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之后,大概学生自己阅读《蝙蝠和雷达》时,就会想着自己可以提出哪些问题了——如果学生在单元开启时就已经知道了单元阅读学习任务和目标,且自觉阅读了课题下面的提示。想象一下,学生会提出怎样的问题呢?看到课题,大概会想: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呢?哈哈,这不正是教材中展示的“一个同学”提出的问题嘛!也大概,学生并不会提出这个问题,因为他早就了解了这方面的知识。哇,那怎么办呢?学习《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时,学生不仅知道了可以针对一部分内容提问,还可以针对全文提问,教师在教学时,可能还会留下这样一个提示:我们提问题的角度,可能还有很多哦。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往往因人而异,一个班级学生提出的问题综合起来,总会是很丰富很多元的。学生是否早就了解雷达与蝙蝠的渊源,与学生能提出哪些问题,是两回事;更重要的是,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提出问题,总是会超越对文章内容本身的理解的。这么思考,是要让自己明白一个事实:语文课堂上学习提问策略,仍然是为语言建构和运用、思维发展和提升等服务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语文和用语文。《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普说明文,结构严谨,逻辑性强。文章开头就很有匠心,题目明明是要谈蝙蝠和雷达,开篇却写黑夜里飞行的飞机。这种“不匹配”,就借疑惑激发了读者的兴趣——疑惑也就是问题:为什么要写飞机呢?这就涉及到了写法。针对写法、内容、启示等不同角度进行提问,拓宽提问的思路,正是这篇课文在单元学习中承载的重要任务。这篇文章的写法,是值得咀嚼的。除了开头的设计感,课文用了大量篇幅来写人们用实验探明蝙蝠能在黑夜里自如飞行的秘密。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写三次实验的过程?为什么第二和第三次放在一块儿写?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指向了文章的构思,指向了思维的品质。人们探明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不是研究的终点,更重要的是人们受蝙蝠的启发发明了雷达,有了雷达,飞机就能安全地在夜间飞行了。瞧,文章开头从飞机谈起,结尾又落在了飞机上,这种照应,自然,完满。这里可能还会生发出更有意思的问题:科学家是为了要发明雷达才研究蝙蝠的吗?显然不是,而是对蝙蝠能在黑夜里自如飞行的现象产生了好奇,才展开研究,雷达的发明,是研究成果的运用。前者是基础研究,后者是应用研究。如果学生读课文,能有这样的追问,是极其难得的。我强调过一种认识:阅读策略的学习和运用,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更明确地学习课文的语言和表达方法,而不是学习策略本身。所以,在引导学生对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梳理和分类,进一步建立了对问题的认知,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提问的基础上,还是要基于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以及审美、文化(因文而异)的价值领悟等需要,细读文本,思考问题,解答问题。至于课后的第三个思考题,指向十分明确,就是提问策略运用的专项练习:从不同的角度提问题。与课文的学习不同的是,前者提问,是从泛泛地问,梳理总结出问题的共性和个性,后者是在提问时,就已经能够预设角度了。这,就是提问策略学习的阶段性成果之一。2、小组整理问题清单,根据课后思考题第二题的提示对问题进行分类。3、选择学生感兴趣和对语言、思维发展有价值的问题细读课文,学语言,学表达,谈启示。(具体将上面的解读)
关键词检索
关注“我在小学教语文”
在公众号底部对话框输入
下面的关键词
查找你可能需要的信息
I统编版I新教师I 听读课I听读课案例I听读课实录I作文指导I 作文指导1I班主任I情绪管理I读书I电影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