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创办二三事
1924年6月16日创办于广州的陆军军官学校(因校址位于广州市黄埔地区的长洲岛上的陆军小学堂旧址,故长期被人习惯性地称之为“黄埔军校”),因当时中国正处在南北分裂对立时期,加之时人对现代国家与军队的关系概念也还处于懵懂的萌芽期,故最初的校名被定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时扩建即更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并先后在广东省潮州、广西、湖南及湖北等地设立了分校;1929年又更名为“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直到1931年才永久定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
黄埔军校校徽
黄埔军校的成立,终于彻底终结了中国历史上长期只有“皇家军队”而没有国家军队的悲剧历史,从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的致辞来看,黄埔军校成立之初就明确了日后建立的军队只能从属于国家而非某个人某个家族,更明确抹去了“当兵吃粮”及“有枪就是草头王”的旧式军队形象。
至于后来的“国民党军”、“蒋匪军”或“蒋军”之类的名称,则纯属后来革命文艺工作者为政治斗争之需而制造出的产品,“国军”的确切名称最初是“国民革命军”,以后则应该是“国民政府军”。
黄埔军校培养出的青年军人后来绝大多数都成了两广统一、北伐战争、中国统一和抗日战争的中坚力量,为国家统一图强和救国救亡付出了巨大的牺牲,黄埔军校“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这一著名校训和校歌后来也激励了几代中国人。
由黄埔军校早期学员组成的中国第一支现代意义上的军队——军校教导团,在平定广州商团叛乱、东征陈炯明部及平定滇桂军阀叛乱中均立下了汗马功劳,军校教导团仅在两次东征战役中即不幸阵亡了516员官兵。
在广州革命政府还仅仅偏据于广东省部分地区的困难创建初期,在黄埔军校首期即将开学但却面临“无钱无粮无枪无弹”困境的严峻时刻,有两个人为她做出了特别重要的贡献。第一位是时任广州石井兵工厂厂长的马超俊(后曾任南京特别市市长),他私下给军校送去了五百支步枪及弹药,让学员的军事训练和开学典礼阅兵式能得以正常进行。
第二位是后来中国大汉奸汪精卫的夫人陈璧君,作为当时广州革命政府要员之一的她,面对登门借款的财政厅长廖仲恺先生,因手边暂无现金便交出了自己的大首饰盒。廖仲恺吃惊地说:“汪夫人,我可还不起这笔大债啊”,陈碧君回复:“我可没想要你还啊”。
1924年,孙中山任命蒋介石筹备组建黄埔军校。当时,陈果夫正在上海从事证券交易活动,颇有理财之道。此外,陈果夫还和戴季陶、陈布雷等人交往密切,其观点也让蒋校长颇为满意。因此在黄埔军校筹备期间,蒋介石就曾电邀陈果夫到广州协助工作,但此时陈果夫因病未愈,考虑到广州的医疗条件不如上海,便没有应召前往。建校之初,蒋介石痛感手下人才缺乏,于是又立刻想起了陈果夫。
精打细算的蒋校长在筹建军校过程中,发现当时广州的物价非常昂贵,黄埔军校初创之时的经费又十分拮据,如果在上海采办相关物品运到广州,包括运费在内比在广州采办还便宜。于是蒋介石于1924年8月便致信给陈果夫,要求陈果夫负责在上海帮助采购,陈果夫欣然同意,随即就开始了紧张的采购工作。
值得一提的还有当年为黄埔军校创办立下了汗马功劳的浙江人俞飞鹏将军(抗战期间曾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后方勤务部长),作为一个甘愿放弃舒适生活远赴广州投奔国民革命的富家公子,他自告奋勇向蒋校长请命秘密潜往当时还被军阀孙传芳统治的浙江省,为黄埔军校招聘输送了大量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