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宇宙的真相

摸象的盲人 盲人摸象记 2024-02-10
这是一篇足以摧毁和重构现代物理学的文章,保守估计值10个诺贝尔。

先上结论:我们所在的宇宙是更宏观的超级宇宙中的一个重原子核,目前我们的宇宙正处于裂变的过程中,正如铀、镭、钍等放射性元素的自然裂变一样。本文将以简明的演算和高度的自洽性解释目前的一切天文观测成果。在宏观方面,本文将解释违反现有力学(含相对论)的星系自转速度曲线问题,并彻底推翻暗物质的假说;在微观方面,本文将对泡利不相容原理和量子纠缠现象作出通俗直观解释,并由此解释宇宙加速膨胀的原因,同时彻底推翻暗能量的假说;最关键的是,本文与目前流行的玄学化的不可证伪的主流物理学不同,我将给出一些鲜明的推论,以使本人的理论完美满足科学理论的可证伪性,验证该推论无需任何成本,只需要整理目前已有的一些天文观测数据即可。同时,本文将打破一切关于统一场论或者叫大一统理论的幻想,我不能说我已经解决了该问题,但我会指明方向,未来完成该任务需要的只是工匠精神而已。文末会探讨量子现象和波粒二象性的微观机制,并结合反物质缺失问题,预测宇宙之外的超级宇宙的结构。我认为目前的量子力学的绝大部分理论都是“正确”的,但尚处于唯象理论阶段,缺乏微观机制,而我的解释将使得每一个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都能理解量子力学。关于量子力学和超级宇宙的部分是纯粹的猜想,我不能为其正确性进行担保,但是这些猜想的简洁、优美和自洽让我忍不住与读者分享。当然,这些猜想不会违背目前的任何一项物理实验和观测,无论是微观的还是宏观的,事实上它们是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最大程度的统一,它们至少可以成为未来探索的一套坐标,即便将来被证伪,也应当有其历史价值。除了行文比较随性以至于不太像论文之外,本文应当是你此生看过的最有价值的科学性文章。
第一章  总论——物理学四大原理    
第二章  星系争霸——暗物质VS一阶力
第三章  宇宙归宿——暗能量VS零阶力
第四章  稳定系统与大尺度结构——元力与永潮力
第五章  告慰爱因斯坦——上帝真的不掷骰子
第六章  量子现象的微观机制——共振现象与人择原理
第七章  超级宇宙的图景——兼论反物质的去向
第八章  我的方法论

第一章  总论——物理学四大原理
第一原理:力无所不在,惯性系不存在。
真实世界中,两个物体之间的力的总度量是复杂的函数关系,一切描述均有误差,但从数学上来讲,总是可以看作一个展开的多项式,如:
(为了更多的读者能够阅读,我尽量用初等数学的表达,不太严谨,明白意思就好。)
多项式的不同项具有不同的发生和传导机制,所以可以视为不同种类的力,力与距离的反比关系的指数称为力的阶。按照我的理论,在宏观宇宙层面存在上述四种形式的力,分别是:
元力:F=OMmr
O为一个极度微小以至于无穷趋近于0的常数,在有实际意义的数中,O是整个宇宙中最小的,但其对宇宙的影响却十分巨大。   
元力是物质之间普遍存在的吸引力,它是如此微小,以至于完全无法测量,即便在宇宙尺度上都很难观测到它的作用,但他的主要副产物——不随距离衰减的永潮力,却是塑造宇宙大尺度结构的重要力量。永潮力,意为永不衰减、永远存在的潮汐力,其推导方式与求月球对地球的潮汐力完全一样,在公式处理上则更为简单,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将很快可以观测。
近年来的观测表明,宇宙中存在大量巨型结构,其尺度动辄以10亿光年计,大的达到了100亿光年,相比之下,我们的银河系直径只有区区10万光年。这些巨型结构的存在,严重挑战了现有的物理学和宇宙学理论,因为可怜的万有引力远远不足以使它们聚集起来。这些巨型结构还有更加奇特的地方,它们可以成丝、成条、成片、成环、成螺旋,但是永不成团,而永潮力可以完美解释上述构型特点。
永潮力无所不在,甚至影响到了太阳系内的小行星轨道,从而导致其呈一种诡异的不正常分布,天文学家长期无法解释其原因。但这种不正常恰恰才是正常,如果观察更多的星盘,无论是恒星的行星盘,还是银河系这种星系的恒星盘,我们将能发现他们的轴向并不是随机分布,也不是平行于上级系统的轴向,而是呈现有趣的规律。这是本理论最直接的预言,如果观测没有发现星盘轴向的集中分布趋势,则我是胡说八道,你看,完美满足科学理论的可证伪性。
零阶力:F=LMm
L为一个极度小的常数,必然比现在一切科学上的常数都要小若干个数量级,是除了O之外最小的数。
零阶力与距离无关,是物质之间普遍存在的排斥力,其传导速度远超光速,估计下限为光速的10,000倍,但我不认为此力为瞬时传播。   
该力的大小,通过重估宇宙质量分布和测量宇宙膨胀速度,可以直接计算出来。
零阶力是泡利不相容原理和量子纠缠的基本动力,可以为定域性原理和爱因斯坦平反,也是推动宇宙加速膨胀的主要力量,可以完美取代装神弄鬼的暗能量理论。事实上宇宙大尺度结构和大型空洞的发现,已经宣布了暗能量理论的破产,因为大型结构和空洞在空间的均匀膨胀下根本不可能形成。一种普遍存在的排斥力,就是最简明直接的解释。
一阶力:F=XMm/r
像上面的两种力一样,一阶力概念也是为本人独立原创,但这种形式并非我首创,我在为了写这篇文章而查找文献的过程中发现,以色列物理学家Mordehai Milgrom在1983年就提出了类似的MOND(Modified Newtonian Dynamics)理论,但他及他的追随者一直因此遭到主流学界的无耻打压。虽然Milgrom似乎把重点放在了修改牛顿第二定律上,而修改引力仅被他当成了次要方向,但他毕竟提到过这种可能性,所以就不应该因为我的虚荣而埋没他。我不是混学术圈的人,我想指出这一点并向Milgrom表达敬意已经足够诚实,因为我是完全独立发展出这个理论,所以我会按照我的思路而不是他的论述来阐述这个问题,当然也不存在引用规范的问题。
X是一个非常小的常数,通过对星系旋转速度曲线的计算,能够轻易获得该数值,困难的部分在于对于星系质量及其分布的重估。
一阶力与距离成反比,是一种引力,传导速度大于或等于光速,我极度倾向于其速度大于光速,但目前不能证明。
毋庸讳言,一阶力理论与暗物质理论是对抗的竞争性理论:在矮星系和少数星系的尺度,暗物质理论看起来还有一点优势,但这极有可能是基于观测和估测方法的误差,并且完全可以通过星系核黑洞蒸发的理论来进行替代性修正;在大多数正常星系的尺度(比如银河系),一阶力理论已经展现出明显的优势;在星系团、超星系团的尺度,一阶力理论可以获得压倒性优势;而在宇宙大尺度结构(10亿光年到100亿光年大小的可观测星系集群)方面,暗物质理论就和暗能量理论一起,完全变成了一对笑话,一阶力和更长程的力相结合则可以完美解释这些结构的构型。所以我的结论就是,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暗物质,具体内容见第二章。   
二阶力:F=GMm/r^2
无需赘述,上过中学的人都知道,这是万有引力公式,相同结构的还有电荷之间的作用力公式。
高阶力:我将大于二阶的力都称为高阶力,高阶力往往没有一个统一的通用公式,但在典型作用区间可以测算出一些高度近似的经验公式。
比如某些形状的磁铁在互相靠近的时候之间的力与距离的四次方成反比,这就可以称为4阶力。
比如分子间的范德华力,其经验公式为U=B/r^12-A/r^6,也就是说,两个分子间的斥力是12阶力,而两个分子间引力是6阶力,而最终合力是两者的差值。
比如强相互作用力,虽然无法给出通用公式,但我们很容易知道它是一种高阶力。因为在极小的尺度下,强力足以克服质子间的斥力从而形成一个原子核,但在稍大距离下,速度较慢的质子却总是会被原子核的斥力弹开。这说明,随着距离的增大,强力衰减得比电磁力快得多,所以其指数(哪怕是变化的)也是一定大于2的。
不言自明,阶数越低的力,在短距离内相对于高阶力越微弱,但随着距离的增长,高阶力的衰减速度会明显快于低阶力的衰减速度,低阶力在合力中所占的比例会越来越大。所以,我们可以将低阶力叫做长程力,而将高阶力称为短程力,在短距离内,我们几乎可以忽略低阶力/长程力的作用,但在长距离内情况就反了过来,低阶力/长程力才是主导力量,而高阶力/短程力则可以忽略不计。长短都是相对的,但元力是最长程的力。   
第二原理:通过物体的构型,力的阶可以互相转化。
    当我们了解所有的构型与力阶转化之关系的时候,万有理论就真正建立了起来。我们离这一天还很遥远,目前的一切尝试都是无本之木,因为大家甚至漏掉三种长程力。
通过第一原理高阶力部分中磁铁和范德华力的例子可以看出,一些我们已经了解的基本力比如电磁力,通过物质的复杂构型,有可能衍生出各种阶数更高的力,这种现象向我们提示了一种可能性:会不会所有的高阶力,都是低阶力的载体在某种特殊构型后的产物?
两个有趣但不太严谨的例子:
例一:假设在零重力环境下,你有一根刚性的棍子,如果你用它去捅人,它就是零阶力的载体,因为力的大小与棍子的长短无关;如果找个支点用它去撬动地球,它就变成了负一阶力的载体,因为你需要用的力是与载荷侧力臂的长度成正比的。之所以不严谨,因为这里的标的事实上变成了与棍子横向的力或者说是力矩,而不再是两点间的引力和斥力。
例二:符合胡克定律的弹簧或者振子,看起来也是负一阶的力,因为大体而言,力的大小是与位移成正比的。但就弹簧而言,其实是将金属的剪力和扭力倾斜层叠后模拟出的一种线性的力,而且与位移成正比不等于与两端距离成正比。要说的话,设弹簧自然长度为l,两端距离为r,则F=rk-lk,在数学形式上成为了一种负一阶引力和一种零阶斥力的合力,也唯有如此,才能满足下面的第三原理。
这两个例子本身不能导出任何确定的规律,我只是想说明,在有足够多而复杂的中间介质或物质结构的情况下,再加上反物质基本粒子的引入,几乎可以构造出任何阶、任何形式、任何低维度(不能高过源头力的维度)的力,当然,必须加上有效区间的限制。   
潮汐力的构造特别有趣,除了零阶力之外,任何一种形态的力都可以衍生出相应的潮汐力。潮汐力都是负一阶的力,虽然在公式形式上类似于元力,但不能等同于元力,因为潮汐力不是在三维上生效,而是局限于一维,而且局限于系统的空间尺度。而且,潮汐力的系数高度依赖于力源的距离,仅有元力衍生出的潮汐力例外,下面是一个潮汐力简表,左边第一项即为地球海潮的成因,然后是一阶力、零阶力、元力,右侧三项纯属脑洞,或许你自己创世的时候,可以在虚拟世界中设定一下,看看系统能不能稳定运行。

很显然,这就是最简单的微分而已,R表示力源与系统的距离,Δr表示系统内的径向位移。
第三原理:任何两个物体之间必然有力存在,并且,必然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的成分。
这是牛顿第三定律的加强版。我们讨论一下,如果不是如此,这个世界会变得怎么样。
从哲学上来讲,如果两个物体间只有引力没有斥力,那它们根本就不可能形成任何结构,他们会不断加速靠拢以至于坍缩成一个黑洞;如果两个物体间只有斥力没有引力,那他们根本就不可能存在于同一个世界,而是会不断加速远离以至于在大尺度上彻底分离。
结构的存在,哪怕是短暂的存在,本身就意味着负反馈系统的存在,组成结构的部分在震荡中达成动态均衡,并在面临超过阈值的干扰时迁移到下一个动态均衡点。
对于宏观物体和部分微观物体,引力和斥力可以是通过第三方传导的,但它们必然同时存在,绝不可能存在既无引力也无斥力的一对物体。   
基于上述原因,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是在做变速运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任何一对相对静止或互相做匀速运动的物体。这点非常反直觉,比如你桌子上的两个杯子,他们相对静止吗?并不。最简单地讲,地球有自转,他们沿地球半径有加速度,而由于他们的物理位置不可能完全一致,所以他们的切向速度和加速度矢量都必然不同。而在整个宇宙中,所有的物体都在转,而且是多重复合转动,唯一相对静止的情况只能两个重心完全重叠并被外力强制束缚互相固定的绝对刚体,但绝对刚体不存在,所以相对静止在真实世界中不存在。
进一步深入,结构的存在,意味着引力和斥力要能构成一个负反馈的震荡系统,那它们就永远不能互相抵消。事实上在数学上总有一个点,引力和斥力是抵消的,但这是一个奇点,且质点通过奇点的速度永远不可能为0,所以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对速度,也永远不可能在任何有长度的时间内为0。
系统的存在要求负反馈的存在,负反馈一方面通过成对的力来达成,另一方面,力随距离的关系也必须遵循某种原则。比如,形式如OMmR的元力,如果是系统中最长程的力,那就只可能是一种引力,而不可能是一种斥力,否则系统就有崩解的可能。如果我们发现OMmR居然是一种斥力,那就强烈暗示有更长程的引力存在,所以才能维持系统的存在,所以作为斥力的OMmR也就失去了被称为元力的资格。
第四原理:物质因为运动而存在,没有运动则没有物质。
    首先,第三原理告诉我们,不管我们如何选择参照系,一切物质都在变速运动中,所以从纯逻辑上来讲,第四原理天然成立。
但是,第四原理的核心并不在于这种诡辩意义上的成立,而是说,粒子的一切可观测的物理量及物理结构都是由其运动而产生的,当它停止运动时,就崩解于虚空当中。这种崩解并不是真的消失变得一无所有,但从观测意义上来讲,就相当于完全消失,但当你赋予它消失的区域一个合适的力场的时候,它又会从虚空中依概率涌现出来。   
我知道上面的表述很玄学,但我从来不是一个玄学家,这是关于量子现象的核心解释,具体的微观机制见六章。
第二章  星系争霸——暗物质VS一阶力
暗物质的提出最初源于星系自转的速度分布无法解释,一阶力的提出同样如此,不管是我还是Milgrom,首先针对的都是星系自转问题。

横轴表示某恒星与星系中心的距离,纵轴表示该恒星绕星系中心旋转的速度。对整个星系而言,这叫自转,但对具体恒星而言,这叫公转。
曲线A是根据万有引力理论计算得出的恒星公转速度曲线,即离中心越远,自转速度越慢。你放心,星系密度由中心到边缘的变化、黑洞等大质量天体、星际气体和尘埃、以及微弱的相对论效应都已经被考虑在内。这种速度分布与太阳系内的八大行星的旋转速度分布(下图最右一列)类似,越远越小,大致与距离的平方根成反比。   
而曲线B是实际观测到的恒星公转速度曲线,这不是哪一个具体星系的曲线,而是绝大部分的螺旋星系都是如此。曲线B具有两个典型特征:
第一,曲线右侧总是一条长长的水平的直线。这表示,恒星离星系中心的距离超过一个阈值之后,其公转速度就不再发生任何改变,几乎是一个常数,直到星系边缘。
第二,曲线左侧也近似于一条直线,陡然拔起。这表示,恒星离星系中心的距离没有超过阈值时,其公转速度线性增长,或者换言之,其角速度几乎不发生任何改变。更通俗地讲,距星系中心较近的一小片区域内,所有恒星像一个刚体(固体)圆盘一样,以完全相同的周期围绕中心运转。
这种诡异的速度曲线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已经被发现,但学术界完全无法解释这种现象,然后一个瑞士人提出,或许星系中存在大量看不见的物质,使得外围恒星受到的引力比预期的要大,所以旋转速度也比预期的要快。这种看不见的物质,就是所谓的暗物质,之后为了解释一些具体的观测现象,又提出了热暗物质、冷暗物质等等一大堆假设。   
暗物质的假设目前被广泛认可,因为人们可以通过引力透镜效应,观测远处的星光在经过星系和星系团时的弯折程度,并据此测算出相应天体的质量,虽然这种测算往往错得离谱。专家们的计算结果表明,我们此前大大低估了所有星系的质量,那些“看不见的质量”比看得见的质量要多得多,据估算,暗物质其实占到了物质总量的80%以上。
暗能量的提出则源于宇宙加速膨胀的事实,但我用元力来解释宇宙的加速膨胀。
当天文观测发现宇宙在加速膨胀之后,科学家们必须拿出一个颠覆性的解释。因为在已知的各种力和效应当中,没有任何一种是可以使宇宙加速膨胀的。任何一个正在膨胀的物体,如果其中各部分之间有引力,那么它只能减速膨胀乃至于收缩;如果其中各部分之间没有作用力,它也只会惯性匀速膨胀;加速膨胀就意味着,宇宙中具有斥力,且这个斥力显著压倒了万有引力。
于是暗能量就出炉了,并衍生出各种理论和模型,如宇宙常数理论和基本标量场理论,但这些理论有一些共性——均匀和负压。一般认为,暗能量相当均匀地分布于整个宇宙当中,并且提供着持续的排斥力,在宇宙膨胀的过程中,物质(包括暗物质)的密度当然是持续降低的,但暗能量的密度却可以保持不变,甚至反而增加,所以宇宙的膨胀速度会不断加快。据所谓专业人士测算,暗能量在整个宇宙的质能当中占据了非常大的份额,大体在70%左右,不同的理论测算值会有几个百分点的偏差。   
按照接受度较高的主流理论,在我们的宇宙中,暗能量占到了68.3%,暗物质占到了26.8%,而我们所熟知的正常物质只占到了4.9%。但你得知道,目前关于暗物质和暗能量的一切理论都仅仅是推测,一切数据都只是来自于模拟测算,而且要命的是,这些推测和模拟经常出现与观测值差异巨大的情况。目前的暗物质理论至少面临三个层次的不自洽:
第一,在星系层面。各种螺旋星系中的普通物质都是分布在一个圆盘上,但暗物质的分布却是一个巨大的球体,被称为暗物质晕,星系圆盘沉浸在这个暗物晕当中。如果暗物质与普通物质所受引力的性质和规律完全一样,那他们的空间分布和运动方式自然应当趋同,没有任何道理出现这种巨大的差异,不要忘了这些暗物质的质量十分巨大,达到了正常物质的5倍。
第二,在星系团(由多个星系组成)层面。专业人士们现在可以测算各个星系的暗物质质量及其总质量,但当观测对象扩大到星系团时,却发生了十分尴尬的情况。当科学家观测星系团时,发现其引力透镜效应远远大于理论计算值,这可以近似地理解为,当计算星系团的总质量时,发现总质量比各个星系质量加起来要大个10倍以上。这是2020年通过哈勃望远镜得到的观测结果,发表在《Science》上(M. Meneghetti etal. An excess ofsmall-scale gravitational lenses observed in galaxy c.lusters. Science. Vol. 369, September 11, 2020, p. 1347. doi: 10.1126/science.aax5164.)    
下方棕色曲线表示模拟结果,其他曲线表示对多个星系团的观测结果,注意纵轴是对数坐标而非线性坐标,这说明实测结果是观测结果的10倍以上。他们果断引入更多的海量暗物质,但喜感的是,在解释星系自转曲线的时候,他们已经假设了星系周边的暗物质晕是有边界的,不然就不叫暗物质晕了,而应该叫暗物质汤或者以太了,然后他们居然又能在虚空中塞入10倍以上的暗物质。
第三,在全宇宙层面。任何质量或能量,对宇宙空间大尺度曲率都会有贡献,通过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观测,科学家可以测出宇宙目前的曲率,并因此计算出全宇宙理论上的总物质量。但遗憾的是,我们能够测出的全宇宙的物质量(已经包括了暗物质)只有这个理论宇宙总质量的30%,也就是说大量的物质又不知道到哪里去了,于是他们就只好认为,剩下的70%左右统统都是暗能量。
上述三点不自洽其实恰恰遵循了一个共同的规律:专业人士自认为掌握了某个区域的质量分布规律,但每当观测的范围扩大的时候,却总是会尴尬地发现,之前其实遗漏了大量的质量/质能。   
当人类的眼光由恒星扩展到星系的时候,发现无法解释星系自转现象,于是只好引入暗物质;当人类的眼光由星系扩展到星系团的时候,发现即便已经考虑到了暗物质,但仍无法解释多余的巨大的引力透镜效应,于是只好再引入更多的暗物质;当人类的眼光由星系团扩展到全宇宙的时候,发现即便考虑到了物质和暗物质,但质量总量还是远远不够,仍无法解释宇宙的空间曲率,于是只好进一步引入暗能量。
简而言之,空间尺度越大,他们的理论就越需要补充新的物质,否则,已知的物质量总是太少总是不够,永远不足以解释观测到的巨大的引力场。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好像1+1=3、2*2=10、,人类向着宏观世界每前进一步,就会有大量质量从虚空中诞生出来。
如果我们抱定万有引力的教条,,那么这个问题就很难解决,我们就必须不断引入新的质量。但谁规定一切引力都必须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呢?打个最粗浅的比方吧:
比如在1光年远处,我们测得的场强为100,那么按照现有的引力理论,力永远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在2光年远处场强就该为25,在5光年远处场强就该为4,在10光年远处场强就该为1。但我们通过实际观测发现,在远处测得的场强总是高于理论值,2光年处为50,4光年处为25,10光年处为10。
现在科学家们的做法是,不断假设存在看不见的物质,用这些“暗”的物质或能量来解释多余的引力和场强。
但如果让我来的话,我会选择更直接的办法,那就是假设存在更长程的力。或许,万有引力不是,而是类似于

这样一个展开,因为A远大于B远大于C远大于D……,所以在r足够小的时候,BCD这些项都可以忽略不计,但随着r不断增大,B就逐渐取代A,成为了主要因素。   
在星系尺度上,我们就姑且认为吧,这会导致什么结果呢?请坐稳扶好。

发现问题了么?v在这里是一个常数!记得前面的星系自转速度分布曲线么?超过阈值之后,无论恒星距星系中心多远,转动速度恒定!
在专业人士手中,需要引入性质未明的暗物质,还需要假设暗物质在比星系还要广阔的空间中遵循特定的密度分布,才能解释星系自转速度。但在我这个新的假设下,初中生随便写两笔,答案就出来了,实在是无法更简单了。
当然,我这个计算过程还是忽略了一些东西,比如,直接将轨道都当作正圆形了,忽略了星盘的厚度,直接假设所有质量分布于中心,等等。
假设质量集中于中心是没有问题的,在F与r成反比的情况下,在同一个平面内(星系盘),任何一个质地均匀的圆环,对环内引力为0,对环外引力等同于所有质量集中于圆心的情况。这和高斯通量定理的推导过程差不多,只是将场景由3维转移到了2维而已。
需要注意的是,M表示的仅仅是特定恒星轨道内侧的总质量,随着我们考察的目光逐步移向星系外围,其实这个M是在变化的。仅当星系质量非常集中于中心区域的时候,M随距离r的变化很小,才可以被视为常数。   
星系的质量当然是高度集中于中心区域的,曲线左侧接近于刚体的旋转曲线,本身就强烈暗示着密度均匀的球形空间,更别说大量肉眼可见的恒星和传说中的黑洞了。
让我们假设星系核区密度为ρ且成球形,则对球内任何一点,有M=4/3Πr^3ρ,而a=G/m=gM/r^2=4/3Πrρg=v^2/r,易得v=r(4/3Πρg)^(1/2),这就代表了左侧的直线。
真实世界不会如此完美,但总是有迹象可循,当从核区往外密度下降比较快时,曲线就会整体略往下方偏移,当从核区往外密度下降比较慢时,曲线就会整体略往上方偏移,不管对左半段还是右半段曲线而言都是如此。
至此,在一个正常的科研环境下,一阶力理论已经可以宣布战胜暗物质理论了,虽然两者都能解释星系自转曲线问题,但其中的工作量和计算量相差何止万倍。我只需要把万有引力公式中的数字2改为1,就完成了所有的工作;但主流专家却需要假设一大团暗物质在三维空间上进行着独特密度分布,其中的计算量起码大了四五个数量级,大十个数量级也有可能,因为他们常常会用到计算机模拟。
但非常可惜的是,人类的现代科研环境是非常不正常的,考虑到暗物质理论是30年代提出,而MOND理论在1983年才提出,也就意味着暗物质派多了半个世纪的发育时间。半个世纪足以产生若干代徒子徒孙,衍生海量的项目、经费、设备和荣誉,否定这样一个理论,就等于断了一大批人的财路,挖了一大批人的祖坟。所以否定暗物质理论是很难的,唯一的结果就是否定者自己自绝于天下,事实上MOND理论的支持者也的确面临了这种困境,他们得到不是辩论,而是轻视和嘲讽。基本上所有该理论的支持者都被主流人士视为不值一驳的民科,尽管他们事实上大多是经过正规学术训练、在正经学术机构就职的人士。
暗物质/暗能量理论是一套无法被证伪的理论,本质上与鬼神理论、宗教理论是完全一样的,看起来可以解释一切,但却永远不会留下可能被证伪的把柄。无论科学如何发达,你永远不能用科学去劝人放弃已经形成的对鬼神和宗教的信仰,因为鬼神和宗教本来就是可以解释一切的,只要你解释的时候足够无节操无下限。他们操作的是无色无味无形无相的暗物质,所以他们可以肆意地在任何需要的地方添加任意数量、任意密度、任意形状的暗物质。在这种自由度趋于无穷大的情况下,他们的确可以模拟出任何力场来解释任何宏观的力学现象,近似于一切都是神力和神意。   
我说这些话的时候并没有丝毫的情绪化,我只是在思考,如何驳倒没有可证伪性的宗教命题,虽然从哲学上来讲,不可证伪的命题是不可驳倒的,但我想,如果充分展示其荒谬与丑陋,总是可以唤醒一些人吧。所以,现在让我们继续看看暗教教众们在面临理论挑战的时候采取的一系列鸡贼操作,这些操作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尽量宽于律己,另一方面是拼命严于律人,而最后一个神操作,是集两者于一身的马里亚纳海沟。
宽于律己操作一:
暗教徒既然是吃学术饭的,当然就要写论文,我最近走马观花地浏览了大量关于暗物质晕的论文,发现了一个奇葩现象。在这些论文中,十篇有九篇都在研究矮星系的暗物质,还有剩下一篇在玩弄引力透镜,极少有研究如银河系这种正常星系暗物质的文章。什么毛病?
所谓矮星系,就是围绕着银河系、仙女座星系这种大星系旋转的迷你卫星星系,特征就是小、暗淡、没有螺旋。你说,天文观测那么难,你研究一点大的、亮的正常星系是不是更容易看清楚一点呢,更何况我们本身就在银河系中,你研究一下我们自身的环境和类似的环境,也没有什么不好吧?
但就是不好,因为一阶力对银河系等大星系的旋转解释得太漂亮,虽然根据暗教无所不能的特征,他们也能解释正常螺旋星系的旋转,但毕竟用力太大。对比起来,如果你举一个杠铃只需要一根手指头,而我却需要用尽吃奶的力气,那我肯定不会跟你一起举杠铃玩啊,反正我可以说,我也举得动,但我就是不举给你看。   
在矮星系的战场上,一阶力的确就没有那么举重若轻了,因为尺度不够大,长程力施展不开,所以必须结合经典引力理论求和力,而且观测的设备、经费门槛也要更高一些。所以,在举矮星系这个杠铃方面,双方的用力程度就被拉近了,而暗物质无所不在、分布随心所欲的特点更是让暗教徒爽得不行。好嘛,既然望远镜、计算机、经费、项目、人头数都是暗教徒大大占优,那么他们当然就有选择主场作战的权力喽。
严于律人操作一:
既然取得了主场优势,当然就要穷追猛打了,暗礁徒对一阶军团的第一个指控是,一阶力理论(也就是MOND,牛顿力学修正理论,但我决定响应少用外文的号召,继续用我自己发明的名字,也是为了保持和零阶力的一致性)不足以解释所有的物质缺失问题,只能解释其中的80%,还有20%无法解释。
这是一个鸡贼的指控。
首先,他们将速度过快问题直接等同于了质量缺失问题,本身就在向无知大众催眠,暗示解决之道一定是要找到新的物质。但很显然这更该叫力的缺失问题,因为质量引起力,力引起加速度并决定速度,力才是直接且必要的因素,质量只是一个间接且或然的因素。
然后,80%是什么情况下的80%?平均、上限、下限?据我研究,这是下限,因为对于占主流的大型螺旋星系,一阶理论解释的非常好,接近100%。只有对个别又小又暗内部运动又乱七八糟还受到周围大星系潮汐力影响的矮星系,一阶理论才会出现解释力下降的情况。   
但这能怪一阶游击队吗?要知道他们真的只是游击队,没有占据任何一个研究机构,全部都是用一下大型望远镜都要报主任审批的散兵游勇,靠着自己对实在论、可知论的信念在坚持着。当然不要忘了,负责审批的主任都是暗教徒,所以基本上,一节游击队是没有自主观测权的,他们只能用别人的二手数据来做研究。
这是何其艰难啊,要知道,对于速度分布的每一点奇特细节状态的解释,都必然涉及对星系物质分布密度的调整。对于暗教徒而言这当然很简单,动动嘴就行了,但对于坚持实证的人来说,都需要天文观测证据啊,偏偏他们却不能自主观测,只能等暗教徒出数据。在这种状态下,平心而论,能解释至少80%的力的来源已经很棒了,比如你现在需要100万买房,有人二话不说借给你80万,你会不会说,“你咋回事捏?我需要的是100万,你这根本就帮不上忙嘛!拿走拿走,算命先生说了,只要拒绝你的80万,神很快就会赐我100万了!”
宽于律己操作二:
虽然暗教徒可以随意安排神出鬼没的暗物质,但是如果安排到了一些奇怪的地方的话,还是难免有一点违和,这个奇怪的地方就是星系中心。按照暗物质理论的宇宙模拟论,在星系的中心应该具有暗物质密度峰值,这叫做星系晕尖点问题,这不是扎你一下的针尖,而是一个密度尖峰。但偏偏不凑巧的是,星系中心早就被一个恐怖的家伙占据了,那就是黑洞,这就尴了个尬了,我们无所不在的暗物质将怎样与和蔼可亲的黑洞友好互动呢?
黑洞能把这些暗物质都吸收了吗?不能,它们实在是太多了,如果黑洞吸收这么多暗物质的话,周围的暗物质会不会继续涌入填补国内哦不洞内空白呢?毕竟暗物质晕把整个星系都包裹了,中间留个真空算怎么回事儿呢?如果黑洞就一直这样吃吃吃,再大的肚子也得撑爆啊,毕竟暗物质可是比正常物质还多的呢。或者可以让洞外暗物质飞速公转以对抗黑洞引力?那你们还好意思叫冷暗物质吗?(按照暗物质理论,星系中的都是冷暗物质,热暗物质另有高就,主要进行星系团及以上层面的结构构造)飞这么快,知道冷字怎么写吗?那么让黑洞给这些暗物质腾点地方吗?黑洞说了,我没有尊严的吗?黑洞理论咋说的呀?我把你们万里迢迢吸引过来,就是为了腾地方给你们的吗?事件视界就让你们随便穿梭来去自由吗?那传出去我还怎么做个洞啊?   
黑洞提出了强烈抗议,然鹅暗黑之神果断判决——抗议无效,判决书如下:“这并不是个棘手的问题,因为重子物质的分布和暗物质分布之间的问题,在高重子浓缩的区域(说人话,就是黑洞及周边区域)上未被充分讨论过。特别是,高密度的重子物质除了重力之外还有由其他作用力造成的不同部分。重子物质的分布,反过来说,可能影响到暗物质自然的密度尖点。”(摘自维基百科“星系晕尖点”词条)
该判决过后,黑洞和暗物质尖点就不得不成为了相亲相爱不相杀的好邻居,是不是十分和谐,安排地明明白白,天下依旧太平,暗物质圣经依旧颠扑不破。你看出来了吧,暗教徒对自己的理论是多么的宽容爱护,你还会怀疑他们天马行空随意排布暗物质的高深法力吗?
严于律人操作二:
暗黑神教对一阶游击队的第二个指控是,2006年子弹星团碰撞时的引力透镜观测发现了透镜效果中心与可见物质中心的偏移,故而一阶力理论不成立。
这个指控简直是槽点满满。
首先,引力透镜是个什么玩意儿,你们玩了这么多年还没搞明白吗?这就是一个定性测量的工具而已,其最高光的时候就已经定格在验证广义相对论的时候了(日全食时检测太阳对背后星光的弯曲程度,因为太阳尺度很小,长程力可以忽略不计)。连很多天文学的学生都知道,通过引力透镜测算的星系/星团质量总是会略大于通过其他方法测算的质量(包括通过速度曲线进行的暗物质拟合法),这东西有系统性误差啊。   
其次,二阶力(万有引力)的相对论化能造成引力透镜效应,一阶力也可以呀,零阶力也可以呀,你光是通过引力透镜测一下就得出了星系的质量,那不是真正的质量,而仅仅是具有相似效果的等效约化质量,而且这个等效约化还得限定透镜半径,太长了就要重新约化了,长程力可不是说着玩的。
再次,引力透镜能折光,普通透镜不能折光吗?诚然,空气的折射率很低,星际气体的折射率更低,一般折光效应可以忽略不计,但是那是星系碰撞啊,会产生多少高温高热气体甚至等离子体?哪个频率的光找不到吻合频率的振子?基础物理学告诉我们,当光子可以被介质吸收再发射的时候,光速在介质中就会显著变慢,介质就具备了显著高于1的折射率,就像水和玻璃一样。这是多大的误差?
复次,是谁告诉你们,一阶理论预测的透镜中心应该在可见质量的中心?任何对长程力有所了解的人都应该知道,对于任何不对称的结构,一阶力的等效重心必然不在传统的二阶引力重心上,任何正式队员都知道这个常识。这些暗黑教徒怀着满满的恶意和偏见,自行用半罐水的一阶力理论计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果,然后当实验结果出来了,就来对一阶力理论隔空鞭尸,真是好手段。简单讲,就是先扭曲你的话,再针对被扭曲过的话来批判你给你泼脏水,尽管这根本就不是一场论战或对赌,却被包装出了公平擂台的既视感。我想说,兄弟,你演日本鬼子真传神,让八路打得好过瘾,强烈建议你去横店影视城寻求更大的发展。
这一层一层再一层的误差,再加上当事人缺席,这种伪科研竞赛的胜利有什么意义?
最后我还要再次提及,同样是玩引力透镜,上面引用那篇发表在顶级期刊《Science》上的文章,发现透镜测算质量比理论值高10倍的时候,暗黑教徒居然就简简单单把暗物质质量再加上10倍就了事了,你们的胸襟可真是宽广啊。   
宽于律己操作三:
任何一个有狼性的团队都会追求把事业做大做强,于是暗黑教徒们不仅满足于望远、分光和模拟这些传统业务,他们也要做一些大工程——那就是挖洞,挖世界上最深的洞。
我目前找到五个洞,分别是:
美国,南达科他州,Sanford地下实验室——1,485米
韩国,Yongyang实验室——700米(这么浅……)
意大利,Gran Sasso国家实验室——1,400米
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SNOLAB实验室——2,100米
中国,甘肃省,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暗物质实验站——2,400米(我魔威武)
你说一帮搞天文的,不好好夜观天象,学老鼠打洞干什么呢?人家说了,是为了捕捉暗物质。按照暗黑神教的理论,暗物质无处不在嘛,连我们整个银河系、太阳系、地球系统统都包裹在暗物质的汪洋大海中,你的身边也充满了暗物质,你的体内也充满了暗物质,包括但不限于口腔、胸腔、腹腔、颅腔、骨髓腔……。哎,你干什么,不要误解,我可没说只有空腔才存在暗物质哦,因为暗物质和正常物质不发生碰撞、挤压等一切电磁作用,所以水里、土里、金属里乃至于你钻戒上的钻石内部,统统都充满了暗物质。不要吃惊,人家暗物质可是连黑洞的地盘都能随意占据、来去自如的高等贵族,占据你的身体都是属于看得起你。
鉴于暗物质如此丰沛,暗黑教徒就决定要抓几个暗物质粒子出来展示,以便进一步剿灭异端邪说、巩固神教威仪。虽然暗物质是连黑洞都可以不屌的霸总,但经过神教高层祭司团的联合论证,认为通过某些特定的技术,可以在他们的祭坛上召唤出暗物质,哦不,可以在他们的实验室里发现暗物质存在的迹象。为什么要搞这么深的洞呢,主要是为了远离红尘俗世的纷扰,避免各种庸俗的普通粒子和电磁波干扰了他们精密的仪器。这些祭坛,啊呸,实验室是非常昂贵的,但凡有工程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深钻是很困难的,更何况是要在这么深的位置建一个实验室。但暗黑教徒们认为这是非常值得的,因为,只要发现一个暗物质粒子,就可以证明暗物质理论了,就可以证明整个宇宙的大部分物质都是暗物质了呀!   
我都要笑得满地打滚了。你能通过找到一个氧分子来证明空中大部分气体分子都是氧分子么?你能通过在海边钓到一条石斑鱼证明海里大部分鱼都是石斑么?我能在你身上找到一个死亡的细胞证明你已经死了么?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肯定是不能的,但是科学家能啊,他们只需要通过找到一个暗物质粒子(不到一个细胞的亿万分之一),就能证明整个宇宙的物质(超过你身体的亿万倍的亿万倍的亿万倍……)大部分都是暗物质!
我是真的服气啊,不服不行啊,如此大胆狂放的证明方式,我实在不知道该用什么姿势来膜拜了。所以说,这个世界上最不讲逻辑的是什么人?不是政客,不是奸商,不是流氓,不是泼妇,而是我们伟大的科学家啊,“科学的尽头是神学”,当代科学家用他们的行动生动诠释了这句话。
暗黑教徒们操作着人类最精密的测量仪器,在干扰最少的地方,辛苦寻觅这个世界上总量最丰富的的物质(占到了总物质的80%,是普通物质的4倍),然而,十几年过去了(美国2012开始运行,意大利2013,中国2014),他们什么也没有找到。其实据我所知,中途是至少“找到”两次迹象的,但随后发现数据有问题,都被否决了,看来还是得加大力度啊,于是各国科学界纷纷提出了设备升级计划。
其实,这么找下去,早晚是找得到的,等到大家出成果的压力越来越大的时候,等到实验室经费要被削减的时候,等到一阶力理论崛起的时候,他们必定一定肯定能“及时发现”暗物质粒子,反正就是数据嘛,反正别人也没这么高级的设备,只要几家实验室不要互相挑毛病,暗物质不就顺利诞生了吗?   
但还是那句话,找到一个新的粒子,不管是叫暗粒子还是黑粒子还是什么别的粒子,就能证明暗物质理论了?你们真的是宽于律己的典范啊。
严于律人操作三:
暗黑神教对一阶力理论最无耻的指控是这个:多种MOND(一阶力)理论预言引力波可能会超过光速,然而在对黑洞合并的观测中,发现引力波就是光速,说明一阶力理论不成立。
卧槽!此处必须有脏话。写这篇论文的同志,你的初中物理是体育老师教的吗?一阶力既然是新的力,它的发生机制就与二阶万有引力不同,所以他们的引力波传导方式也不同,也就是说,这是两种不同的波!就像地震的横波和纵波一样,虽然都叫地震波,但是是两种不同的机制、不同的传导速度,推而广之,在任何介质中,横波的波速总是慢于纵波,而光和二阶引力波,都仅仅是横波而已。什么叫甲物体的速度超过乙啊?就是说,乙跑到终点的时候,甲早就跑得没影儿了!对于一个你现在观察到的发生在数千万乃至数亿光年之外的天文事件而言,当其一阶引力波扫过地球的时候,你爷爷的爷爷的爷爷^10000还在树上追母猴子呢,知道不?
这样低级反智的谬论,居然可以堂而皇之登载在学术期刊上,居然还会被一大批人反复引用。现在的学术生态糟糕到了何种程度?而一阶力理论面临的围剿又到了多么丧心病狂、毫无底线的程度?
类似的指责还有一阶力的相对论改造不成功等等,都是滑稽地不行,一阶力既然具有新的力学发生机制,既然其引力波(如果有的话)速度会超过光速,那么即便是进行相对论改造,也应该是使用新的更高的传导速度来改造,你弄个光速去套,当然不成功,成功才见了鬼。顺便说一句,我是赞成相对性原理的,也同意相对论在高阶力范畴的处理方式和基本结论,我唯一不赞成的是认定没有更快更长的力。对于一阶力,我们必须在测定其传导速度(必然大于等于光速,大于是大概率)后才能应用相对性原理来产生一个适用于更大尺度的升级版相对论。   
其实我倒宁愿暗黑教徒们诚实一点,直接说,“你居然说有可能存在比光速更快的速度,你违背了相对论,所以你是错的。”
最后,来见证巅峰神作,同时也是天王山之战:
在2018年,Pieter van Dokkum在另一个顶级期刊《Nature》上发表了一篇名为《A galaxy lacking dark matter》的文章,被引用数高达475。这篇文章有一个惊人的发现,他发现了编号为NGC 1052-DF2 矮星系中“几乎没有暗物质”,所以他及他的引用者们认为这直接且充分地驳倒了一阶力理论。
由于这是双方理论对抗的巅峰,我先详细地介绍一下他的方法和思路,这个套路本身其实还是蛮严密的,以至于一阶力理论的支持者很长时间都不能提出合理回应。但是,我可以,并且顺便打脸整个天文界。
他先是通过光度分析的办法估算出了该星系的普通物质(文中为stellar mass,但这个用法不太准确,根据实际含义,应为整个星系中除了暗物质之外的所有普通物质)的质量;然后用测量速度色散的方法估算出了包括暗物质在内的总星系质量;再把两者相减,不得了,两者数值基本差不多,也就是说基本没有暗物质,这种情况在星系观测中是非常罕见的。为什么没有暗物质反而驳倒了一阶力理论呢,推理是非常严密的:
因为一阶力理论是用长程力来解释恒星运行速度过快,也就是加速度过大,也就是引力缺失的现象的;而暗物质理论是用暗物质的分布来解释同一个现象的。现在,他们发现了一个没有暗物质的星系,恒星运动速度与经典理论非常相符,但对于一阶力理论而言就很尴尬了,你不是预言会有多出来的力、加速度和速度吗,在哪里呢?所以他们认为,他们通过暗物质偶尔缺失的问题,反而证明了暗物质不是虚构,同时证明了一阶力理论是错误的。   
我把他的文章捧得这么高,当然不是为了表扬他,而是为了彻底驳倒之,顺便遭受池鱼之殃的,还有整个混日子混经费的天文学界。坦白讲,这套说法还是非常具有迷惑性的,连睿智如我,看了之后也足足困惑了两个小时之久,但终于,我还是找到了他的两个巨大漏洞。第一个漏洞,是严重的技术性错误,可以视为治学非常不严谨导致的严重误差;而第二个漏洞,是理论方法的根本性漏洞,而且整个天文界都在犯,只不过对于大多数情况,这个错误不明显而已。
第一个漏洞:
他对速度色散分布的解读是完全错误的,忽略了主星系对该卫星星系的潮汐力影响,而这种影响,足以对速度色散造成巨大的甚至若干倍的误差。
我先讲讲什么叫速度色散,这是对遥远模糊星系的恒星运动进行观测的主要方法。因为难以捕捉单个恒星的具体轨迹,所以它们发出的光进行光谱分析,以确定红移和蓝移程度,这样就可以根据多普勒效应算出它们相对地球的径向速度。因为不是螺旋星系,而是一团恒星,所以假设这些恒星的运动轨迹是随机、平均、各向同性分布的,这就可以估算出所有恒星的速度分布,进而估算出星系的质量,这个质量是包含暗物质在内的总质量。
首先他只选择了十个光点来做光谱分析,这对于天文观测来说是非常罕见地低,因为当你采用统计学的方法时,总是应该尽量多选一些点来减少误差,但这只是一个非常微小的问题了。
真正的问题在于,他假设这些恒星的运动轨迹是“随机、平均、各向同性分布的”,对于一个孤零零的椭圆星系,你或许可以这样假设,但是对于一个卫星星系,你绝对不能这样假设,因为潮汐力足以使恒星轨道发生系统性偏转。口说无凭,直接上图。   
这张图是我们的太阳系,紧邻太阳周围那个微小到差点看不见的圆是海王星轨道外,最右的那个绿色椭圆是不存在的想象出来的所谓第九行星(你最好在心目中把它直接去掉),其他都是真实的高轨小行星轨道。你觉得他们的分布随机、平均、各向同性吗?瞎子才会这样认为吧。而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分布呢?所有的天文学家都不知道!很多天文学家相信这是暗示着存在第九个大卫星,就是右边绿色那个货,据估算那货重10个地球,然而找了几十年都找不到。这简直是又一个暗物质翻版——幽灵行星,我一点没夸张,已经有一撮天文学家在假设那个绿货是一个微型黑洞了。
但小行星轨道如此分布是非常正常而普遍的,因为潮汐力的作用,所以它们的近地点才会像被一只手捉住了一样,密集聚集在一个狭小空间中。更具体的分析我放在后文再讲,这里我们就把太阳当成一个卫星星系的核心,把这些小行星当作星系中“随机”分布的恒星,我就问:   
有哪个搞天文的人敢站出来讲一句,“以随机方向观测,不影响速度色散数据”?
有哪个搞物理的人敢站出来讲一句:“对这样的星系进行速度色散分析是有意义的”?
你们还需要数据吗?你们还需要计算吗?稍有物理常识的人看一眼就知道,对这玩意儿测速度色散毫无意义!误差大到以多少倍来论!
然而,上文的作者就直接把这样巨大的误差来源给忽略掉了,而且为了“合理地”忽略掉这个巨大误差,他在别人估计的一个非常粗略的卫星星系与主星系的距离范围中直接取了最大值,以排除主星系的外场效应(也就是潮汐力效应,外场的说法更学术更广泛,潮汐的说法更通俗更具体),真的是恶意满满啊。
顺便一说,这个人名头虽大,但学术记录并不好,他曾经估计过另外一个星系的质量,然后没多久,别的人用精确方法(仍然是包含暗物质的方法)重新估测了该星系,直接把其质量下调了六分之五。这个问题下文还会详述,仍然是重点素材。
第二个漏洞
他对星系可见质量的估算也是错误的,而且错得更离谱,他严重地高估了该星系的可见质量。
他采用了位力理论(Virial Theorem)来估算可见质量,而估计的基础依据是总光度(total luminosity),这看起来都是标准操作,而且很多搞天文的人都是这样操作的,但其实有巨大隐患。
位力理论本身没有错,其推导过程简直是天才的杰作,最终的公式也十分优雅简洁,在我看来堪比欧拉公式。但是,使用位力理论的人,几乎全错,因为他们忘记了位力理论是有一个大前提的,那就是“在一个系统内”。   
一个星系是一个系统吗?看起来是,近似的是,尤其是对于银河系这种正处壮年的星系而言,其物质的吞吐大致平衡,从质光比(质量/光度,天体重要参数)的角度而言,你可以近似将其看成一个封闭系统。但对于那些正在死亡和正在形成的星系而言,它根本就不是一个封闭的、平衡的系统。正在死亡的星系不能维持自己的质量,其低温的气体乃至于衰老的恒星都在不断散逸中,根据光度估计质量会大大低估;而正在形成的星系正在接受外部的宇宙湍流物质或者伽马射线暴等,外来物质的碰撞和直接射入的射线会大大提高其温度,根据光度估计质量会大大高估。
这,就是标准答案,已经足以解释《Nature》这篇文章带来的所有攻击。下面讲讲为何我认定以及能想到DF2是一个正在快速生长的星系。
第一,DF2在矮星系当中都是特殊的一类,被称为超弥漫星系(Ultra diffuse galaxy),这种星系的特征就是昏暗、稀薄,照我说基本上就是介于有无之间、死活之间,因为没有比它们更暗弱的星系种类了。但同时,DF2在超弥漫星系中仍然是非常特殊的一个,它很亮,虽然没有正常星系亮,但在超弥漫星系中属于顶级亮,在整个星系团范围内有很多个超弥漫星系,第二亮的一个只有DF2亮度的1/5。也就是说,它是一群矬子当中的最高个,而且高得离谱,是第二名的5倍,如果不是考虑它仍然很稀薄的话,它几乎就要脱离这个归类了。这让我不得不考虑是否有一些特殊的事情正在发生,比如强烈的伽马射线暴正在冲刷该区域。
第二,Pieter van Dokkum这个作者很喜欢猎奇,本身就是一个超弥漫星系的骨灰级玩家。他研究的另一个超弥漫星系Dragonfly 44(就是上文说过的那个被别人把质量下修了5/6那个星系)也很特别,那个星系中99.99%都是暗物质,就算质量被砍掉一个数量级,仍然有99.9%是暗物质。同样是超弥漫星系,一个几乎没有暗物质,一个几乎全部是暗物质,居然还被同一个人发现,除了说明他选择参数很极端刻意追求惊悚效果之外,反过来也说明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这类星系一定有什么特殊之处,在相似的外表下掩藏着截然相反的本质,所以才能吸引此类热爱哗众取宠的玩家。   
第三,我想起了天文学界的一段公案,螺旋星系结构清晰旋转有力,所以是青壮年星系,这在很久之前就没有争议了,但是椭圆星系转的不清不楚不明不白,究竟是属于星系的幼年还是晚年,在天文学界就一直有争议,直到今天都还没有整明白。其实我想,可能没有统一答案,其中一些是早期,另一些是晚期,具体情况还得具体分析,早期晚期可能在大尺度外观上本来就是很相似的。而超弥漫星系比一般的椭圆星系更过分,它们本身就稀薄得快消失了一样,可能他们才是最早的早期和最晚的晚期。而Pieter van Dokkum对两个超弥漫星系暗物质比例测算的极端化差异,就强烈暗示这两者是一生一死,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还得替天文学界感谢这个作者,以最特殊的角度暴露了最普遍的估测方法漏洞。
不过感谢归感谢,我还是得吐槽几句,一个没有暗物质,一个全是暗物质,您是怎么做到心安理得、天经地义直接公布而不尝试做出解释的?这是多么强烈的违和感啊,难道暗黑之神就如此偏心?为什么在其他形态的星系上就从来没有发现过如此巨大的暗物质比例波动?或许,打击竞争对手的热情已经彻底掩盖了他对真理的渴求吧,毕竟,无论是99.99%的暗物质还是0暗物质,都是对一阶力理论的巨大冲击。对我而言,该作者也算得上是制造了最大麻烦的对手了,至少比那种宣称因为引力波是光速所以暗物质理论万岁的蠢货还是要高明很多。   
期间有其他暗黑教徒尝试强行解释该星系为什么没有暗物质,提出其暗物质可能被主星系的潮汐力吸走了。那么请问,如果主星系的引力强大到了这种程度,都足以剥离暗物质了,你们在搞速度色散的时候为啥完全不考虑潮汐效应呢?
Pieter van Dokkum也曾在采访中说,那个充满了暗物质的星系可能是一个新生的星系,因为暗黑神教宣扬普通物质是被暗物质吸引聚集从而才能形成结构的。但他大错特错,那明显是一个正在死亡马上就要消散的星系,严重偏低的温度就是最好的证明。而且该星系所在的星系团叫做“昏迷星团”,这个名字很直观,不仅是该星系正在死亡,那里有一大堆星系都正在死亡。如果他继续多观测一些昏迷星团星系的话,我可以预言,他将得到普遍高于平均值的暗物质含量,难道这说明多个星系将同时诞生?哲学上、数学上来讲,一群聚在一起的存在,同年同月同日生可是比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概率要小得多的。
在本章的最后,我要讲一讲我如何发现,以及为何如此钟爱一阶力理论。你知道我发现这个美妙而简洁的理论花了多长时间吗?
 
刹那,没有花任何时间,如果非得要说时间的话,那就当是一秒吧。
4年前,在我看到本章开头那张星系旋转速度分布图的时候,我瞬间就犹如被电击了一样,随后涌起一种令我幸福到战栗的狂喜——就是它了!我找到了!
相应的理论,早就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只是我一直不知道它们有什么现实物理意义,所以就把它们放在心中藏了二十多年,直到命运让我碰上了答案。   
1998年夏天,我初中毕业,百无聊赖之下,就在南充的家里自学高中物理,也没专门去找教科书,就是直接用的一套天蓝色封面的物理竞赛书,上册是力学和热学,下册是光学和电学。
在万有引力那一块内容的时候,我就想,为什么力的大小非得和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呢?为什么不是别的比例呢?如果是别的比例,会发生什么情况?
于是我就进行了一系列计算,完全架空地假设了各种力与距离的关系,从高次方的反比到高次方的正比,然后计算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和角速度。我欣喜地发现了两个特别漂亮的结果:
一个是,当引力与距离成反比的时候,圆周运动的物体的速度居然是完全一样的!与距离没有任何关系!这,就是一阶力。
另一个是,当引力与距离成正比的时候,圆周运动的物体的角速度居然是完全一样的,也与距离没有任何关系。换言之,无论在多大或多小的圆形轨道上,旋转物体的角速度及周期是完全一样的,整个系统看起来就跟刚体一样。这,就是元力。
我觉得这两个结果特别美,既是因为它们是我的智力成果,更是因为我信奉爱因斯坦的话——“简单既是美”。这两个结果意味着如此组织起来的世界将具有完美的数学特征,他们简直令我迷醉,但可惜的是,我不知道哪里存在这样的世界,我仍然活在牛顿的世界里,虽然我觉得二次方反比的引力导出的结果并不美。
但是,这两个结论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我并没有期望它们能有什么用处,它们只不过是一个热爱科学的少年的小小数学游戏而已,仅仅是因为简洁之美被记住了。
我很幸运,虽然由于各种肮脏的黑幕,我最终远离了科学的圈子,但我并没有完全放弃对科学的热爱,即便是在搬砖养家的过程中,偶尔也会找一些科学方面的文章来看一看。2020年夏天,我偶然又听到暗物质之类的说法,我就很烦,我崇尚光明,正如我的名字(谢希明)一般,更关键的是,我讨厌暗物质那种无形无相不可触碰的调调,这是宗教,不是科学,我相信的科学必须是基于实证的。于是我就找来一篇关于暗物质理论的文章,准备看看他们到底在扯些啥,然后,我就看到了那张星系旋转速度曲线图。   
啊,你能理解那种感觉吗?就好像你多年来有一个梦中的完美女神,你从来没有指望真的碰到这样完美的存在,但忽然某一天,她就这样降临在你的面前,连细节都没有一丝差异和瑕疵。这种巨大的幸福感和被命运眷顾的感觉,怎么说呢,庸俗地比喻吧,绝对不亚于你突然中了500万大奖。
这个独特的冲击给了我一种天启般的狂热,我当即准备把我的理论写出来,但你得知道,对于一个外行人而言,写一篇科学方面的论文是很难的,资料和数学上的障碍都十分巨大,但更大的障碍,是心理上的不自信。当狂热稍稍消退之后,我反复地问自己,事情真的有这么简单吗?那么多科学家在做这方面的研究,投入了海量的经费和高端的设备,他们总不可能都是傻子吧?
我当时对于科学家还是有一种迷信的,总觉得他们具有高人一等的智慧和操守,所以我的不自信越来越盛,渐渐浇灭了最初的狂热。特别是,我发现了Milgrom曾经在1983年提出过类似的理论,然后他却被科学界骂的体无完肤,我当时并没有详细研究那些批驳他的文章,毕竟那需要太多的时间和持续的学习,我只是简单接受了大部分人的结论。我既然已经没有了首创权,且该理论已经被科学界彻底批判,可能这个理论真的就是错的吧?不值得我再投入精力吧?所以,我可耻地半途而废了。
然而,后来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让我重拾了勇气,所以今天才有这篇文章的问世。   
首先,我在最近几年深刻认识到了学术界的无耻与龌龊。疫情事件及对很多医学历史事件的研究让我看到,搞医学的那帮人已经烂到家了;对气候问题的研究让我看到,搞环境学的那帮人已经烂到家了,我还为此写了一篇雄文《气候变暖的神话》;而更多不便言说也无需言说的事情使我意识到,搞政治学、经济学的那帮人已经烂到家了;某归国大佬及其徒子徒孙的言行使我意识到,至少在某个很大的范围,搞物理学的那帮人已经烂到家了。在这种情况下,难道那帮搞天体物理的人都是出淤泥而不染的白莲花吗?他们的专业知识、学术操守及由这两者衍生出来的学术权威真的值得我盲目崇拜吗?
其次,前不久,一位粉丝拿着一个民科创造的一套非常粗糙的大一统理论来让我过目,其实还是给了我不小的刺激。不管怎么说,我的理论还是要比该民科的理论完善很多吧?这样一位民间科学人士,拿着如此粗陋不堪的理论,也敢大张旗鼓地发表,居然也收获了很多信奉者,我还有什么理由妄自菲薄、敝帚自珍呢?写出来嘛,反正是可以证伪的科学理论,大不了让人耻笑一顿,不过就是人生的特殊经历而已,可要是万一我是对的呢?毕竟以我有限的智慧和资讯,尚未发现我的理论与现实物理世界有任何矛盾之处。更进一步说,暗物质理论本身就是一个无法证伪的理论,根本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科学理论,这样的东西都能大行其道,我的可证伪的理论有什么不好意思发表的呢?
最后,天文学的最新发现给了我莫大的勇气。就在今年1月,美丽睿智的Alexia Lopez女士再次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天文结构,而且这是两个结构组成的高度对称的复合结构,横跨几十亿光年的空间,就像一只天眼。我深知,传统宇宙理论对于解释大尺度宇宙结构异常无力,事实上他们在早年坚信并宣称宇宙是各向同性并且在大尺度上均匀的,暗能量的空间均匀膨胀理论更是天然反对任何大尺度结构。这个新发现让我感到非常振奋,尤其是,我的理论不但能解释星系在大尺度上的聚集,甚至还能解释它们为什么顽固拒绝团状结构这一势能最低的状态。我认为,幸运窗口或许已经开启,这位女士的名字甚至都和我的英文名(Alex)是同款,这是宇宙给我的机会呀!   
同时我也想对尊敬的Milgrom先生和所有勇敢支持或者默默赞许MOND理论(咳咳,一阶力理论是我取的名字,牛顿动力学修正理论才是学术界认可并努力打击的对象)的学者说:你们在沼泽和荆棘中挣扎了太久,你们受苦了,这是这个世界的腐朽与不公导致的,但这个世界不该永远如此。站起来吧,属于我们的时刻已经到来!我们或许势单力薄,暗黑神教的人力、经费、设备、声望是我们的万倍以上,但有什么可畏惧的呢?要知道——宇宙站在我们这边!

第三章  宇宙归宿——暗能量VS零阶力    
先说说,我为什么会提出一个型为F=LMm这种形式的力。
最主要的原因呢,是因为我很懒,如果要写一个关于力的方程,上述这个就是最简单的形式了,字母最少,一个数字都没有,十分省事,除了必须要有的系数和双方当事人的质量之外,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可供省略的东西了。如果世界是神创造的呢,我相信神也会采用最简单的方式,道理很简单,当你要管理茫茫多个对象的时候,你一定会采用最简单的规则,否则忙都忙死了。
以己度神是不对的,所以上面一段都是玩笑,全部掐掉。现在重来:
最主要的原因呢,是出于物理学第三原理的考虑,任何系统能够存在,都必须存在一对互相拮抗的力。一阶力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已经可以完美解释星系运行,所以这是不能放弃的;元力也是必不可少的,虽然元力在宇宙中没有多大的直接作用,但其衍生的永潮力却是解释宇宙大尺度结构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一阶力和元力都是吸引力,根据第三原理,它们的中间就必须有一个排斥力,否则宇宙将不能存在。这个排斥力完全可以是F=LMm/R^(1/n)或者F=LMmR^(1/n)的形式,n为大于1的实数,但这样太麻烦,而且不美,所以我就决定F=LMm了。啊,说到最后,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懒。
不过十分幸运的是,就是这样简单的零阶力,却已经足以解释两个十分重要的物理问题,一个是微观的,那就是泡利不相容原理,另一个是宏观的,那就是宇宙的拉丝现象。
先看泡利不相容原理。话说我是真的很喜欢泡利这个家伙,年少成名、怼天怼地,充分体现了一名理论物理学家应当具有的旺盛战斗力和蓬勃生命力,简直是我这种蹉跎老朽的梦想人生。基于同样的原因,我也喜欢费曼,虽然他们怼的对象性别往往不同。   
啊不好意思又扯远了,还是来看泡利不相容原理,学术地讲,“两个费米子不能处于相同的量子态”。听不懂吗?那我们进行大胆简化,“两个具备自旋的同类粒子,如果其他参数相同的话,那么其自旋一定相反”。其实我这个表述非常不严谨,但照顾大多数同学,先就这样了吧。简单说,就是两个靠近(耦合)的同类粒子,其自旋一定相反。搞理论物理的人一定会骂我,但我的确不晓得怎么通俗解释费米子与玻色子的区别,反正大家熟知的电子、质子、中子都是费米子,那就可以了。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为啥他们的自旋永远会相反?虽然自旋并不是真正的旋转,但反正我都简化到无节操了,而且我也不认为自己是在写学术论文,所以我们姑且就当它们是旋转了。现在我就把脸和节操都装进裤兜里,厚颜给大家端上来两个初始状态完全一致的费米子:


我们假设白色的部分不参与力的作用,或者说力的作用比较弱所以可以忽略,只有黑色的部分会互相排斥,每一个黑色像素对另一个黑色像素都有恒定的排斥力。好,学过中学物理的同学就可以开始脑补了,它们两个会怎么互动?
对,他们会因为排斥力而分开,还有呢?考虑考虑力矩的问题,对啦,它们会开始旋转!而且它们旋转的方向一定是相反的!以上图为例,左侧那个费米子会开始顺时针旋转,而右侧那个费米子一定会逆时针旋转,他们的旋转方向一定不可能相同,就算初期刚放到一起的一瞬间旋转方向相同,但相互作用也会迫使其中的一个迅速改变旋转方向。这,就是泡利不相容原理的极简版科普解释。   
人们最早发现这个现象是在原子光谱当中,很多同学应该还记得分光镜可以分出不同的光谱线来,但其实每一根光谱线又可以细分成两根距离很小的谱线,这就是两个同层但自旋不同的电子向下跃迁发出的谱线。它们两个总是不同,永远都不同,就好像有阴必有阳,有正必有反一样,我们在所有的光谱线中都可以、且必然发现这种谱线的分裂现象。
对泡利不相容原理的解释就是这样。但这种驱动力必然不会是万有引力或者电磁力,因为这两种力的传播速度不够,不足以解释随后的量子纠缠问题;驱动力也不可能是强相互作用或弱相互作用,除了传播速度不够之外,粒子间的空间尺度也太大,不足以引发这两种作用,并且也从来没有观测到因此而产生的核反应。所以,其驱动力就一定是一种比电磁力更长程且传播更快的力。一阶力虽然满足更长程且传播更快的条件,但它暗示着量子纠缠是有距离极限的,这不太符合我的审美,所以姑且就把这个任务安排给了零阶力。但我必须承认,这只是一个非常粗糙的假说而已,除了方便解释既有现象之外,并没有坚实的证据,被推翻了也不奇怪。
对于这种非常粗暴的类比而言,未尽事宜肯定还有很多,如果有搞物理的人因此指责我是一个神棍,我不会进行任何反驳,我不是在写学术论文,我的本意也就是进行一种启发而已。现在我们来看一个不是那么神棍的问题——宇宙为什么会拉丝?
这个现象的学名叫做宇宙的“大尺度纤维状结构”,先直接上两张来自于维基百科的表吧。   
宇宙从来都不是均匀的,而是具有大量的空洞,在这些空洞的边缘,大量星系和星系团组成了纤维状的结构,这已经是宇宙观测的基本结论,尽管暗黑教徒很不愿意提及这一现象。当纤维过于粗壮密集的时候,它们会形成类似于一块长条平板的形状,这些形状被称为“长城”,宇宙中已经发现多个长城,自豪吗?细的纤维就像是丝线,而长城就像是这些丝线织成的布,值得注意的是,在10亿光年以上的尺度上,有线也有布,但是,没有团块!没有团块!没有团块!   
这张图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丝肯定没有这么明显了,但大概是这个意思。   
这张图就比较写实一点,仍然可以看见明显的纤维状结构。
宇宙为什么会拉丝?如果让我们的天体物理学家来分析,可能又需要动用复杂的高等数学来计算、运用昂贵的超级计算机来模拟,但我想,完全没有必要搞得那么复杂,因为每一个成年人对此都有经验。某种液体,当它没有受到外界拉力的时候,由于内聚力,它就会静静地缩成一团,当且仅当一个外来物体沾上它并且往远处移动的时候,才会产生丝,所谓拉丝拉丝,没有拉就没有丝!
根据物理学第三原理,丝,作为一种结构,能够稳定存在,预示着必然存在两种相反的力:
一种是内聚力、吸引力,以避免丝的断裂,这在宇宙尺度就是一阶力。二阶的传统万有引力完全不可能承担这个任务,因为它的力程太短了,根本不可能是星系间的有效粘合剂。无论怎样威武雄壮的泰迪,它的极限也就是驾驭一只金毛,而绝对不可能驾驭一头大象,因为——它太短了。严肃地注:上文的它是指万有引力,其随距离衰减太快,所以有效力程远远短于一阶力。   
另一种就是拉力,或者说排斥力,还需要论述么,都成丝了,肯定有力在拉啊,如果不是神之舌头或鬼之手指,那剩下唯一的解释就是,星系间存在着一种普遍性的排斥力。这,就是我提出来的零阶力。
拉丝现象,不仅仅存在于宇宙宏观尺度上,其实也存在与星系内部尺度上。我们银河系的悬臂,也可以视作一种拉丝,银河为什么不作为一个大体均匀的圆盘而旋转呢,为什么非得分成几条悬臂呢?很有可能,银河系的内部还是存在着某种微弱的互相排斥之力,就像人为什么拉帮结派,还不是一些人看不顺眼(排斥)另一些人。甚至大星系的星系核,往往也不是圆形,而是一根棍子的形状,这被称之为棒旋星系,我们的银河系也是一个棒旋星系。
你看,银河系中间的圆形的洞里就有一根炙热的棒,而且还在不停地转动。
我不敢说,星系核的棒也是零阶力作用的结果,因为这个尺度实在是太小了,一般而言零阶力还十分微弱。在我看来,这种形状更多的因为永潮力造成的,而零阶力就算发挥了作用,也是非常次要的作用,而永潮力的内容将放在下一章来讲。同时,银河悬臂这种丝状结构也和宇宙大尺度的丝状结构有所不同,在这种尺度下,泰迪从非洲大草原回到了熟悉的狗场,万有引力已经足以胜任维持丝状结构的内聚力、吸引力的角色。   
零阶力的存在,几乎是不言自明的,其提出毫不奇怪,不需要任何天才或创意,奇怪的反而是这么长时间以来居然没有任何学者提出,我只能说,他们可能都瞎了吧。即便是在宇宙大尺度结构被发现之前,零阶力就应该被提出了,拉丝什么的都只是小情调,关键在于,零阶力可以解释宇宙加速膨胀的观测事实啊!用一个普遍存在的排斥力来解释宇宙的加速膨胀,难道不是最简洁自然的吗?这是连小学生都能想明白的道理啊!
可惜的是,暗黑神教已经率先给出了他们的解释,那就是无所不在的暗能量导致宇宙均匀膨胀,他们的解释被捧上了神坛,所以后续任何解释都被压制了下来,无论后续解释有多么合理。在这里我想先讲一个真实的段子:多年前,我们经常可以在宇宙学文章中看到一句话,“目前对宇宙的观测发现宇宙是各向同性的,这符合暗物质宇宙论的预测”;但现在,我们也经常可以在宇宙学文章中看到另一句高度相似的话,“目前对宇宙的观测发现宇宙是各向异性的,这符合暗物质宇宙论的预测”。我想说,你们还能更不要脸一点么?
让我们来仔细审视一下暗黑神教的暗能量理论。据说,暗能量无处不在、均匀分布,能够导致空间的均匀膨胀,所以,我们观测到远方的宇宙膨胀速度超过光速也毫不奇怪。这种现象并没有违反相对论,因为相对论限制的是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速度,而空间本身膨胀了,膨胀出任何速度都可以。这个解释很能唬人吧,是不是给你一种不明觉厉的感觉,搞不懂广义相对论的人都不好意思说个不字。
根据空间膨胀的概念,空间是相当均匀的,大尺度结构是很难存在的,事实上他们之前发展出了一个名为浩瀚界限的理论,计算了通过万有引力能够形成的最大空间结构尺度。其结论是,因为万有引力随距离快速衰减的特性,所以在最有利的情况下,万有引力能够造成的空间结构也不可能超过4亿光年。随着大尺度空间结构的不断发现,他们拼命修改理论参数到荒唐的程度,以寻求更有利的条件,现在暗黑神教的少数人能够以最勉强的理论来解释的大尺度结构上限是12亿光年。   
然而现实就是如此打脸,宇宙可不管暗黑神教在地球上有多威风八面,它仍然自顾自地产生着越来越大的结构,几十亿光年的结构比比皆是,目前探明的最大结构已经达到了100亿光年,比暗黑神教最高预测还高了一个数量级。目前暗黑神教已经放弃了从科学层面解释大尺度结构的努力,就好像泰迪遗憾地放弃了最美丽的大象一样,他们开始采取最纯粹的神学解释。
一种解释是,大量的暗物质提前埋伏在了这些大尺度结构的地方,所以吸引了并塑造了普通物质形成这种大尺度结构。这是他们的一贯套路,因为他们相信普通物质是追随暗物质所以才能聚团成型形成星系的,暗物质在星系行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好,我姑且相信你们的解释,那么请问,那么多暗物质是怎么跑到这些大尺度结构的区域去的,暗物质不是也遵循万有引力定律吗?如果万有引力不足以造成普通物质如此大规模的聚集,为什么就能造成暗物质如此大规模的聚集呢?我想,最后他们只能求助暗黑之神,反正神就是想让暗物质大量聚集在那里,不问你信不信,就问你服不服。
另一种解释是,这些大尺度结构以前并没有这么大,在宇宙膨胀初期,其实他们的结构还相当小,只是由于暗能量导致的均匀膨胀,他们的体积才膨胀到现在这么大。这就意味着,暗黑之神就像一个勤奋的雕刻匠一样,早在宇宙还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排布好了这些超大质量的结构,他们今天所展现出来的尺度,只不过是宇宙膨胀的自然后果而已。一个潜在的推论是,这些大结构尺度内部已经失去了有效的引力,它们只是作为一种遗迹不断扩大范围并凑巧被我们看见了而已。换一个角度说,他们认为这些结构是在盘古开天地之初就前定的,并不是在这么大的尺度上演化而来的,只不过随着空间膨胀看起来更大了而已。至于为什么前定成这种形状,你去问神吧,当然他们不会直接这么说,他们会说,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所以我把他们叫做暗黑神教,真的一点也没有冤枉他们,他们甚至假定如此宏观的结构是前定的,而且这些结构已经死了(内部没有有效作用力维持),只是随着暗能量导致的空间膨胀自然而然地变得尺度更大而已。前定论,无论是第一种解释的暗物质前定聚集,还是第二种解释的小尺度结构前定,都已经是标准的神学方法了。然而,你还是不能直接说他们是错的,因为宗教命题的本质就是不可证伪的,可以预想前定论仍然会有信徒,但随着我的竞争理论体现出蓬勃的生命力,我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清晰认识到他们的荒谬性和宗教本质。
再次强调,在暗黑神教的宇宙观里,当今宇宙的一切大尺度可视结构全部是在宇宙初期形成的,是提前预定的,然后这些结构就“死”了,并被膨胀的空间撑得越来越大。他们认为,宇宙就是一只巨大的正在膨胀的僵尸,没有任何有效的力学互动!一切结构都是假象,不存在有意义的结构,那些物质只是刚刚好在那里而已!我不知道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但对我而言,我绝对不会接受这种僵尸世界观,我认为宇宙仍然充满活力,而不是一具呈现腐败巨人观的尸体。
使用数学、计算机、高深理论和高科技设备的不一定是科学,要知道两千年来,教会和经院哲学就是欧洲的科技巅峰,是知识和真理的化身,他们非常雄辩,论述条分缕析,其中的高手玩逻辑的能力连我都要高山仰止,然而他们仍然是宗教,不是科学。今天,教会只不过改头换面,穿上了科学的外衣而已,而科学精神本身,已经沦丧殆尽,从MOND理论及其他一些医学、环保方面的少数派理论的遭遇来看,从零阶力这样最显而易见的推论被无视来看,我们与布鲁诺时期根本没有区别,只不过火刑柱换成了口水海,绝罚令(驱逐出教)换成了驱逐出学术圈而已。   
我从小的志向就是当一名科学家,在初中的时候我就自行发明了初步的微积分(当然不是微积分理论,那时候理论修养不够,而是一些简单的算法,比如算各种形状的转动物体的动能,算抛物线围成的面积、椭球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等等),在高三的时候参加物理竞赛,我初赛是四川省最高分,然而被一帮烂人黑掉了没能进入奥赛省队,后来虽然仍然通过高考(理科综合全省第二,289分,第一名是291,我化学不太好)进了清华,但本科期间却遭遇了很黑暗的迫害,最终与学术圈越行越远。我一度因为这些遭遇感到痛苦和遗憾,但今天,我却为我经受的迫害感到幸运,如果我仍在学术圈内,我能提出这样的理论吗?大概率不能。提出新的理论需要的是1分的天才,加上99分的勇气,当你所反对的那群人垄断着所有的学术资源和话语权的时候,提出异议就等于自绝于天下,不仅完全断送自己的学术生涯,而且丧失基本的谋生手段。
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聪明绝顶的天才,我在清华期间遇见过一些明显比我聪明的人,虽然比例不高,但总还是有那么几个。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勇士,以最坦诚的态度面对真相并说出真相的勇士,当我发现这个世界已经烂掉之后,我的使命就是要与这个腐朽的世界为敌,不管敌人来自学术界还是别的任何界。最后,我要对那些无耻迫害过我的学术圈人士真诚地说一声,谢谢你们!绝对真诚,因为,被你们排挤出学术圈,是我此生最大的幸运。
第四章  稳定系统与大尺度结构——元力与永潮力
我不像那些神棍,总是一上来就开始灌输结论,我更喜欢展示真实的研究和推理过程,所以我的入手点仍然是:我为什么会提出形如F=OMmR的元力。
上面已经讲过了,我在初中毕业的时候,发现了两个特别漂亮的力学理论,一个是一阶力,另一个就是元力。我想,既然命运将这对双生子一起赐予了我,就没有必要偏爱一个而抛弃另一个,一阶力已经在解释星系旋转速度的问题上展示了威力,元力也总该有点啥用吧?既然它的力程明显更长,长得冠绝宇宙,如此优秀,不如就安排它来统治宇宙好了……    
天呐,我在说什么呢?快点掐掉掐掉,我们反对一切形式的唯心主义,和——前定论,从头再来,1、2、Action!
元力的提出,源于一个朴素但坚定的哲学信念,那就是:一切现象皆有成因,一切成因皆可解释。但是,我们在宇宙大尺度结构上发现了一个无法解释的现象,那就是宇宙长城——一种面积极大但厚度却很薄的星系聚集结构。上一章已经讲到,零阶力作为一种排斥力,可以很好地解释宇宙的拉丝现象,也可以定性解释一切呈椭圆状和棍状的天文结构,但是它并不能解释长城这种片状结构的存在。因为排斥力只是指向两端,并不能对中间的主体部分施加挤压,而引力的存在,无论是二阶万有引力还是一阶力,都必然使结构的中段剖面倾向于圆形,而非薄片。
啊,我发现装作严肃地说话真的很累,不知道那些所谓的科学家是怎么坚持下来的,科学这么活泼有趣性感热辣的事情,却非得要用念悼词的口吻去讲述,真是太折磨人啦!算了,回归本我吧,我们继续。
用过擀面杖的人都知道,要把面团变成面皮,最好的办法就是使劲压它、碾它、擀它,所以,本人十分合理地推断,宇宙中也有这样一只擀面杖。但问题是,在已知的范畴内,并没有任何一种力足以胜任这根擀面杖,包括传统理论的四种力和我提出的一阶力、零阶力,统统都不行。鉴于这种挤压力并不是来自四面八方的,而是局限在一个维度内,我忽然想到了自然界中一种常见的一维力,那就是潮汐力。
但这也有问题,常见的潮汐力,比如月球对地球施加的潮汐力,都是径向拉伸力而非挤压力,而且潮汐力对力源距离是非常敏感的,随着距离增加而衰减得非常快,所以太阳对地球的潮汐力是远小于月球对地球的潮汐力的。如果我安排一种类似于同种电荷相斥的二阶力,力的正负号直接颠倒,倒是足以产生挤压型潮汐力,但这显得太刻意了,而且仍然不能解决力随距离快速衰减的问题。如果安排一阶斥力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力程长那么一点点,在银河系内威风一下还可以,在宇宙长城的尺度上明显是不够的。更要命的是,不管安排什么样的斥力,都必然会打破现有的力学平衡。所以,这里就面临了一个三元矛盾:第一,要有挤压性的潮汐力;第二,该潮汐力不能随距离衰减(至少不能衰减太快);第三,该潮汐力的源头不会破坏现有的解释结构。   
困惑之中,我就拿起笔来顺便推一下地月潮汐力的公式,从天启事件你们也能看出,我这人有个毛病,就是不老实,推公式也不规矩,而是喜欢把公式改来改去后再胡乱推。所以呢,我就推出了一张不同形式的力产生的潮汐力的表来:

看到我的新宠零阶力居然没有潮汐力的时候,我还小小地失落了一下,但惊喜马上就来了,就是最中间那一列!ΔrOMm!完美呀!这是一个典型的挤压型潮汐力,这种力不随距离衰减,呃等等,好像也不是那么完美,这个力的源头,也就是元力,在形式上看起来有点猛啊,你老哥随距离而线性增加,宇宙那么大,你岂不是要上天了?而且你这个引力太膨胀的话,盖过了零阶斥力的风头怎么办?我们这个宇宙还要不要膨胀了?如果因为你的膨胀导致了宇宙不能膨胀,那我还不如现在就把你枪毙掉,省得你成为我的笑柄。
我严肃地思考了半分钟,想到了回避矛盾的办法:按照各路神教的基操,如果模拟结果不理想,那一定不是理论有问题,而是参数太保守,勇敢地调整参数,一次不行就多调几次,你终将得到你想要的结果。假设宇宙直径为D,我只要丧心病狂像暗黑神教打压MOND理论那样打压常数O,保证OD<L,宇宙不是就能继续膨胀了吗?当然,这样的话,这个相应的潮汐力也就很微小了,小到不可能产生任何效果,但是,再想想,真的是这样吗?
当然不是啦,这个潮汐力中的常数O虽然变得接近于无穷小了,但架不住人家M大呀,这种潮汐力是不随距离衰减的,也就是说,这个潮汐力是可以无限合成叠加的,也就是说,处于作用平面两侧的所有宇宙物质,无论多远,全部可以对其施加潮汐力。当然,因为物质分布的角度问题,很多力会互相抵消掉,但是——还是画个图来说吧。
假设蓝色是我们的宇宙,白色是我们准备擀的面团,也就是将来的宇宙长城,那么,红色球体内的物质对白色区域产生的潮汐力将互相抵消,剩下的所有蓝色区域的物质将共同对白色区域产生潮汐力。姑且假设物质密度分布比较均匀,做一个带向量的三重积分,可以精确算出白色面团受到的潮汐力的大小。不管怎么说,相当庞大的质量会共同出面施加潮汐力,如果面团靠近宇宙边缘,更是相当于整个宇宙一起用力。一种潮汐力,虽然本身极其微小,但如果动辄乘以半个宇宙的质量的话,我想还是足以把星系团碾成星系皮儿的。
这,就是永潮力,一种永远存在且不随距离衰减的宇宙潮汐力。对于任何具体的力源来说,永潮力小到微不可察,哪怕是传说中的巨引源,也不足以压扁任何结构。但是永潮力是可以无限叠加的,每个遥远的星系对着你轻轻吹一口风,最后也会形成一场飓风。很显然,越是处于宇宙边缘的结构,受到的永潮力越大,而完全避免永潮力的唯一办法就是居于宇宙正中心。   
宇宙长城就是永潮力最直接的产物,而一切星系都有扁平化的趋势,接近正球形的星系几乎不存在,也是永潮力存在的旁证。万有引力导致的潮汐力很难塑造星系的形状,特别是那些孤单的星系的形状,还是那个原因,力程太短,随距离衰减太快。
为了使我的学说完美满足可证伪性,我在此提出三个相关的预言:
预言一:所有宇宙长城的平面,近似于互相平行。
严格来讲,宇宙长城的平面法线应该总是指向宇宙中心,所以在跨过四分之一个宇宙周长后,长城平面就会垂直。但是显然,我们现在可以详细观测的尺度还没有那么大,所以在目前已经发现的长城中,基本上都会呈平行关系。视角远端的长城必然会略有倾斜,但远远到不了垂直的程度,所以长城的平面指向理应会有高度一致性。而这个方向,就是宇宙的质量中心。
顺便一说,我从来不认可宇宙无边无界这种玄学理论,但这个问题后面的章节再讲。
一个附带的推论是,在垂直于宇宙长城平面的方向上,不可能存在径向长度过大的结构体,因为这样的结构一定会被永潮力压缩(一般大)或撕裂(非常大)。何谓“长度过大”,这本身有赖于计算,但让我随便猜一个数字的话,我猜1亿光年,这与现在发现的大尺度结构动辄几十亿光年相比绝对是不值一提的。更重要的是,不管它有多高(纵向),它在横向(与现有长城平面平行的方向)上一定会显著更大。
更大胆的推论是,宇宙有可能是分层的,大量星系围绕宇宙中心形成一层层的由丝、片构成的网,越往宇宙边缘,这种层网就越清晰,越往宇宙中心,这种层网就趋于模糊,在层与层之间,只存在明显比整体空间密度偏低的少量星系。   
预言二:所有星系的主平面,显著不遵循各向同性,而是在统计上指向一个或两个方位,不可能更多了。
星系的平面就不像长城那么显著了。一方面,星系比长城小得多,所以受到的永潮力也会小得多;另一方面,星系盘的方向会受到初始状态和周边星系的影响,所以呈现一种表面上的随机性。但我相信,进行大量统计的话,仍然会发现星系盘有显著的倾向指向宇宙中心。
对于椭圆星系等没有明显星盘的星系,应当也可以找出其面积最大的横截面,那就把这个面暂时当作星盘来考虑。因为我们要考察的永潮力的压缩效果,星盘只是一个显性化的指标,但没有星盘的星系,用其被压缩到最大的那个截面照样也可以。
对于那些比较近的可以仔细观察的星系,我们甚至可以统计其每一颗恒星的轨道面朝向,特别是那些高轨恒星,这样的统计将比单纯看星盘具有更大的意义,只是工作量可能有点大。
宇宙长城的存在令我强烈相信,星盘朝向在统计上一定是显著不均匀的。它们很可能呈单峰分布,那样的话,就预示着我们的宇宙尚未正式开始分裂;但他们也可能呈双峰分布,那样的话,就强烈预示着我们的宇宙已经在分裂的过程中;它们几乎不可能呈三峰或更多的峰分布,因为分裂为多个大质量团块不符合基本的力学原理。
如果发现宇宙正在分裂,你千万不要吃惊,因为在宇宙中,光是一种跑得很慢的东西,而永潮力作为一种超级长程力的产物,其传播速度是接近于瞬时的。也就是说,当下宇宙的实际情况,与我们通过望远镜看到的宇宙图景,大概率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果我们通过几十亿上百亿年前产生的光线都可以发现宇宙在加速膨胀,那么在如此长的时间之后,宇宙正在分裂过程中,就是一个完全正常无需惊诧的事件。宇宙终将分裂,是我的一个重要的预言,所以我也很期待,在星盘朝向上可以看到一个显著的双峰分布,这两个峰的指向基本可以认定为当下两个宇宙的质量中心。但不管是单峰还是双峰,都将可以证明永潮力的存在,除此之外,宇宙中再也没有任何一种已知力量足以使星系的朝向显示出统一性规律。当然,即便证实了星盘朝向的分布尖峰,暗黑教徒仍然可以说这些星系的朝向都是前定的,是在宇宙还很小的时候就被暗物质之手安排成这样的,宗教理论嘛,总是颠扑不破的,读者们请自行分辨即可。   
预言三:
即便是考虑单个恒星的星盘,也就是其行星的主要轨道面,我们也必然发现,这些行星盘的分布具有某种规律性,即具备显著的各向异性。但由于干扰因素太多,我希望但不确定它们能体现出明显的统计尖峰。
让我们以熟知的太阳系为例,事实上,以传统天文学标准看来,太阳系的行星轨道分布是相当诡异的。
还是这张小行星轨道图(注意,最右绿色椭圆,也就是标注Planet nine那个轨道是不存在的,是一种错误推断的产物,请自行脑补擦除),随着发现的小行星越来越多,天文学家简直愁白了头——这不自然,太不自然了,轨道怎么可以这样分布呢,简直违背基本力学规律和统计原理嘛。有好事的天文学家跑了个模拟,认为这种轨道分布自然形成的概率仅为0.007%,这几乎就等于不可能。   
事出反常必有妖,只是看是人妖还是狐妖,而大部分天文学家还是活在人间,所以他们认为应该是有一只普普通通规规矩矩的人妖——那就是一个还没被发现的大质量行星在作怪。于是他们找啊找啊找啊找,连这颗新行星的轨道和质量都算出来好多遍了,可就是千呼万唤不出来,以至一些人发了癔症,开始幻想这颗必然存在、必定存在、必须存在、如果不存在宇宙秩序就会崩塌的小行星是一个微型黑洞。你别说,还有越来越多的人支持微型黑洞的说法,这也正常,大家盯着望远镜有目的、有方位地寻找一个理应体积很大的东西,结果更远更小的小行星都找到一大堆了,这个理论上应该是地球10倍质量的大行星却找不到,那不是黑洞还能是啥?
我敢和你赌十块钱,他们永远也找不到这个“应该存在”的大行星,因为这颗假想行星提供的额外引力,其实是来自于银河系的一阶力的潮汐力以及来自于整个宇宙的永潮力。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或者不承认一阶力,更是完全不知道永潮力,所以就只好继续死循环了——找得越用力,就能找到更多的左侧的小行星,于是对右侧的大行星的需求就更加炽烈,于是只好更用力地找。
我有上图中所有小行星轨道参数的详细数据,本来开始想做成一个预言的,没想到问题过于典型,一不小心预言直接就被验证了,能够这么轻易地验证我几天前的预言,还得感谢那些模拟第九大行星的好心人。
我几天前的预言是:由于太阳系的加速度是由二阶力和一阶力的合力形成,在去除向心力的影响后,作为长程力的一阶力会给远离银心方向的行星一个指向银心方向的附加潮汐力,这个拉力将在行星轨道特别是高轨小行星轨道上显示出来。如果非得模拟一个大型行星来达成等效效果的话,那么模拟行星轨道的长轴一定会直指银河系中心。   
没想到,真有人那么贴心,直接就把轨道模拟出来了,而且是一个认可度很高的优质模拟结果,于是我也不再需要那么多小行星的轨道数据了,直接用最接近银河方向的一颗的数据做参照系就行了,那就是这群小行星中质量最大的sedna。
银河系中心的坐标为:赤经17h45m40s(270.2°),赤纬-29°00' 28"
Sedna远日点坐标为:赤经275.6°,赤纬11.9307°
Sedna的轨道是左侧下方那个白色椭圆,可以看到,它和那个虚拟的第九大行星的绿色轨道几乎是对称的。但仔细看或者拿个工具量一下的话,你会发现绿色轨道右侧略略偏下了一点,角度大概也就是5°左右,而经度是顺时针减小的。275.6°-270.2°=5.4°,这意味着,虚拟的第九大行星的长轴近地点几乎直直地指向银河中心!也意味着,这一群小行星的轨道重心几乎直直地指向银河中心!
这是一种极其罕见的巧合,巧合到不可能真的是巧合,我不知道天文学家们为什么如此麻木不仁,居然没有注意到模拟轨道直指银河系中心这一神奇现象。或许在他们的认知中,银心距太阳的距离如此遥远,几乎不可能产生如此显著的潮汐力,所以就默认忽略了吧,让我想起了马哲中的“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世界观”。在经典力学的架构中,万有引力随距离的二次方反比衰减,而万有引力的潮汐力随距离的三次方反比衰减,银河核心如此遥远,的确不可能产生比周边恒星(比邻星、阿尔法半人马双星等)更显著的潮汐力了,就如对地球而言,太阳不可能产生比月球更显著的潮汐力一样。

上图列举了离太阳系最近的5颗恒星的数据,结合距离与质量,在经典理论下,显然对太阳系潮汐力影响最大的应该是阿尔法半人马双星。但它们的赤经为14h39m41s左右,换算后是219.9°,与上述轨道重心有超过50°的夹角,显然,太阳系小行星的诡异分布与它们无关。
但它们就是这样确凿无疑地指向了银河中心,这是容不得丝毫作假的基本观测和计算结果,所以真相只有一个——它们受到了银河系核心区的一阶力衍生的潮汐力的影响。我认为反对这一说法的人将无法提出任何一个替代解释,即便是引入暗物质也无法解释,因为所谓暗物质也是遵循万有引力定理的,其潮汐力也是显著弱于一阶力的潮汐力的。如果他们恰恰好安排了那么多暗物质来冒充银河对太阳的一阶引力,这些暗物质也无法对太阳系中的行星产生足够的潮汐力。他们唯一的胜机就是假设一个并不存在的10倍地球质量的行星并找到它,但我预言,这颗行星就像暗物质一样,根本就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他们10年、100年、1000年直至永远,都不可能找到这颗行星。
但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而且我上面的说法故意犯了一个错误,这些小行星的轨道重心并不是真的精确指向银河核心,只是精确指向银河中轴。换言之,他们在经度上精确指向银河中心,但是在纬度上却发生了严重的背离。上述所有小行星的远地点全部分布于北天球,也就是说赤纬为正,最大的达到了赤纬+30°,而银河中心的赤纬是-29°,这种背离是十分显著的。
这个现象一度使我产生困惑,但当我发明了永潮力理论之后,困惑就迎刃而解了——永潮力在掀动太阳系的行星盘,正如永潮力决定了宇宙长城的造型和极大影响了星系恒星盘的方向一样。作为一种压缩力,除非方向正好与银心、太阳成一线,永潮力并不能消灭银心造成的一阶潮汐力的拉伸痕迹,但是永潮力却可以掀桌子,让星盘尽量垂直于它的来向。作为高轨小行星,它们受到的永潮力加速度会比内围的水金地火木土等等大行星更大,所以合理推断,地球等行星的轨道平面将来会往上述小行星群靠拢,而不是小行星的轨道平面向大行星轨道回归。   
支持这个想法的并不只有太阳系一个孤例,而是很多恒星都发生了这样的现象,尤其是那些年纪很大的恒星。你知道么,太阳系的黄道面与银河系的银道面并不是大致平行的关系,两个面有着接近60°的夹角!这是极不自然的情况,看我们的太阳系内就知道,所有行星的主要卫星盘几乎都与黄道面平行(这也是月食得以发生的先决条件),最大的夹角也不过二十多度,传统的潮汐力在不断拉扯,虽然微弱,但却罕有竞争者,使得卫星总是倾向于与主星盘平行的轨道。但在银河系内,这种和谐景象却被打破了,黄道面和赤道面的夹角居然高达60°,也就是说,太阳系不像一个躺在大圆盘上的小冰壶,而是像一个在大圆盘上骑行的独轮车。更可怕的是(当然是对暗黑教徒而言),太阳并不孤单,太阳系内很多恒星尤其是靠近核区的老年恒星都将自己的行星盘立了起来。请注意,这不是一个预言,这是已经观测到但却无法解释的事实,也就是说,银河盘面上有很多“独轮车”在骑行。
我虽然不能找到更详细的数据,但是我有足够强的理由怀疑这些独轮车的车轴指向具有显著的规律性,而且必然各向不同性。因为各向同性的唯一可能是它们的轴指向银河轴心,但是它们是核心区恒星,这意味着它们的轨道半径和运行周期较短,远远短于太阳,而星盘转动的转动惯量是巨大的,我相信绕银河一周的时间绝对不足以让它们的转动惯量旋转一周,只有漫长时间的积累才能稍稍掀动一点点星盘。恒星年龄的规律也昭示了作用时间的长度,越是年老的恒星,其星盘竖立的程度就越大,而年轻的恒星星盘就比较平顺,这很正常,给永潮力多一点点时间,它将迫使一切有形的面朝向它。   
既然永潮力已经在宇宙中展开了大规模的掀桌子运动,我当然也要相应宇宙的召唤,来掀一掀暗黑神教的桌子。请问,你们敢就包括宇宙长城、星系的恒星盘、恒星的行星盘的朝向分布问题来一场对赌吗?我赌它们绝对各向异性,而且越是庞大和古老的存在,这种各向异性就会越显著,朝向的指向性就会越趋于一致,你们,敢上这个赌桌吗?还是准备先躲起来,然后再继续用荒谬的前定论解释一切?
关于各向同性,我实在有太多的话要吐槽。
首先,我在年轻的时候听各向同性听到我整个人都不好了,感觉整个世界都混沌掉了,这系统熵已经这么大了,看来这个破宇宙很快就难逃热寂了。感觉人生失去了目标,连人类都不值得我拯救了,但我却没有什么办法,我手里又没有哈勃望远镜,只好你们说啥就是啥喽。直到天文学揭示了越来越多的各向异性的证据,我才被重新激活过来,对嘛,这才是我心中宇宙应该有的样子嘛,熵增程度尚不致命,充满了活力和可能性。
其次,各向同性其实就是古老的地心说的现代化翻版,换汤不换药,怎样达成完美的各向同性啊,显然就是你居于宇宙正中心啊!这是多么狂妄无知本位主义的人才能提出的学说!你以为中间就好啊,中间是势能最小、活力最低的致命陷阱好不好?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听说过吗?讲点现实的,从月球上发火箭比从地球上容易多少你知道么?
再次,他们还拉着广义相对论的虎皮,为各向同性找了个无比高大上以至于一般人都不敢反驳的理由,那就是宇宙无边无界,我们的宇宙空间曲率过高,所以是高维空间中的一个球(当然也有说马鞍的)。真是欺负大众读书少啊,你们对广义相对论的使用可真是狂放大胆啊,爱因斯坦啥时候说过宇宙无边无界?望神教高人有以教我。
最后,很简单,我喜欢异性,不喜欢同性。嗯,我的意思是,从热力学第二定律来讲,有差异性才能创造未来嘛,趋同性太高这个系统就玩蛋鸟。   
与各路神教不同,我是非常坦诚的,所以从来不会装作已经解决了一切问题,上面那个关于小行星分布的问题,其实还有未尽事宜,那就是外侧的行星确实过少了,看起来不对称、不平衡。我猜测(意味着不对正确性负责),或许宇宙永潮力、银河系一阶潮汐力、周边恒星二阶潮汐力的共同作用,会使得奥尔特云发生某种密度上的单极化分布,再加上内侧更高的射线强度和遭遇星际物质的概率,或许会使得行星初步凝结的概率发生显著偏差。这个问题的最终解决,可能得靠观测临近恒星的高轨小行星了,这很难,非常难,但也是人类走向星辰大海所必须的一步。
本章末尾,我们来看看Alexia Lopez发现的宇宙奇观——大环。
查了一下,确认是本尊,不是同名明星    
蓝色就是今年1月新发现的大环,直径13亿光年,红色是她之前发现的一个大尺度结构,我记得好像是说长30多亿光年来着。这两个结构并不只是像北斗七星那样看起来在一起,它们就是真的在一起,因为它们距地球的距离基本相同,都是79亿光年,貌似是这个数字,懒得查了,记错勿怪,反正距离相同就行了。图中的每一个蓝点和红点,不是恒星,也不是星系,甚至不是星系团,而是超星系团,什么概念呢,银河所在的超星系团的质量大概是3*10^12个太阳,这是可见质量,不包括鬼扯的暗物质质量。
在我看来,红色部分明显是因蓝色部分的作用力(零阶力,斥力)而弯曲,但在暗黑神教看来,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力学关系,甚至红色部分内部都没有力学关系,你觉得呢?这种大尺度圆环形结构据我所知是第一次被发现,这种大尺度复合结构我能肯定是第一次被发现,它们处于一个相等的距离,强烈暗示着,它们所在的平面与当地的永潮力垂直。通俗讲,透过这个结构体,我们看到的方向就是宇宙中心,我甚至不确定Lopez小姐知不知道她发现了多么不得了的东西。
这个大环还有一个微妙之处,它的背后存在螺旋形的结构,你可以将其想象成一个螺旋开瓶器或者弹簧。这看起来与我之前的预言略有矛盾,因为我说,与宇宙长城垂直的方向不可能有大尺度结构,但其实没有矛盾。环中空洞的存在,本身就说明它不是由一团致密的物质直接压缩而来,极大概率,它是由一条断裂的宇宙丝盘旋垂落压缩而来。有那么一条粗壮的宇宙丝,摆不正自己的位置,错误地运行到宇宙的直径方向,由于永潮力的影响被绷断进而被压缩。丝的本性(较远距离的质点之间有斥力)让它不会被直接压成一团,而是盘旋下落,最终被压成了一个环形,可以预见,通过红移蓝移分析,会发现背后隐藏的螺旋部分正在向主体靠拢,而不是“因空间均匀膨胀而均匀远离”。我甚至愿意大胆猜测,左上方那四个超星系团重叠的部分,就是丝的线头和第二圈相交的地方。
一个有趣的问题是,为什么会有宇宙丝摆不正自己的位置,难道在它脱离正常平面之初,永潮力不会及时制止它的“出轨”行为吗?这个问题很好(不用怀疑,我就是在夸自己问得好),正常讲宇宙丝很难克服巨大阻力运行到宇宙径向,但有一个例外,如果该宇宙丝来自于接近宇宙中心的地方,那么在初期,它受到的永潮力会非常小,所以足以出现与径向重叠的情况。这个解释的自然推论是,大环离宇宙的质量中心已经不远,或许就是一条丝的长度,姑且算20亿光年吧,加上大环距离我们的距离,我们离宇宙中心大概有100亿光年。
这并非一个好消息,目前可见宇宙的直径大约为930亿光年,如果我们离中心只有100亿光年的话,还是处于相当靠近中心的地方,而靠近中心,真的不是一件好事……
这也解释了在观测精度不高的情况下,人类在一二十年前为什么会觉得宇宙各向同性,因为我们很不幸地真的就在宇宙中心——附近。
没有办法,我们不能决定我们的出生点位,随到垃圾点位就投降的玩家不是好玩家,虽然躺平GG是最轻松的选择,但获得参赛资格是如此不易,我认为还是应当珍惜。何况这个点位虽然处于包围之中及势阱深处,倒也不是一无是处,如果宇宙中的智慧生物特别稀少的话,这个点位反而可能具有扩张优势。所以,搞科学的人要开始努力了,对于看到这篇文章的天文界人士,如果你只是暂时被暗黑神教所蒙蔽,而不是坚定信徒或利益攸关,我强烈建议你下一个课题就开始考察宇宙长城、星系恒星盘和恒星行星盘的方向分布问题。试想一下,如果你可以证明宇宙中存在一种、两种、三种新的力,如果你可以找到宇宙的中心,如果你能证明宇宙已经分裂,那么一个诺贝尔奖还跑得了吗?这项工作是如此简单,而回报又是如此丰厚,哪怕是万分之一的概率,也是值得一试的,更何况我不会与你争夺荣誉。我对学术界的厌弃根深蒂固,我的性格、年龄、积淀、志向,都决定了我不会也不能再回到那潭浑水当中去。   
特此声明,本文不保留版权。
因为,真理和真相本身,已经足够使我满足。
第五章  告慰爱因斯坦——上帝真的不掷骰子
第六章  量子现象的微观机制——共振现象与人择原理
第七章  超级宇宙的图景——兼论反物质的去向
第八章  我的方法论
(未完待续)

欢迎加会员与作者进行深度交流:初级会员,200元,含阵亡老号文章合订本、初级会员群、1个提问机会;中级会员,800元,含老号文章合订本、私密猛文禁文合订本、中级会员群、3个提问机会和半小时电话咨询时间(真是吐血甩卖);高级会员……先加中级再说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宇宙的真相

摸象的盲人 盲人摸象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