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德:为什么是彩色摄影?
为什么是彩色摄影
李政德/口述
大家好,我是李政德,很高兴和大家分享我的创作体验。
第一节我来讲讲为什么是彩色?关于纪实摄影是选用黑白还是彩色。
我觉得这要看你表达的题材,是更私人情感性的还是更面向社会性的?那么前者的话,你比如说荒木经惟的《感伤之旅》,南·戈尔丁的《性依赖叙事曲》,一个是黑白,一个是彩色,这些照片都非常的好,都没有任何问题。
荒木经惟,《感伤之旅》
南·戈尔丁,《性依赖叙事曲》封面
但是面向社会性的纪实摄影,我个人觉得还是更贴近客观现实的彩色为好。由于长期以来,国内的纪实摄影深受玛格南图片社黑白摄影的影响,一叶障目,我们养成了经典黑白才是纪实摄影的名门正派这样一个错误的观点。狭隘地认为传统玛格南趣味才是严肃摄影,才最有摄影艺术的魅力。但其实这是个误会,现在的玛格南也一直在变,彩色的摄影作品也越来越占据了一个上风。
为什么之前一直是黑白的摄影一统天下呢?其实是因为柯达公司它的彩色胶卷生产一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它的感光度才有明显的改进,那么价格也大幅度地下降以后,西方的彩色摄影才开始进程,就连那个传奇的战地摄影师卡帕他也拍摄了大量的彩色照片。
所谓面向社会的纪实摄影,首先是他要对社会现实层面尽可能保持客观的一个记录性,而不是把传统黑白摄影艺术性摆在第一位,纪实摄影他不是艺术,他比艺术特别一点。
蒋伟老师是这样说的,他说好的照片永远不是一时之需,那么好的社会纪实摄影作品也永远不是为了艺术的一时之需,他的记录和表达有更广阔的历史文化的需求,当然好的纪实摄影作品都有其艺术价值,但这个艺术价值并不是他最重要的属性。
相对于真实世界,黑白是一种去彩色以后的光影提纯,再怎么脏乱差的环境,只要被黑白化之后马上就干净了,这是历史上的黑白经典纪实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摄影审美病,画面一旦黑白以后,就剔除了现实生活里边那种活色声香的质感和气味,因为有态度的现实信息是依附在色彩上的,没有这个色彩,这层信息要么它不能完整传达,要么根本就无法传达。
大家可以想象这么一个画面,在一个拆迁房里边,弄满灰色的粉红色沙发,灰尘和粉红色的灰度非常接近。如果这时候你是黑白照片,你很难体现沙发上明显的灰尘的感觉。在有一个灰度接近的浅色调里,他什么颜色,你是很难分辨的,这就是一个信息量的丢失。
那么如果是彩色的话,色彩赋予的这个废墟的一个现场气味他就会更容易传达。
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同是玛格南摄影的,同样也拍摄了中国,大家熟知的一位马克·吕布,他是一个经典的布列松路线;另外一是日本的摄影师久保田博二,大家可以找他们的照片来比较一下。
马克·吕布,北京,小朋友被天桥上的皮影戏迷住了
马克·吕布,1957,北京琉璃厂
久保田博二,1982年,天津,船坞上的女焊工。
久保田博二,1983年,惠安女人都戴着漆成黄色的帽子
我自己还是觉得彩色的中国会让我更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能闻到那个时代中国特有的一种气味。比如说他在桂林拍摄的一个画面。在一片农田里有一个赶着水牛犁田的军人,注意,他穿的是一身军装,但如果不是彩色照片,你在画面上就很难一下读取到这个农民是一位军人的身份,因为没有那个绿色的话,那个时候的服装你就很难区分它是不是军装了,那么这就是一个现实信息量的一个损失。
第二个例子就是同时拍摄文革的两位中国摄影师,一位是大名鼎鼎的李振盛老师,他拍摄的是黑白的文革;另外一位是翁乃强老先生,他拍摄的是彩色的文革,大家想想,翁乃强那个彩色的,当时的时代颜色啊、绿色、红色、白色、蓝色这些,大一统的就几个色调的这种感觉,他是不是更有那种文革的气息,更能表达那个时代。
李政德,2006—2009(新国人的前四年,黑白与彩色对比)
是彩色还是黑白,对我来说呢,曾经也是个问题,在06年拍摄《新国人》的时候当时就搞了两个版本,一个是黑白的,一个是彩色的。其实这也是因为经典黑白及摄影作品影响的太深,养成了一种摄影审美病,一种审美惯性,那么现在想想,如果新国人是黑白的,那是不可想象的,而且那就不够新了,那就不是新国人的感觉了。
盯着屏幕逐字阅读,好累…
那就让李政德亲自说给你听吧
▼
长按识别二维码 ▲立即收听
周一至周五,每天五分钟
听见摄影大咖们的真知和见解
· END ·
▼
收听更多大咖短音频
敬请关注中国首个摄影知识付费节目「摄影大咖说」
每周一至周五,早8点更新,随时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