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研思享会回顾 | 全球气候治理背景下,扩大气候投融资规模:机遇与挑战
点击 星球公社 守望蓝色星球
导语
目前全球流向气候领域的资金远远不足以满足各部门与地区实现其气候目标的需要,限制了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力度与雄心。各国亟待加速扩大气候投融资的动员规模,进一步动员公共资金的同时,充分撬动私营部门参与气候投融资,引导更多资金流入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推动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绿色、低碳、具有韧性和包容性的发展。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上通过的全球盘点决议中,强调了发展中国家与日俱增的气候资金缺口,“注意到”(notes)扩大新的、额外的、基于赠款的、高度优惠的融资和非债务工具对于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特别是实现公正转型仍然至关重要,并且应当避免对发展中国家造成额外的债务负担,挤占发展中国家公共支出空间。
2023年12月22日,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简称“绿研”)以“全球气候治理背景下,扩大气候投融资规模:机遇与挑战”为主题举办了第一期“绿研思享会”。会议邀请了来自高校、智库、国内外社会组织、国内外基金会、媒体的30位代表,从国际、国内、地方视角,共同讨论气候投融资的进展、挑战及实践。本文总结了会议嘉宾主题发言与圆桌讨论环节的精华,与各位共享。
主持人
郭虹宇
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副主任
主旨发言
阿联酋COP28观察:全球气候治理及能源转型关键议题动态
王谋
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研究室主任
刚结束的COP28大会达成了一份均衡的、反映当前各方共识的决定文件。在减缓方面,大会决定“呼吁”(calls on)各缔约方为“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容量增加两倍,全球能源效率平均年增长率增加一倍等全球努力做出贡献”,并“以公正、有序和公平的方式在能源系统中转型脱离(transitioning away)化石能源”。大会决定纳入了可再生能源装机、能效和化石燃料的转型脱离等表述,进一步细化了《巴黎协定》在减缓方面的行动路径。由于只是对于“全球努力”而非“全球目标”达成共识,各方并未就如何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支持以及开展行动的路线图、实施方案等内容进行磋商。
在适应方面,各国聚焦全球适应目标,决定文件中明确了水、粮食、健康、生态系统、基础设施、文化习俗等主要领域全球目标。但这些目标主要还是以描述性目标为主,缺乏具体量化目标,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帮助实现全球适应目标的国际合作与支持的机制也需要在未来的谈判中更加明确。
在资金方面,COP28就运行损失与损害基金达成共识,截至大会闭幕,损失与损害基金的承诺注资规模已超过7亿美元。本届会议期间绿色气候基金也得到30亿美元的注资,总量已达128亿美元。然而,目前的资金规模与发展中国家需要的万亿级的资金需求相比,仍然存在巨大差距。此外,新集体量化资金目标(New Collective Quantified Goal,NCQG)将成为2024年COP29届大会的关注重点。根据授权,新集体量化资金目标应于2024年完成谈判,该目标是对当前实施的每年1000亿气候资金目标的升级和替换,也是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核心议题,但目前南北国家立场分歧还较大,2024年将开展多轮艰苦博弈。
“公正转型路径工作方案”是今年建立的新议题,备受各方关注。由于是新议题,各方认知和谈判诉求还存在明显的分歧。通过2023年6月波恩会议和COP28会议的多轮磋商,各方就该工作方案的工作范围、工作方式以及工作机制安排等达成初步共识。该成果也被命名为《阿联酋公正转型工作方案》。
杨富强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
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高级顾问
本次COP28大会参会人数众多,政府代表、企业和社会组织代表等多方利益相关方都积极参与讨论与交流,尤其是社会组织非常积极的参与,共同推动了会议的进展。最近两年由于地缘政治冲突,全球气候治理方面的进展看起来比较缓慢。本次COP在迪拜举行,也反映了石油国家也开始关注能源转型,依托本地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关注可再生能源发展,开展国际合作,包括与中国的合作。这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能源转型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重要议题,此前的讨论多以国家为单位,还没有把全球作为一个整体来谈能源转型。目前已经有区域性的能源转型倡议,比如公正能源转型伙伴计划(JETP),为发展中国家公正能源转型提供资金,但转型目标和时间线的设定要基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转型路径,也要关注弱势群体,尤其是女性在转型中的权益保护。COP28在能源转型上取得了一些进展,除了新的可再生能源装机目标和能效提升目标,越来越多的代表支持安全、经济的核电发展。
在全球气候治理的行动中,随着中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落实,中国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同时也要积极“走出去”用自己的转型经验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制定能源转型计划。
问答环节
如何看待投融资支持公正转型的机遇和挑战?
王谋
公正转型是面向未来的一个长期的进程,需要稳定、可持续的资金支持。我们在谈判中一直呼吁建立专门的资金机制保障公正转型工作的持续开展。由于公正转型议题是一个新议题,需要磋商的内容很多,今年的谈判尚未就国际层面的资金合作机制开展具体磋商,决定文件中表述为“给予公正转型相应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在公正转型议题未来的谈判中,还需要进一步就如何支持公正转型工作开展做出安排。
公正转型是各方正在开展或有意愿开展的工作,各方也有愿意为推动公正转型工作的开展注入资金。但目前来看,要建立类似损失损害基金的独立的公正转型资金机制挑战较大,可以考虑先在已有的资金机制下建立支持公正转型工作开展的渠道或窗口。
杨富强
挑战之一是如何帮助发展中国家识别适宜的能源转型路径。以上面提到的公正能源转型伙伴计划(JETP)为例,该计划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开展公正转型的资金,尤其是推动发展中国家减少煤炭,前提是发展中国家需要提交本国转型目标和方案,但这一目标和方案可能会脱离本国实际情况,影响经济和民生的发展。中国已经在能源转型方面积累了良好实践和丰富的经验,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能源转型路径。 如果要在联合国气候治理框架下建立一个专门的转型资金机制,那么出资与资金来源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讨论。
全球盘点之后,对于国家自主贡献 (NDC)和国家适应计划 (NAP)的制定或更新意味着什么?
王谋
全球盘点不仅展示了《巴黎协定》签署以后,全球和各国在落实《巴黎协定》目标、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推进适应气候变化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同时也揭示了全球努力的不足,包括减排和适应行动差距,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等支持力度方面的不足。这些盘点结果将会成为各国提出2025年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的重要参考,也会成为第一次全球盘点后各方继续深入推进《巴黎协定》目标实现的行动指引。
关于NAP,中国已经发布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设定了2030年、2035年不同阶段的适应目标。目前各国在适应方面投入的资源相比减缓领域还有很大差距,COP28届会议建立了全球适应框架,也对后续全球适应目标的谈判进行了规划和部署。国际社会对适应问题的关注和相关行动将会得到加强,有利于建立更具韧性的经济社会体系。
杨富强
需要数据支持NDC和NAP的更新。比如说,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中,流向环境保护、气候适应、经济发展分别是多少,成果有哪些;在南南合作下,有多少资金支持了哪些项目来推动气候目标的实现,效果如何;中国煤炭消费的趋势如何,水泥、钢铁行业的转型进展如何;适应方面,生态保护成果有哪些。如果这些进展和成果都能用数据来表现,那么就能够贡献于全球盘点和新的NDC和NAP的制定。
引导发言
投融资支持加速气候行动:现状与挑战
邵雨薇
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项目专员
目前全球气候投融资的资金缺口比较大,私营融资远远没有达到所需的速度和规模,且相较于减缓领域,适应领域的投融资规模非常小,农业、林业、渔业、土地利用等具有较高气候脆弱性和较大减排潜力的部门获得的融资规模也较小,这限制了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力度与雄心。CPI统计显示, 2021-2022年度全球气候资金的规模是1.265万亿美元,只占全球GDP的1%。要实现气候目标,到2030年,所需的气候融资至少是现在的七倍。
中国落实双碳目标需要140万亿-487万亿人民币,2016-2030年,中国实现国家自主贡献中适应目标的资金需求约为24万亿元。绿色金融、气候投融资、转型金融共同支持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的实现。中国从2016年开始建立起绿色金融的政策框架体系。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后,中国开始建立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研究转型金融的标准。
图1. 中国绿色金融、气候投融资、转型金融的关系 | 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制
根据中国政策的相关表述,气候投融资是绿色金融的一部分。转型金融中具有减缓气候变化效益的部分属于气候投融资,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能源节约高效利用的部分属于绿色金融。
表1. 中国绿色金融、气候投融资、转型金融政策体系概览
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得益于不断完善的政策体系,中国支持气候行动的投融资规模逐渐扩大。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碳中和债券、可持续挂钩债券、碳金融、具有绿色可持续ESG投资方向的公私募基金规模都在不断扩大。除此之外,人行在2021年发布碳减排支持工具,激励金融机构把资金投向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项目。
目前,要进一步扩大支持气候行动的投融资规模,仍然面临着四重挑战:政策体系不完善,投资者能力有待提高,数据可得性和质量不高,以及资本市场参与不足。
未来,需要从五个方面采取措施,共同促进气候投融资的快速增长:
强化投融资政策体系与监管要求,加快制定和出台标准,强制性信息披露要求,金融机构开展气候风险管理的要求和指南、项目层面气候绩效评估方法、有效的激励机制;
发展适应投融资,为构建气候韧性提供金融支撑。地方政府可以加快建立本地气候风险和脆弱性数据的披露机制,加快制定适应投融资标准和项目层面气候适应绩效评估方法学,建立激励措施,降低适应投融资项目的融资成本;
加强金融机构意识提升和能力建设。助力金融机构开发符合当地的融资模式,完善风险控制体系,在项目层面开展气候绩效评估,提高气候相关信息披露的范围与质量;
开发高质量碳核算、碳绩效评估、ESG评级工具和公开数据平台,助力金融机构开展高质量的信息披露,提高市场透明度。
发挥机构投资者的影响力,支持资本市场绿色化。机构投资者可以借助国内外平台,分享和获取尽责管理方面的专业经验和技术资源,提高尽责管理能力和影响力。
圆桌讨论
现有资金支持或者金融支持绿色、低碳、气候韧性、包容性发展等综合领域中,有哪些良好的实践?在政策、市场两个方面还存在哪些差距?如何充分发挥公共资金的作用,撬动私营资本?
围绕上述问题,发言嘉宾从不同角度分享相关研究和经验,探讨如何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潜力以促进气候友好和可持续发展。
崔莹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
气候融资的重要来源之一是碳市场。COP28并没有就《巴黎协定》下第6.2、6.4段的碳市场机制达成结果,对建设一个全球性的碳市场机制还存在争议。具体来讲:
第一,全球碳市场具有流动性,且在碳市场机制下,减排量不能重复计算 (double-counting)。当一个国家把减排量转移到其他国家,可能会影响其本国NDC目标的实现。另外,目前各方对自愿碳市场也存在一些质疑。
第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对碳减排方法学应该包括哪些行业存在分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森林资源比较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主张将减少因毁林和森林退化造成的减排量(REDD+)纳入方法学。但发达国家,尤其是化石燃料消费较高的国家,倾向于将碳捕集(CCS)类项目的减排量纳入方法学。国际上对于CCS类项目的发展存在争议,有些相关方会担心引入CCS类项目会变相鼓励延缓退煤的进程。
目前公共资金撬动私营资本投入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也面临一些挑战。以碳减排支持工具为例,工具的支持范围已扩展到地方法人银行,但是目前申请的地方法人银行不多。这是因为存在期限错配的问题,即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期限是一年可展期两次,但被投项目的周期往往更长。另外,碳减排支持工具的利率目前已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需要进行调整。
张芳
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ESG投资研究中心副主任
金融支持绿色领域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根据人行的统计,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中国绿色贷款余额超过28.58万亿,其中有7万亿左右资金支持清洁能源。但如果要实现气候目标,还需要关注两个方面:
第一,加大绿色金融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过往绿色金融主要支持大型企业,小微企业,尤其是 “三农”领域的企业,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小微企业对碳减排的贡献需要关注,以商贸流通业为例,我们研究发现小微企业深度参与的减排场景与比小微企业轻度参与的减排场景相比,带来的减排量会增加一倍。但由于缺乏数据等问题,小微企业融资挑战更大困难,未来需更多的科技手段协助银行对小微企业开展风险评估。
第二,需要关注高碳行业的低碳转型。金融机构支持高碳行业转型还存在很多难点,一是缺少统一的标准;二是转型金融产品创新难度大,支持高碳行业转型需要一揽子的金融工具箱;三是转型金融风险识别及过程管理难,这是因为高碳行业转型往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甚至需要几十年,所以需要风险管理机制来保证企业能够达成转型目标。此外,需要兼顾转型过程中的公正问题(如职工再就业培训)也需要被考虑到。
陈蓥婕
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资深项目专员
目前适应资金缺口很大,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适应项目较难评估气候效益,难以体现其商业盈利性。同时,适应项目的周期比较长,在短期内获得收益或衡量效益比较困难。评估适应项目的效益要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出发,但目前定性指标偏多,导致投资者面临价值转化的困难。第二,投资者缺少明确的政策指引。目前部分国家还没有完成国家适应方案的编制,尚未明确适应的重点领域和资金需求,影响投资者判断投资前景和市场空间。第三,适应投融资缺乏标准,导致投资者很难识别适应项目,或在投资决策中纳入适应相关考量。
未来,可以建立适应投融资相关的目录,强化对现在和未来气候风险的评估,识别未来适应的重点领域,为金融机构或者对更广泛的投资者开展适应投融资活动提供参考。
王东燕
山西科城能源环境创新研究院副研究员
太原作为能源和重工业基地,金融在支持传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建筑节能改造、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修复方面开展了良好实践。具体来讲:
传统工业方面,太原创新推出了“可持续发展挂钩+”系列产品,将贷款利率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挂钩,如碳减排绩效指标、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等,贷款利率可以根据目标实践情况进行阶梯式的下调,推动传统工业转型。
建筑节能改造方面,太原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工程是山西省首次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的民生工程,创新地采用了“PPP+合同能源管理收益权抵押贷款”模式。目前该工程已经完成了1000多万平方米的建筑节能改造,每年节约约40万吨标准煤。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正在进行的武宿机场三期改扩建是全国民航领域首个零碳机场项目。也是山西省首次引入了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的主权贷款。
在生态修复方面,太原已探索形成了以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生态修复+生态价值利用”模式,企业在完成80%的生态修复面积后,可以获得不高于20%的开发用地面积。
太原市开展气候投融资的挑战在于,第一,市级层面气候政策体系尚不健全,企业或金融机构开展气候投融资的方向或重点不够明确。第二,标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虽然太原市初步建立了气候投融资项目标准,但项目评价指标仍需进一步细化、量化,转型金融、气候信息披露等标准需加快研究制定;第三,激励约束机制有待健全,专项基金尚未设立,相关的财政奖励政策、气候绩效考核体系都有一定欠缺,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参与气候投融资的积极性未能充分调动。
目前,太原市正在积极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将为实施差异化企业管理、研究制定转型金融标准,以及金融机构发展基于碳绩效目标的气候投融资工具提供技术支撑。
王谋
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研究室主任
气候资金总体来看可以区分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资金机制和公约外更加广义的气候资金机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下的资金机制,资金性质更加强调公共资金,出资主体是发达国家,比如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每年100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以及目前正在开展谈判的新集体量化资金目标(NCQG)也是属于公约下资金机制。在《公约》之外还存在更广泛的资金机制,如产业部门的投融资、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机制以及JETP、“一带一路”、南南合作等资金机制。这些资金机制的出资主体、资金性质可以是政府的资金也可以包括私营部门的资金。总体来看,随着全球气候意识的提升,流向气候治理的资金无论是公共资金还是私营部门的资金都呈现上升趋势,但与发展中国家资金需求还有巨大差距,存在大幅提升空间。
问答环节
发展中国家因疫情后的债务负担加剧,融资成本和难度增加。如何以创新的支持方式填补资金缺口?
崔莹
目前公共资金已经通过赠款、低利率的引导资金、气候基金、财政出资等方式在扩大气候融资规模,但机制上还需要创新。以自然资本核算为例,目前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比较有效的市场化机制是像碳市场这类的政策市场,可以从国家层面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为生态产品赋予价值,这样金融机构才有设计相关产品的动力和基础。
张芳
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例,有些国家国别风险非常高,需要在政策、风险分担机制等外部支持之下,方能获得有效的金融支持。与之类似,在转型工作中,不单需要来自于金融机构的支持,也需要更多外部支持为这些国家赋能,使得其有意愿、有能力开展低碳转型。
在此背景下,如果要推动金融机构的参与,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可以考虑梳理适合金融机构开展投融资的项目清单,帮助金融机构识别低碳投融资机遇。第二,需要综合相关低成本资金,创新融资模式,帮助金融机构分担风险,如采用混合融资模式。第三,通过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或基础设施,帮助金融机构开展项目风险管理。
陈蓥婕
撬动私营部门资金流向发展中国家,还涉及到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发展中国家有很大的发展需求和发展潜力,但面临着高昂的融资成本和严峻的债务问题。在9月份的非洲气候峰会上,非洲国家指出,目前非洲国家的融资成本是发达国家的4到5倍,而流入非洲的气候资金大部分还是市场利率贷款,不完全是赠款或优惠贷款。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不会选择在发展中国家投资,而会选择比较成熟的市场。所以,需要推进国际金融体系,帮助发展中国家降低融资成本。
可以如何开展数据赋能气候投融资的工作?
张芳
数据赋能一直都是推动气候行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素。有以下两种解决方案可以推动数据赋能:
第一,通过公共数据共享及专业机构赋能方式为金融机构提供数据基础。如相关政府部门可逐步推动碳数据在风险可控、合法合规前提下共享,以支持金融机构进行风险识别和业务拓展。
第二,市场机构积极运用数字技术开展创新。如湖州银行运用ESG数据开展金融产品创新,推动纺织业小微企业节能降碳。
未来,“绿研思享会”将邀请可持续相关行业的从业者、传播者、政策制定者,就共同关注的环境议题,包括气候、自然、海洋、可持续金融领域的前沿问题开展讨论,推动不同行业的利益相关方多元对话和互学共建,共创革新解决方案,欢迎各位持续关注和参与。
如引用本文中的内容,请注明出处,格式为: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绿研思享会回顾 | 全球气候治理背景下,扩大气候投融资规模:机遇与挑战. 2024。 转载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转载+公众号ID。 如有任何反馈或疑问,请联系我们:policy@ghub.org | ||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详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