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少年说 | 人类是如何“追月”的?

自古以来

月亮始终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作为距离我们最近的天体

它离地球仅有38万公里

每当我们仰望星空时

它永远是最引人注目的一个

也正因如此

我们对于月球的探索从未停止过



01

美丽的幻想

远古时期,当我们的祖先仰望星空,对这颗星球的探索,只能凭借自己的双眼,对月球的认识只能停留在想象层面。


即便如此,人类依然创造了很多关于月亮的幻想,从中国神话中的嫦娥奔月,到古希腊神话中的月亮女神阿尔忒弥斯,月球已然变成人们美好的心灵寄托与精神依靠。




那时的月球在人类眼中是圣洁的、完美的,正如“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就像一块美玉一般,照耀在夜晚人们的头顶。而且尽管观测手段有限,古人还是能够通过月球的阴晴圆缺,编订了自己的历法,指导农人耕作,这也使月亮成为人类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但肉眼终究是肉眼,月球的详细知识,在古人的脑海里可谓一片空白。相信古人们也很无奈:心有余而力不足呀!


02

近代科技的光芒

一个重要的转变发生在1608年,一位名叫Hans Lippershey的荷兰眼镜工匠把一块凸透镜和一块凹透镜对准了放在一起后,发现远方的物体变近变大了,这便是有记录可查的第一台望远镜。它的出现,将揭开月球的第一层神秘面纱。


虽然这个原始模型的望远镜的放大倍率只有3倍,但这个发明迅速在欧洲流传开来。1609年,伽利略对此进行改进,将放大倍数提升到了30倍。




伽利略立即将这台被后人称为“伽利略望远镜”的天文望远镜指向太空。于是,月球表面诸多细节便展现在他面前。他开始发现,月球并不是一马平川,而是充斥着凹凸不平的环形山和山峰、山谷。从此,月球的形象在人们眼中逐渐清晰起来。


同时,随着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力学、运动学定律正慢慢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有了知识的加持,通过测算,我们便可窥探到宇宙深处的秘密,于是月球运动规律,甚至神秘的月食等现象渐渐被人类所了解。


即便如此,由于地球潮汐的存在,月球总是只有一面对准地球。加之地月距离实在太远,只依靠仪器进行地面观测,终究无法观测详细。人们对于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没有由此满足。


03

伟大的旅程

法国科幻作家凡尔纳在1865年《从地球到月球》一书中便描述了人们装进巨型炮弹中,被送往月球并进行环月旅行的场景。可他从未想过,仅仅一百年后,这一梦想便成为了现实。


1957年10月4日,一个人类航天史上永远无法被忘记的日子,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拉开了航天时代的序幕。随后的岁月中,数量众多、种类繁多的航天器相继冲上天空。人类的脚步,也向宇宙深处越走越远。我们第一次感到,从前只能抬头仰望的星空变得不再那么遥不可及。



随着一个又一个探测器飞向太空,人类迈向月球的步伐也越来越大。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率先登上了月球。这是人类首次将自己的足迹踏上一个与地球全然不同的天体。正如那句经典的“一个人的一小步,改变世界的一大步”。



其后,共有6艘飞船、12名航天员登上了月球表面,带回了月球的岩石和土壤标本。伴随着苏联无人探测器同样进行的巡视探测和采样返回,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达到了高潮,成果也对科研影响深远。


此时,我们对月球地表的地貌,岩石成分等已经拥有了较为系统全面的认识,甚至记录了月震,窥探到了月球内部的状况。


04

新时代的曙光

时间来到了1994年。彼时美国“克莱门汀”探测器发现了月球南极冰盖存在的信息。一时间,月球再一次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美国、欧洲、日本、印度……探索月球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2007年,“嫦娥一号”发射升空,对月球进行环绕探测,圆满完成任务后撞向月球指定位置。


2010年,“嫦娥二号”发射升空。在“嫦娥一号”的基础上,它进行了更低轨道、更精细的环绕探测,获取了清晰的影像数据。随后飞向宇宙深处。


2013年,“嫦娥三号”在月球成功实现软着陆。从此,月球表面终于又有中国月球车的身影。


2014年,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按既定方案平安着陆,为后续实施“嫦娥五号”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9年,“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球背面。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将无人探测器送往月球背面进行软着陆。


而就在最近,“嫦娥五号”整装待发,即将执行月球表面采样返回任务。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关于月亮的秘密一定会更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作者为北京市广渠门中学高一1班学生 聂晓坛



推荐阅读



编 辑 | 李 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