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爱而生 | 有多少女人,像祥林嫂一样无人倾听?
针对女人,社会文化有很多刻板印象。其中之一是“唠叨、婆婆妈妈,同样的话反复说个没完”。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就是这样的典型——反复对大家讲述阿毛的遭遇。
“像祥林嫂一样,那点破事儿,碎嘴唠叨的车轱辘话,成天说个没完……”
为数不少的女人,都经常被其他人——尤其是男性——如此评判。
然而,如果仔细阅读原著——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彷徨》,其中的名篇《祝福》——从中设身处地地感受祥林嫂的遭遇,也许就会多一些理解。
尤其是,你很可能会意识到,祥林嫂之所以不断重复“陈年旧事”,是因为每个人都对她的话语和心声,充耳不闻,谁也没有真正听进去,更无半点共情。
此外,她也是“受害者有罪论”的牺牲品。
这在现实中,其实也是众多女人的普遍境况;或者说,不少女人都被逼成了“祥林嫂”。
01
“我真傻,真的……”
祥林嫂有一大段经典台词,被她整日重复诉说。
每一次,都是以“我真傻,真的”,作为开头。
随后,便是长篇大论的诉苦——讲述自己年幼的儿子阿毛,不幸被狼吃掉的遭遇。
事情的经过并不复杂,无非是祥林嫂嫁到山里,丈夫死了,和幼子阿毛相依为命;
为日常家务忙前忙后的祥林嫂,干活时,一时顾不上孩子,结果狼来了,把阿毛吃了。
这对于祥林嫂来说,可谓晴天霹雳。
当她来到鲁镇做长工时,鲁镇经济繁华、人口密集,祥林嫂看到其他很多人都有子女,忍不住感叹自己命运多舛。
她一次次对身边的人倾诉阿毛之死。
可想而知,一个遭遇丧子之痛、内心蒙受巨大创伤的女人,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既想寻求安慰,也希望有人理解自己、同情自己。
然而,祥林嫂的一次次倾诉,得到的却是大家的冷漠。
“不就是这点破事吗?一次次说,我们早都听烦了,还有没点别的?”
她甚至成了大家的笑柄。
经常有人故意逗她,听她倾诉一番自己的悲惨遭遇,然后扬长大笑而去。
祥林嫂伤心又尴尬的,内心的苦水更多,更渴望找其他人倾诉。
上述过程不断循环,祥林嫂的精神,也越发逼近崩溃。
才四十岁左右的她,头发花白、面容憔悴……
02
受害者等于“谬种”?!
祥林嫂不但无人倾听、得不到同情,而且,还处于“受害者有罪错”的文化氛围中。
祥林嫂是个苦命人,而且一次次遭受人为的伤害。
她的第一个丈夫病死了,狠心的婆婆觉得她是个累赘,想要把她拐卖掉。
祥林嫂逃出家门,来到鲁四老爷家做佣工,不久以后,又被婆婆找上门,把她卖给山里的农民贺老六。
贺老六对祥林嫂还算好,祥林嫂顺从了他,和他生下孩子阿毛。
一场伤寒瘟疫,夺走了贺老六的生命,只剩下祥林嫂和阿毛母子。
随后,阿毛突然被狼吃掉了。
——这一连串的悲剧,都落在祥林嫂身上,可谓惨绝人寰。
然而,在鲁镇的很多人看来,既然你一路倒霉,那就肯定是你自己做错了什么;
至少也是上辈子没干好事,遭了报应,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尽管祥林嫂是个勤勤恳恳的长工,但她的雇主,却认定她是个“谬种”,也就是“坏东西”。
那些听了很多次祥林嫂遭遇的人,也普遍把她视为“不祥之物”,乃至坏人。
大家风言风语地盛传,祥林嫂昔日的改嫁,是不守妇道的罪孽,不但这辈子没好报,死后到了阴曹地府也会继续受罪,生生世世悲惨。
祥林嫂听其他人的指点,辛辛苦苦攒下工钱,送到当地的庙里,捐了个门槛,试图以此给自己“赎罪”。
捐门槛,堪称天价的割韭菜,庙宇当然来者不拒。
然而,即使祥林嫂把自己这些年的血汗钱都搭了进去,日子过得像个乞丐,终于凑足了“门槛钱”,也依然得不到大家的接纳。
除夕的祝福活动,祥林嫂依然被排斥在外,仿佛她永远都是罪错和霉运的化身。
就在那个除夕,身心崩溃的祥林嫂,在鲁镇的鞭炮声中,孤独地死去了。
03
现实中的“祥林嫂”,有多少?
时至现在,现实中与“祥林嫂”处境类似的女人,仔细想来,依然有很多。
例如,在很多村落和小区,都难免有一些女人,成天和其他人诉苦。
一般来说,内容往往是:
经常被丈夫家暴,又因为种种原因,难以离婚;
或者,丈夫在外面胡搞,不顾家,自己就像守活寡。
还有些空巢老人,尤其是独自寡居的老太太,经常一次次对人念叨自己去世的老伴儿,和一年也难得见到几次面的儿女。
——她们往往都是当代的祥林嫂,一次次的倾诉,非但得不到倾听和共情,反而难免被视为笑柄;
甚至,还会被私下说三道四:
“倒是你自己有什么不好,否则何至于沦落至此?……”
包括那些特别唠叨的女人,她们之所以一次次地重复车轱辘话,往往是因为长期以来,无论自己怎样说,都没人听。
除了一次次重复说,她们还能怎么做?
——除非像死于除夕之夜的祥林嫂那样,从此再也不说什么,对这个世界彻底绝望……
推 荐 阅 读
▼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好看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