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爱而生 | 娇贵的公主,断头的王后

小车 风车读书
2024-09-05

她,曾是欧洲最高贵的女人之一:母亲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女皇,丈夫也是一国之君。

从幼年,一直到三十多岁,她获得了完全宠爱,无忧无虑。

恰在此时,世道发生巨变,昔日高不可攀的王室贵族,一夜之间沦为人人喊杀的“贱民”

她并无罪孽,“无非是个乱花钱、没心机的小女生,内心一直没长大”;

包括她的丈夫,虽然身为国王,但手无缚鸡之力,为人温和甚至怯懦。

这对夫妻被先后当众处死,王室身份就是死罪。

这位小公主在颤颤巍巍走上断头台时,不慎踩了刽子手的脚,她在人间的最后一句话,是向刽子手说了声“抱歉”

她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叫玛丽·安托瓦内特,法国末代封建君主路易十六之妻,也是奥地利文豪茨威格,传记小说《断头王后》的主人公。

01

含着金钥匙长大

玛丽的家庭背景,在当时的欧洲乃至全世界,都堪称一流。

她的母亲特蕾西娅女皇,是神圣罗马帝国空前绝后的女性君主,也是该帝国最后的荣光。

玛丽是特蕾西娅最小的女儿,特蕾西娅生下她时,已经37岁。

即使在今天,也算高龄产妇了。

“老来得女”的特蕾西娅,对玛丽宠爱备至,同时,女皇并不希望女儿从政。

包括女皇的太子约瑟夫,也对母亲言听计从。

所有子女都对女皇的权力毫无威胁,这才是特蕾西娅的目的。

玛丽本人,天性可爱,但并不怎么聪明,对国家大事、民间疾苦,既不了解也没兴趣。

高档的服装、珠宝首饰,和各种社交活动,是玛丽的最爱。

就这样开开心心地吃喝玩乐到十几岁,特蕾西娅女皇给玛丽找了个全欧洲最奢华的“婆家”——法国波旁王朝。

她的丈夫路易十六,也是老国王路易十五强力庇护下的“幼苗”,骨子里弱不禁风。

两个娇弱、单纯,甚至可说是不谙世事的青少年贵族,在家长和群臣的祝福下,懵懵懂懂地喜结连理。

婚后,小两口有着共同爱好:吃喝玩乐,买高价服装和首饰,举办舞会大宴宾客……

总之就是花钱。

02

万民仇恨的对象

如果是在太平时期,玛丽王后以及她的老公路易十六,或许可以无忧无虑地享受到老;

甚至很可能被称为贤君:

只会浑浑噩噩地玩乐度日,不杀人,不增加新的严刑酷法,这样的帝王,简直是民众的福星。

事实上,日后大多数历史学家都承认,路易十六时期的法国,是封建时期最开明的时刻,自由度甚至比后来的拿破仑时期更大。

然而,当时的法国,在浮华的表象下,骨子里已经“烂脱了环”。

民间两极分化严重,穷人所占比例越来越高。

路易十六是个人畜无害的糊涂蛋,玛丽王后也不了解半点民间疾苦。

她经常举办宴会,一次次凭借出色的美貌,和娴熟的宫廷社交技巧,成为凡尔赛宫的顶级明星,获得万众瞩目。

但这些消息,一次次传到民间,则无异于皇家贵族高调炫富。

越是饥寒交迫、生计惨淡的民众,越痛恨以玛丽王后和路易十六国王为代表的“腐败贵族”。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十多年。

这期间,玛丽的老母亲特蕾西娅女皇年迈驾崩,哥哥约瑟夫皇帝也年纪渐老、行将就木。

年过三旬的玛丽王后,在心智上,依然像个不成熟的小女孩。

她以为这样的快乐生活,能够日复一日地持续下去。

就这样,到了1789年,一个超出所有人预想的命运转折之年。

此前数年,法国连续遭受旱灾、雹灾,农业大幅减产,民生更加困苦。

但常年沉浸在宫廷享乐的玛丽夫妇,对此一无所知,宫廷近臣早就习惯了报喜不报忧。

到了1789年5月,国库亏空的路易十六召开三级会议,想要对民间增加赋税,遭到第三等级代表的抵制,并在随后两个月越闹越僵。

国王和玛丽王后,谁也没意识到自己已经大难临头。

终于,到了7月14日,愤怒的民众涌向巴士底狱——也就是波旁王朝最著名的监狱,或曰王权的象征——将狱卒赶走,把囚犯释放。

巴士底狱里,总共只有7名囚犯,大都是中重罪在身的刑事犯,没有一个是对王室不满的异议分子。

但“红了眼”的起义民众不管这一套,宣称这是推翻波旁王朝的一切暴政的开始。

随后,整个巴黎都被起义的民众所控制。

路易十六和玛丽皇后惊慌失措,几乎没有什么反抗,就沦为起义民众的阶下囚。

这时,玛丽皇后和路易十六,想要向国外——尤其是奥地利的“娘家”求救。

但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的皇帝,也是就是玛丽的哥哥约瑟夫二世,已经病入膏肓,到1790年就死了。

而玛丽的求救信,根本没有送到奥地利,就被起义的民众截获。

原本就已对玛丽皇后,和路易十六国王恨之入骨的起义者,和各界民众,此时纷纷铁了心,要求尽快将他们处死,非此不足以平民愤……

03

屠刀之下的人性尊严

路易十六作为国王,首先被砍掉脑袋示众。

断头台下的民众一片欢呼,但只杀一个依然不过瘾。

大家纷纷叫喊着要杀掉更多贵族,尤其是玛丽王后。

于是,在至少几十万看客的疯狂欢呼和翘首以待之下,玛丽王后被押上市中心的断头台。

至此,玛丽一直不晓得,为什么曾经对自己夹道欢迎、笑脸相待的民众,在一夜之间,仿佛变得青面獠牙。

她也并不认为自己犯了什么罪孽,想不通自己为何遭受如此恶报。

然而,玛丽毕竟是很有教养的贵族,事已至此,她没有大哭大闹,也没有指责任何人,而是最后一次把自己打扮得干净利索,表情平静地走上断头台。

她用这种方式,彰显自己最后的尊严;

同时,自从丈夫路易十六被杀之后,玛丽已经不怕死亡,甚至巴不得早点在天堂或者地狱,和爱人再次相聚。

当她不慎踩了刽子手的脚,临终前念念不忘的最后一句话,是向刽子手道歉。

但刽子手毫不领情,大概也觉得莫名其妙,暗想这个傻女人,挨刀前为啥不大骂几句,或者哭喊一番——这样才能给众多看客助兴。

玛丽的头颅,就这样被砍掉了。

起义者乃至满城看客,也由此变得更加嗜血,杀来杀去,最后连起义的首脑们,也纷纷被推上断头台,沦为刀下之鬼。

真所谓“且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无论如何,玛丽确实死得很冤,法国大革命的嗜血,也受到了长久的反思……


推 荐 阅 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请在右下角“点赞” “在看”

第一时间阅读文章

好看的人都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风车读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