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士华 | 三十而立 未来可期

编辑部 抗日战争研究 2022-04-24


2021年第1期·卷首语·


三十而立    未来可期

 

高士华

      1991年1月23日,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在北京成立,这是一个以抗日战争为研究对象的全国性民间学术团体,建立的目的,学会第一任会长刘大年先生说得很明白,“是要推动抗日战争历史的研究,促进我国抗战史研究的繁荣。提高它的科学水平。”学会成立以来,一直像刘大年先生所希望的那样,“不务虚名,多干实事”,踏踏实实,默默努力,为推动抗日战争的深入研究进行组织和协调工作。


      同年9月,作为学会会刊,《抗日战争研究》创刊,学会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辑,现在由近代史研究所和学会共同主办。杂志自创刊以来,依靠近代史研究所办刊,也得到了包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在内的许多单位和人士的大力支援。


      张海鹏先生认为,“在成立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和创办《抗日战争研究》上,胡乔木和刘大年两位先人厥功至伟!他们已经擘画了中国抗战史研究的基本框架,为后人清楚地指示了做好这一工作的前景。后人取得的成绩,不可忘了有他们一份功劳!”


      除了两位先人之外,张海鹏先生一开始就作为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积极参与学会的筹办工作,后又担任《抗日战争研究》的第一任主编,直到2004年底。在此期间,杂志经费来源一直不稳定,张海鹏先生多方罗掘,保证了杂志的顺利出刊,所以,在学会筹办、杂志创刊的工作中,胡乔木、刘大年、张海鹏三位的筚路蓝缕之功不可没,向他们致敬!


      《抗日战争研究》到今年已经是第三十个年头,进入而立之年,是否立得住,要读者说了算。《抗日战争研究》是抗战史研究者发表成果的平台,只靠编辑是办不起来的,巧妇难为无米炊,所以,即便有所成就,也是大家努力的结果,感谢大家三十年来的风雨同舟,我们一起继续努力。


      回首三十年的历程,我认为有两点是《抗日战争研究》一直坚持而且以后也应该坚持的。


      一是坚持学术本位。刘大年先生主张把学会办成一个学术团体,把杂志办成一个学术刊物,张海鹏先生在杂志创刊号的《致读者》中也说:“尊重历史,遵循科学,是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的办会宗旨,也是本刊的办刊宗旨。”正是坚持学术本位,逐步整合起自己的研究队伍,才形成了中国历史研究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分支。《抗日战争研究》努力营造高水平的学术环境,竭力扶持、培养青年学人,大量刊发他们的优秀论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学人加入我们的队伍。


      二是坚持学术开放。首先是两岸间的开放。改革开放以来,两岸关系缓和,国民党的抗战功绩得到了重新评价。2015年1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和马英九在新加坡举行会谈,两岸就携手共写抗战史,共同弘扬抗战精神,共同捍卫民族尊严和荣誉达成共识。我们的抗战研究,不能自说自话,应该在这样的共识之下进行。其次是向世界开放。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对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毛泽东在1939年就指出,“我们的敌人是世界性的敌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抗日战争的世界性决定了其研究的世界性,不论是资料的搜集还是视野的养成,我们都应该具有世界眼光,这样才能向世界讲好我们的抗战故事。


      三十年来,在学界的共同努力下,抗日战争研究已经有了很好的积累,我们愿与广大学者一起,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开阔的视野,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抗日战争研究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