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48区磷虾渔业:管理制度升级的艰难步伐

关注我们 星球公社
2024-08-29

点击星球公社 关注我们


#1

南大洋48区海区


联合国粮农组织为了统计的需要,将世界的海洋和内陆水域,划分为27个大渔区,其中内陆水域按各洲划分8个区,海洋按经度和纬度划分19个区。如整个非洲和南美洲及北美洲各划为一个区。太平洋和大西洋各划分7个区等(见图)。南大洋位于地球底端,因此在以太平洋为主视图的世界地图上,广袤的南大洋被扭曲得难见真面目。因此研究南极与南大洋的学者倾向于使用以南极大陆为正视图的海图,同时以经线划分扇面。在这里,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管理的海区包括48区(大西洋扇面),88区(太平洋扇面)和58区(印度洋扇面)其中第48号区是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捕捞的核心区。

图一:南极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委员会(CCAMLR)第48号公约区(绿色区域)及其亚区域[1]


#2

磷虾渔业的历史


磷虾渔业起源于苏联,苏联人在1961年进行了首次的磷虾考察,但直到1970年才开始有规模的捕捞活动。苏联捕捞磷虾主要是为了探索新的蛋白质与饲料来源,摆脱西方的粮食进口依赖[2]。苏联的捕捞量在1970年后稳步上升,1977年达到10万吨,1980年达到40万吨,当时预计有250-350艘左右的大型船只参与了捕捞。后来日本人也参与到了这一产业,1972年日本海洋资源研究中心租用了一艘普通货船进行了磷虾试捕。1976年后日本开展了商业捕捞,随后智利、波兰、联邦德国、挪威、中国台湾、民主德国与保加利亚也参与到了磷虾的捕捞中,但是他们的捕捞量较少,当时的磷虾渔业主还是被苏联和日本主导[3]

图二:南极磷虾历史捕捞量及其地理分布

(图源:CCAMLR官网)

磷虾资源开发的迅速增长,使南极条约协商国开始关注南大洋的生物资源问题,并由此触发了《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公约》(《CAMLR公约》)的谈判[4]。1980年谈判结束,1982年按照《公约》的要求成立了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CCAMLR)。

#3

南极磷虾渔业管理的要素


《CAMLR公约》的第二条列出了三个养护原则:


一、防止任何被捕猎的种群的数量减少到低于能保证其稳定补充的水平。

二、维护被捕捞的、相互依赖的和相关的南极海洋生物资源种群之间的生态关系,并确保各种群维持原则一。

三、防止海洋生态系统发生变化,或将其风险降至最低,尤其是那些二三十年无法逆转的变化。将捕捞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外来物种入侵等问题考虑在内,维持南极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运转。


这三条养护原则正是南极磷虾渔业管理策略的核心要素。在CCAMLR的实际运行中,种群评估的工作对应其第一条资源水平的稳定性(资源可持续性);上下游物种评估对应其第二条的生态关系(生态系统方法);现在针对气候变化的讨论则是关注第三条着重强调的生态系统风险(风险预防方法)。


1. 种群评估


南极磷虾种群估测一直是一个难点。首先,南极磷虾种群结构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而和种群评估息息相关的磷虾体长、性别比例、性成熟度均随时间和区域有着较大差异。不同季节不同年份的磷虾丰度和其他指标都有着较大差距。人类在这一领域的科学信息还比较有限。


磷虾的丰度实际上是作为生物量的衡量标准来估计的,而不是作为种群中个体数量的计数。测量磷虾生物量的方法目前普遍使用的是水声调查。船只将使用回声探测仪沿着一系列的横断面行驶,记录磷虾在水中反射的回声信号。沿途还将进行有针对性的拖网,以验证回声信号的构成,这样我们就知道有多少信号应该归属于磷虾。根据这些信息和一套方程式,回声信号将被转换为磷虾丰度。CCAMLR为声学方法制定了一套严格的标准协议,以提高生物量估算的准确性并尽量减少不确定性。由于科学调查船的成本较大,现在的磷虾声学研究除了传统的科学调查船,商业磷虾渔船断面调查的声学数据也被用于生物量评估[5]。


2. 上下游物种


磷虾的重要性主要体现于磷虾独特的生态位。磷虾种群数量对上下游物种均产生较大影响。磷虾以浮游生物为生,同时也是企鹅、海鸟、海豹、和鲸鱼的重要猎物。虽然它并非食物链底层的物种,但是由于其生物量很大,且以它为食的生物过多,因此是南大洋生态中的基础物种。它的种群健康程度直接影响了南大洋及南极生物的种群情况。美国国家大气海洋局(NOAA)于2020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表示,根据三十年的监测数据,当地磷虾的捕捞率≥0.1时,企鹅的预期表现就会下降,当磷虾捕捞量急剧增加时,企鹅找到食物的时间更长,健康幼鸟的数量也更少。而且这种影响的程度与恶劣的环境条件相似[6]。


因此对上下游物种情况的监测结果,往往可以从磷虾的情况中找到答案。磷虾的管理策略中往往要兼顾其他重要物种的生态变化。以统合的生态系统视角,不仅保护磷虾本身,更重要的是其所代表的南极生态系统。


3. 气候变化


南极生态的脆弱性与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脆弱性也影响着磷虾种群管理。南大洋与南极更易受气候变化影响而导致冰层融化,海水酸化暖化。且气候变化将本来生存纬度更高的物种向两极推移,南极磷虾作为基础物种,影响不可谓不高。


2013年,孙立广教授课题组通过对现代和古代企鹅骨骼、羽毛的稳定氮同位素和加速器质谱碳14定年分析,探究了阿德雷企鹅的古食谱,据此首次获得了东南极海域过去8000年来磷虾数量变化。他们发现,过去8000年来,阿德雷企鹅稳定氮同位素发生了明显波动,并与气候冷暖变化紧密相关。南极磷虾是企鹅的首选食物,企鹅组织的氮同位素变化间接反映了食谱变化。南极磷虾是一种喜冷水环境的南大洋食物链关键物种,对气候海冰变化极为敏感,气候温暖时期磷虾数量偏低,企鹅食物偏向鱼类,而偏凉时期相反,气候变化影响了企鹅食谱的变化和磷虾种群动态变化[7] [8]。

#4

目前管理48区磷虾捕捞量的主要措施


《CAMLR公约》虽然在谈判时被称为“磷虾公约”,但是委员会成立后一直忙于机制建设上的工作,直到1991 年,CCAMLR才基于南极科学委员会1981年的生物量调查和一个磷虾捕捞的模型为整个 48 区(即 48.1 至 48.6 分区)设立了的第一个磷虾捕捞限额:每个捕鱼季节(12 月至 11 月)150 万吨。这一限额与保护产卵种群生物量 (SSB) 和保留部分磷虾以满足磷虾捕食者需求这两个互补目标相一致。在通过整个48 区的捕捞限额的同时,CCAMLR 还同意,如果 48.1、48.2、48.3 和 48.4 亚区的渔获量达到62万吨,就必须在更精细的空间范围内设置捕捞限额,以避免从整个区域的一小部分发生潜在的密集捕捞,进而,超过150 万吨捕捞限额的可能性。这个 62万吨的限额被称为“触发水平”,因为一旦达到就会触发用于更精细的渔获量限制的设定。这一水平的依据是四个亚区 (48.1–48.4)各自在1991年前最大年度渔获量的总和。2002年,CCAMLR通过养护措施(CM)51-01[9],该措施根据 2000 年的国际生物量调查设置为四百万吨,之后历经更新。在2010年的科学委员会上,WG-EMM(生态系统监测与管理工作组)审查了2000年以前收集的数据,并纠正了磷虾总生物量的估计工作,科学委员会赞同了EMM工作组的建议,确定48.1-48.4分区内磷虾的生物量为6030万吨。并基于0.093的捕捞率确定了新的预防性捕捞限额为561万吨,然而,早年确定的触发水平依然保留,,与此次生物量评估无关[10]。


2009 年,CCAMLR通过了养护措施51-07完成了62万吨触发水平在48.1-48.4四个亚区的分配。CM51-07也为单个海区的捕捞量进行了限制,48.1海区不允许超过15.5万吨(25%),48.2海区不允许超过27.9万吨(45%),48.3海区不允许超过27.9万吨(45%),48.4海区不允许超过9.3万吨(15%)[11];人类在2018-2021年四年内的每年捕捞量在35万吨至45万吨左右,其中挪威捕捞了其中的50%-60%[12]。


目前绝大多数磷虾渔船仅在48.1至48.4区进行捕捞。CM51-01与CM51-07构成了当前南极磷虾在南大洋48.1至48.4分区的核心管理机制。在充分认可南极磷虾对于南极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以及其资源情况的不确定性的背景下,CCAMLR管理磷虾渔业的方法是尽量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而不是试图最大限度地提高渔业的规模。不过,随着近年来市场对于磷虾制品需求的增长,特别是高附加值的磷虾油行业的蓬勃发展,提升磷虾捕捞量的需求开始出现。现在的捕捞量与2000年左右数据相比上升了四倍,磷虾油作为一种保健品,销量每年以10%的增速在提升,这极大地催化了捕捞企业提高配额的意愿,原来的触发水平可能已经不足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5

迈向“反馈式管理”


直至如今,南极磷虾的相关科学基础还不足,CCAMLR暂时选用被动的、预防性的管理方法作为过渡,实施预防性捕捞限额触发水平总量控制的南极磷虾渔业管理,其配额与估值基于2000年以前的几次科学调查。而这种管理方式并未真实反映南极磷虾的资源状况以及生态系统层次需求,无法前瞻性地评估当前磷虾渔业活动是否影响生态系统。因此反馈式管理作为一种可以充分考虑依赖磷虾捕食者和关联生物的需求的基础上,调整磷虾的渔业活动的管理方式,被提上了CCAMLR的议程。


反馈式管理旨在改善磷虾渔业空间模式和捕捞量不合理的分布水平,从而主动应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变化。2013年CCAMLR采纳的科委会关于反馈式管理的建议,反馈式管理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3]。现阶段是第一阶段,继续延续目前的区间配额与触发水平。第二阶段是基于现有生态系统长期监测计划和其他观测数据制定决策规则,上调当前过渡期的触发水平及捕捞限额和/或改变捕捞限额空间分配。第三阶段,考虑“强化型”的 CEMP 和其他观察系列结果,进一步上调捕捞限额和/或改变捕捞空间分配; 第四阶段,在前阶段基础上,运用结构化渔业和/或对照区域的可能方式,实施给予生态系统的预测模型、充分完善反馈式管理模式[14]。


反馈式管理是依据采集生态系统信息,和监测的结果反馈来调整捕捞限额的。其逻辑和当前在一些金枪鱼管理组织中讨论和应用的“捕捞策略”是一致的。也就是说管理者事先约定不同的变化将触发的管理决定,不需要未来等变化发生了再一事一议地通过协商一致来决策响应变化的行动。当前CCAMLR的管理处于第一阶段朝向第二阶段的途中,2014年的科学委员会确定了反馈式管理的第二阶段工作重点,并推动了2016年的多国联合调查[15]。但是现有的工作尚未将限额详细分配给48海区的18个小尺度管理单元,因此不足以进入第二阶段形成新的管理意见。而且,磷虾现存量与陆基生物调查估算值不匹配,气候变化的影响也未被充分讨论,食物网、营养流动和指示指标的选取在各个区间的工作尚未明确,同时其管理文件CM51-07也一再更新困难,进入反馈式管理的第二阶段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7]。

#6

提升配额需要跨越的四座大山


2022年CCAMLR年会中关于磷虾渔业措施的讨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尚未准备好进入第二阶段的反馈式管理,但是开始考虑提升捕捞配额的可能性。CM51-07文件的适用时间为2016年至2021年,因为疫情21年的线上会议未能为确定新的管理信息,因此委员会批准将CM51-07延期一年,以提供时间巩固对分区域新方法的修订。作为向更精细的反馈式管理过渡的措施,51-01(总量限额)和51-07(分配)是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足够风险预防的政策。对于没有兴趣捕捞磷虾的国家而言,这个措施哪怕一直延续下去都没什么问题。但是对于有兴趣开发磷虾渔业,提升现有捕捞限额的国家而言,就有动力去推动这两个措施的调整。


而从2022年的会议的讨论来看,由于要确保磷虾渔业足够谨慎,提升捕捞限额的工作至少面对着以下几项挑战:


第一,提升配额的科学依据。这包括近几年在这一海域的生物资源量调查的数据,也需要包括磷虾捕食者的数据。这次的科学委员会对新提出的科学依据进行了讨论,但是最终认为还需要更多科学上的工作来支撑配额的提升。


第二,管理措施的同时提升。随着提升磷虾捕捞配额的兴趣的出现,一些不捕捞磷虾的国家提出磷虾渔业的管理的标准需要相应提升。这些标准主要是关于透明度,包括观察员的覆盖率,港口检查的比例,海上渔获转运的规则,渔获量、努力量报告的要求等,同时也提出磷虾捕捞船应该承担更多的科研调查任务。这些建议涉及到成本的上升会遇到一定的阻力,但是如果要提升磷虾捕捞管理的精细度,增加科研调查任务可能是很难避免的。这些建议虽然最终没有获得通过,但是可以预见这样的诉求会长期存在。


第三,其他风险的应对。环保组织认为,将气候变化的影响纳入科学委员会关于渔业管理的审议中非常必要,同样,需要调整和改进CCAMLR 生态系统监测项目(CEMP),以跟上制定磷虾渔业新管理系统对上游物种进行必要的监测。阿根廷提出,由于48区和西南极半岛保护区提案所覆盖的海域有重叠,而且从生态系统上来看也具有很大的关联,因此需要把该区域磷虾管理措施的修订与西南极海洋保护区的讨论联系起来,同步推进。挪威掌控着南极范围内最大规模的磷虾渔业,但该国支持在南极建立海洋保护区,但同样要求保证合理的捕捞活动。挪威外交部国务秘书Erling Rimestad认为 :“在挪威看来,保护区可以而且应该作为渔业监管措施的补充。这将确保CCAMLR继续走在制定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养护制度的前列,养护包括合理利用。”


第四,捕捞限额提升的幅度。科学委员会认为,南设得兰群岛的海豹数量下降80%以上虽然也有其他原因,但是夏季磷虾供应减少仍然是综合影响因素中的核心原因,磷虾捕捞可能给种群带来了额外压力。环保组织的建议是在科学支持表明新措施提高了对磷虾捕食者的保护的前提下逐步提升捕捞限额,避免冒进造成意外的不可逆转的变化。

#7

结语


可以看到,要提升48区的磷虾捕捞量的前提是更精细的管理制度,而更精细的管理制度包括更加有力的科学支撑和更严格的管理措施。这就好比一座桥梁如果只走10吨以下的车,可能会设计承重20吨,而当你真的要把20吨的车开上去的时候,可能一方面要对桥梁进行进一步的测试甚至加固,另一方面还要确保开上去的车真的只有20吨。尽管一些非磷虾捕捞国也在贡献相关的科学工作,南大洋的管理制度把提供更多支持开发的科学依据的责任和更加严格管理的责任都推到了希望推动磷虾开发的国家,实现了“风险预防原则”中的“举证责任倒置”。这种方式既保留了“合理利用”的可能性,又尽可能保证了配额调整后的开发利用是“合理”的。开发者付费完成支撑开发活动影响评价的制度安排并不稀奇,但是我们所知的环境影响评价,其实只是一个咨询的流程,对项目开发的决策并没有决定性的作用。而CCAMLR48区的磷虾管理的升级中,相关的评价工作可以直接影响管理决策是否能够通过。《CAMLR公约》非常“书生气”的第二条当时就让其成为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制度的天花板。尽管CCAMLR最近几年在保护区建设上成果不大,但是从其在磷虾管理上的谨慎程度来看,还是没有违背《公约》谈判时“好歹要做对一次”的初心。

向上滑动阅览


边栏

南极磷虾大小和回形针类似,是南大洋生态系统的基础,以浮游动植物为生,同时也是很多生物食物,例如为鲸鱼、海豹、海狗、鱿鱼、冰鱼、企鹅、信天翁及其他的鸟类提供了重要的食物来源。加工后,既可以作为水产养殖的饲料,也可以用来提取Omega-3等高端营养品。其生物质能总量巨大,碳截存能力强,极具科学研究价值。因此南极磷虾种群的健康与否,不仅直接关系到南极生态系统稳定性,同时影响着人类利益。

 

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CCAMLR)是为了保护南极周边海域的环境和生态系统完整性,并养护南极海洋生物资源而成立的,它是南极条约体系的一部分,目前有25个国家和欧盟是其成员。专门设立有科学支持决策的程序。其中科学委员会(SC-CCAMLR)为委员会的决策提供科学建议。委员会和科学委员会每年开一次会,对南大洋养护相关的问题进行决策。


参考文献:

[1] Meyer, B., Atkinson, A., Bernard, K.S. et al. Successful ecosystem-based management of Antarctic krill should address uncertainties in krill recruitment, behaviour and ecological adaptation. Commun Earth Environ 1, 28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3247-020-00026-1

[2] David Adam, Krill: the tiny creature with a huge ocean footprint, China Dialogue Ocean, 2021.08.25, 

[3] James K. McElroy, Antarctic fisheries: History and prospects, Marine Policy, Volume 8, Issue 3, 1984, Pages 239-258, ISSN 0308-597X,

[4] Recommendation VIII-10, ATCM VIII, 1975

[5] 许柳雄,王 腾,朱国平,童剑锋. 南极磷虾生物量估算方法 [J].水产学报,2018,42(5):808-816.

[6] Watters, G.M., Hinke, J.T. & Reiss, C.S. Long-term observations from Antarctica demonstrate that mismatched scales of fisheries management and predator-prey interaction lead to erroneous conclusions about precaution. Sci Rep 10, 2314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0-59223-9

[7] Huang, T., Sun, L., Long, N. et al. Penguin tissue as a proxy for relative krill abundance in East Antarctica during the Holocene. Sci Rep 3, 2807 (2013). https://doi.org/10.1038/srep02807

[8] Huang T, Sun L, Stark J, Wang Y, Cheng Z, et al. (2011) Relative Changes in Krill Abundance Inferred from Antarctic Fur Seal. PLOS ONE 6(11): e27331.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027331

[9] CCAMLR. CM51-01, Precautionary catch limitations on Euphausia superba in Statistical Subareas 48.1, 48.2, 48.3 and 48.4. Period in Force since 2010. https://cm.ccamlr.org/en/measure-51-01-2010?check_logged_in=1

[10] SC-CCAMLR-XXIX, Report of the twenty-ninth meeting of the scientific committee, CCAMLR, 2010.

[11] CCAMLR. CM51-07, Interim distribution of the trigger level in the fishery for Euphausia superba in Statistical Subareas 48.1, 48.2, 48.3 and 48.4. Period in Force:2016-2021. https://cm.ccamlr.org/en/measure-51-01-2010?check_logged_in=1

[12] CCAMLR. 2021. Fishery Report 2020: Euphausia superba in Area 48. Accessed 24 May 2022. https:// fisheryreports.ccamlr.org/ 

[13] CCAMLR, Report of the thirty-second meeting of the commission [R], Hobart, Australia, Commission of the Conservation of Antarctic Marine Living Resources, 2013

[14] 左涛,赵宪勇,王新良,朱建成,南极磷虾渔业反馈是管理探析 [J]. 极地研究,2016,28(4)532-538

[15] SC-CAMLR-32. Report of the Forty-first meeting of the Scientific Committee, 2013


作者:丁雨田

研究指导与审校:陈冀俍

排版:张博麟


封面图:www.cnbeta.com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详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星球公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