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星河满目,无悔青春——“探火”一线的年轻人






编者按:7月23日,我国用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开启火星探测之旅。成功的背后,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多的年轻航天人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青春是什么?是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是立足当下与面向未来。当青年遇上航天,又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在长五遥四火箭发射之前,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中心曾在文昌发射场举办了一场航天青年座谈会,邀请中央主要媒体记者参加。工程总体和五大系统各选派了几位青年代表,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和心得体会。中国的航天微信公众号选取了部分年轻人的发言,展现他们对“探火”的所感所想。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部

测试指挥 高芫赫 29岁


青年代表故事与心得

我是一名火星“90后”,是本次火星探测任务探测器的测试指挥,也是本次发射场探测器试验队的青年突击手。


2017年底,我接任了火星探测器测试指挥的任务,紧接着就要完成一项测试任务的重头戏——模飞测试。模飞测试,简单来说就是将卫星从发射到落火,再到火星车火面行走整个事件在地面进行模拟飞行试验。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验证当天,我的心里又紧张又兴奋,从发射开始,器箭分离,地火转移,经过4个多小时卫星模拟进入火星大气,那一刻我的心紧绷了起来。因为从这一刻起,一切的后续动作都是卫星配合地面设备自主完成。过了大约10分钟左右的时间,GNC分系统报出“火星着陆”,那一刻我带头鼓起了掌,感觉就像探测器真的降落在了火星表面一样,大家都高兴极了。这一次模飞测试工作,让我充分感受到了“大力协同”的航天精神在工作中的体现。


希望在发射日当天,我的口令可以给火星探测发射任务送去祝福!


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火星探测任务有效载荷总体调度 刘一譞 27岁


青年代表故事与心得

天问一号的发射场试验是一次特殊的工作,中科院有效载荷试验队来自11个承制单位,分布于祖国四面八方的7个城市,今年4月5日,试验队一行 45 人从北京、上海两地分别乘包机前往文昌发射场,开始执行为期四个月的发射任务。因为疫情原因,对进场队员人数进行压缩,14台载荷设备同时在场峰值人数仅为50人,这是以往探月型号不敢想象的。4月底C阶段测试的时候,队员们基本一干就是一天一夜,有的队员因为需要甚至要工作更长时间,面对如此高强度的工作,我们没有一人喊苦喊累,毫无怨言。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

火星探测任务环绕器主任工艺师 张则梅 35岁


青年代表故事与心得

我和我的团队负责火星环绕器部分的生产、总装和测试,大家从新闻图片里看到探测器下部那个金灿灿的六边形的环绕器,就是我和团队成员一点一点从无到有做出来的。大家看各种模拟图,会觉得探测器的太阳翼、各种天线的展开像看大片一样,但对我和团队成员来说真是太难了,如何抵消地球重力场的影响,如何减少对活动部件的影响,如何对机构进行保护,这些都是我们一直在努力攻克和一遍遍考核验证的难题,确实不容易。


我是85年出生的,我的很多同事都是90后、95后。由于我们承接任务的特殊性,环绕器完成上海阶段的研制后,从19年4月15日启程运北京,到今年4月10日从北京运发射场,我们基本上在北京连续出差一年。我闺女是16年8月份出生的,我基本上是休完产假就开始忙火星环绕器的工作,她的成长也基本上和我的这项工作同步。作为妈妈,和她最多的交流就是视频聊天。


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中心

新闻处主管 杨璐 27岁 


青年代表故事与心得

从6月15日来到基地,到现在已经将近40天了。这段时间,我们和试验队员同吃同住,采访拍摄了30多位各大系统的研制人员。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这些要去叩问苍穹的究竟是怎样的一群人——他们是把根扎下去,把头昂起来的一群人。扎根在这里并不容易,这段时间是海南很难熬的一段时间,湿度80%上下,温度35摄氏度左右,房间一早起来窗户上全是水汽,打印出来的纸张放在外面一分钟就变湿。由于今年疫情的原因,大家也没办法换班轮班。我们到的时候,依旧是工作的高峰时期,探测器300多人,火箭200多人,再加上发射场工作人员,无数人在这片海岸边的土地上忙碌着。中国的航天事业已经发展了60多年,经历了数不清的艰难困境和难以忘怀的高光时刻。火星探测是我国行星探测的第一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接力棒已经交到了新一代航天人的手中。压力有,但信心和热情他们更有,“一代人已经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



推荐阅读




来 源 | 中国军工报

编 辑 | 崔力、刘昊元、石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