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交通先行——雄安新区的“发展密码”
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决策、亲自推动的重大历史性工程。自雄安新区设立以来,深圳市从规划编制、经验交流、知名企业参与项目建设等多方面给予了雄安新区大力支持。“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京雄城际铁路雄安站的设计标准高、要求高,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次大挑战。”挂职干部,民盟深圳市委会副主委,盐田区政协副主席周丽如是说。
自2020年9月挂职中国雄安集团副总经理以来,周丽同志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投身新区建设,舍小家、顾大家,不讲条件、不计待遇,服务大局、甘于奉献,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为雄安新区交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工作间隙,周丽同志不忘其特区盟员身份,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发挥其交通专业特长,积极为雄安新区发展建言献策。近日,《群言》杂志刊发了《交通先行:雄安新区的“发展密码”》一文。一起来看看,周丽同志对雄安新区交通发展的所思与所想。
近日,高铁雄安站投入使用,京雄城际铁路实现全线贯通,再次引起社会对雄安新区的热烈讨论和广泛关注。雄安新区诞生于新时代,肩负着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质量和水平、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等重大历史使命,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设立和发展雄安新区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是社会理性发展的必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考察雄安新区时指出,“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交通要先行”。雄安新区发布的《关于推进交通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充分抓住体制机制创新和新技术变革机遇,探索城市与交通高质量互动发展新路径,促进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体现“雄安质量”的匠心精品
作为目前亚洲最大的火车站之一,雄安站是雄安新区设立后第一个开工的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雄安站位于雄安新区昝岗组团,远期汇集京港台高铁、京昆高铁忻雄段、京雄城际、石雄城际、津雄城际等多条区域通道,并融合地铁、公交等多种接驳方式,是雄安新区重要的对外门户车站和高铁、城际线路的组织中心。
雄安站引人瞩目的地方不仅在于其规模之大,还在于它本身就是一件富有超越精神的匠心精品。为贯彻 “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目标要求,全国优秀设计、建设、运营方面的专家和单位齐聚雄安,以“工作营”模式进行开放性研讨,明确以旅客体验和枢纽价值最大化为导向,打造一座兼具交通一体化发展理念、站城一体布局、多种新型绿色交通便捷接驳、路地合作新模式等特点的新一代综合交通枢纽,使雄安站集“高铁+城际+地铁+小运量轨道+新型绿色交通及枢纽货运+配套服务+活力中心”等复合功能于一体。
为了让雄安站更智能、更便捷,针对旅客多样化需求,雄安站对标航空服务标准,全方位提升枢纽出行体验。
通过增加净空、引入光谷等设计手法,大幅改善枢纽采光效果,提升旅客候车体验。
通过在枢纽中央设置换乘通廊,大幅缩短枢纽内部的换乘时间,利用智慧化手段实现安检互认,全面改善乘客换乘体验。
引入地铁、小运量轨道、公交快线、响应式公交、共享汽车等多种绿色出行方式,采用远近分离、快进快出等接驳交通组织原则,丰富旅客接驳出行选择和体验。
联动大兴机场引入枢纽值机服务,增加多样、生动、创新的综合配套服务,提升综合服务品质。
“站城一体”是雄安站的又一特色。枢纽与周边地区一体化的设计,将枢纽地区率先打造为城市活力中心,带动新区全面发展。
为充分适应雄安新区中等开发密度的特征,雄安站采用了站城紧邻式开发模式,大幅压缩站前广场面积,将交通接驳场站、商务、商业、酒店等核心建筑紧凑布置在五分钟步行圈。
为避免以往火车站建成后,城市被分割成不同区域,雄安站通过“地下+地面+地上”多层慢行连廊缝合枢纽与周边建筑,建立多元主体协调机制,打造枢纽核心功能圈。
小运量轨道引入二层进一步串联整个枢纽地区,合理布局多种城市功能。
“站城一体”的设计理念不仅已在雄安站落地,还将继续落实到雄安城际站、金融岛站、小里站等雄安新区起步区的主要枢纽的设计方案中,推动枢纽周边地区率先建成代表雄安典范的新一代城区。
模式创新推动京雄一体化
城市群和都市圈发展是“十四五”时期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战场,都市圈轨道交通是建设郊区新城,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的关键举措,都市圈快速轨道是推动都市圈协同发展、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抓手。
雄安新区紧抓机遇,一方面满足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政治需求,另一方面贴近城市群和都市圈发展的前瞻需求,大胆从轨道交通供给侧改革出发,在国内首次提出“城际轨道”概念,打造兼具城际铁路速度和城市轨道服务标准的“R线系统”,以推动京雄一体化迈上新台阶。雄安新区至北京大兴机场快线(R1线)一期工程,南起雄安新区启动区城市航站楼站,北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线路全长约86公里。作为“R线系统”的干线,同时也是雄安新区“四横两纵”高速铁路网的“一纵”,R1线承载着“疏解非首都功能牛鼻子上的牵引绳”的厚望。按照“一干多支、互联互通、灵活运营、不断生长”的服务目标,R1线在服务标准、运营组织、建运模式等多个方面开展了大量创新实践,目前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实现京雄双城一小时核心区高效直通
R1线按最高运行时速200公里设计,30分钟可从雄安新区启动区抵达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再通过与北京大兴机场线贯通运营,全面融入北京城市轨网,60分钟可从雄安新区直达北京金融街、丽泽商务区等北京核心区域,并且通过与七条地铁一次换乘,通达北京中心城区几乎所有重点功能区。同时,R1线对标世界先进运营水平,服务大兴国际机场旅客需要,提供24小时全天候服务。
提供地铁式“随到随走”的便捷服务
R1线在国内首次采用D型车及CBTC信号系统,实现大开门上下车和高频发车,真正实现了刷卡进站、随到随走的地铁式服务水平。
创新一干多支、快慢混跑的运营模式
为兼顾京雄联系、雄安新区与大兴机场联系、雄安新区与周边城镇联系以及雄安新区内部组团间联系在内的四类客流出行需求,在R1线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一干多支的“R线系统”。在差异化复杂客流需求及线路布局形态下,为更好服务乘客,R1线创新采用互联互通、快慢混跑、灵活编组的运营组织模式,提高了线网衔接效率,加快了重点地区客流送达速度。
构建新型投融资及建设运营模式
为打破多地合作障碍,保障线路功能完美实现,R1线正在探索平等互利、可持续发展的运作模式。同时,按照站城融合理念,对站点周边采取市场化供应方式进行交通枢纽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建立良性的轨道建设运营反哺机制。
对城市宜居功能的回归
在着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今天,创新交通模式的重要性不断凸显。《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提出“90/80”绿色出行目标,即在雄安新区起步区(中心城区)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达到90%,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80%。纵观国内外城市发展经验,“90/80”的绿色出行目标是一个非常高的目标,须通过规划、政策、科技、体制机制等共同发力来实现。
落实优先、包容的慢行发展策略
打造全龄友好、全域畅行的慢行环境,扩展慢行交通人群适用性及时空可达性,吸引居民广泛使用慢行交通。基于社区、邻里、街坊生活圈,打造安全、稳静、舒适的慢行优先单元,抑制过境交通对居民生活的负面影响。利用雄安新区窄路密网、开放街区等特点,打造高密度慢行专用道(路)网,将优先满足步行、骑行通行空间及街道活动空间的需求作为街道空间配置的刚性约束,缝合城市慢行网络与郊野绿道网络,为非机动车提供多样化出行体验。
改革公共交通服务与管理模式
按照高频可靠的“无焦虑候车”标准打造公交干线系统,实现无需预约、随到随走,引导城市沿公交走廊发展。按照门到门、个性化标准打造随需而至的响应式公交,初期发挥需求挖掘和培育作用。合理利用底商推广“枢纽+驿站”的品质化设计,提升居民出行幸福感。公交管理方面,率先成立政府主导的公交出行平台,为乘客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一站式出行服务,利用数据和场站资源促成不同运营主体的合作共赢,避免“零和博弈”,打破以往各自为战的利益藩篱。
引导理性节制的拥车用车习惯
不同于一般城市常采用的限行限购等行政性政策手段,雄安新区提出建立“以静制动”的停车价格杠杆机制和碳积分正向激励性政策,引导可选择、有节制的用车习惯。停车价格根据出行次数及供需关系动态调节,鼓励多停少驶出和减少高峰期用车。建立绿色出行碳积分计量与兑换制度,并与乘车优惠、公租房积分等社会福利挂钩,提高用户粘性,激励居民绿色出行。
探索绿色智慧交通治理新模式
基于新区数字孪生的智慧城市体系,构建“人—车—路—环境”全要素完备的交通大数据体系,打造全局赋能的交通大脑,快速识别和挖掘交通需求特征,实现交通发展指标全面实时监测、片区交通供需动态评估、运输资源全局优化、交通管控绿色优先、公众信息动态交互等核心功能,探索“绿色+智慧交通”治理新范式,推动交通精细化治理,为实现“90/80”绿色出行目标注入新动力。
总而言之,推动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很难一蹴而就。要坚定目标、提振信心,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着力发挥交通先行官作用,完善雄安新区交通政策顶层设计,高质量高标准建设便捷、安全、绿色、智能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努力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
- END -
信息来源:民盟深圳市委会、中国雄安集团
图片来源:中国铁路
编辑整理:民盟深圳市委会
运营服务:晶报社
如有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往期回顾
☞回眸2020丨服务发展大局!民盟深圳市委会参政履职展现新作为!
☞回眸2020丨学习、团结、活力、提升!民盟深圳市委会组织建设增添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