”之前呢?他曾经是“硕士生”,“本科生”,“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幼儿园里的小红花”。他今天成为了“坐霸”,一定不是突然就成为“坐霸”的。这不,在成为“坐霸”之前,他还有十分丰富的“成长履历”:

我们还有理由相信,如果再扒下去,他在中学、小学、幼儿园,在家里,在教室里,还有很多类似的“光荣事件”。其实,他并不是此时此刻才成为“博士坐霸”的,他早就做过各种“坐霸”了。

那么,问题来了,是谁纵容他这样一路“健康茁壮”成长起来的?为什么在社科院期间,他能在学校堂而皇之地散发“流氓传单”?为什么他疑似抄袭的发表论文能够顺利发表?以前做“坐霸”的每一次,无论是家里还是学校里,为什么没有人认认真真教育他?答案可以从对个角度去寻找,比如说是“社会”,是“教育”,是“家庭”……

既然“社会”是一个太难把握的话题,“家庭”里基本上是“熊家长”培养“熊孩子”,那就重点来聊聊“教育”。


3

如果善于联想的话,高铁上有“坐霸”,可以联想到教室里也有“坐霸”。据说,今天教室里的“坐霸”越来越多,“凭什么”“我就要”“你能怎么滴”这些是教室“坐霸”使用频率特别高的“语言武器”;有的“坐霸”干脆就宣誓自己的无上地位:“我爸都管不了我,我连爷爷奶奶都敢打……”。

教室里的坐霸是怎么诞生的呢?大致有这样几种诞生途径。

一是家庭的产物,孩子从家长那儿模仿来的。比如说,这位“高铁坐霸”如果已经是为人父了,他平时的“坐霸”思维和形象,一定是他孩子行为的“楷模”。

二是教师培养出来的。这又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是有心培养的,例如班上有钱有权人家的子弟,有些老师会另眼相看,会“特殊照顾”;其二是老师无心插柳却用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出来的,例如老师在班级生活中随性地运用自己的权威来安排处理事情,一副“我说了算”的野蛮却不自知。老师不讲规则规矩,学生当然不会敬畏规则规矩。

三是“安全感”惹的祸。国人的确特别缺乏安全感(原因为何,很多人明白!),因为稍不小心,就会自找麻烦。学校里也不例外。有些学生可能既没有“坐霸”家长做榜样,也没有教师的“培养”,偶尔耍耍情绪,分不清对错的情况下在教室里当了一回“坐霸”,结果老师怕批评重了给其造成“心理伤害”,就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让这个原本没想做“坐霸”的孩子尝到了甜头。还有的时候,教育主管部门面对家长的投诉,不管家长有理无理,为了“维稳”,都将责任归咎于学校、教师,学校、教师只好委曲求全,结果却不知不觉助长了“坐霸”风气。

好吧,不管教室里的“坐霸”怎么来的,教育“坐霸”,帮助“坐霸”改邪归正,总当是老师的职责之一。只要教师自己没有主动参与“坐霸”的培养,总还是有些教育方法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的。

首先,教师要在学生面前树立“讲理”的榜样,树立尊重别人合理合法的权利和感受的榜样。不做一个不讲理的、不守规则的老师,总还是能够办到的。

第二,教师遇上了“坐霸”,也要学会“扒”“坐霸”的成长史。但“扒”的目的不是“曝光”,不是让他“无处遁形”,而是研究其何以会成为“坐霸”,好找出突破点、切入点,对症下药,促其转变,朝向美好。

第三,如果这个“坐霸”还不小心是班上的“学霸”,尤其是到了中学,TA能给班级甚至学校带来“荣誉”,教师还要有勇气有担当摆明态度,要让TA懂得做人比做“学霸”重要。

话又说回来,教师做到了这几点,是不是就能让教室里的“坐霸”提高道德认知水平,进而洗心革面,都成为“和谐”社会的“文明”人,还是难说的。但,教育通过教师的行动勇敢地显示出其最本真的诉求,总会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功不可没。


4

如果教育能引导学生都不做“坐霸”,都以当“坐霸”为耻,而社会、家庭同样不给“坐霸”以温床,“坐霸”可能就会少之又少了。

但是,我们现在要认识到,无论是社会、教育、家庭,都还在不知不觉地甚至是认认真真地培养着“坐霸”。事实证明,蹭热点式的“曝光”甚至“申讨”,不仅收效甚微,有时蹭热点本身还会不小心成为“坐霸”的同类项。

理性反思基础上的社会改造,才是提升一个社会整体道德水位的正确选择。怎么改造呢?这可能不是一个三两句话说得清的问题,也不是一两个人拍拍脑袋就能制订个方案立马实施的事情。但我们总能从一些具体的事情上追根溯源,找到问题的实质,在能够行动处先行动起来。

比如,“高铁坐霸”事件中,高铁方面很快就站出来说,“博士坐霸”的行为没有构成违法,这就是一个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表态。霸占别人花钱购买的座位,与赤裸裸的抢劫有什么区别吗?这不就是强盗行为吗?如果“博士坐霸”这种抢劫行为不违法,那一定是高铁方面违法了。其一,高铁方面的表态无疑是告诉人们,他们“制订了”一个规则,即在高铁上抢座位是合法的——这一规则会合法吗?其二,乘客购买的车票,就是乘客和高铁方面签订的合法合同,高铁方面无法提供合同上写明的服务,就涉及了违反合同,甚至可以认定是欺诈行为。如果这种保护个人利益的逻辑规则建立了起来,无赖就无用武之地了。

再比如,学校中的各种“坐霸”,都有对应的惩罚、教育规则可以适用,而不是没有原则地“呵护”“退让”,教育也会正常起来,学生的是非观、道德观也会正常起来。

细细追究,到底应该由谁来引领芸芸众生在理性反思的基础上进行社会改造,似乎也有了答案。一个社会道德水位的提升不可能靠喊口号来实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应该是可以测量的,是有标准的,是可以作为行动参照和指南的。同时,规矩是为“人”服务的,以人为本,以人的平等、尊严、个人权利得到保障为底线和诉求。这样的规矩成为社会的共识,社会道德才有了基石。

在一个有为“人”服务的规则,且大家都遵守规则的社会环境中,教室里真的出现了“高铁坐霸”,我想,问题解决起来就简单多了。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