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题】侯令:对第五届“杨之光杯”主题“声音”的解读

杨之光
2024-09-21
点击上方“杨之光”,马上关注杨之光美术

真爱,请置顶

各位关注“杨之光杯”的朋友们,大家好啊,又到专家分享时间啦!



随着2022年2月底“声音——第五届‘杨之光杯’全国青少年创意美术双年展”的正式启动,面向全国征稿!


为了让一线老师更好地理解“声音”主题作品的创作辅导以及相关课程的教研,“杨之光杯”组委会为大家陆续邀请几位学术顾问专家与老师为大家分享。



经过第一次——本届活动学术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副主任、中华文化促进会少儿艺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少儿造型艺术学会创始会员、全国义务教育《美术》教材编委,龙念南老师为“声音”主题做第一场开讲。


第二次——中国少年儿童造型艺术学会会长、广东美协少儿美术艺委会副主任、广东杨之光艺术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广州美术学院客座研究员、国家核心刊物《中国中小学美术》编委、杨之光美术品牌创始人,杨红校长为大家介绍“杨之光杯”的发展历程;杨之光美术教育研究院副总监,张苏丹老师就第五届“杨之光杯”主题“声音”进行了深入的主题拓展。


第三次——本届活动学术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少儿艺委会第三、第四届委员兼学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主编巜中国校外美术教育70年》《新世纪美术教育丛书》,荣获全国十大少儿美术教育家,全国校外教育名师等称号,曾任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书画分中心常务副主任、上海市校外教育书画教研组第一副组长、上海市学生艺术团书画表演团业务团长,从事美术一线教学至今36年教龄,中学高级教师的陈发奎老师通过丰富的图片案例跟大家分享“声音”主题在教学执行上的方式方法。


关于第五届“杨之光杯”双年展《声音》主题创作的第四轮分享,于3月17日热烈进行。


这一次,组委会又邀请到了一位大咖专家——本届活动学术顾问、北京市美术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曾任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副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委员会副主任,侯令老师为大家进行分享!


侯令老师为首届“杨之光杯”展览开幕式暨颁奖典礼致辞




侯令老师的分享


今天我跟大家来谈谈我对咱们活动的主题“声音”的认识,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主题,第一个问题呢,是对声音的理解,主要从听觉感受上来谈。


对声音的理解——听觉感受



1

·从物理的角度认识声音


“物理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依靠一定的介质传播,但在真空地带是不能传播的。


图1密纹唱片


密纹唱片、录音设备等很多设备,是人类为了留住声音,留住美好的、值得珍视的历史一刻的一大发明。



2

·声音的产生


声音有自然赐予的,鸟妈妈喂小鸟的声音,是来自大自然的声音,他们所发出来的声音,你从小鸟儿张着的嘴就能感受到,他们的声音非常天真;


图2


有人为制造的,如乐器、机器发出的声响。比如在海港,机器的轰鸣声,轮船在海上行走的声音,或者是汽车行走的声音……


3



3

·声音的感受


有令人美好的,有令人生厌的。


美好的,比如好听的音乐,或者一些自然界的声音,都是非常有利的,是一种很悦耳的一种享受;但是也有一些不好的声音,比如说城市的噪音。我曾经看过一个美国孩子画的一张对纽约的印象的儿童画儿作品,他就是用很多的碎纸贴了很多的纸条儿,横七竖八的。别人问他,你为什么这样来画纽约呢?他说,这是纽约给我的印象,噪音太厉害。



4

·声音的记忆


美好的声音是令人难忘的,它对我们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但是,也有令人不安的声音——如地震时大地的声响,也会让我们终生难忘。因为声音的出现总是伴随着一定的生活场景,给我们留下了“通感”。一想到声音,一听到声音,我们就想到周围的环境,当时的人,状态,他们的动作语言。周围的一些环境等等,这就是一个整体的印象。


图4 芭蕾舞剧《天鹅湖》

 


图5 琵琶协奏曲


以上两张图片让你感受到了声音的存在,通过图片4能够想象出舞台上的欢快。四个小天鹅舞曲,这是因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有这方面儿的音乐修养。再看看图5琵琶协奏曲,虽然我们并不知道演奏者演奏的是什么啊,也许是草原英雄小姐妹?因为我们有一定的音乐知识。如果你不知道芭蕾舞剧《天鹅湖》,不知道柴可夫斯基,对这张图片的感受就会差许多。对琵琶协奏曲的感受也是如此。


所以我觉得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老师,一定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艺术修养,这样才能够丰富你对声音的理解和认识,这个在咱们这次参加展览的辅导的过程当中,是特别重要的一点。


图6《庞贝城的末日》(俄)布留洛夫


图7庞贝城遗址


图6是俄罗斯画家创造的庞贝城的末日,他是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再现了庞贝城遭受到火山喷发、地震的情景,威斯威火山300年才喷发一次,特别强烈的把整个儿庞贝城都给淹没了,灰尘把它淹没。图7是庞贝城的遗址,是它的现状,这些声响和图像,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从这个图像当中可以能够想象到,当时地震的轰鸣声,因此我们的老师,多接触这样的一些艺术作品,或者说引导孩子们来欣赏是很重要的。



5

·从审美的角度看声音


从审美的角度看声音,有的声音实属于优美、崇高、和谐的审美形态。那还有一种声音是属于另外的一种,给人一种怪诞或者恐怖的感觉。不同性格、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对声音的爱好是不同的。有的喜欢优美的形态,有的喜欢崇高的形态。所以我们必须得理解,声音有不同的类型的审美形态,而学生因为个性的不同啊,他会选择自己喜欢的那些形态,要求一致,是不太好的,也不利于创作。咱们的创作,必须能够生发出一种丰富的多样的,表达声音的这种画面。


像大家熟悉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优美、凄婉的旋律,是一种优美的形态。贝多芬第五交响乐,我们激昂、向上的力量,应属崇高的审美形态。


人对声音的感受,是基于两点,一是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二是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越高的人对声音就越发地敏感,因为他们的文化底蕴深厚,审美感知力很强。而我们也正是要通过这次参展,努力提高学生对声音的认识和表现。同时,也是我们教师提高两个素养的好机会。



声音与美术——视觉感受



1

·画是无声的


齐白石为自己的册页之首题写了“可惜无声”四个大字,这是非常耐人寻味的。《可惜无声》是齐白石一生中最重要的花鸟册页作品。他历时数月精心绘制此册后,心爱至极,自题"可惜无声"无声赞叹,以表他心中对此册的珍惜之情。

 

图8  齐白石《可惜无声》册页


《可惜无声》共13页,首页为齐白石题款:"可惜无声“四个大字格外醒目,作品均以植物花卉和昆虫搭配,荷花、稻穗、牵牛花、水仙等花卉恣意描绘,螳螂、蜻蜓、蝉、蜂等动物则穿插其中,充分体现了齐白石"为万虫写照"的高超技艺。而题词表明了齐白石对自然界声音的无比珍视之情,声音在这里边儿是一种被可惜表达出来的。



2

·美术作品中的声音


图9《晨曲》徐悲鸿


我们熟悉的画家徐悲鸿作品《晨曲》,当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生活的普通的场景,就是树枝上有一些麻雀在清晨发出欢乐的叫声,为清晨增加了更多的美感,看起来是一个很普通的场景,但是却唤起人们对生活的一种热爱,这是画面上直接能够感受到声音的一种创作。


图10《艰苦岁月》潘鹤


雕塑家潘鹤先生的一个代表作品《艰苦岁月》,作品中,一个老红军,他在吹笛子,他在长征路上休息的片刻拿出笛子吹起来。可能是一个家乡的小调儿,一下子把小红军的思绪引向了家乡小红军岁数儿还是很小的,这个笛声一下儿让他想起了家乡,想起了父母……这是红军在长征路上的一个感人的场景。


这两件艺术作品都因声音增加了艺术感染力。


我国的美术史上,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说。诗是语言的艺术,可以吟诵,所以也是声音的艺术,出色的朗诵家对诗的吟诵是对诗的再创造。


画家的作品,为我们展现了一种意境,这种意境之美,能激起许多文人、帝王的诗兴,纷纷在画上题诗,把无声的艺术和有声的艺术结合了起来,真正实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画上题诗,真正实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把声音引进了画中。


“宋、元两个朝代,由于文人的参与,评画带有文学的意味,诗和画的关联变成是‘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无声诗’遂成为画的代名词”。(王耀庭《如何看中国画》中信出版集团)


这段文字让我们看到了声音和画的关系,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美学思想,是需要我们教师认真体会,并把它传递給我们的学生的。


除了中国有高明的画家能够让人在画面中感到声音的存在,外国的画家也有这样的作品表现。


宾的《查波罗什人给土耳其苏丹王的回信》:被称为“笑的交响乐”,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豪放的查波罗什人。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性格,有的捧腹大笑,有的出一个坏点子,让秘书来写信,有各种各样的笑声,所以称为笑的交响乐。你可以从这张画儿当中感到笑声。


图11《查波罗什人给土耳其苏丹王的回信》(俄)列宾


康定斯基是一个有着很高音乐修养的画家,经常用一些抽象的线条、色块表达对音乐或生活的感受。他的作品表明,没有直接表现音乐、说话、虫鸣鸟叫、大地的声响的画面,可以靠色彩、线条、造型产生声音的感觉。但是,这要有一个前提,欣赏这类作品的人,必须具有一定的艺术知识和审美感知能力,或者说具有心理学所说的通感。


图12《构成七号》(俄)康定斯基


这幅画儿好像是一些抽象的图形,没有具体的形象,色彩和图形在跳动着,环绕着。所以有人说这幅画儿是一个音乐狂想曲,为什么这么说,是从它的色彩和线条儿当中感受到的。


小朋友的画儿也有声音,在《幼儿园快乐的一天》中间是一个小女生,他非常满意,非常快乐,站在画面的正中央,他的背后有很多的小朋友,在做游戏,排着队伍跳舞,周围还有一些其他的一些物品,也很整齐。


图13《幼儿园快乐的一天》


《舞龙》是一个广州番禺的小朋友画的一幅画儿,他在上边儿用的是绿色,底下用的是红色,这种强烈的色彩对比,再加上他形象的夸张,巨大,产生了一种动感。在这里边儿我们感受到两种不同的声音。


图14《舞龙》


我们可以让孩子们谈谈对画面的感受,这两张作品都让我们感到了声音的存在。在《幼儿园快乐的一天》中,你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在《舞龙》中,你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它们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这里有个对画面的形式语言分析问题。第一张画中的重复的排列线条、形象比较多,有种静的感觉。第二张画曲线比较多,有种动的感觉。还有,第一张画的色彩以粉红色为主,是一种柔和的色调,也給人以安静的感觉。第二张画是红色和绿色的对比,泾渭分明,色彩上的强烈冲突加强了动感,如果转化为声音,一定是锣鼓喧天。



3

·总结一下,美术作品中有两种方式让我们感到了声音的存在


(1)、 直接表现声音——城镇的繁华、乐器的演奏、鸟的鸣叫、海的波涛……


(2)、通过美术语言的运用,让我们感到了声音的存在。(画面产生了声音的感觉)

第二种方式涉及到了美术语言问题。声音的产生是和画面中的线条、色彩、构图、内容有关,也和每个小作者的性格、个性有关。我认为这两种方式都可以,在我们辅导学生参赛的过程当中,可以试验一下,让孩子们尝试一下,比如说有的孩子就可以画两张画儿,第一个直接表现一个声音,第二个不直接画声音。让人通过自己的色彩、线条、构图、内容等等感觉到声音的存在,都可以进行尝试。



通感


这次活动的主题定为“声音”,我认为要了解一个词汇——通感。


通感可以说是,培养孩子们的一种能力——统合自己感官的能力,把视觉、听觉通过想象整合起来。“它是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味道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如"温暖的红色"和"清冷的蓝色",仿佛视觉和触觉相通,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仿佛触觉和听觉相通。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网络)


这是人的一种“审美经验”的积累。它包含了对生活中许多场景的记忆:色彩、声音、人物形象、环境的气味等,构成了一个整体,这就是通感构成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孩子们的艺术想象力,是想象力把不同的感觉整合起来。而且,培养他们通过构图、色彩、笔触、线条、明暗等和声音联系起来。给人一种或者轻柔,或者响亮,或者有节奏,或者有激烈的声音出现……让作品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只是以前,我们并没有和孩子们一起关注过这个问题。通过这次活动,我们要使孩子们懂得,声音能够统合我们的感觉,有的时候儿人对一个场景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声音,由于声音,我们回想起了当时的很多的情景。也激发了我们的艺术想象力,所以画面更加强烈,更加鲜明,更具有艺术的感染力


只有做到这点,孩子们对声音的认识才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才能懂得怎样利用通感激发艺术想象力。


声音的类型



对声音的理解一定要深刻,它有不同的类型:


1

·生活中的声音


家庭的欢乐、人们正在用方言交谈、小孩的哭闹、电视剧正在播放、闹钟、炒菜的声响……


2

·自然界的声音


风声,雨声,雷声、鸟叫虫鸣、河水流淌、惊涛拍岸、火山喷发……

3

·社会生活中的声音


在于劳动、城市、交通、工业、科技、航天、战争、运动场、节日……


4

·艺术作品中表现的声音


表现音乐、舞蹈、戏曲、影视、朗诵、民谣、地方音乐、流行歌曲的作品。


(1) 文学、美术作品中的声音,

文学作品:诗歌、(两个黄鹂鸣翠柳;大珠小珠落玉盘)诗词;

(2) 美术作品中的声音;

(3) 画中本没有声音,但要让人感到声音的存在;

(4) 欣赏下面的三张儿童画,从声音的角度,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图15《晨练——习字》


图15是清晨同学们在地面上练字的情景。他们在哪里练字呢?你能从画面上感到声音的存在吗?声音很吵闹,还是很轻柔?


这时候,我们可以让孩子们来看一下画面,很简单的色彩,只有红、黑白和灰这几种,就这样的色彩,给人一种什么样的声音的感觉?人物他们之间在对话,他们互相在观察,在说些什么呢?都可以引发孩子们的一种想象。

 

图16《我的蘑菇城堡》


图16是小朋友想象中的蘑菇城堡,他们在城堡里穿来穿去,登梯子爬高,还有小动物的陪伴,好不快活!这时。你在画面中感到声音的存在了吗?什么声音,请你想象一下。

 

图17《拍胸舞》


拍胸舞是福建闽南地区春天来临时的一种舞蹈,一群健壮的大汉赤膊上阵跳起舞来,按照节奏拍打着自己的胸膛,发出啪啪的声响。每当这时,小朋友们可喜欢听这声音了,纷纷走出家门,有的也跟着手舞足蹈起来。你能从这张作品中,感受啪啪的声响吗?如果能够感受到啊,你是否具体的分析一下儿,你从什么地方儿就能感受到啪啪的声响和舞蹈的一种热烈的气氛呢?那不妨可以从色彩,构图,人物的形象上来给孩子们展示一下,认真的分析一下

 

这样的欣赏活动是很重要的。我们要引导孩子们谈出对声音的感受,这是通感的训练。同时也是积累他们审美经验、提高他们欣赏评述水平的重要途径。


图18《阿炳》钱绍武


我们还可以给他们讲一些音乐家的故事,如阿炳的故事。听听他的《二泉映月》,再看看钱绍武为他所做的塑像,看看艺术家是怎样表现声音和阿炳的?乐曲和雕塑的关系又是什么?


我们从这个作品当中可以看到,阿炳倾斜着身体,戴着一个破的毡帽,翘着腿,上面垫着二胡,他正在拉的是什么样的情绪的乐曲呢?可以让孩子们想象,是欢乐的吗?这就可以充分的让孩子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图19《阿炳》作者不详 


图19也是表现阿炳的,这个是用国画的方法来表现。这两个作品,一个是阿炳低头的,戴着毡帽,看不清面孔的。一个稍稍抬起头,好像在看着地面,思考着什么。两个画面造成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力。有条件的学生甚至可以说说他正在拉《二泉映月》的哪个段落?这可以不限制,但是一定要让孩子通过这个理解声音和艺术作品的关系。


我们常说,重过程不重结果。孩子参展得奖当然好。但是他们通过参展的过程,懂得了美术是怎样表现声音的,学会了从画面中感受声音,即使作品没有获奖,也是一种收获,对他们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怎样让小朋友画出声音的感觉


1

·教学活动程序


(1)分小组,让儿童谈自己的生活经历:你印象最深的声音是什么?

(2)孩子尝试画出对声音的感受。

(3)欣赏张择端、齐白石,康定斯基的作品,讨论他们的作品为什么能让人感到声音的存在?

比方说《清明上河图》有很多的人在城市当中行走、活动,包括船夫,也包括桥上的人在看热闹等等,城市的声音的汇集在作品上表现的非常明显,我们要引导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且希望他们能够明确,准备从他们的作品中学习什么?(重点讲形式语言的不同,带给我们对声音的感受不同。)

我也希望我们老师引导孩子,了解审美通感,在小组里交流。

(4)画出参赛作品草图二幅或三幅。

(5)和同学或教师商定一幅。

(6)教师展示草图讲评、修改。不要急于上正稿。

草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我在北京看过一个老师,他特别珍视孩子们的草图,总是把孩子们的草图进行分类存留,特别好的草图,他要给同学们配上镜框,挂在墙上,因为有时候孩子们一瞬间的一种灵感,他可能留下来的草图是非常珍贵的,所以,这一步的时候,老师要展示这个草图,并且进行讲评修改,然后才是辅导正式的作品。



2

·辅导正式作品分析作品立意或主题


正式的作品,就是指的最后确定的那一幅作品,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们分析作品的立意,或者是主题,并且继续完善,他的草图观摩,就是他们的表现方法,特别是美术语言的表达的方式,并且分析材料和工具的运用。然后辅导学生们创作实践,最后是展示和评价。这时候我们可以让孩子们来具体的谈一谈自己是怎样表达声音的,也可以让孩子们看作品,自己来确定声音,或者是自己先哼唱两句,再看作品。


当然了,最后我们还要和孩子们一同来交流,谈感受,我相信这样的一个过程,会让孩子有一种扎扎实实的对声音的一种认识和创作的收获,所以希望老师们不要急于马上就进行创作,因为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并且用欣赏,用和同学的交流来促进自己创作水平提高的这样一个过程。



认识“声音”的意义


1


这个参展主题,是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主题,是具有跨学科性质的主题。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它的综合性价值,在备课时,要从物理、自然、美术技能、美术史、文学、音乐和其它美育学科中汲取营养,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这个主题。


2


同时,让我们的学生通过这一参展活动,体会到美术学科和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会对他们的美术学习和创意的激发产生深远的影响。


3


通过参展,还让我们的教师和学生一起体会通感带給他们的新思维、新的审美感知。引导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关注声音(音乐、影视、工地、校园)。


中央美育文件,对美育教学模式,有了新的表述: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在学生掌握必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着力提升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艺术专项特长。”


文件中指出的提升“审美感知”,就和通感有关,我们要通过组织本次参展,让我们师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最后,感谢“杨之光杯”组委会,给我们出了这样一个有意义的主题,安排了我和老师们交流的机会。


预祝大家的辅导工作开启新的思路,大获成功!



截止到现在,连着四场的分享,内容满满。这段时间,陆陆续续有很多老师通过组委会向专家老师们提问,专家们也希望可以跟各位关注“杨之光杯”的美术爱好者们一起来探讨美育问题。提问的老师很多,接下来,我们将会陆续发出老师们的问题,继续与大家交流。





杨之光美术由徐悲鸿学生、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广州美术学院前副院长、中国美术最高荣誉“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杨之光教授和女儿杨红于2002年共同创办,是专注于少年儿童创意基础教育的专业艺术机构。父女俩将在美国历时13年潜心研究的创新理念带回祖国,致力于中国少年儿童创造力培养,并研发出针对中国少年儿童创意思维训练的《少儿TCT美术课程》系统,将美术作为改造创意基因的有效手段,弥补了中国创意基础教育的不足。


往期经典回顾


杨之光美术升学备考部——助力圆梦理想高中,提前锁定美院名校! |
| 【专题】龙念南:解读第五届“杨之光杯”主题——“声音” |
| 【专题】首届“杨之光杯”最佳奖作品精彩回顾 |
【专题】第二届“杨之光杯”最佳奖作品精彩回顾 |
| 【专题】第三届“杨之光杯”最佳奖作品精彩回顾 |
| 【专题】第四届“杨之光杯”最佳奖作品精彩回顾 |
【国际升学】香港艺术留学 |
| 杨之光美术荣获“2021年度影响力教育品牌”! |
| 【国际升学】新加坡艺术留学原来这么好!这些院校千万别错过! |
等待下一站|“1个世界”ANOBO世界少儿科技艺术巡展北京站圆满闭幕 |
| 大英图书馆官方授权(国际)艺术文化项目——"大英图书馆·环游地球80天"+第2届大英图书馆官方授权(国际)少儿艺术大赏答客问 |
| 杨红 | 美育行业亟待更多跨学科知识的介入 |
| 一场国际范儿的创意双年展!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杨之光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