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青建言 | 清明节,绿色丧葬离我们还有多远?

匡洁 青青子衿j 2022-09-25

引言——
转这篇建议颇费一番周折,因为,它成文很早,应该比我那些“垃圾分类”建议都还早。博客年久荒芜,已登录不进,显示出的文章目录遍寻不见它,我才想到它可能被屏蔽到“私密博文”里了。前几天为母亲的烦恼致电新浪客服,差不多用了一个下午,我才联系上他们的人,申诉了问题。我已经好几年没想起这个建议了,而今年清明节前夕,不知为何这个建议一再浮现出来。我才想到可以用自己的公众号重新发一下,供社会了解。而它却被不由分说屏蔽的连我这作者都无法看到了,于是我无可选择地再次与新浪交涉,最终得进博客,重新找回它。
 
建议第一次发出的时间是2007年5月21日18:17:41,原博客标题为“我有一个梦想”。以后,我几乎每年清明前为它写一段话,直到2015年。因此,每年的这段话加起来比原文还要长得多。该怎么转呢?
 
2015年最后写的这段话是这样的——
 
和朋友说起过,此生有两件特别想做的事情。一件是垃圾分类,另一件就是绿色丧葬。垃圾分类最初尝试于五年前(当时已在郑州做社区试点——编者注),而下面这篇“关于建立公益性生态墓园的建议”动笔于八年前。如今,一事无成......

垃圾分类虽然前路茫茫,究竟已出发在路上。绿色丧葬的梦想却仍然遥不可及......人一茬茬来,一拨拨去,来的人要在世上有立足之地本是世间情理。问题是,走的人竟也不肯让出土地给子孙,仍要占一块地去。一年又一年,多少人想过这事正常吗?这样长久吗?

于是,每年清明节前后我都会把这个梦想翻出来晒一晒,把它摊在阳光下,感受它的质地和纹理,让这份愿望重新有温度,不至于被冷冻了。人本是自然一物,来去自然方合正理。而我们的丧葬文化却极尽不合自然之道之能事。我能够为此做些什么呢?
 
我不知道这样两个愿望从何而来,为什么让我梦绕魂牵。审视它们让我相信:每个人都有灵魂任务,都是领命而来.....              写于2015年4月4日

今天是2020年清明节,先转建议,那些一年年清明累积的文字另成篇吧。其实这个建议之前,上世纪90年代末就写过一个类似建议,投递了那时所在城市的民政部门,文字已不可找。



关于建立公益性生态墓园的建议
 
一、背景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反映在丧葬方式上基本上以土葬为主,人们普遍接受“入土为安”的观念,由此在历史长河过渡中消耗了大量土地资源。
 
1956年,以毛泽东主席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倡导移风易俗,实行火葬,并带头在身后遗体火化倡议书上签名,对几千年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有力的冲击。几十年过去了,火葬的方式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实现遗体火化虽然节约了大量的土地,但安置骨灰所消耗的土地资源也很可观。以郑州市为例,目前每年自然死亡人数都在3万人左右(这是2007年的建议——编者注),如果把这些逝者的骨灰全部安葬,仅以每人占用土地3平方米计算,每年就要占用数百亩土地。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可耕地面积在以几何级数减少。而且近年传统的土葬抬头,骨灰二次安葬比例也居高不下。现实十分严酷,逝者与生者争地的矛盾日益尖锐,这些又直接导致了整个殡葬业的高收费,乱收费的情况,甚至到了人“死不起”的地步,为社会增添了很大的不安定、不和谐因素。因此,殡葬业亟待一场绿色革命。


如果把实现遗体火化看作是殡葬改革的第一次革命,那么,从以白色(白色的墓碑墓穴)为基调的立碑建墓骨灰安置方式到以绿色为特点的以树为墓,实行树葬、草坪葬、海洒等绿色安葬方式将是殡葬改革的第二次革命。
 
绿色殡葬的特点是:让墓碑墓穴不占用土地资源,尽可能不破坏自然环境,并且简化葬式、葬仪,以文明节俭朴素的方式安葬逝者,节约土地资源,减少污染,破除封建迷信。它是殡葬文化与生态保护的完美结合,是世界范围内的先进殡葬理念和方式。

 
可以预期,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步提升,对可持续发展理念认识的不断提高,清洁与环保的绿色丧葬方式一旦出现,会为越来越多的人们理解和接受。兴建公益性生态墓园能够妥善解决骨灰安置问题,从根本上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增加国土绿化面积,同时还满足了人们“入土为安”的传统愿望,是一件造福当代、造福子孙的好事。
 
二、实施
【方式方法】
 
在城市近郊区域寻找荒山荒坡作为建立公益性“生态墓园”的基地,在原始地形地貌上疏置大树穴,洒入骨灰后回填富含有机质的营养土,以利于树木生长。树下可置一小碑(不超过15平方厘米),上面只留逝者姓名、生卒年月及编号,便于逝者亲朋好友前去祭奠。
 
碑平放或稍倾斜安置于树的一侧,以不影响景观为度,要从远处看去,只见树木,不易发现墓碑为宜。为防止地面标志物遗失,还可在树穴一侧埋一相同标识的坚固标志物,利于年久后家属寻找位置。

【树种选择】
 
树种以乡土树木为主,以保证树种适应本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减少人工管护需要。在此基础上,选择生长年限长,水土保持能力强,抗病性强的品种。同时兼顾家属选择,以“菜单”的方式提供树木品种,尽量照顾到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
 
【权利义务】
 
生态墓园需提前申请,骨灰入园前与逝者家属签定正式合同文本,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政府管理机构以地方法规形式承诺对生态墓园的树木进行保护,避免人为损害,保证树木长期生长,不对其开发经济用途。
 
对家属则明确要求祭扫时不可烧香烧纸,鼓励文明祭奠,洒水施肥,栽花种草等。以此带动全社会移风易俗,开展生命教育,提升公民文明素养。
 
经营方式以公益性免费公墓为主,由政府协调土地资源,结合绿化荒山、生态造林项目。如公益性墓园不能满足需求,亦鼓励商业性墓园改变经营思路,向“生态墓园”转型,制定明确的标准,严格核准与监督。收费以成本核算后微利为度,政府可予适当补贴。目标是让接受生态葬这种绿色文明丧葬方式的民众都能够消费得起,保证墓园长期得到妥善管理。
 
建成的生态墓园保留山川丘陵的原始地形地貌,避免人工痕迹,使园林接近天然森林。树木专人负责看护,以法律形式保证生态葬的树木永久生长,作为本地区的生态屏障,发挥涵养水土、调节气候等生态效益,不作其他直接的经济利用。


 
展望
 
城市郊区一般都有一定存量的荒坡荒地,生态墓园原则上只选择土壤贫瘠,沙化严重,水土保持能力低,不适宜再进行农业开发利用的土地。将城市园林垃圾、餐饮业的餐前生厨余、市场尾菜等有机垃圾集中兴建几个有机肥处理中心,与建筑行业挖出的土方结合,做成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在进行生态葬时作为“客土”回填墓穴,给树木提供营养。这样一举两得,既合理利用了大量城市有机垃圾及建筑土方,又为荒山治理、生态墓园提供了优质腐殖土,保证了树木迅速成林。

 
公益性生态墓园建成后,将使荒山荒地得到根本性治理。尤其是墓园形成规模后,为地区增加了优质的森林绿化面积,发挥美化环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调节区域性小气候,改善城市周边自然景观等作用。
 
火葬有大量消耗能源、污染空气的弊端,并与人们传统观念相悖。随着人们观念更新,对绿色丧葬的接纳,可进一步采用更为简约、文明的丧葬方式。国外有一种环保型纸质棺木,一定年限后将随遗体腐化,彻底还于自然。可以借鉴到生态墓园中,这种形式不需要火化骨灰环节,直接将遗体简单装殓后深埋,不留坟头,与树葬结合将是更好的、更为节约和环保的理想丧葬方式。这种棺木国内环保类电视节目上有过介绍,外型美观,象一只饱满的豆荚,非常人性化,视觉上给人以温暖、安详的感受。


 
四、结语
 
近年来,随着环境危机日益加深,公民环境意识逐步提升,建设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已经成为普通大众和政府的共识。
 
生老病死作为人生必然过程,丧葬方式必须跟上时代发展。旧有的丧葬方式存在着诸多问题,并不断累积着负面效应,改变旧的丧葬理念,寻找更为文明、清洁、简便,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绿色丧葬方式已成为必然选择。
 
事实上民间对此已有一些自发探索。据报道,河南省某职业学校的几位老职工向有关部门提出,在全社会实行树葬,以节约耕地,保护环境,倡导文明的丧葬方式,他们愿意从自身做起。还有一位老人自费在某陵区种下两棵银杏树,准备将来把自己和老伴的骨灰洒于树下。
 
公益性生态墓园的民众基础就是这样一些可敬可爱的老人和普通大众不断增强的环境意识。生态墓园的兴建,将最大程度体现对生命的尊重,使生者更有家园归属感,使逝者真正回归自然,与自然共存。

匡洁
2006年3月28日

 

                                文 & 编 匡洁(桑青青)

图片来自网络


延伸阅读

青青观察 | 植树造林很必要,毁林造林不可取 ——关于郑州市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及 生态建设的问题与建议

青青观点| 崖沙燕保护,亟待突破年年危机重演困局

青青随笔 | 恋恋苦苣菜——春之味(一)

青青观点 | 聚焦郑州垃圾强制分类:重面子还是重里子?——答记者问


                     欢迎关注“青青子衿j”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