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梅里山难30年,一场不曾忘却的纪念

松赞 松赞旅行 2021-06-26


欢迎订阅『松赞旅行』

松赞 · 隐秘之门

Your Gateway to Hidden Destinations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日升月落如生命的帷幕般

无数次穿破藏青色的梅里雪山

徐徐拉开,又缓缓谢幕


眼前是诸峰之神卡瓦格博

旅行者面前, 他威严耸立

粉红色的霞光是他无穷的思绪

银色的风暴透着他的冷酷无情



当星光直射沉睡中的山峰
悠远绵长的记忆即将唤醒
30年前的1月4日凌晨
一场震惊世界的登山事故在此发生
17条生命在卡瓦格博永远驻留

30年后的1月4日夜晚
无法忘记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回来了!
他们将在松赞雨崩营地里围炉重聚
在神山与群星的凝视下
重新揭开这段众说纷纭的沉痛历史

▲卡瓦格博脚下的松赞雨崩帐篷营地




- 缘起·梅里山难事件 -
 30年前,登山界的争议与谜团 



事件发生前,对17位中日登山队员和参与者来说,卡瓦格博从来不是他们眼里最难登顶的山峰


“他们看看,说这个雪山么随便嘛,珠峰8800米,这点才6740米,随便登了。结果,爬了一个多月还爬不上去。”在人类学家郭净老师所著的《雪山之书》里,山脚下西当村的医生扎青曾在事件发生后,如此描述现实与想象之间的距离。



彼时正值日本战后四十年的经济高速腾飞期,登山也作为一种可以彰显时代精神的运动在日本兴起。1988年,在历时八年等待之后,在日方承担全部费用的前提下,京都大学学士山岳会(AACK)终于得到中方回复, 被允许攀登“梅里雪山”。


此处,还埋藏着一个地理上的历史误会。50年代的军用地图,错把卡瓦格博峰的位置标成了其北面的那座当地人嘴里的“梅里雪山”,从此藏族人眼中的神山卡瓦格博变成了今天大众公认的梅里雪山。同样,另一个文化上的未知也隐隐浮出水面——这些外来的登山队员并不明白,神山意味着什么。


鉴于此前一年美国登山队与另一支日本登山在卡瓦格博冲顶的失败,1989年,中方与日方合作组成了“中日合同梅里雪山学术登山科学队“及“中日合同梅里雪山第二次学术登山科学队”(以下简称中日登山队),集结双方当时的精锐登山力量,多次进行调查和确认登山路线的可行性,对这座看似不高却桀骜不驯的“对手”发出全力挑战。



正当所有人蓄势待发之际,两颗因果的种子早已悄悄埋下。首先,是当年的登山队对攀登卡瓦格博的困难程度过于乐观。


如前文所说,卡瓦格博绝对高度仅6740米, 比珠穆朗玛矮了2000米,为什么一直无人能登顶,事后中日两国的专家分别给了不同的解释:


日本的栗田靖之教授认为,这座山的纬度和海拔过低,冰雪结构松软,极容易造成雪崩, 所以只有冬天才能攀登的卡瓦格博,和其他雪山相比极为特别。

而中国登山队的王振华教授则认为, 卡瓦格博的实际登山长度其实和珠峰差不多,甚至比它更长更艰巨。天气变幻莫测,大雪和浓雾的威胁,冰裂冰崩的随时存在,以及地质地形的陡峭和复杂程度……从综合难度上看,登卡瓦格博比珠峰还要难一些


而另一颗种子则存在于当地的民间记忆里,并持续生根发芽。

据当时的炊事员、也是曾去过发生山难的3号营地的幸存者段建新回忆*,登山之前一切迹象表明,当地生活的藏人并没有禁止登山的情绪。当地体委还特别找了8个当地藏族人作为协作,由中国登山协会的孙维琦教练在德钦用了一周时间培训高海拔环境的个人保护知识和攀登器材及装备的使用方法,他们的任务是保证营地间的物资运输。

留守大本营的登山队员张俊也说, 关于神山的那些故事,非藏族人都当作是美丽的传说:“就像珠峰也是神山,当时并没人明确说不能登。”*

▲登山队4位当地藏族协作 摄影 / 段建新

然而山难之后, 更多蛛丝马迹才从当地人的言语里渗透出来。

明永村村长大扎西说:“一开始,以为登山就是普通爬爬山,后来才搞清状况。”大扎西的父亲则代表了普遍村民的意见,“放牛时我们上高山,我们可以比登山队都爬得高。但是我们不敢爬神山,因为我们是藏族。他们厉害的话可以爬别的山,但是神山不能登。”

在登山队员努力攀登的那些日子里,山脚下的藏民和僧人们却在轮流烧香,害怕灾祸从此降临。因为雪山是他们的神,他们生命的意义所在,卡瓦格博不容“战胜”

“我们对雪山说,不能叫他们登上去。”


然而,无论是雪山上暗潮汹涌的自然危机,还是山脚下民众的烧香发愿,所有的一切,都无法逆转这场1990年冬天的梅里雪山攀登行动

1990年11月29日,登山队到达海拔3200米的雨崩村,随后在海拔3470米的笑农夏季牛场建立大本营。之后的两周,分别在海拔4500米处和5300米处设立和建成1号与2号营地。此时,最大的分歧产生了——3号营地到底建在哪里?

对于3号营地的位置,中方和日方各持己见。日方想把三号营地推到雪崩区域前面,直接接到攀登的山脊下,距离2号营地仅2小时路程, 当突击顶峰时可以少走路节省体力,中方则主张避开头上的悬冰川。

据说当时双方争吵异常激烈,而最后的解决方式也颇为中庸,中日双方分别决定把帐篷向前和向后移动了100多米,算是勉强达成一致。


“是的,日暖风轻,卡瓦格博银光闪烁,近在咫尺,队员们见登顶在即,欢呼雀跃,兴奋万分,中日双方经过协商, 决定抓住时机,取消建立5号营地的计划,直接向主峰出击!” 在跨越10多米高的冰壁,并在海拔5900米的主峰右肩建立4号营地之后,所有人都觉得,胜利就在眼前。

然而,12月28日的第一次登顶尝试因突遭暴风雪袭击而宣告失败,但这并不打击队员们的气势。段建新回忆了那几天的情况,“当时大本营已经开始准备扎凯旋门登顶回来要欢迎,要准备大餐,搞点庆祝,物资也按照计划调运好了。三号营地很平整,所有队员都住在上面,实际上日方很多是没有登顶任务的,像清水医生、秘书长佐佐木哲男,可以留在大本营,但三号营地不仅可以看到整个主峰,也可以拿望远镜看队员登顶,所以日方一股脑都跑上去了。” 

1月2日到3日,山中大雪突袭,登顶的计划被迫推迟到5-8日。“雪太大,方便都出不去, 只好撒在塑料袋里往外扔”,1月3日的夜里10点,大本营的张俊和3号营地队员李之云进行了当日的最后通话,随后对讲机里出现杂音,通话结束。

▲日本登山队员笹仓俊一。雪镜反射摄影人和卡瓦格博主峰。图中照片来自段建新摄影集

这段对话,成了3号营地对这个世界的最后绝响。1月4日七点半多,张俊按惯例打开对讲机,连续对着营地里的队友呼喊了几声,却得不到任何回复。 心想着也许是他们这几天太累了,张俊想让他们多休息一会儿。过了半小时,依旧无人应答,此时的张俊开始慌了神。

8点,9点,10点,10点半……对讲机的另一头如同没有尽头的黑色深渊,无论张俊如何呼叫都激不起一丝涟漪,难道,真的是17台对讲机都出了问题吗……

随后的5日,6日,7日,8日,留在大本营里的人经历着暗无天日的心理煎熬,而大本营外的人,则由中国登山协会史占春挂帅,集合来自中日双方的25人救援队和空军辅助侦查,在神山深处寻找17个生命存在过的蛛丝马迹。

但无尽的暴雪和随时雪崩的危险,让3号营地成了不可抵达的终点。1月25日,中日双方宣布,3号营地判断有大型雪崩的痕迹,“1月3日夜晚在梅里雪山3号营地失踪的17名登山人员已全部遇难”,营救活动就此划上句点。


同年4月29日,中日双方遇难队员的30位家属一同站在卡瓦格博的飞来寺前。站在他们的眼前的,正是这座被曙光从玫瑰红晕染成金色的卡瓦格博,旁边还有一块刚刚揭幕的黑色大理石碑,其上书写着:

“中日友好 第二次合作登山 首次向梅里雪山峰挑战的勇士在此长眠”

“秀峰大地静相照,高洁精神在此间。”

▲中日登山队在前进路上遇见的卡瓦格博。 图中照片来自段建新摄影集

是的,爱好运动的云南体委干部李之云、进山前才举行婚礼的藏族协作林文生、26岁的电影放映员斯那次里、计划去日本留学的翻译王建华、思念孩子的摄影师近滕裕史、辞掉IT工程师工作的米谷佳晃,为见壮美黄昏才临时上山的秘书长佐佐木哲男……

原本有着各自生活轨道和未来的他们,永远在此驻留




- 重聚·那些不曾忘记的人-
 30年后,这片土地迎来新的曙光 


1991年1月3日的那一夜,中日登山队17名队员同时在卡瓦格博遇难。由于同一时间爆发了震惊世界的海湾战争,“梅里山难事件”的发酵期延后,变成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

在山难事件被公诸于世的前十年,96年“中日登顶再度失败”、98年“村民遗体发现事件”、99年“千禧年事件”等一次次把“梅里雪山”的名字炒得沸沸扬扬。经历无数次的当地人发声、互联网上的讨论,以及环保组织和当地政府的介入,不仅引发大批游客慕名而来,也让大众对藏族人的神山信仰和环保意识有了不同程度的认知。这一切看起来似乎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当新年钟声再度敲响,”梅里山难事件”正在迎来它的第三十年。三十年后的今天,“梅里雪山”早已是德钦旅游的代名词,17位登山队员的故事也正在被大众逐渐遗忘。不过幸好,依旧有人在记挂着他们。


为了让逝者安息,也为了与更多人分享山难背后的启示,2020年末,在松赞的发起下,他们做了一个重要的约定——30年后的1月4日晚上大家要一起相聚在松赞雨崩营地,给这段扑朔迷离的历史画下一个充满希望的休止符:

他们是前中日登山队炊事员及幸存者段建新、京都大学学士山岳会成员兼日本登山队去世成员笹仓俊一的好友小林尚礼、将这段历史铭记于心的原迪庆州宣传部副部长李映怀、深受事件影响的“巅峰探险”创始者兼中国国家登山队教练孙斌……以及几位在这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间一直关注和探讨这段历史的登山爱好者们。 

▲当年日本冲锋队到达的卡瓦格博最高点。图中照片来自段建新摄影集

如今,“梅里山难事件”给这些过来人留下的不仅是当年的苦涩与悲痛。

曾为寻找朋友活着的证明而来到中国的小林尚礼,在主动承担下日方遗体搜集的工作后,他在明永村和村民们长期相处生活。在那里,他亲眼看到了虔诚的卡瓦格博转山人,他们一步一磕头,用生命来崇拜这座山的画面,也从一个“不受欢迎的日本人”成为了与当地人无话不说的朋友,如今的他,再也不会说“征服神山”这样的话;

幸存者段建新,事件过后的他对生死有了新的认识,认为生命存在的意义就是一个体验过程。他还辞去了饭店的工作,在昆明开了一家户外用品店,取名“梅里”,为大家普及户外安全知识,更是把一辈子贡献给了户外登山

▲段建新一直保存着珍贵的随队摄影集


在“梅里山难30周年“的雨崩纪念之夜,他们有更多的话想说——

小林尚礼因疫情原因无法离开日本,但他会通过视频传递自己这许多年对于这座神山的所见所想和对于新朋老友的想念;段建新将带来那本传说中十分珍贵的随队摄影集,翻开这本用昆明饭店的挂历自制的相册,每一张照片都将把所有人带回30年前的那场卡瓦格博之旅;《梅里——探寻卡瓦格博之境》作者、北京日报社记者白继开也将和大家分享梅里雪山的古驿道研究……在松赞营地的书吧帐篷里,大家将一同围着帐篷里温暖的篝火,讲述当年的故事。


除此之外,在松赞雨崩营地,一朵希望的花也在这场生命与信仰的讨论中逐渐盛开——

对于城市里的人来说,如何以最原始的方式认识大自然?如何为保护梅里的生物多样性做出自己的努力?

对于登山者来说, 是否一定要“征服自然”,才能展现人类的勇气?

对于当地人来说,他们对神山最美好和不容侵犯的神圣的感情,该如何与外界相互理解?

对于环保人士来说,千万年来始终保持原始状态的处女峰,才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证,为什么不能放过这样的梅里雪山,保留世界最后一片净土?


除了纪念之夜的系列活动,松赞还想为这片神圣的土地做得更多。 


在活动正式开始前,松赞将率先与“巅峰探险”公益登山学院、The North Face 一同开启”原住民户外向导培训计划”


其实,在梅里雪山“翻红”前,雨崩及周边的村落基本只能靠耕种荞麦、玉米与土豆营生,无法摆脱贫困的境地。而在梅里雪山成为旅游业的香饽饽后,当地村民也大多以为游客提供骡马代步,或贩卖同类型的小商品,如此单薄的业态不能改善村落贫困的底色。


基于这样的现状,松赞希望通过为原住民培训户外知识和环保观念,不仅让他们拥有丰富的收入来源,也让这些村子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这个培训计划中, “巅峰探险”登山学院将会派遣优秀的培训导师,而The North face则会提供计划中需要的各项支持和专业户外装备。



当面向游客租骡租马、贩卖小商品的业态,逐渐被拥有丰富知识的在地专业向导团队取代,卡瓦格博护佑下的这方土地也将迎来新的希望和曙光





- 雨崩营地·帐篷升级体验-
 更舒适且温暖的自然居住感受 



松赞雨崩帐篷营地目前已开营1月有余,从10月中旬到如今的短短40天里,我们收获了许多客人对营地的赞美与喜爱,毕竟抛开传统酒店的砖瓦木梁,与神山间毫无阻隔的近距离接触,是另一种无法取代的极致体验。

▲雨崩营地帐篷内外的世界

当漫天流光的星空在你的眼前无穷展开,当山林的清新混合着咖啡的香气飘然而至,当小火锅里冒着热气的食物驱散着山中徒步的凉气和疲惫,人与自然的相处变得尤为真切,我们也不会错过任何一个欣喜的高光瞬间。


随着雨崩入冬,天气转冷,也随着“梅里山难30周年纪念之夜”的到来, 除了“原住民向导培训计划”外,松赞想为进入营地的客人提供更舒适的升级服务


之前我们曾经介绍过,雨崩营地所使用的是来自瑞典的Tentipi顶级户外涤棉帐篷帆布。面对低温考验,我们将再度把帐篷升级为双层结构,通过增加保暖内帐结构提升帐篷内的舒适度和保暖性。


一杯温热的牦牛奶,一盏日本千石的阿拉丁煤油取暖器,搭配松赞酒店同款床垫、床品,熟悉的柔软与舒适,以及全新提供的恒温暖水袋,让你在雪山脚下也能享受睡眠的乐趣。

还有不少来自客人的建议,也将在雨崩帐篷营地被一一实现,比如即将装置的保暖淋浴帐篷,解决了想在户外营地洗个热水澡的难题。还有冬天里的”刚需“——智能电加热马桶,也将于近日抵达雨崩,全面提升营地的洗漱硬件。


同时,书吧帐篷的设立以及太阳能供电系统的引进,也让雨崩帐篷营地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

即将被打造成美国《国家地理》“图书中心“松赞营地书吧帐篷,不管是在其中参与类似“梅里山难30周年纪念之夜”这样的活动,还是独自在里面翻看关于雪山的故事,通过一页页书本,不仅能够更深层的解读这片土地, 也让你与这片天地拥有另一种安静的对话方式。




「我喜欢白色上面再加一点白

就像白色的岩峰上歇落一只纯白的雏鹰

我喜欢绿色上面再加一点绿

就像绿色的核桃树上歇落一只翠绿的鹦鹉

我喜欢红色上面再加一点红

就像红色的檀木上歇落一只红色的凤凰」


 ——文字来自藏族弦子歌词


 


松赞全国客服电话
400 0000 830
( 9:00-21:00 )

/

扫码添加松赞旅行顾问


文 | Elise
图 |  陈翰宾、白玛多吉、马晗、悟空、窦霄、周默、李晓花、JOY、比利白、木头、段建新、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编 | Elise

*文章参考书籍及文章
1.《雪山之书》郭净著
2.《段建新:梅里山难劫后余生》 公众号:行李
3.《消失的登山队,17条人命和一座神山》湘君著 公众号:奇记


- 即刻预订 -


⬇︎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当季推荐旅行线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