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青随笔 | 禅月三日白,风吹一叶秋——“谷雨”日记(三)

匡洁 青青子衿j 2022-09-25


2019年11月12日  农历十月十六  周二  多云

 

“谷雨”三日也是从凌晨的暗夜开始的。夜半起身,赏月,观山,听风,入静,不知这嵩山下的山村山野,俺可是那唯一的不眠人?

 

早餐用过,没耽搁回了房,煮水沏茶,小心上下了几回那个陡、窄且没扶手的木梯,把水、茶、碗一趟趟拿到露台上。阳光正好,风也收了些,直是读书好时光。


 

这次来只带了玫瑰花茶,来了才觉出茶带单薄了,好在茶室有配茶,两只小茶罐,一只绿茶,一只红茶,试了试,都是好茶。

 

说起来在茶乡信阳待过,于茶却并无挂碍,对它一向无可无不可。多半时候都是白开水入喉,也有时候野外随手采一把桑叶、竹叶、松针、柏枝,或金银花、地黄、蒲公英一类,把来当茶泡着喝。想来被人追捧惯了的茶叶们若知俺壶中一方天地竟是这些不上台面的山野之物,是否也会心有戚戚呢?

                                                                                                                    

其实心境便是茶境,这两日遁入山村,远离尘屑,心一下子空了,茶也就品出了味,觉出了好。以前总以为自己午后不敢见茶的,除非晚上不怕失眠,这两日也破了戒,下午也一杯又一杯,只是近晚换花茶,一点没影响入夜睡眠,反而早早就困了。



 

茶有味不及书更有味。上篇有说到自己的书痴毛病,其实是为了引出这书,哪想说来说去,却把下文丢了。下文就是手中这书竟如同解药一般,直接点化了俺的恋书癖。一套书读过两巡品过三味,再看书架上的林林种种,竟觉得一无留恋,均可把来与人了。

 

这套书里有一册是方法论,一个实践的索引。先看了这本,由于对整套书的精髓还不甚了了,书中的方法论反而成了障,看过一两章就丢在脑后。

 

后来别的书读完了,回头看这套书的其他册,一看之下才知自己怠慢了它。整套书并不是一起出版的,甚至书型都不统一,大的大小的小,是有心人把它们收拢在一起集成的“套”,被网上找书的我幸运碰到“请”了回来。

 

这书的奇处在于每一本读完都觉得看“尽”了,简洁、平实又透彻的话语直入心底,似乎说尽了,还能怎么写呢?可打开另一本,又有一些新的“好”等着你,让人喜出望外,此时,人与书会心一笑。或许看到这儿的朋友会好奇,这么神是本什么书呢?恕我卖个关子,不在此揭晓了。皆因作者说:不要相信我说的任何一句话,除非你真的“证”到了,否则就是道听途说。眼下的俺还只知了皮毛,离悟尚早。真“证”得了,自会分享,但愿那时辰不是遥不可及的远。



“谷雨”露台前面也是一个平台,它对面邻居的屋顶,只是没做居室私用,而是公用了,从南边石桥一侧很容易迈到平台上。除了村东头的水塔建筑,这两个小平台便是全村居高临下的观景处。因此对面的平台不寂寞,来往游人多半会到平台上张望一会儿,也有拍婚纱的光顾。虽有些打扰,但恋着阳光还是留在露台上,动静大了就望望山景或进屋暂避一时,安静了继续品茶看书。不觉就到了下午。


 



三日居期转眼已是最后一天,三点多关门出来,在村里兜兜转转,把角角落落看个明白。村里主路旁边的院落都是修整好的,修旧如旧,连坍塌的旧迹都保留着,不但没有减损村舍的风貌,反而增加了老屋的沧桑感。

 

最见用心的一处叫“破见书屋”,它是一间孤立的旧房,不知以前是做什么用的。农村的房很少孤立的,通常都是组院的,独立的房多半是烟炕那些。这间老房不大,只一间,它阳面一堵墙塌了大半,修缮的时候并没有扒掉重建,而是就破趁残,只在里面动手脚做了固定支撑,塌墙里内衬了大玻璃,成为一扇独具特色的窗。一个“破见书屋”的“见”字,不只让屋里人“见”到四季景物,也让游人“见”识了主人的慧眼匠心。

 


往这些院落的后面走,是更多修缮中的院落,残砖断瓦,朽木旧梁,杂陈在衰草枯枝、新砖新瓦中,更见荒村当初模样。


我们这个民族委实太老了,老到对时光厌弃的地步,什么都是新的好,早年毁了那么多古城古迹,眼都不眨;便是如今一边高喊着弘扬传统文化,保护民族遗产,一边大拆大建、拆旧建新、拆真建假,让人扼腕。据说每天中国要消逝近250个自然村落,这个地处荒山野岭,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能起死回生也是三生有幸了。


 

北边看过转向南,高地之上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一大块菜园。不用说是村子的集体菜园。园子里有红薯、萝卜、大青菜、翻心黄、木耳菜、油麦菜等,品种十分丰富。昨天也走到过这个菜园,水灵灵的大萝卜勾人食欲,很想拔一个回房间洗了生吃,彼一时菜园里空无一人,虽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也不好自作主张下手拔,只得作罢。

 

转到这会儿已是四点多了,接近做晚饭的点,菜地里有一个女人在采收菠菜,我过去和她搭话。村子小,没介绍她就知我是“谷雨”的客人,聊两句后我说想吃个萝卜,她笑了,大方地说,没事,你挑吧,想拔哪个都行。我谢了她去到萝卜地,萝卜的个头都太大了,不少都长裂了。问她用的什么肥长这么疯,她说是去别处拉的羊粪,怪不得呢。看我没拔,她问要不要帮忙,我说太大了,怕吃不了。她指指东边地势又高出一层的果园说:那里也有萝卜,你看看有没有中意的。果园的叶子都落了,看不出是什么果树,地上也有几拢萝卜,大概有果树罩着,没长的太出格。选了一个大小适中的拔下来拎在手里。



有了萝卜没马上走,在这一片走走。果园南北长,东西稍窄,近一亩地,三分之二果树,三分之一人居,一栋修缮完工的漂亮房子占据园子的南端,房门朝西,正对嵩山。只是门前硬化了,有点光秃秃的。这个园子一眼看上去想到的是《水浒传》鲁智深的菜园子,听说屋主是村子复建的投资人之一,想必也是鲁达一类的侠客?

 

果园南边有小径,被粗俗的金属围栏栅着,不用说村子南边界就是这里了。越过栅栏向远处眺望,百米开外又是一片房舍,只不过是时下农村的模样,毫无设计感的一片两层水泥楼,应该是这个村的原住民后建的新村。




夕阳中嵩山如屏,高怂入天,山的轮廓线在夕阳映衬下熠熠生辉。山下暮霭渐浓,回到地头,看到一堆菠菜,入园的时候就见这堆菜,指给那摘菜的女人,她说是中午做饭的人摘多了,不要的。我说都还好呢,你可以少摘点,把这个拿去。结果她还是没要,才摘下半天就嫌不新鲜了,真是有地“撑”的。翻了翻扔了实在可惜,我要明天下午才回,到家晚上了,放到那会儿就真不新鲜了。想了想用它让食堂做碗面吧,来三天了,除了早餐还没点过正餐,却为了这把青菜加一餐。

 

食堂离“谷雨”不远,不在餐厅院,是个新建的两层大房子,一层是前台接待与厨房,二层餐厅。因餐厅只提供素餐,还是有限的几种,有些无肉不欢的客人就开车出去找吃的。来到厨房,师傅们在包素饺子,我说明来意,师傅说没问题接过菜。我到楼上选了座位,时候不大,面端上来了,另有一大盘炒菠菜,服务员说菜太多,面里用不完师傅就给单炒了一盘,让我十分欣喜,谢过师傅请她又拿一只空盘来,扒拉出去一半,留下自己够吃的一份。



面和菜吃了个超饱,回屋看那个萝卜,只有眼馋的份儿,无论如何也吃不下了。烧了水泡了花茶,灯下读书,比白天更多了静谧,那智慧之言也更丝丝入心。作者是位名不见经传的大师,在我接触此书前从未耳闻过他。世人皆知佛陀与耶稣,把他们的言说与故事奉若神明,多少人在佛堂修道院终了一生,有多少人真正悟了道呢?没有真悟便是耽误,把人生也误了。人间岂不是最大的道场么?世间百态处处皆可为镜,可“观”到的,只是自己罢了。

 

昨天是双11,商家硬炒出的一个“节日”,一场购物狂欢。来以前已告知家人会关手机,嘱有事短信留言,定时看一眼。今天是11月12,对我更不一般,因为它是我退出绿色中原工作委员会的日子。两年前的今天,换届大会上,我带着满身的疲惫和对伙伴的满心感谢将接力棒交给接手的伙伴们。两年来,我仍在牵挂着这个团队往前走的每一步。如今我知道,真的要离开了,一个组织像一个人一样,有自己的成长路径,每一步都得自己走,每一道坎都得自己迈。盘桓在她身边只是两误,误了她的成长机缘,也误了自己再一阶段的修为。这回的山居静心之旅,其实也是为此画的休止符。

 

入夜,洗漱毕,就寝前,打开手机,进了微信,轻轻地退出了绿色中原核心的会员群及专家群,把一段经历挥手成为过往。



文 & 图 & 编  匡洁(桑青青)

 

 延伸阅读

青青随笔 | 禅月三日白,风吹一叶秋——“谷雨”日记(一)

青青随笔 | 禅月三日白,风吹一叶秋(二)

青青随笔 | 游园闲话


                       欢迎关注“青青子衿j”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