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础,螺旋式发展
——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下册分析
熊宁宁
从语文课程的内容看,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课程、语文教科书,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要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语言文化、塑造民族精神品格为己任,为学生潜移默化地注入精神营养。 中华传统文化千姿百态、包罗万象、底蕴深厚、源远流长。针对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一年级下册教科书从汉语言文化、节日民俗等方面,反映中华传统文化。
还有,古代诗词的选用量也有所增加。与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相比,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的文章数量虽然大幅减少,但古诗却从四首增加到了六首。并且在每一次的《日积月累》中,也有层次地安排了成语、民谚、古代名言等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 这套教科书是围绕着“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索来编写阅读单元,每个单元的语文学习目标十分清晰,在教材的《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加以呈现,努力做到难度适宜、梯度合理、衔接自然。 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如何安排的呢?教科书注重梯度:对语文学习要素的安排,在每一学段、年级甚至一个学期的前、中、后期,都是依照深浅程度形成一条螺旋式上升的线索。这样的安排,不仅考虑到了学习难度系数和教学适用性,也体现出语文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
总之,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呈现了“稳步发展、螺旋式递进”的语文学习要素编写原则,具有极强的前后关联性。
教材的开放性,还体现在语文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融合之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基于这样的理念,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中有意识地设置了学科沟通的内容。如《语文园地》中让学生展示在其他学科课本上认识的字;《要下雨了》《棉花姑娘》等课文,通过有趣的童话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传递科学知识。这些都体现了学科相互勾连、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大语文观念,把语文学习同其他学科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学习中处处都有语文。 一年级下册教科书包括两个识字单元和六个阅读单元,识字部分安排在教科书的第一和第五单元,穿插在阅读单元之间。在第一单元之后,安排了《快乐读书吧》。在全书最后,安排了几个附表:《识字表》《写字表》和《常用偏旁名称表》。
集中识字形式多样。教科书安排了两个专门的识字单元,同时在《语文园地》中专设栏目《识字加油站》,采用丰富多彩的样式进行集中识字学习。教科书中的识字课内容尽管不同,但大都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韵文编排而成,文辞优美、韵律和谐,易于朗读、背诵,蕴含着浓郁的文化韵味,使学生在诵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字理识字。从汉字的构字特点来看,文字学上有“六书”之说。其中的象形、会意与形声较容易为学生理解,教科书对此作了相应的安排。一年级上册的《日月水火》《日月明》展示象形、会意的造字方法,增加趣味,又加深记忆。一年级下册主要以呈现形声字的构字规律为主。如《小青蛙》《动物儿歌》的《识字加油站》中的“包字族”识字。《小青蛙》和“包字族”识字通过母体字“青…’包”与不同形旁的搭配,构成不同意义的字,让学生了解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动物儿歌》通过展示各种有“虫字旁”的动物名称,使学生继续体会这一规律。此外,像《姓氏歌》以及《识字加油站》中的“加一加与减一减”,都体现了合体字的构字特点。
打好坚实的识字、写字基础。第一,识字方面,学生会在一年级下册的学习中开始接触大量合体字,其中很多是形声字。教科书通过识字课以及《语文园地》中《我的发现》等栏目,引导学生了解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充
开拓多种识字渠道,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每一次的《识字加油站》,都在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是识字的资源,从生活中的不同渠道识字。两次《展示台》的安排为学生提供了展示交流语文学习成果的平台,同时也鼓励学生主动在生活中识字,如从其他学科的课本中、从食品包装上识字等。通过在生活中识字,不但可以辅助学生完成课内的识字任务,还可以促使学生突破教材要求识读的字数限制,认识400个字以外的生字,增加学生的识字量。在生活中识字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态度和学习理念,它应该贯穿整个小学乃至义务教育阶段。 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主线来组织编写阅读单元。一年级下册六个阅读单元的人文主题和阅读学习要素的安排如下:
一条线索:教科书中每个单元的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于是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科书的显性线索,但在教材中未予以明确命名。另一条线索: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练习系统之中。这一点,从低年级教材中就已经开始体现。具体到一年级下册教科书,语文要素的落实主要体现在《课后练习》和文中的“泡泡”里,为教师教学提供线索和抓手。 比如,第七单元的一个语文要素是“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推断”。在《一分钟》的《课后练习》中,让学生用“要是……就……”的句式来说话,这既是基于课文内容,又需要学生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断。《小猴子下山》的《课后练习》,让学生说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也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整合,最后得出结论。 又如,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在课文《树和喜鹊》中,“孤单”一词下面吐了“泡泡”:“读了第一段,我知道了‘孤单’的意思。”直接点明了单元的语文学习要素。虽然“泡泡”吐在“孤单”这个词语旁边,但这种方法要在这课教学中重点指导和运用,不仅仅局限于“孤单”一词,在接下来的课文《怎么都快乐》中,都可以用这个方法了解词语“独自”“静悄悄”“有劲”的意思。在后续的阅读学习中,更可以反复操练和巩固,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
阅读是输入的过程,表达是输出的过程。小学语文学习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阅读活动与语言表达活动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元素。因而在阅读教学中,应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抓住学生语言内化与输出的关键期,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注重语言的运用和表达。 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的《课后练习》形式多样。有的是引导学生基于文本语境,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表达的题目,如《一个接一个》中“想想你有没有和‘我’相似的经历,和同学说一说”,《一分钟》中“一分钟能做什么”。有的是要学生调动语言积累和知识储备进行表达的题目,如《端午粽》“你知道端午节或粽子的故事吗?”;有的是让学生尝试进行书面表达的题目,如《我多想去看看》课后,布置学生以“我多想……”开头写下自己的愿望。 如果没有较多的阅读量和较广的阅读面,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今后的写作能力是难以提升的。扩大阅读量、加强课内外沟通是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
一年级下册的教科书,课文的长度相应有所增加。多数课文的长度控制在200字以内,少量课文的长度达到300字左右,如《要下雨了》《小壁虎借尾巴》,最长的一篇《动物王国开大会》,有18个自然段,字数达到了450字。之所以在低年级教材中安排少量长课文,是希望学生能够从阅读初期,就有从整体上关照文章的初步意识,并且能够运用已有的阅读知识、阅读能力进行自主阅读,成为一个主动、积极的阅读者。
为此,教材在一年级上、下册,有计划、有梯度地安排了3篇连环画课文,分别是一年级上册的《小蜗牛》,一年级下册的《咕咚》《小壁虎借尾巴》。
本课12个要求认读的生字中,未标注拼音的有6个,分别是“咕、咚、吓、鹿、象、拦”。这6个字可以猜读。“咕、咚”两个字,学生从上下文可知,这是木瓜掉进水里的声音。借助生活经验,学生大体可以推测出:比较重的东西掉到水里,会发出“咕咚”的声音。再利用已经学过的形声字规律,学生可以准确推测出这个拟声词的读音。“吓”字,学生之前已经认读过“了、一、跳”,那么“什么了一跳”?学生调动平时的口语经验就可以推测出,应该是“吓”字,没有其他的搭配;再利用形声字规律进行印证,这里可以确定是“吓”字。“鹿、象”两个字,学生借助教科书第107页的插图,看图即可知字。“拦”字,借助教科书第107页的第2幅插图,可以看出野牛是站在其他动物的对面,挡住其他动物的去路,再利用形声字规律,可以推测出是“拦”字。 在猜读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无法得出准确的答案,但是,在同学问相互交流的时候,可以了解到其他同学的思维过程和学习方法,进而学会今后怎样处理类似的问题。这一学习过程,并不简单地指向学习的结果--认识汉字,而是同时重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重视了学习方法的引导,同时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原文出处】《小学语文》(京),2017.1/2.16~22.34本号为学术研究和传播,不涉及商业,如有侵权请告知
教材解读: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一)——阅读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二)——习作、口语交际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阅读编排解读与教学建议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习作编排解读与教学建议
统编六下语文教科书编排思路与教学建议
统编语文一年级下册背诵内容和闯关表(古诗、课文、日积月累)
统编语文二、三年级下册必背内容(古诗、课文、日积月累)
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必背资料 (古诗、课文、日积月累)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必背资料 (古诗、课文、日积月累)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必背内容(古诗、课文、日积月累)
2020春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电子课本
2020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电子课本
2020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电子课本
2020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电子课本
2020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电子课本
2020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电子课本
扫码“我在小学教语文”
谢谢阅读!
请随手点亮“在看”,
有您鼓励,我们会更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