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并不是只有悬梁刺股寻求功名,然后封侯挂帅一条路可走

吴光 凝听 2022-05-14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为政》)


【注释】

有:又。十有五,就是十又五,就是十五。

立:立身。

耳顺:即顺耳,都听得进去。

逾:越过。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习,三十岁在社会上立足,四十岁意志坚定,不再迷惑,五十岁时知道人的命运是天定的,六十岁时听得进各种意见,七十岁时能既率性而为,又不违反规矩。”

新解


《礼记》、《左传》等古代书籍中对人的年龄有各种称呼,主要包括:


不满周岁称襁褓,2至3岁称孩提;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童年皆可称总角或垂髫,10岁以下称黄口;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女孩13岁称豆蔻,15岁称及笄, 24岁称花信,出嫁称标梅之年;男子20岁称弱冠,30岁称而立,40岁称不惑,50岁称知天命之年;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80岁称杖朝;80至90岁称耄耄之年,100岁称期颐。
总结全句,孔子是说要在正确的合适的时间做正确的合适的事情,年轻时候打好知识基础,青壮年时期就可以建功“立”业,不惑的时候可以游刃有余,到达完成“天命”的事业顶峰,到老了便可随心所欲,逍遥江湖,回首往事也没有遗憾。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毛诗传》说:“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依此解释,“志”就是心之所至。“志于学”,就是专心求学。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可见童年的孔子就是一心向学有书性的人。据《白虎通辟雍篇》说,十五岁是入大学之年,孔子已经开始学习致知格物,以及治国平天下的经术。所以成名要趁早的前提条件是学习更要趁早。程树德在《论语集释》中引用引黄式三《论语后案》:“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于立之后者,何也。夫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立,守经也。不惑,达权也。”孔子认为“不惑”就是遇事可以行权,无可,无不可。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可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甚至可以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而“立”则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既无权变之谋,亦无权变之道。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汉书·董仲舒传对策》曰:“天令之谓命。”刘氏《正义》说:“知天命者,知己为天所命,非虚生也及年至五十,得《易》学之,知其有得,而自谦言无大过。则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与己之不负乎天。”郑康成注:耳顺,闻其言,而知微旨也。就是耳的功能已经通顺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故能闻他人之言,即知他人的心意。可见人生经验的重要,察言观色不是一门简单的学问。“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的从字,作顺从讲。“矩”是丈量方形的木匠工具,《说文》之后引申为法度的意思。孔子说到了七十岁时,人就可以顺从心之所欲,顺心而为,只要自然合法就行。
大学时代该学习知识就不要急着打工赚钱,既然知道人生就是一个过程,该让贤就别占着茅坑不拉屎。不过现代社会,人的选择多了去了,并不是只有悬梁刺股寻求功名,然后封侯挂帅一条路可走,每个人生活的目的也并不都要“天命”之所系。孩子的天性特长本不相同,喜欢读书的就努力读书,不喜欢读书的就学一门手艺,长大了有远大抱负的自然可以“己欲立”,也可以选择“立人”,而作个安分守己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也挺好。只是要记住,无论什么年龄,随心所欲是一种自我选择,与别人无关,也都无可厚非,但是一定“不逾矩”,也就是要遵循法律的底线,道德的约束,不然59岁的官员们从心所欲多贪点儿,后半辈子就没有自由了。(王晓华)


根据吴光编著2016版《论语治要》改编



吴光

1944年10月生。浙江淳安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本科,198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研究生,获历史学硕士学位。

曾任: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全国儒学社团联席会议秘书长等职。

现任:浙江省儒学学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荣誉顾问、全国儒学社团联席会议创会秘书长等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