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总部经济饥渴症带来的尴尬:总部快不够用了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选址960 Author 排云
这个数超杭州2018年1825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1/4,接近杭州1651亿税收收入的1/3。
每个有野心的城市都想有阿里这样的企业。
总部争夺的中场战事
南京、成都、中山都立下了总部军令状。
南京着眼于增量,今明两年要新增100家总部;成都的目标是到2022年拥有400家企业总部,这个数字大约相当于广州;中山则相信2024年总部企业将突破1000家。此外,武汉、长沙、郑州、西安、济南、厦门、三亚等网红城市早就高调加入了战局。
近期出台总部经济促进政策的城市一览(不完全统计)
第一梯队的北京和上海也未敢等闲视之。
北京已有4000多家总部企业存量。作为国内总部经济理论的发源地,北京2003年被商务部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就达24家,它们的名字如雷贯耳:来自美国的IBM、康明斯、朗讯、摩托罗拉;来自加拿大的北电网络;来自日本的日立、东芝、百特、东陶;来自韩国的LG电子、三星;来自德国的西门子、曼内斯曼;来自法国的阿尔斯通、施耐德、得利满;此外还有丹麦的诺和诺德,瑞士的ABB和雀巢,芬兰的诺基亚,瑞典的爱立信,泰国的正大。2004年,北京就把发展总部经济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饶是如此优秀,北京也及时推出了促总部发展的新3年计划。
上海不遑多让,早于2002年出台了全国首个吸引跨国公司设立区域总部的政策,到今年7月底,上海仅外资跨国公司区域总部就有696家。8月份,应势取变,上海出台了新的“总部30条”。
深圳和广州也发出大额悬赏,它们不仅愿意为总部企业拿出真金白银,还鼓励企业申请总部用地,同时愿意为企业高管提供子女入学、医疗保健、人才住房、人才申报、出入境等优惠政策和便利措施。
如果说本世纪初的总部争夺潮中,跨国公司是主角,京沪是玩家;那么本轮争夺的焦点则是本土企业、创业成长型企业;而多中心的、网络化时代的到来,让新一线网红城市也有了角逐这场游戏的实力入场券。
新一线城市攻势猛烈,北上广深应战卫冕,总部企业争夺战事正酣。
总部饥渴症席卷全球
“各地招商引资就像虎口拔牙、饿狼扑食,一个好项目肯定会有很多地方去竞争。所以,如果我们没有拼抢精神,是不可能争下来的……”济南市委书记王忠林说。
企业总部就属于值得虎口拔牙的“好项目”。
相比这些难以量化的好处,更实在的收益是资本、产值和税收。这几个指标,也是各地政府认定总部企业的硬性标准。
在武汉,制造企业要认定为总部企业,需要实缴注册资本不低于1亿元、上年度纳入武汉统一核算的营业收入不低于20亿元、地方财政贡献不低于3000万元。
在深圳,由原注册地新迁入的企业认定总部,要求上年度产值规模(营业收入)不低于50亿元,并与深圳政府签订合作协议,承诺在本市实缴注册资本不低于5亿元,迁入次年纳入本市统计核算的产值规模(营业收入)不低于50亿元且在本市形成的地方财力不低于6000万元。
不仅仅是这些,总部企业的壮大,还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刺激当地消费、抬升土地价值。同时,由于总部经济具备产业链“龙头效应”,新企业会在它的带动下扎堆进入,促进整个产业的集聚。
总之,总部经济,浑身是宝。不光是中国,在全世界范围内,企业总部都是一个香饽饽。
2017年9月,亚马逊公开了“第二总部”的建设计划。亚马逊将在被选中的城市,斥资 50 亿美元建造第二总部,提供 5 万个高薪工作岗位。于是,全美238个城市使出浑身解数争相投怀送抱,有的还开出赔本赚吆喝的高额补贴,其盛况俨然是一场联邦综艺海选秀。
在“选美”截止日期的前一夜,纽约帝国大厦和世界贸易中心一号大楼在夜幕里亮起橙黄色灯光,这是亚马逊的品牌色,其目的是为了向亚马逊显示这个城市的诚意:“请把总部建在这儿吧。”
纽约市官方推特说:今夜帝国大厦亮起橙色灯光,显示了对纽约市投标亚马逊第二总部#AmazonHQ2这个项目的支持。
雷军、张一鸣挂职招商
相较亚马逊反商业常规的高调招标,企业总部选址更多是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待双方官宣之日,就是大局已定之时,但其间的精彩程度却并不逊色。
趣店创始人、CEO罗敏于2017年年初带一众高管来厦门开战略会,这不过是个例行动作,只是这一年选了风景极佳的厦门。很快,这一消息就被厦门市政府知晓,随即发起邀约,向其一一讲解厦门的各种好处。当年夏天,厦门市市长带队亲赴北京与趣店团队见面,据说,这次讨论“趣店在厦门建立分部”的会晤,话题最后落在了“把公司总部搬到厦门”。
最开始,罗敏没想过搬家;后来,只想在厦门做第二总部;但最终,罗敏决定把整个总部迁到厦门;再后来,罗敏还成了厦门市政府的投资顾问。
罗敏在朋友圈展示聘书
和罗敏一起受聘的,还有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神州优车董事长兼CEO、瑞幸咖啡董事长陆正耀等。
聘请明星企业家挂职招商绝非厦门首创,中部城市武汉才是集大成者。
当趣店、瑞幸咖啡成了厦门的总部经济活招牌,雷军则带着顺为、小米让武汉一炮而红,立起了“第二总部扛把子”的新人设。
据官方数字披露,从提出“第二总部”经济战略到现在,短短两年时间,光谷就新增超过70家互联网企业,武汉光谷现在聚集了小米、科大讯飞、奇虎360、小红书、摩拜单车、滴滴、字节跳动等多家知名互联网企业的第二总部。
武汉第二总部数量激增
成都也不甘人后,砸出重金投资请来了锤子、人人车总部,只可惜运气不太好。但是成都400家总部小目标的进度条走得很快。2018年,新希望集团公司、腾讯科技(成都)有限公司、成都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等92家企业和四川深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脱颖而出,分别被认定为2018年成都市首批“总部企业”和“成长型总部企业”,总数达96家。
企业总部“分身有术”
曾经高高在上的“企业总部”正在急速膨胀。
不能否认新经济企业开枝散叶确实推动了总部数量的自然增长,但在各种补贴的刺激下,企业逐渐心甘情愿的将总部的“定义权”让渡给了政府。
小红书武汉筹备负责人陶芸就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解释道, “其实我们自己没有觉得它是第二总部,我们是把它作为一个武汉总部和上海总部双重运营这样的一个模式来运行的,但是政府他对外宣传是第二总部,我们也是认可的。”
从流程上看,各地企业的总部认定,由企业填报申请,城市根据标准分门别类,其主要硬件指标是产值、财政贡献等,但在一些城市,独角兽、500强、央企等公司的分支机构是可以直接被认定为总部的。
那么这些被认定的“总部”是否在企业运转中真正承担传统意义上的总部责任?那就不一定了。
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总部,近年间,区域总部、省级总部、城市总部、运营总部、研发总部、丝路总部等名称令人眼花缭乱。同时,由于各个城市单独制定本市总部标准,导致不同城市间的“总部”含金量并不相同。
与此同时,总部认定的标准开始被放宽,京沪这样头部城市已经明确官宣。
上海的“总部30条”从3个方面放宽了跨国公司总部的认定:
一是将地区总部母公司总资产要求放宽至2亿美元,将总部型机构母公司总资产要求放宽至1亿美元;二是取消母公司实缴注册资本和管理企业数量要求;三是取消地区总部须为独资企业的限制。
上海的危机感来自香港、新加坡这样的国际化都市。
“新加坡、香港以其优越的金融和贸易便利化环境、低税率的简单税制、先进的国际教育和医疗水平,以及东西方文化交融等优势,成为众多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首选之地。特别是近年来新加坡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地区总部发展的优惠政策,扶持力度非常大。”
上海第29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颁证仪式
针对这些问题,上海高层多次批示,要求抓紧研究,出台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新一轮地区总部政策。这也是上海“总部30条”出台的大背景之一。
北京也在新颁布的文件中明确表示:适当放宽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认定标准,鼓励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相匹配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外资研发中心等项目落地。
近年间,北京总部企业的数量增速较为平缓,从2013年的3937家增加到2017年的4064家,用了4年时间,年均增量30余家。与此同时,一些知名互联网公司比如慧聪、趣店的迁址,尽管不会对北京庞大的基数构成明显的影响,但其典型效应也不能完全忽视。
在共同的拼抢中,企业总部这块宝矿就快不够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