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球咨询师生存状态报告#2 | 上海篇

牡蛎小姐 牡蛎小姐 2019-11-17

题记


Hello各位看官,这是我第一次尝试的全球咨询师生存状态报告的第二部分。


这一系列希望把初级咨询师的生存状态最真实地展现给大家。特意选取了不同地区不同入职时间不同背景的小伙伴以求发现一些共性以及不同。这是我的自我反思以及寻求出路的方式,也希望给各位看官一些灵感和启发。


想要了解详细的写文初衷以及前一个小伙伴说了啥的戳这里回顾一下:
全球咨询师生存状态报告 #1 | 新加坡篇


这里就直入主题啦。


正文

第二个回复的是我非常喜欢的学姐F。作息时间相对健康的她,在第二天早上发来了问候:“可以呀!我现在就可以聊!”


【小F档案】


当年我们都还在纽约的时候,能够见缝插针地在周末和学姐吃晚餐或者一起喝下午茶聊天是我非常期待的事情。


她是一个内心充满无限热情和想法,但是表面上又能按捺得住,不至于像我这样手舞足蹈,然后在悄无声息的时候把该做的都做好的人。


由顶级投行转入咨询,有中美两地的经验,在咨询行业一年,目前坐标上海。


“我最近在忙着搬家,现在的房子快到期了可是新房子还没着落呢。你那边怎么样呀?”


微信那头传出学姐的声音,并不着急地说着其实挺着急的事情,一如既往地充满活力和淡定。


我们上一次认真catch up还是在半年前,虽然时不时会发条信息确认一下彼此的坐标。

入职一年的时间,学姐已经做了将近十个短项目。其间还有令人羡慕的去日本出差的机会,周末在东京的她简直高兴到飞起。



为什么选择咨询?和当初期待有什么区别?学姐在投行工作了两年之后,决定转入咨询业。我还记得纽约的某个春至未至的中午,我们坐在曼哈顿的某间咖啡厅里,学姐说接到offer了。


“从投行跳出来的人会觉得咨询的hour真好”,这是很多人对投行和咨询的调侃。


从一个用生命在工作的行业跳到另一个同样用生命在工作的行业,我一直想听听学姐投行的经历会给她的咨询生涯带来怎样略微不同的体验?


除了工作时间上可能会缩短一点点,学姐告诉我她当初选择离开投行而投奔咨询还有一些其他的考量:


在投行工作的后期,她发现做的事情开始变得重复,“很多时候就是一遍一遍做着同样的模型”。


相反,“咨询的思考方式更有趣,思考的机会更多,而且解决的问题更多元化”,这几点对她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其次她进入咨询也是冲着更多元的同事去的,“投行的人都比较千篇一律吧”。


当时她所在纽约办公室里很大一部分同事都是“白人哥哥”,每天讨论的话题莫过于hockey、football一类的,“有时候觉得我们之间其实没有什么共同话题”。

还有一点是在投行的时候基本都是由老板来发号施令,“老板说啥就做啥”。


现在学姐很多时候直接向上司汇报成果、进度并且可以申请其他方面的支持。她表示更加享受咨询的这种flat的工作方式,觉得现在自己有了更多自主权和ownership。


总结起来,现在她的经历和当初的期待还是非常接近的,咨询没有让她失望。


而且F学姐选择咨询的初衷和我不一样,她并不想靠着咨询帮她寻找到所谓的“真爱”。目前学姐主要专注医疗行业的项目,而且非常喜欢。用她的话来说就是“跟了非常好的老板”,每天乐此不疲。


与其广撒网做一个generalist,学姐表示医疗行业本身也有太多可以钻研的东西,而且如果可以一直跟着这么好的老板,她不介意就在医疗行业扎根下去。



咨询师的日常?一周70-80小时,平时半夜能到家都算一个good day。周五稍微早点,大约4、5点的样子能下班。


但是学姐表示通常在周日的下午会加一点班,否则周一会有一点手忙脚乱,很难一下就投入一周的工作。


“就算把周五早走的几个小时补上了吧”。看,学姐就是这么乐观向上。


在加班的习惯上,她发现中美之间有一点差别。国内的同事们通常喜欢一起吃晚饭,然后再一起加班。


但在美国的时候,通常大家都按照自己的节奏加班吃饭,这样完成任务之后就可以早点下班。


“但是在这边不也不想显得很不合群啦”,如此一来半夜才到家就成了家常便饭。


学姐表示自己争取每周两次的健身,通常是利用早起挤出来的时间,要么就是偶尔选择不和同事们一起吃晚饭,利用晚饭时间健身,之后再回归加班的行列。


“国内很多人没有健身的习惯,我看起来就像个exception(特例)”,学姐笑了。

这里忍不住插播一条:学姐对健身真的很严肃。记得之前她从纽约搬到加州之前还担心找不到合适的健身教练,甚至都有自己做一个平台把自己的教练virtually一起搬到加州去的想法。


后来这个side project貌似被咨询师的hour打败了吧,无奈摊手。



美国和国内咨询的体验有什么不同?学姐说国内的工作时间要更长一点,但是国内的项目和话题都更多元更有趣,战略性的项目也更多一点。


学姐坦诚地表示美国的咨询行业毕竟还是更先进,很多的理念和做法也是从美国的办公室先发起的,是许多其他国家学习模仿的对象,


而且在美国的很多办公室升职的渠道可能更畅通,时间也可能缩短。


唯一要担心的就是到了team lead的级别,和客户打交道就要变成重头戏,从文化上来讲作为外国人还是多少有些隔阂,到了这个级别往上就不太占优势了。


相反,作为中国人和国内的团队以及客户相处毕竟觉得更加自然一些。


眼下她非常享受自己在国内做的项目,觉得很有趣也很有挑战性。



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方面?最喜欢的是“一起工作的人”。最不喜欢的是“hour”。


她几乎脱口而出最喜欢“一起工作的人”。


然后又补充了一句“但是人也会走,所以不能代表这点今后会继续成为我一直喜欢咨询的理由。但是现在的确很高兴能和目前的同事和上司一起工作。”


这个回答很符合她一直以来既热情又冷静的风格,我给满分。


然而最不喜欢的是(一点都不令人吃惊的回答):“hour”。学姐表示目前的工作时间都快要赶上投行了。


我想起了在纽约的时候,我们几次约好了饭点见面,却都因为她的工作量突然增大而不得不临时改时间。


学姐表示有了投行的经历之后,原本做好了心甘情愿接受朝九晚九的时间,然而现在每天还是要半夜才能回家


这让我想起前一段关于996的讨论。同时这里忍不住想划重点给想通过跳到咨询改变自己工作时间的投行小伙伴们,三思而后行啊。


还有不太喜欢的方面就是防不慎防的yield loss(产出损失)。


小F说经常会有辛辛苦苦做的幻灯片被丢进备份文件中;或者项目做完之后,客户因为种种原因没法执行,计划书就直接被搁在书架上长灰尘。


“觉得自己辛辛苦苦做的东西似乎最终也没什么用”,这可能是咨询师们比较失落的时候了。


这里我忍不住要补充:很多时候因为项目方向或者客户要求临时改变,导致之前做的东西全盘推倒重来的情况也不是没有的。


这种yield loss往往伴随着时间紧迫而手忙脚乱的加班。



对未来一段时间的展望?学姐表示可能不久之后就会到升职的关口,喜欢做内容而不喜欢折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她表示并没有特别期待和客户打交道的环节。
“但是我也知道不可能一辈子给人家当小兵啦,到时候看吧哈哈哈。”


我们放下电话已是学姐那边的周日中午,她远程给了我几个熊抱之后就愉快地出门吃午餐了。


或许是经历过了投行的兵荒马乱,来到咨询之后的学姐比原来更加淡定,甚至可以说游刃有余。


同时每次和她聊天透过屏幕都能感受到她内心的小火焰,持续并温柔地燃烧。


我心甘情愿地吃下学姐的正能量安利,觉得她可能是咨询业痛并快乐着的最好诠释了。


尾声


第二个小伙伴的故事也讲完了。


这次一共和四位非常优秀的小伙伴们聊了聊,结果一不小心写了一万多字,只好分成四篇方便大家食用,会在接下来几天连续发布。再次感谢陪我叨逼叨的四位小伙伴!


这是我第一次尝试和大家全景式分享来自世界各地的和各个职业阶段的初级咨询师们的真实生存状态。这些故事可能很个人,也可能正好引起你的共鸣。每段故事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它们又都反映了生活最真实的样子。


明天会给大家推送来自纽约的咨询师故事。明天见


往期内容回顾


工作篇

全球咨询师生存状态报告 #1 | 新加坡篇

智利初印象:在山的那头的第一个半月|在拉美做咨询

在拉美做咨询|累到不想说话的第一次出差以及如何不做圣保罗的过客

在拉美做咨询|写在第一次travel之前以及如何把咨询做成了迷你联合国

在拉美做咨询|淹没在西语和葡语中的70小时

在拉美做咨询|游手好闲的日子到了尽头

玩乐篇

智利 | 瓦尔帕莱索和生活都原本是无色的,直到遇见了聂鲁达

【私家攻略】不是阿根廷的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

Work Hard Play Hard|重返上帝之城以及巴西里约热内卢的非主流打开方式

Work Hard Play Hard|扶不起的阿根廷以及我所迷恋的布宜诺斯艾利斯

Work Hard Play Hard|世界杯,在阿根廷的球迷和伪球迷的日常

Work Hard Play Hard|为自己跳的探戈

在拉美做咨询|输在起跑线上的怪阿姨的骑马记

随笔杂记

一个轮回,再见罗马——过去十二年的不完全回顾


▼想听我叨逼叨,请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