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解读:2000万滑雪人背后,有哪些行业机会?
点击△蓝字,添加星标,拥抱冰雪大时代
在冰雪政策的红利下,相关公司的担心和需求也存在着。而在种种产业困境里,人才问题首当其冲。
每年都在发布的《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给我国目前滑雪场的硬件数据和滑雪者的总体面貌以清晰的数据支撑。
而在这饱满的数据背后,是冰雪公司的担心和需求——产业困境之下,人才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
产业核心数据皆呈上升趋势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初级滑雪市场。这里市场空间巨大,但市场发展阶段还很初级。如何从初级发展到高级,对于中国滑雪产业来说,这个命题将贯穿每一年的365天,而没有雪季与非雪季之分。
最新发布的《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显示,在2018年的统计数据中,我国总滑雪人次再创新高,达到空前的2113万人次,同比2017年的1847万人次足足增长了14.4%。
雪地运动参与者的不断增加为雪地运动的硬件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截至2018年底,我国雪场新增39家,总数达742家,增幅 5.55%。其中149家配有架空索道,同比增长2.76%。配套设施方面,架空索道数量达到250条,造雪机数量达到7410台,压雪车共有541辆,皆创我国新高。目前我国滑雪场数量已经超过全球的1/3。
滑雪设备国产生产能力在提高,滑雪需求在增长
滑雪设备国产生产能力在提高,滑雪需求在增长,这对中国所有的滑雪产业从业者来说,非常利好。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滑雪产业必将一往无前,因为“戏台”搭好、“观众”也有,却突然发现“演员”不够用。这种是目前中国冰雪产业的真实写照。
雪地产业新风向 室内滑雪将成新宠
在《白皮书》所披露的多项数据中,室内滑雪的相关数据增长尤为迅猛,引起了广泛关注。
2018年中,全国室内滑雪馆增设了5家,总数达26家,较2017年增长23.81%。旱地雪场面积增加2.92万平方米,增幅 23.7%。滑雪模拟器的数量更是直接翻倍,一年内新增76台,超过了2017年全国共有的69台,增幅达110%。
室内滑雪摆脱了环境条件的制约,让雪地运动变得更加便携化、亲民化。在此基础上,室内雪场及旱雪场地多建在离城市较近的地方,让广大上班族不必开车到远郊雪场,一样可以有刺激的雪地运动体验。
市场远未饱和 中国雪地产业依旧充满机遇
2018年中,中国的雪地产业得到了令世界瞩目的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雪地市场已经接近饱和。2018年不是雪地事业发展的“强弩之末”,而是新一轮发展的开始。目前中国的雪地市场依旧充满机遇。
据数据显示,中国绝大部分滑雪场集中在以黑龙江、山东、河北为首的北方省份,北方省份滑雪场约占全国滑雪场的85%。中国南方的雪地市场依旧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除此之外,中国目前的雪场依旧是以旅游体验型雪场和城郊学习型雪场为主。适合高水平滑雪者的专业级雪场还十分有限。因此,中国也被定义为“全球最大的初级滑雪市场”。
“尽管2018年中雪地产业的各项数据都有所增长,但滑雪场地的增长幅度远未达到总滑雪人次的增长幅度。雪地产业市场目前仍处于一个供不应求的状态,还有很大的空间值得继续挖掘。”一位雪场经营者这样表示。
设备可以进口,但产业人才可以依靠进口吗?
分布在冰雪产业每个细分岗位上的人才,是产业能够发展的源动力,是产业能够切实向好的保证,但目前的现状是,人才不足。从上层的产业规划,到基层的运营执行,这种人才资源的不足贯穿全程。
产业越想发展,对人才的渴求就越急迫,这是所有产业面对的共性问题,只是我国的冰雪产业对这一问题格外敏感。那么,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冰雪人才,如何挖掘更多这样的人才?
就标准而论,中冰雪创始人张乐年首推“热爱”二字,昆仑鸿星俱乐部副总裁李龙谋则认为必须身体力行,亲身参与到冰雪运动中。卡宾滑雪总裁伍斌则从产业的角度分析了目前的人才困境。
伍斌认为,冰雪产业具有特殊性,除了专业性门槛外,冰雪季节性因素导致不能连续发展,高水平人才留不住。而资本在进入冰雪产业后,势必要大力培育和发掘人才。但最大的困难在于,正因为“缺人”,冰雪行业一直没有培育起来,自身的造血功能难以有之,而这种情况又进一步导致了人才紧张。
问题已经摆在台面上,如何解决,则需要从上到下的群策群力。《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已经发布,由具体的问题到未来的目标,清晰罗列其中。
现在的群众普及程度不高,参与冰雪运动人数少;未来要直接参加冰雪运动的人数超过5000万,并“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现在的竞技项目发展不均衡,运动员后备力量基数小;未来要在2022年冬奥会上综合实力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现在的冰雪运动场地设施不足,冰雪产业规模不大,有效供给不足,缺少自主品牌;未来要到2020年我国冰雪产业总规模达到6000亿元,到2025年我国冰雪产业总规模达到10000亿元。
冰雪企业最担心什么,又最需要什么?
从《中国体育报》副总编辞职,投身冰雪产业的张乐年,在体制内体育系统工作多年,熟稔各方关系,但他选择创业“中冰雪”,更多的还是个人生活方式上的选择。
张乐年表示,中国冰雪产业的未来大势将会是“三个最”:最大冰雪运动投资市场,最大的冰雪设备制造国,最大的冰雪资本输出国。
同样出身体育媒体的李龙谋则直接指出,冰雪产业为什么会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业内的市场力量要大于行政力量”,目前冰球、滑雪运动的核心消费群体呈现家庭型的特征,一个小孩参与冰雪会带动整个家庭的消费,并且都是自主消费。
一个小孩参与冰雪会带动整个家庭的消费
他介绍说,全国14岁以下的参与冰球运动的有5600人,这个体量的冰球人口能带来5亿人民币的GDP。真正有政府供养着打冰球的人口才300多人。所以就冰球来说,其市场化的趋势是不可逆的。
目前的现状,冰球人才缺乏、实力较弱,但恰好赶上冬奥周期这个节骨眼上,冬奥投资机遇随之而起,政府部门当然也要积极参与其中。李龙谋对此也有忧虑,担心又会回到行政式的人才输出模式。
对于冰雪产业人才的培养和挖掘,伍斌从卡宾滑雪公司开始谈起。
他说,在目前卡宾运营的雪场内,还是传统的“传帮带”模式,对于人才非常渴求,但符合条件的人才并不多。而这也是整个行业共同面对的问题。对此,卡宾滑雪开展培训业务,着手于为行业解决需求,而不止看到卡宾滑雪这一家公司的人才需求。
冰雪产业共同面临的人才问题,难以避免。待行业真正勃兴,人才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吧?对此,伍斌认为,目前的现状更像是“政府拉着企业走,但是没有足够人才,市场也一直起不来”。冰雪企业陷入两难。
也有冰雪从业者就此提问,在目前的北京冬奥周期内,产业发展可以以政府规划为导向,但这个冬奥会周期结束后,产业发展将以何为导向?答案不言自明。
其实,作为行业的主体——冰雪公司在冰雪进校园、大众普及、冰雪职业教育、与专业协会协作,以及服饰设备国产化和自主冰雪赛事上,已做出诸多多样化的、突破性的尝试。虽星星之火还未成燎原之势,但基层的冰雪人确实在务实推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唯有聚拢更多专业的人才参与其中,冰雪运动的大目标才有实现的可能。
冰雪智库后台回复:“冰雪赛历”,全年冰雪赛程热情传送给你
此外回复“冰雪文件”可下载2016年至今冰雪政策文件包
回复“运动员注册”还可查阅《全国运动员注册与交流管理办法(试行)》
扫码关注体育产业生态圈旗下冰雪产业媒体
——“冰雪智库”
走进冬季运动的冰雪大世界!
冰雪产业文章鉴赏
钢架雪车:张培萌跨界参与,最高时速140公里的极限运动 | 智库科普
这份文件不到400字,但力度惊人!要变革的仅仅是冬季体育吗?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冰雪智库
点击 “阅读原文” 进入ECO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