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上海
2
习近平
3
新疆
4
鄂州父女瓜
5
乌鲁木齐
6
疫情
7
H工口小学生赛高
8
习明泽
9
芊川一笑图包
10
印尼排华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百度
2
今日热点
3
微信公众平台
4
贴吧
5
opgg
6
dnf私服
7
百度贴吧
8
知乎
9
dnf公益服
10
百度傻逼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FAN某”的离婚财产分割判决书(全文)
”FAN某”的离婚财产分割判决书(全文)
公益慈善|“翼行天下 一生守护”慈善项目捐赠仪式圆满举行!
哈里斯女粉搞4B运动、毒杀丈夫,回旋镖能否让美国“血流成河”
比国产光刻机更重要的IPO要来了!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稻要用上中国种!记九三学社社员、水稻专家唐绍清
何冬健 陈鎏琰
九三学社浙江省委员会
2022-07-27
编者按:
近日,中共浙江省委、省政府表彰奖励了一批在农业科研、推广和管理工作岗位上的突出贡献者和先进工作者。九三学社中国水稻研究所支社社员
唐绍清
获“浙江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称号(全省共9名)。唐绍清长期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研究,主持承担育成优质专用水稻品种30余个,累计推广面积达1.7亿亩,创造经济社会效益80亿元。其中“超高产专用早稻中嘉早17的选育与应用”成果,攻克了早稻难创高产的技术难题,解决了米粉加工专用粮原料短缺的问题,实现了早稻多用途化。他先后获国家科技奖3项、发明奖1项。下面就让我们来听听唐绍清的水稻故事吧。
七月盛夏,富阳城北,中国水稻研究所的试验田稻浪起伏,这片2000余亩金灿灿的早稻迎来了丰收季。
研究所里,记者碰上了刚获得浙江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奖的研究员唐绍清。一顶草帽,一件灰衬衫,牛仔裤裤腿挽起,让人自然而然地将他与农民的身影重合在一起。
“中国稻要用上中国种。”捻着一枚刚从田里摘下来的稻穗,唐绍清坚定地说。这位年过花甲的水稻专家依然埋首水稻遗传育种研究一线,主持承担育成通过省级以上审定优质专用品种30余个,累计推广1.7亿亩,创造经济社会效益80亿元。
田田流水稻花香。田垄间,唐绍清扎实的脚印,指引着浙江稻米的育种方向。
“当家花旦”历经艰辛
“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安全”,唐绍清把自己的毕生追求总结为三个“吃”字。在他看来,水稻研究,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的手中,而不同类型水稻的杂交则是他的方法论。
早稻品种“中嘉早17”是中国水稻研究所的“当家花旦”,也是唐绍清多年来育种工作的得意之作。
他清楚记得,就在嵊州一片小小的试验田里,长出了平均亩产652.26公斤、最高亩产704.35公斤的“超级稻”。
2001年,针对长江中下游双季早稻生产存在的苗期低温冷害烂秧、生长期短难创高产、高温逼熟品质差三大突出技术难题,唐绍清和今天的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胡培松院士带领团队提出芽期、苗期多重低温耐冷筛选策略,开展协同筛选鉴定。
“嘉育253”,是该团队与嘉兴市农业科学院联合选育的双季早稻改良骨干亲本。通过多次实验验证,团队挑中了苗期耐寒性好、结实率高的“中选181”与其杂交,结合米粉专用早稻筛选评价技术,一代代种植、选择,最终育成适应性、产量、抗性、加工专用品质等综合性状优良的“中嘉早17”。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唐绍清这样形容当年选育工作的艰辛。
一个水稻品种的稳定,起码要经历8代的繁殖。如果仅停留在浙江,团队至少需要8年的时间才能看到成果。而海南温热的气候,能够帮助水稻品种多繁衍一代,让成果更快亮相。
唐绍清回忆,在海南南繁基地,早稻选种季节正值高温天气。团队早上5时起床去地里,干两三个小时的活,已经全身湿透。“吃个早饭换身干衣服再下田,等再上来时,湿衣服已经变成干衣服,又可以重新穿上。”
每年在杭州与海南之间,他们像“候鸟”一样往返,付出终于有了回报。
凭着“好产量”“好加工”,“中嘉早17”迅速风靡南方稻区。2013年起,该品种连续5年居南方稻区年应用面积第一位,覆盖长江中下游早稻面积的20%左右,至2019年已累计应用6570万亩,增产稻谷23亿公斤,农民增收59.7亿元。
稻种好不好,一入口就知道
去年10月,一则来自黑龙江国际大米节组委会的消息牵动着唐绍清的心。
黑龙江国际大米节,汇聚了国内各产区和东南亚多国的优质稻种,在水稻界是名副其实的“武林大会”。
谁也没有想到,在泱泱稻米家族中,由中国水稻研究所和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选育的新品“华浙优261”过五关斩六将,荣获籼米组金奖第一名。
“稻米细长,晶莹透亮,柔韧弹牙,回味甘甜。”来自专家组的高度赞扬,让唐绍清笑得合不拢嘴。
就是这张嘴,尝遍了中国水稻研究所的每一种米。“我们钻在田里,常发现唐老师嘴边有一圈白沫,后来才知道这是咀嚼稻米留下的痕迹。”同事焦桂爱笑着告诉记者,唐绍清的“嘴功”在所里是出了名的,“稻种好不好,他一入口就知道”。
在唐绍清言行的鼓励下,一位位硕博士生扎根在田间。从水稻插秧到分蘖期、生长期、抽穗期,学生们陪伴着水稻成长的每一步。风吹日晒,造就了他们一身小麦色的皮肤。
“用最大的努力去追求最小的回报”,唐绍清这样形容自己的研究工作。
从茫茫稻海中筛选出具有特殊性状的品种,探究品种背后的基因,再到一代代杂交育种,最后进行联合评比试验、省级区域试验、国家级区域试验,这其中每一步都环环相扣,都需要在田里完成。
把“米袋子”握在自己手中
1989年,唐绍清来到位于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跟随国际著名水稻遗传专家戈·辛·库西博士学习穿梭育种法,利用菲律宾和杭州地理上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把不同育种世代材料交替在异地种植、选择、鉴定来培育新品种。
当时在国内,这还是个新鲜玩意。“如果我们自己选种世代材料,顶了天就一株,国际上做三株,表现好的甚至有十五株对照。”唐绍清说。
虽然学习很短暂,只有两个月,这段经历却带给他很大的震撼:“如果做不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我们的粮食安全就会处处受制于他人。”
中国水稻研究所等科研单位不甘落后,老中青三代科学家奋起直追、接力前行。如今,浙江的杂交水稻种子自给率达到98%以上,常规水稻自给率达100%。
如今,唐绍清更加关注现代稻业生物技术的原始创新。他告诉记者,瞄准基因编辑、农业生物组学、新一代生物育种技术等前沿高新技术领域,他将重新出发,实现水稻制种从1到100的突破,真正把“米袋子”掌握在自己手中。
“未来,我们将通过创制突破性水稻新品种、培育适宜轻简化生产的水稻新品种和绿色环境友好型的水稻新品种,深入实施良种良法配套与农机农艺融合等措施,让浙江省水稻育种生产再上新台阶。”唐绍清说。
(原载2021年7月21日《浙江日报》)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