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之光先生诞辰90周年特辑】杨之光传略(二)——与时代同行的主题性创作

小Y 杨之光
2024-09-21
点击上方“杨之光”,马上关注杨之光美术

真爱,请置顶



2020年,是杨之光先生诞辰90周年。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水墨人物画家和杰出的美术教育家,杨之光先生的爱国义举和他敏锐的时代精神与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早已融成了一股憾人的力量,超出了艺术的范畴而进入了文化史的创造与书写之中。杨之光先生不仅以其六十余年的艺术创作丰富了对新中国历史的个人视觉建构,在每一个年代都创作出了有代表性的形象语言,而且以其教育家的身体力行,成为时代精神的“盗火者”传播着更新的艺术观念也提升了社会的认知。他的一生,既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成长的艰苦历程,也是中国画人物画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杨之光美术特此推出《杨之光先生诞辰90周年特辑》系列文章,向我们敬爱的杨之光先生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一辈子第一回》,初尝成功


《一辈子第一回》杨之光 1954年100cmx62.5cm


杨之光清楚记得,新中国成立后,他领到选民证时的激动心情。他生怕把它折坏了,便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在纸盒中,锁在抽屉里。他永远忘不掉,全校集中到省委大礼堂投票时,有些白发苍苍的老爷爷、老婆婆也怀着庄严而又喜悦的心情,投下了神圣的一票,由衷渴盼着真正的民主权利。一种强烈的欲望驱使他用中国画的形式表现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1954年,杨之光先生作品《一辈子第一回》获[向科学文化进军]奖章


1954年,他创作了中国画《一辈子第一回》。“这幅反映人民翻身做主人的喜悦心情的画,其实也是我自我生活的写照。因为青少年时期我的生活很坎坷、很艰辛,新中国成立以后一切都变了。人民当家作主了,而我也是主人之一,这个心情很容易理解,的确是很激动。画这幅画我就想通过劳动人民翻身做主的这喜悦心情寄托我自己的感受。”杨之光说。

 

杨之光临摩俄罗斯巡迥画派油画[1955年]

杨之光临摹列宾油画《萨布罗什人给苏丹王写》1954年 81.5cmx146cm


其实杨之光在开始重大题材创作的前夕,曾挑战了一个前人没有做过的事——用宣纸水墨技法临摹了19世纪俄罗斯巡回画派著名画家列宾的一张油画名作《萨波罗什人给苏丹王写信》,以“第一个吃螃蟹”的心态,摸索用传统毛笔与水墨是否可以表现出与油画相媲美的写实人物题材。

 

《一辈子第一回》作品面世,好评如潮,杨之光也像作品中的主人公那样,真真切切地品尝到成功的喜悦,真是“一辈子第一回”。他乘胜扩大战果,更加注重深入生活,熟悉工农群众,于1956年利用暑假休息,深入广西大瑶山地区采风写生,画了四十余幅中国画速写,回来后创作了《瑶山虎影》《瑶山清溪》等作品。他的写生习惯,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形成的。





时代炼狱之痛,妻子鸥洋用爱鼓舞

1957年热恋中的杨之光与鸥洋在武昌长江边

杨之光.鸥洋结婚照[1958年]


1958年,杨之光与鸥洋结为夫妻。但新婚第七天,杨之光就被迫走上了劳动改造的道路。他们经常每天清晨5点多就起床下田,午饭有时在田里吃,一直干到晚上六七点才收工,往往一天要劳作十几个小时。遇上刮风下雨的日子,仍要整天在泥里、水里跋涉,苦不堪言。每天收工、脚几乎都是拖着回来的。在那个缺乏理解、缺少温暖、每天受着等于严重体罚折磨的时候,妻子鸥洋的每一封来信,每一句鼓励的话语,都成为他每次濒临崩溃时“起死回生”的强心剂。


杨之光被下放周矶农场劳动[1958年]


去劳动的时候,一有闲暇,哪怕是喝水休息的几分钟,还是上车后等车发动的几分钟,杨之光都会拿出他的速写本进行创作。而他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形象,就是穿着长裤,腰上挂着一个装了盐的瓶子,还有一些奇怪的瓶瓶罐罐。因为,他的保护工作总是比别人做得好些,如果看到蚂蟥,他就抓住它放进瓶子去,防止蚂蟥再去咬别人。他的腰带上还挂着红药水、碘酒、药丸等,如果有人被蚂蟥咬伤或者晒晕了都可以马上得到治疗。虽然很多人都笑话他,说他“保命”“少爷作风”,但别人一遇到问题,就会马上喊:“杨之光,红药水!”以寻求他的帮助。有一次,鸥洋听到他们又在取笑杨之光时,马上生气了,便骂他们说:“你们这些人太不像话了,药物那些用就用了,怎么用完还要损人家呢?”鸥洋一直觉得,杨之光太纯真了,又不懂得伪装自己,只会傻傻地挨批,只好在看到他被欺负的时候多为他说几句。


《雪夜送饭速写草图》


1958年,周矶农场的党委突然决定:抽出中南美术专科学校下放的十几个干部脱产半月,搞一个名为“在荒地上建立农场”的画展。有了“光明正大”的时间,杨之光画得更理直气壮了。在特别珍贵的这半个月里,他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创作了《暴风雪》《雪夜垦荒》《抢救我们的家》《合作社的农场拜年》《在小块土地上使用拖拉机》《争取棉花丰收》及《暴风雪夜给拖拉机手送饭》等多幅作品。


《雪夜送饭》(中国画·1958年)杨之光


据杨之光晚年回忆,《雪夜送饭》最先是一幅水彩画。当年,迟轲在农场里主编一份墙报,专门表扬农场里的新人新事,杨之光就把《雪夜送饭》最原始的草图交给迟轲。画幅一尺斗方左右,画的是一位女性带来了饭,准备把饭送到田里去,远处还绘有一台拖拉机。后来,他根据这幅水彩画草图,发展成为后来的《雪夜送饭》。这次画展结束后,学校决定紧急调他回武汉,参加“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的创作。就是在回武汉这一个半月的时间中,杨之光最后为《雪夜送饭》定稿,他的爱妻鸥洋成为画中女主角的模特。


1961年杨之光在湛江堵海工地上劳动




情系军旅,用国画表现新事物


1962年春天,在南海舰队榆林基地,政治助理员黎顺洪奉命安排和照顾由杨之光带队的广州美术学院师生到舰上画画写生。自从登上军舰,杨之光就发现,在甲板上,看到的只有直直的线条,大海的反光和斜插半空的高射钢炮,还有统一着装的军人……绝对找不到中国传统绘画要求的那一波三折的笔墨变化的趣味。但要不要表现这种生活?还是停留在明清画家所表现的那一类东西,停留在表现黄山松树那一类的美?对于杨之光来说,回答永远是“不”。于是,他利用国画所长、创造国画所长,不断钻研如何表现出一种崭新的人物和崭新的美。

 

《浴日图》杨之光 1962年 153.5cmx118cm


天天与黎顺洪打交道,杨之光便发现这位海军少尉有着相当独特的海军军人气质。国字形的脸上,双眉紧锁,眼窝深陷,面皮乌黑,颧骨突出,这正是年年月月在海上披风沐霜、在烈日下煎熬所留下的深刻印记。杨之光不但让他摆姿势画了好几幅速写,有一次还让他穿好军装,扶着栏杆,面对黄昏夕阳中的大海,留下魁梧的背影……《浴日图》就是这样诞生的。“我有意借鉴齐白石画墨荷技巧来表现人物衣服、画荷梗的笔法画军舰栏杆;用齐白石画河虾的没骨技法来表现甲板、画池水的简练线条来表现滔滔的海水。它既是地道的大写意手法,所表现的又是前人未曾表现过的生活……”


《铁杆僚机董小海》杨之光 1964年 45cmx62cm


用国画反映新时代、新事物、新人物,必然困难重重。就拿简单的飞行帽来说,杨之光开始对飞行帽的结构、每一个零件的作用都不理解,画起来不是比例不对,就是关系交代不清楚;想放开笔墨,就会丢了质感;注意了结构,就使不开笔墨。经过反复实践探索,才渐渐使笔墨与形象统一起来。喷气式飞机恐怕是最难画的。它身上严格的比例关系及微妙的不圆不直的线条变化令人难以捉摸,稍一疏忽,即形神俱失。他先是画了大量的铅笔速写,把飞机的特征摸熟之后,再用生宣纸来表现,终于克服了比例上的困难,也似乎表现出了铝合金那种特有的质感。

 



再历炼狱,折磨身心


1968年文革中杨之光下放三水劳动


杨之光是在1966年5月间回到广州美术学院的。之后不久,到处是大字报的海洋,猎猎作响的战旗,呈现着惨淡的白、沉重的黑、刺目的红。杨之光再遭炼狱。11月中旬,广州美术学院革委会当局迫于压力,才分期、分批释放了部分“牛鬼蛇神”回家,但被释放者的“牛鬼蛇神”帽子并没有摘掉。杨之光有气无力地提着行李走回家中,只见被抄过家的现场依旧,造反派认为应该搬走的东西都已搬走,未搬走的画稿、书籍、文件、书信等物件狼藉一地,盈数尺厚。杨之光突然血往上涌,痛苦得一时之间说不出话来。好久好久,才铁青着脸,跺着脚,阴沉沉地说:“我这辈子再也不画画了!”

 

当时,由广州美术学院的造反派精心组织的一次大型“黑画展览”已经开幕,有一个造反派头头却绕开“什么才算黑画”这个焦点,冷冷地说:“这个黑画展览怎么没有杨之光的画?”鸥洋决心与他们举行一场辩论会,论述“杨之光到底有没有画过黑画”。然而,学校的造反派们辩论不过她,便找茬子将杨之光重新打回“牛栏”,蓄意报复。

 

杨之光又一次狼狈了:挑土时躬着又瘦又长的腰身,双手紧紧插进肩中以尽量减轻身体的负荷;除草、间苗时双膝裹着厚厚的棉布,在泥里水里跪呀、爬呀。在水田里拔秧苗时,为了站起来时省下搬凳子的气力,还绞尽脑汁将小板凳用绳子拴牢在屁股上,远远望去,真像一个不伦不类的怪物。虽然辛苦,但也没有办法改变现状。

 

1971年早春的一天,杨之光忽然接到广东省文艺办公室发下来的通知,终于可以回广州画画了!重拾画笔的日子一开始,杨之光也许因被束缚了许久,忽然就想轻松一下。他竟然挥笔画了不少与那个时代气氛不大协调的舞蹈作品,如三个背影的《斯里兰卡罐舞》等,追求畅快和飘逸的感觉,借舞蹈摆脱自己的苦涩。

 



《矿山新兵》

1971年杨之光在煤矿与矿工合影


为了响应“迅速改变北煤南运”的号召,1971年,他在遮浪创作了《女民兵》《不爱红装爱武装》等作品。7月23日,他到达汕尾,开始尝试用整张大宣纸对着渔民写生,画人物肖像,留下了《汕尾渔家女》等系列作品。


《矿山新兵》(中国画·1972年)杨之光


当有了深入矿井的艰苦体验后,他深感女矿工们不简单,开始留意她们的一举一动。最让他深受触动的是,女矿工杨木英新婚不久的丈夫在事故中遇难了。她抹干眼泪后,就向矿党委表示,要接过丈夫的矿灯,继承丈夫的事业,完成丈夫未竟的心愿。最终,矿党委批准了她加入矿山新兵的行列。她也因此成为了杨之光笔下《矿山新兵》的原型。

 



六易其稿,成就经典


《毛泽东同志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一稿)》杨之光 1959年 120cmx200cm


早在1959年,杨之光奉调到北京的雨儿胡同齐白石故居中,已创作过巨幅革命历史画《毛主席在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画面选择了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原番禺学宫)正门庭园,一株开得正灿烂的英雄树下,毛主席穿一袭长袍,正在数着指头,耐心地向簇拥在他周围的

七八位农民学员细算地主阶级的压迫账。这幅作品画幅巨大,场面人物多,融肖像画与故事画创作于一体。当年还没到30岁的杨之光,之所以敢于创作这样一幅表现领袖形象的巨幅作品,勇气与信心完全来自于对俄罗斯大师列宾的杰作《萨布罗什人》进行过一次移植性的临摹。他说:“国画从来没有试过表现大场面。我一直在想能否用国画不仅表现一种场面,而且表达一种叙事的深度。临摹列宾这张名作就是这么一个想法。坦率说,有了这个经验,对我画《毛主席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大有帮助,我就想在这张画里表达一种叙事的深度和恰如其分的现场感。”


《毛泽东同志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五稿)》 杨之光 1971年 247cmx154cm

 

1971年,他奉调到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修改“革命历史画”,主要任务就是修改这幅作品。他抱着对领袖纯朴而热烈的感情,沿着毛主席当年的革命足迹,从湖南沅江经安源煤矿,上江西的井冈山、黄洋界,体会毛主席当年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进行广泛的采访、写生。为了使画面的每一个头像、故事中涉及到的每一位农民兄弟都有所依据,他还为自己定下这样的规则:湖南的学员到湖南考证,河南的学员到河南考证。他还专门访问了一批当年曾在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过的革命老人,或是他们的后代,为每一个头像收集了至少七八个头像的素描材料,避免创作过程出现肖像公式化的毛病。他觉得第一稿中对毛主席形象的设计太“温良恭俭让”了,便将毛主席穿着的长袍换成中山装,正在算细账的手,也变成了紧握的拳头。第二稿画出来后,杨之光虽然高兴,但仍觉差强人意。


《红日照征途》杨之光 1976年  160cmx96cm


在1972年至1976年的数年时间中,他对此画进行了反复修改,数易其稿。画面中的毛主席,拳头握得更紧了,学员也显得更成熟,握刀背枪,就像要跟毛主席去冲锋陷阵的样子,画面气氛也显得更红、更亮、更热烈。他又先后将此作易名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和《刀对刀,枪对枪》。遗憾的是,他总觉得越改越糟,越来越改不下去,最后干脆以一幅《红日照征途》作为了结。

 



《九八英雄颂》


他曾说:“中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是全世界都少有的。”正是这种心态,使他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毅然决定谱写《九八英雄颂》。


但面对这样一个重大历史题材,不该是心血来潮,不是想画就能马上执笔挥毫的。他悄悄地对鸥洋说:“如果我这张画画砸了,人家就笑我江郎才尽了。既然以前的画已经给人们留下好的印象,那么最新的创作搞不好,还不如以前,那就最好不画。”但他最后决定还是要画。如果不画,不为后人留下抗洪英雄高建成等人的高大形象,不留下“1998中国抗洪”这一重要的历史脚印,他的良心将感到永远不安。他想好了,先画出来让妻子女儿看,再请广州美术学院的老师学生来看。如果这第一道关也过不了,就只好自己“枪毙”自己。他的心情真有一点儿悲壮,也获得了一种意外的放松感。

 

计划中的创作是一幅丈二的巨幅制作。他特意加大了画桌,决定用自己近年来掌握得比较娴熟的没骨法来表现这一重大题材。而以没骨法来表现重大历史题材,又是史无前例的。他说:“自己的晚年创作,如果要有突破的话,就突破这一点。”但显然,“用没骨法画重大题材,比画舞蹈、人体难度要大得多”。况且,要在那么大的画幅中,表现出波澜壮阔的抗洪场面,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英雄群像,要求每一笔画下去,都必须成形,不能重复,更不能挖补,这样的难度就更难想象了!杨之光深深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来自他的良心,来自他的自我挑战。为了保证落笔万无一失,他先出了许多详细的小草图,敲定构图方案后,再进行放大,并刻画形象,画了不少形象的色彩效果图。构思中的抗洪英雄高建成是画面视觉的中心,在繁杂的资料中,只找到他一张正面照片,而在画幅中,他是一个侧面的形象。杨之光只好根据这张正面照来转换,刻画出来的这个形象便等同于创作了。做足一切案头准备功夫后,他才开始在丈二匹宣纸上,正式营造自己称之为“跨世纪”的巨构。


《九八英雄颂》杨之光 1999年 145cmx210cm


从对角线上的第一个人物开始,一直到第九个已被巨浪吞噬的无名英雄的阴影;从视角最前端的滔天巨浪,到远景白茫茫的水天一色,杨之光真的一笔成形地画下去,大胆落墨,小心收拾。如走钢丝,如履薄冰,不敢有稍许差池。当他一气呵成画完《九八英雄颂》后,三个月已经过去了,人也累得快散架了。

 

画幅经装裱出来后,效果出奇的好。画面洋溢着勃勃的朝气,涌动着澎湃的激情,凝固了壮美的崇高,有一种力能扛鼎的笔力。画作首先打动了妻子女儿,也打动了广州美术学院先睹为快的师生。这幅作品最终捐给了广州艺术博物院永久收藏。


曾经“诘难”过他的刘曦林在致杨之光的公开信中说:“我心想,你在80年代完成了肖像系列之后,在耳顺和古稀之际,已经找到了适合于你、也适合于国外市场的舞蹈人物和人体艺术,会进一步完善和升华你的没骨人物画技巧。没想到,你还像青年时代那样,敏感于社会性的大主题,还那么具有社会责任感,这是我最为佩服之处。”


杨之光也说:“我的作品要与时代同行,我要用我手中的画笔去反映和记录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目的是为我们后代了解我们共和国的成长过程提供一条途径,让他们知道我们中国是怎么一步步走向繁荣。”杨之光的艺术世界是生命的世界,从领袖人物到普通劳动者,他塑造了许许多多鲜活的个体形象,同时赋予形象以鲜明的时代风貌,从而为中国当代人物画留下了可观的视觉文献。


2015年“扬时代之光——杨之光艺术研究展“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



往期经典回顾


| 纪念杨之光诞辰90周年,追忆大师艺术教育荣光! || 一缕“美神之光”,照进“非遗所思”。  || 从脑洞到行动,言必行! || 创意领航十八载 阳光雨露育人才 || 【杨之光先生诞辰90周年特辑】杨之光传略(一) || 一场国际范儿的创意双年展! || 【最佳作品】“非遗所思——第四届‘杨之光杯’全国青少年创意美术双年展”最佳奖作品及网络人气作品展示  || 您为孩子打造的成长计划是正确的吗? || 杨之光笔下:新中国文艺界最出色的他们,终聚于此 || 何建成:让“石头”一直飞 |
一位10岁孩子致白衣天使的一封信 ||  沧海同舟济——杨之光与他的学生们 || 创意的孩子原来在家可以解锁这么多…技能!|| 假如这世界人类与动物位置互换,你是否能逃过这场“浩劫”! ||  请“罩”顾好自己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杨之光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