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君的话
一支来自高校的志愿服务团队,三年时间帮助1215人掌握普通话基本用语,其中372人成功走出大山,找到工作,他们创立的“15天普通话速成培训法”更是受教育部委托在全国范围推广,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云南福贡达友村 志愿者与村民交谈
如今,对于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偏远山区的年轻人来说,走出大山已不是什么难题,难的是,怎样走进“外面的世界”。因为,这里的很多人并不掌握基本的普通话沟通能力,语言成了他们最大的障碍。
不过,三年前一支名为“启言筑梦”推普志愿服务团队的到来,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改变。
莫小黄是一个普通话“零基础”的苗族人,以务农为生,会点传统的泥瓦技术,村里谁家盖房子他就帮忙干点活,挣些零花钱。他听说镇上泥瓦工一个月能挣几千块,便尝试外出务工,但语言成了障碍,不得不继续留在村里务农。不久前,情况有了好转,他成功在镇上建筑施工队找了一份日薪200块的工作,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
曲比阿洛的丈夫几年前生病失去了劳动能力,为了养家糊口她只能外出务工,可城里的工作岗位多要求要掌握普通话,从没学过普通话的她犯了难。经过短期学习后,阿洛成功在县城里的一所饭店找到了工作,如今,她已成为了饭店的领班,为家里撑起了一片天。
吉曲沙玛,今年刚满二十岁。她刚开始打工生涯时,由于不会普通话无法跟别人交流,工作上总是落后于人,连买个东西都难如登天。这些困难和障碍,成了她下定决心要学会普通话的动力。现在,她不仅能用普通话和工友们打招呼,买东西时还能和售货员流畅交流。这个刚入厂时沉默的小姑娘,也变得热情开朗,爱说爱笑。
……
团队志愿者入户调研
“启言筑梦”推普公益服务团队是由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师生共同发起成立的,一直以来,语言与贫困间的内在关系都是该院师生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2018年,该院师生在“三区三州”地区走访调研时发现,仅“三州”地区的18-45岁青壮年中便有十余万人处于普通话“零基础”阶段,使得这些人在交通如此便利的今天,仍然被大山困住。
项目指导教师梁琳琳说,“他们本身有劳动能力,也有劳动意愿,但因为沟通障碍无法外出务工,无法融入当今社会,而这个群体又正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他们才是最迫切需要掌握普通话能力的人群。”
志愿者在街头调研
为何年轻人会成为乡村推普“困难户”?
梁琳琳解释道,青壮年群体多需外出务农务工,养家糊口,一来没有时间接受常规的推普教学,二来现有的推普教学内容过于丰富繁杂,对于这些普通话“零基础”者有一定难度,学不会便不想学,“况且,学习普通话本身也并不能马上为他们带来收入”。
为了精准服务这部分人群,帮助他们实现普通话从0到1的突破,乡村推普志愿服务团队应运而生。团队先后走访了“三区三州”19个贫困县143个深度贫困村,通过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为这些推普“困难户”量身打造了一套“15天速成”课程体系。
“想要让年轻人愿意学且学得会,关键便在于要简单易懂、省时省力、切实可用。”
志愿者为村民授课
“我们先假定有一个青年人,想要外出务工,他可能会经历哪些场景,需要哪些对话,把这些环节逐一拆解开,从中挑选出最核心高频的20个场景,每个场景搭配5个句型,组成最简实用普通话100句。”
比如买票、问路、自我介绍、银行汇款等场景用语,“每个场景学完立刻都能用上,他觉得有用好学,就有了学习动力”。
最简实用普通话100句节选
针对青壮年群体每日时间不固定的特点,团队为每位青年配备了15天一对一、全天候灵活教学服务,志愿者们跟着村民下地干活,边干活边授课。田间、工地、村委、夜校,包括村民家里都是志愿者们的教学点。一开始,团队还有顾虑,害怕大家觉得浪费时间,耽误工作,不支持,但实际上村民对这样的教学方式很欢迎也很热情。
15天教学之后,团队会从语音、词汇、语法、场景等几个角度对村民进行验收考试,用以判断村民是否具备了基本的外出沟通能力,实践下来,不仅教学成效良好,还有很多年轻人只需十二三天便可顺利“毕业”。
志愿者为村民单独辅导
学习一门语言并非易事,也不是短短15天可以“速成”的,但掌握了最基本的沟通能力,语言便不再是青年人走出去的障碍。通过在以后工作生活中与他人的日常交流,他们的普通话运用能力也会慢慢提高。
三年来,“启言筑梦”推普公益服务已成功帮助1215人掌握普通话基本用语,其中372人在东莞、成都等地找到工作,家庭月收入达到3千元以上。梁琳琳表示,学习普通话不仅让大家找到了工作,更让他们重拾起了心底的自信心。
“语言的障碍让这些年轻人无法与外界交流,内心自卑、封闭,对外界充满畏惧,因为对他们来说,出去处处都是难题。现在他们迈出这第一步,就如同打开了通往外面世界的一扇门,才真正找到了自我,带来了整个精神面貌的改变。”
志愿者改编“丢手绢”游戏,鼓励村民大胆说普通话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启言筑梦”志愿服务团队也开始由“推普助力脱贫攻坚”在向“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转变。
“以往我们关注的可能只是如何通过推广普通话,来让这些年轻人走出去,务工致富,现在我们需要做的更多,推普只是一个形式,他的内容可以是外出务工,也可以是移风易俗,传递文明理念,改变生活面貌等等,语言就是一座桥梁,它可以带人通往任何地方。”梁琳琳说。
他介绍,目前项目团队正在探索在以往的思路下,为乡村推普工作添加更丰富的内含。比如“普通话+生产技能”、“普通话+职业技能”、“普通话+文化宣传”等,“我们现在正在编写的一套教材就是电商直播基本用语和乡村旅游基本用语”。
同时,团队还在尝试帮助一些乡村挖掘整理有特色的语言文化资源,如传统诗词、民歌楹联,把优秀的乡村文化宣传推广出去,讲好乡村故事。
团队在四川昭觉县开展普通话教学
此前团队编写的最简实用普通话100句现在已经出版上市,包括藏语、彝语、维语、纳西语等多民族语言对照版,志愿者们正在着手准备将100句拓展到300句。
在今年,项目更是受教育部委托,组织培训了全国368所高校14248名大学生志愿者,将他们的理念带往全国各地的乡村推普工作中。
梁琳琳表示,实现“书同文、语同音、人同心”是项目团队成立的初衷,接下来,团队还会以科研带动志愿服务为基础,在乡村推普工作中持续探索实践下去。
此为本平台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
共青团新闻联播(ID:gqviewpoint)
记者|金卓
编辑|金卓 统筹 | 陈凤莉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出品
欢迎关注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