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12月8日 下午 7:09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历史

毛主席晚年有5个“神秘小组”,他们都负责什么?

历史微时刻 2024年12月03日 17:16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历史微时刻”,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更新!


目 录
  • 毛主席晚年有5个“神秘小组”,他们都负责什么?

  • 毛主席生命的最后24小时与灵车的制造经过

毛主席晚年有5个“神秘小组”,

其中一个代号“132”,
他们都负责什么?

吴攸攸

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仕途无悔

毛主席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但是到了晚年,毛主席的身体健康每况愈下。为了毛主席的健康,党中央为他专门成立了一些提供专门服务的“秘密小组”,这些小组承担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任务。

一直到80年代后,这些“秘密小组”才逐渐被人们所知。

医疗小组

晚年的毛主席身体健康是一天不如一天,在当时,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毛主席的身体健康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更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毛主席的健康更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不可能让外国媒体完全洞悉毛主席的健康状况。所以,毛主席的保健小组成员身份都是保密的。

党中央曾先后为毛主席成立过两次医疗小组,第一次是1971年至1972年,第二次是1974年到1976年毛主席病逝,在这期间曾多次变更过人员,但无一不是来自国内各专业科室的顶级专家。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与世长辞,永远离开了我们,医疗小组随之解散。

“大字本”小组

晚年的毛主席视力一天不如一天,但他仍然嗜书如命,可以说是时时读书,他的书架上、饭桌上、睡床上、办公桌上,到处都摆着书,外出考察时,行李中最多的东西就是书。


毛主席曾说过:“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为了满足毛主席的需求,也为了防止他的视力进一步下降,党中央于1972年秋成立了一个“大字本”小组。这个小组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把毛主席要看的书进行特别注释,并排成大号字体后编辑出版,可以方便毛主席阅读。


毛主席人生最后一次读书的时间,是1976年9月8日5时50分,他在全身布满多种监护仪器和抢救器械的情况下,坚持读了7分钟的《容斋随笔》。


在他的心脏即将停止跳动的时候,毛主席才结束了一生从未间断的读书生活。十多个小时后,一代伟人与世长辞,“大字本”小组随之解散。

“找电影”小组

晚年的毛主席,视力严重下降,却仍然坚持读书。为了转移他的兴趣,工作人员建议他多看一些电影,少看一些书籍。


当时的中南海西楼有一个内部电影院,有不少的中央领导都经常来到这里看电影,而毛主席经常在一墙之隔的含和堂看电影。

但是,在毛主席晚年的时候,电影院播放的那些电影已经观看过很多次了,毛主席已经失去了兴趣,于是“找电影”小组应运而生。


对于毛主席看电影的需求,华国锋也很关注,既然中外经典电影都看过了,他便安排刘庆棠想办法弄一些香港电影回来,看毛主席喜不喜欢。


当时借来了李小龙主演的三部电影:《精武门》《猛龙过江》《唐山大兄》。影片到达北京后,当时的小组组长刘庆棠先审看,过审后,马上送给毛主席观看。

后来,刘庆棠问毛主席的秘书张玉凤:“香港电影怎么样?毛主席爱不爱看?”


张玉凤高兴地说:“喜欢,当然喜欢!这批香港电影很好看,一看来了好电影,毛主席连书和文件都不看了,马上看电影。”


“毛主席最爱看哪一部电影?”刘庆棠问。


张玉凤认真地回答说,毛主席特别爱看李小龙主演的影片。有一次,他看到李小龙和一个外国人格斗,打得非常起劲,一边看一边鼓掌:“功夫好!打得好!”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病逝,“找电影”小组随之解散。

雪茄特制(132)小组

众所周知,毛主席的嗜好之一就是抽烟,他抽烟最“凶”的时候,一天能抽上五六十支烟,一支接着一支,几乎是烟不离手。


有一次,贺龙在跟毛主席聊天的时候,说自己抽的雪茄味道很好,毛主席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点了一支,结果发现味道还真不错,立即改变了对外国烟的“偏见”,对清凉香醇的雪茄味道产生了兴趣。

当然,这种雪茄并非进口,而是产自四川什邡烟厂。


中央每月派人到成都军区取烟,到了70年代,出于安全考虑,从什邡到北京的雪茄烟被暂停,毛主席又重新拿起了“中华”。


在这期间,中央曾派人到什邡烟厂学习,无奈即便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现场学习,也学不来对方的技术。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党中央决定把什邡烟厂的师傅请到北京来做烟。

1972年3月,什邡烟厂的几名技术骨干举家搬迁到北京,秘密成立了一个“雪茄特制小组”,中央警卫团的危德纯同志作为小组负责人,选择一处僻静的地方制作雪茄。


出于保密和对外联系的需要,这个小组的通讯地址对外叫“360信箱”,对内则称“132”,故而又称“132小组”,因为这种雪茄有两种型号,分别为13号、2号,故有此名。


1976年底,“132小组”停止生产,直到1984年10月正式宣布解散。

“古诗词吟唱”(戏曲)小组

因为毛主席爱读书,尤其爱古诗词,当时中央成立了“古诗词吟唱小组”,在专门设置的录音房内“秘密”录制成曲子,播给毛主席听。


据这个“古诗词吟唱小组”为毛主席晚年录制了大量磁带,保存至今的至少有59盒之多,后来演变成了戏曲小组,除了录古诗词,还录制一些传统剧。

1974年,毛主席在长沙休养期间,华国锋应毛主席的要求,安排当地湘剧院、花鼓戏剧院的演员。


为毛主席演出了《生死牌》《讨学钱》等旧剧目,可见毛主席并非只看“革命样板戏”,他对中国传统戏曲还是很有兴趣的。

其实,毛主席虽然是伟人,却也是普通人,越到晚年,毛主席的心理需求越像普通人一样,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主席生命的最后24小时
与灵车的制造经过

摘选自《文史博览》





1976年9月9日凌晨,毛泽东的生命走到了尽头。病重期间,像普通人那样的乡愁情思,促使他向中央提出回韶山滴水洞,中央也通知了湖南做好接待准备工作。可惜,这个最后的愿望没有能够实现。


那么,在9月9日零时10分逝世前的24小时里,毛泽东是怎样度过的呢?


从9月8日零时起,便开始腹部人工辅助呼吸,血压高压到180,低压到80。


11点左右,心律失常。


下午4点,插上鼻咽管。


晚上8点半,神志模糊。


就是在上下肢插着输液管,胸部安有心电监护导线,鼻子插着鼻食管的情况下,毛泽东这一天看文件、看书11次,加起来有两小时50分钟,平均每次不到16分钟,文件和书是由别人用手托着看的。


同书和文件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毛泽东,最后一次阅读,是9月8日下午4点37分。


七个多小时后,刚刚跨进9月9日的门槛,他的心脏便停止了跳动。


一代伟人,也是旷古奇人的生命,便定格在了这一天。

1976年以前,中央级的领导人逝世后,没有专用的灵车。大多是用大“解放”车拉着灵柩,上面松枝铺盖,缀以白花,车头上立着遗像。


那时,在北京南二环右安门桥头有一家“汽车修理四厂”,虽然挂着“修理”的牌子,其实是在全国颇有名气的客车制造厂。大约在1975年冬天,汽修四厂接到一项紧急的政治任务--限在两个星期的时间里,制造出一辆“后开门”、车厢里带滑轨、驾驶室和车厢分割开的“640型单机客车”。原来,这辆“客车”就是专为周恩来准备的。那个时候,周总理因病重,不能接见外宾已经很久了。


接到任务后,工人们虽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事,但任务紧迫,还是赶紧加班加点,研制起新车来。没多久,一种新产品--外观高高大大、四四方方,宽大的前挡风玻璃特别气派的“640型单机客车”问世了。这种新车的问世,完全取代了以前北京马路上也是该厂生产的“五七型”(1957年定型制造)公共汽车,是一种脱离外国图纸完全由中国工人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争气车”。而在此之前,“五七型”公共汽车是仿捷克的“斯柯达”制造的,车身浑圆、玻璃窗很小,车体是大红色。


1976年1月8日,总理逝世的噩耗传来,汽修四厂的干部工人们亲眼看着自己打造的“640型单机客车”载着伟人缓缓驶向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这才知道生产这种客车的用途。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的消息传到汽修四厂。第二天,当汽修四厂全体员工正忙着搭灵堂、组织悼念活动的时候,一辆前不久由汽修四厂出厂的医疗车由当时的中央保卫局、北京市革命委员会以及四厂的上级单位——北京市交通局、北京市汽车修理公司的有关领导护送回厂,并下达一个命令,将这辆地震期间(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为毛主席提供办公、医疗用的医疗车,在追悼会之前,改造成一辆具有遗体保护功能的灵车,用以专门安放毛主席的遗体。

任务宣布后,汽修四厂2000多名工人淌着热泪纷纷到厂部请战,坚决要求为制造灵车贡献一份力量,哪怕拧上一个螺丝、刷上一道油漆也行。厂部马上成立了“毛主席灵车制造指挥部”,在2000多名工人中挑选出了几十名技术过硬、表现出色的工人组成若干战斗小组,轮番上车,轮番作业。


鉴于灵车的制造任务十分紧迫,接到任务的第二天,当时的老厂长被特别获准到毛主席遗体前测量有关数据。老厂长从来没见过毛主席,当他面对面站在伟人面前时,突然泪水滂沱,手脚不听使唤,很久也看不准眼前钢尺上的尺寸,还是周围的人帮他才完成了工作。很多年以后提及此事,他说当时不相信眼前这位伟人真的走了,只像是睡着了。


制造灵车的过程中,需要几张装饰用的三合板。提供三合板的是北郊木材厂,接到这项光荣任务后,北郊木材厂全部工人都跑到仓库,在成千上万张三合板中精挑细选,选出最好的几张,送到加工车间对这几张三合板进行打蜡。工人们怕打蜡机不够精细,保证不了质量,就挑选了几位技高一筹的老工人手工打蜡。为拉这几张意义重大的三合板,汽修四厂还专门开去了一辆后开门并把里面的座椅都拆掉的大轿车。为保证三合板在装运途中不磨不蹭,工人们舍不得把板摞起来放,怕在颠簸的过程中摩擦受损。怎么办?最后几个工人站在车厢里,用手攥住立在车厢中的三合板,用自己的身体做了运输的托架,以保证板材毫发无损。


灵车的改制工程异常艰苦,当时天气还很热,车间地处旷野之中,挑灯夜战时,蚊子嗡嗡而来,叮得人们浑身红肿。车上的容积毕竟有限,几十人只好交替上车工作,替下来的人舍不得离去,在车间的水泥地上一躺,休息一会儿,马上抢着再上车。当时唐山大地震不过才发生一个多月,人们的余悸未消。为保险起见,灵车改制负责人指派一名专人在车间外看住一个倒置的啤酒瓶子(这是人们在地震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个土招儿,地面一旦有轻微震动,瓶子必倒),只要瓶子一倒,就马上报警,第一件事就是从车间里抢推出灵车。

灵车加工过程中,车身上要打上无数个洞眼,拧进无数个螺丝。为了不使电钻头不留神折到钻孔中(这是汽车制造加工中常遇到的问题)留下遗憾,工人们一律用手工钻孔,拧螺丝。很多人手都拧出血泡,一枚枚带血的螺丝紧紧地把工人们的一片哀思凝固在灵车的每一个角落。


灵车完成后的试车过程中,车内冷风出口处有一丝蚊鸣般轻微的共振。工人们说:“不行!一定要让他老人家在平静的世界里安睡。”于是,马上拆掉了全车的风道,在每一个钻孔里,垫上薄薄的密封性极佳的海军呢。这样一来,风机工作时,灵车里静静的毫无声息,工人们才满意了。


灵车完成的那一天,工人们都赶来看,把车间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


灵车的外观设计简洁庄重,挡风玻璃宽大,车头呈四方形。约十米长的车身主色调为乳白色,衬以天蓝色的裙边,通体洁净、凝重。灵车前置解放发动机(全车都由国产部件组成),驾驶室与置放灵床的车厢以木制隔墙隔开,隔墙后是放党旗挽带等的木柜。本色的木地板,地角铺设冷气风道。车厢两侧是守灵卫士的枪架和排椅。可升降的木制灵床摆放在车厢中央,它是专门由北郊木材厂等单位精挑细选出的技师倾注毕生技艺制作而成。灵床看上去与普通的睡床无异,厚厚的床体和板式床头朴实无华。车顶天花板上镶嵌着两排宽大柔和的日光灯,车厢两侧无窗,只有中部设一个供守灵卫士上下的狭窄车门。后部有两道车门,第一道是两扇对开的大门,第二道为木制推拉门,这是全车最重要的部位,遗体将经由一个特制的托架和滑道,通过两扇门端放于灵床上。


毛主席追悼会前两天的一个傍晚,灵车终于从车间开出,开向当时停放毛主席遗体的人民大会堂。车子刚一启动,四下一片哭声,数不清的工人和听到消息的群众从四面八方赶来,素日里少有人走过的右安门护城河西岸,到处都是低声啜泣的人群。

 美女镇长

来源:国土看世界、文汇客户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历史微时刻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选择留言身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