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暑期,利用亲子时光陪孩子学会情绪管理(三)说出来、情境转移和谈话引导

李竹平 我在小学教语文 2021-10-30


往期链接:

暑期,利用亲子时光陪孩子学会情绪管理(一)儿童的情绪是怎样发展的

暑期,利用亲子时光陪孩子学会情绪管理(二)共情、榜样和共读


说出来、情境转移和谈话引导

研究表明,儿童在年龄很小时,大概三岁左右,就能区分情绪的外在表现和情绪体验可以是不一致的。由于有了这种区分,他们逐渐习得掌握两种不同的策略性控制:对情绪外部表达的控制和对主观体验的控制——儿童到了6岁左右,已经知道情绪的外部表现可以通过自己的控制有意识地被改变,从而可以误导他人对真实情绪的解读。

6岁左右的儿童已经掌握情绪的两种基本策略性控制,不等于他们已经对情绪控制的意义有了积极的主体性认知和拥有了积极主动控制情绪的自觉。他们如果有主动控制情绪的行为,驱动力往往来自那么做可以给自己带来可以预见的好处,大多数时候,如果没有父母等大人的引导,更多的情况下,他们还是被情绪控制,而不是能积极地控制情绪。

负性情绪需要得到缓释,否则不仅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也会影响儿童对情绪体验的正确认知。父母在生活中,通过游戏、绘本阅读等,在儿童四五岁的时候,已经认识了生活中基本的情绪类型和与情绪相关的表性行为,接下来就是有意识地引导儿童如何积极地进行情绪管理。

说出来

负性情绪需要缓释、消解。对于儿童来说,他们渴望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能得到父母等亲密大人的关注,尤其是心中有了负性情绪体验时。

在与6岁左右的儿童互动过程中,父母要引导儿童积极地将自己的情绪感受和体验说出来。比如说,当自己的玩具损坏了,可以直接告诉父母:“我的伤心,因为我的布娃娃受伤了。”当觉得别人侵犯了自己,让自己不开心甚至很生气时,告诉对方:“你弄疼我了,我有点生气。”

用语言表达出来,而不是用哭闹、攻击等行为宣泄情绪,一般不会成为儿童自觉的选择,父母仅仅告诉儿童要用语言表达出来是不够的,还要积极给予回应。比如儿童告诉父母自己很伤心时,父母要拥抱他(她),要倾听儿童的倾诉,要给出积极的建议。

情境转移

情境转移的目的是从情绪上转移注意力,在心理上叫做认知阻断或认知回避。6岁的儿童一般已经知道,情境的改变可以影响他们情绪的变化,比如,当一个6岁的儿童因为某种原因而伤心不快时,父母如果提议玩一个游戏或者带他(她)去户外走走,儿童是清楚父母用意的,只要提议是自己乐意的,刚才的负性情绪就会很快被忘记。

对6岁儿童的访谈证实,他们认为,要改变自己的情绪状态,就要进行一项活动或者游戏。也就是说,直接改变情境,是改变情绪状态最直接的办法。

但是,我们知道,如果父母仅仅在儿童拥有负性情绪时,惯性地去帮助儿童置身另一种可以带来正性情绪的情境,儿童并不能习得情绪管理的自觉和能力。父母要在事后与儿童讨论,引导儿童自己发现情绪是怎样得到改变的,从而帮助儿童建立自己对情绪和情境关系的认知。这种认知,才是儿童今后自己主动寻求情境转移以改变负性情绪的基础。

谈话引导

谈话引导是父母帮助儿童认识情绪和学习主动管理情绪常用的方法。

谈话引导首先在儿童面前起到了积极的榜样示范作用,让儿童知道父母对待情绪的态度和方法。所以,谈话引导要在合适的时机展开,“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调查显示,6岁左右的儿童已经能够发现,情绪会随着时间减弱,因为人会逐渐不再去想那些激发该情绪的事件。“你为什么现在不生气了?”“因为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了。”事情就是这么简单。谈话应该继续下去。

“不好的事情会过去,好的事情会来,生气的感觉不好受,有没有办法让我们在坏事情发生时不那么生气呢?”

“心里想着坏事情会过去,我会忘掉它。”

“可是坏事情发生时,我们还是会很生气的啊!”

“那是不可避免的,可是我知道了坏事情总会过去,好事情会来,我以后就可以告诉自己不要太生气了啊。”

“是啊,慢慢地我们就学会了不太生气了。真是了不起的办法!”

谈话引导的内容和方式要基于对儿童性格、认知的了解,步子不能迈得太快。比如,6岁左右的儿童,不适合过于理性地引导他们进行负性情绪回忆并反思负性情绪给自己、他人带来的麻烦,引导他们进行情绪体验的回忆,可以很简单很亲切地询问:“你喜欢生气的感觉吗?”“你觉得不耐烦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说明: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