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怎么「证明」自己是个人类 | 短片回顾01
二零二零 · 科幻春梦
3月20日-4月6日
大家翘首以盼的科幻短片周已经起航!
3月27日、3月28日、3月29日
看完短片写影评,告诉我们你最喜欢的科幻梗!
我们每天选取三条最走心影评,送科幻小说。
微像文化,专注于中国科幻故事内容的
发现和产品化方案输出的故事运营商。
短片周礼品由「微像文化」友情赞助
专业用心科幻内容,回馈科幻月影迷
3.27-3.29
「国内外科幻短片精选周」
快来找阿尘带你进电影院
「科幻春梦」第二周回顾篇
「人工智能」系列短片
和观放映员Serena整理
看点回顾:
云端记录另一个我;
严导牌有机的赛博朋克;
人工智能对人的思维的延展。
3月27日
「人工智能」系列短片
《AI》
导演: 郭敬明
编剧: 郭敬明
类型: 短片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中文
上映日期: 2019-12-14
片长: 29分钟
剧情简介:
《AI》是关于一场人类与人工智能的爱情故事。
《ISABELLA》
导演: 魏齐鸿
编剧: 魏齐鸿 / John Rivol
主演: Edgar Eguia / Mandy Evans / Kelly Fairbrother
类型: 剧情 / 科幻 / 短片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片长:13分31秒
剧情简介:
一名AI专家被派来测试有问题的会自动唱歌的女仆机器人,最后,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
15 Minutes of Fame Film Festival最佳科幻片
New York Winter Film Awards最佳学生电影
New Era青年电影季最佳摄影
《Best Friend》
导演: 沈毅/Juliana de Lucca/David Feliu/Varun Nair/Nicholas Olivieri
类型: 短片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语言: 英文
上映日期: 2018-11-08
片长: 5分46秒
剧情简介:
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孤独的男人沉迷于一种名为「最好的朋友」的产品,该产品可以为他提供完美的虚拟朋友。
A.N.N.I.
导演: 严艺之
编剧: 严艺之
主演: 王悦伊 / 陈安
类型: 爱情 / 科幻 / 短片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9(中国大陆)
片长: 9分钟
剧情简介:
缺乏自信的少年借用最新科技,“A.N.N.I.”系统,去追求梦中情人。奈何,他对于A.N.N.I.的依赖,让他泥足深陷。改编自阿缺短篇故事“搭讪”。
影片曾入围迈阿密国际科幻电影节、蓝星球科幻电影节
观众讨论
精彩回顾
左右滑动看精彩回顾。里面有你的身影吗?
先和嘉宾打声招呼吧 :)
映后嘉宾
阿缺(科幻作家,深度科幻迷)
黄悦(电影节创始人,影展策展人)
沈毅(参展导演,职业动画人)
魏齐鸿(参展导演,广告创意总监)
严艺之(参展导演,好莱坞签约编剧导演)
以姓氏首字母排序
嘉宾云分析
导演分享
Q:超强反转?
魏齐鸿:门卫算比较初级的AI,片尾演职人员字幕,才是影片最后的反转:制作人员都是AI,其实我们所有人都没办法证明自己不是AI。当我写脚本时,有另一个版本,片子结尾处,黑人和助理看向镜头,也就是面向观众,再打叉打勾,但后来觉得太明显了,还是选择隐晦一些。因此最后我选择把它藏在后面,期待观众自己发现藏在16位进制码里面的小异常之后的兴奋感。
黄悦:《Isabella》的拿捏不错,比较有趣的地方是:第一次坐下来打勾时,其实另一个博士是在给女主打分,所以当女主打叉的时候,对于老板来说是打勾。
Q:有机的赛博朋克?
严艺之:我想抓到一些特别真实的瞬间,包括我们科幻的设定也是:我“发明”的词「所谓的有机的赛博朋克」,即基于真实世界的「幻想」,所以最重要的是真实那部分。我非常感动的一点,这两位演员之间有一些特别真实的瞬间。
我特别喜欢小八,当时拍得特别开心,很多对白和调度完全是即兴的,这个片子拍了20个小时,大概一天半的时间。
我在这部短片里选用即兴创作,是因为我知道最终的效果。那当我知道容器的形状,就需要我往里填水,但如何填我暂不了解,很有可能我觉得这个地方不错,就赶紧去抓拍了。而且现在的机器的感光度都非常好,加上有好的摄影师,这个反差是能做出来(不用打很多灯,把一些光变成黑影),这样打灯的时间就减少了,所以我们有时间去探索、去自由发挥,所以这段拍摄真是一种享受。
Q:有机的赛博朋克?
阿缺:选角跟我印象中有一点点差别,但显然是更好的。因为我其实是一个直男审美(笑),我想象中的女孩子是比较温柔的类型,但似乎比较容易诟病。
实际上严导选的女主角非常干练、有灵气,超越审美上的精致。因为我没有参与编剧,所以对拍摄过程不太了解,但看到成片的时候非常惊喜,我依然觉得这是一次进化。
严艺之:我本来想的也是比较自然的邻家少女类型,但当我看到小八之后,我就觉得「就是她了」,完全被她带到情节里。虽然跟我构想的不一样,但是比我想象更好。
Q:在高布兰的学习?
沈毅:这部动画是我当时的毕设作品,动画原画是小组合作,我主要负责故事、分镜、人设。在高布兰的学习,以做片子为主,很少有必修课、选修课这类修学分的概念。你的毕业与否,是由平时练习的片子以及毕设质量来决定的。
平日的训练是多种多样的,类似运动规律,三维的和二维的,人物的和动物的,再到人物表演对口型,到正式做短片,最后到毕设。另外还有一些分镜的小训练,技术性比较强的一些训练。
法国有太多特别好的动画学校,自70年代开始这里就是特别重要的动画人才输出地。比如说,高布兰刚建校时,摄影专业最为出名。但当时华特迪士尼公司在法国设立分部,由于它隶属于工会,因此要求高布兰学校开设动画专业,来增加就业。至此之后,全世界大部分大的公司里一些元老级的动画家、分镜师,几乎都是从这里毕业的。
我的片子都是在国外制作的,包括短片和广告,因为我目前在法国生活,只能挣这边的钱来付这边的房租。(笑)
科幻聚点
Q:求推荐科幻(动画)短片!
沈毅:推荐《我失去了身体》!对分镜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一眼,非常好,导演人也特别特别好。
《我失去了身体》海报
黄悦:有一部可以在腾讯看点上找到,严东旭的《图灵测试》,是硬核科幻!(笑)
《图灵测试》海报
《七日笼》的主人公是个科学家,被关在一个粉红色的房间里。房间每过一段时间就会被重置一次,科学家越来越熟练,每天就在这房间里去发现如何走出房间。影片讨论的就是人变成人工智能或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七日笼》海报
宗教和科技这个主题里最有代表性的片子是《EVA-新世纪福音战士》,这部动画里有一些宗教的符号,比如说三台机器人的名字是选取的圣经里的。
《EVA-新世纪福音战士》海报
Q:谈谈宗教与科技这个有意思的话题?
黄悦:宗教和科技关系,其实很难讲。一方面是竞争关系,技术的边界与神(包括把人变成神)这两者的关系。马歇尔·麦克卢汉曾说过,技术是人的延展,我想,人工智能也是对人的思维的延展。
Q:对科技的态度?
严艺之:有位作家曾如此形容科技,从前,人们敬畏「神」,做任何事情前习惯咨询上天;现代,人们会咨询人,可能是医生、律师,或干脆自己读书找寻答案;而未来,权威将落于科技。
随着技术越来越聪明,人类也愈加依赖。我倒不是很信技术邪恶论,我对科技喜乐参半。
Q:请问导演如何看待AI与沉浸式体验?
严艺之:我个人认为,AI是个潘多拉盒子。科技一旦发明了,肯定是对我们有帮助的。但同时,也会有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我经常想起之前脸书发明一个AI聊天机器人。一开始,机器人用英语互相聊天。后来,过了几天,居然用研究员们看不懂的语言开始交流了!后来直接把这个项目关掉,因为不知道AI语言的意图是什么。
我喜欢的故事结尾,通常都是正负面共存的,科技也是如此。
Best Friend
Q:Best Friend的灵感?
沈毅:我几年前刚来巴黎的时候,在街上被人抢了钱包、手机,所以影片的灵感算是我丢了手机之后的感受。我刚来的时候,因为语言不通,所以特别被动,也就特别依靠手机看地图、靠翻译点菜等等。但当我的手机被抢了,我才感觉似乎自己从这个世界消失了,有种完全不认识世界的感觉。
我这才发现,其实不只是丢了一部手机,而是云端信息。如果它消失的话,那我们在现实世界的记录将无迹可寻,因为云端记录和我们的生活是环环相扣的网状结构。
当时我就在想,既然我们对手机的依赖性如此之强,那在近未来的时刻,下一个可以全民化取代手机的产品,会是什么?顺着这个点,我构想了《Best friend》。手机其实只是一个载体,比如我们经常会换手机,但我们何时会对一部新手机有归属感?不是我们买下它的时候,也不是我们拆开包装的时候,而是当我们开机之后,同步所有过往记录到此台新设备时,那时候我们才会舒一口气说「OK,现在我认识这台手机了,我可以继续所谓的正常的生活。」
因此《Best friend》从故事上来讲,不算标新立异,只是一个发生在未来的丢手机的故事,而我想讨论的是:尽管科技能解决人们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但它可以取代人的真实情感吗?我觉得最事实的一点,没有人能够真正逃离网络世界,这些东西对我们而言太息息相关。
Q:每个人太阳穴那里都有一个黄色的发光点?
沈毅:太阳穴的黄色发光点就是产品best friend,影射的就是当下每个人基本上都在用手机,通过这个产品视觉化出来而已。
Q:动画人物的病态黑眼圈?
沈毅:我是想通过这个信息来呈现主角很沉迷于这个产品,刚好这个产品是和眼睛、眼药水有关,这是一个相对外化的呈现,也是当今很多人的普遍状况。
Q:滴眼药水可以理解成给这个产品续航充电?
沈毅:没错,我想找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方法来给它充电,因为这个产品并不是万能的,必须要有一个相对已知的、能理解的形式让它一直续航。
更多优质评论
@多余
1)《AI》想到罗宾威廉姆斯的《变人》,男主很想真正变成人吧。《ISABELLA》识图考核,我认不出男人和羊……著名的铁轨实验,我一直不知道选啥,希望人生不要遇到这种两难问题。自以为是人的机器人,也是最初植入的信息?《Best Friend》一秒充电随时暂停真棒。现在人手机没电的时候也会恐慌。朋友变成机器人就变成没了再买的商品。《A.N.N.I》“千万别想太多”,现实中做人又何尝不是。“想说属于自己的话,说不出来了”我口说我心,我真的了解我吗?
@silver
2)第三部《Bestfiend》人类最好的朋友是虚拟现实,而不是人类,这是最大的反讽。而且这种沉浸的体验不仅给自己带来伤害,也会让人类互相伤害,作为观看的人们应该如何对待呢?这是导演留下的思考。第四部《A.N.N.I》人类因为无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所以通过技术手段去达到“完美”,去做一个自认为可以与对方百分百匹配的人,殊不知人自身只会在技术的介入与虚拟中失去自我,失去内在的真实,连最基本的真实都没有了,那达到了“完美”又有何意义呢?
@猪
3)27号的四部片子《AI》放映有一种千金买马骨的感觉。《ISABELLA》节奏感好,结尾反转让人过瘾,片尾字幕的ASCII引起了观众好奇,但又太专业无法体会到导演良苦用心——换成条码或者二维码?《Best Friend》和《A.N.N.I》都是感情被技术支配的个人悲剧(导演可能有自己理解,观众也会有个人体验),上周的《未来学大会》有着类似的展望:技术给予人精神的满足后,带走了什么(代价是)?
PS:这三部都可以当作给出了相似的答案:“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另:AI作为一个标签,对人类的威胁其实还有点远。
@星空清理者
4)《Best Friend》中男主依赖科技产品,类似于一个脑内AR,对他而言AR构筑的世界才是「真实」世界,额头上的芯片成为他在新世界的视听器官。如同现在我们的智能手机,已经完全转化我们的第二双眼睛和第二副声带,如果我们现在不使用手机,那么就代表失去某些“器官”。在A.N.N.I中男生用AI来帮助自己思考并做出,这里的ANNI变得更像是一个外接大脑,男主依靠外接大脑的指令而行动,而自己本身的大脑由于长期处于外接大脑的规范,逐渐丧失活性,导致自我意识萎缩(电影最后表示想说自己的话也说不出来了);这就如同人类长期使用代步工具,徒步移动能力对比我们的祖先必然远远下降。这就值得我们注意了:如果默认这些媒介成我们的外接器官,那么一旦突然拿走我们的这些“义体”,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截肢般的苦楚以及原始器官的麻木。
@爱吃西红柿的Alice
5)《AI》让我觉得女主有些过于沉溺于过去,而且我不明白 介意容貌永远年轻,其实可以用“使用同一芯片,制作不同的肉身”这种方式解决。
《ISABELLA》最后的反转让人意犹未尽,前面的诸多铺垫一下子就被点通了。最后的群聊里了解到导演选择了一种不迎合观众 启发观众的结尾,我喜欢这样的结尾。感恩导演选择了这样的结局,希望更多的制片人导演可以做出有深度的电影,而不是把票房摆在第一位。
《Best Friend》和《A.N.N.I》里的主角都是依赖人工智能产品,而失去了自己原本的社交能力失去了自己。任何时候都要把人生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呀,我更加坚定了这样的想法。今天还有一件特别开心的事情,在群聊里看到小时候就喜欢的女歌手唐荭菲的发言,了解到她现在是制片人,并且在《AI》里还唱了主题曲。此前一直想了解她的近况,知道她也在努力探索自己人生的可能性真的很开心。在群聊里艾特她没有回复我,只好在这里隔空表白一下:有人一直记得你,《我的大同》真的很好听。希望你看到。
@李程
6)《AI》——青春期时很喜欢最世文化。这部片子蛮温情,女生会很喜欢,尤其在最亲的人说你胖,突然深爱的人说你最美了,这种真的很触动。
《ISABELLA》——大家都觉得很有外国大片既视感。叙事干净利落,细节又都表现得很好。观众能够代入主角视角,到最后duang的一下,原来是自己被检查的一天,啧啧。
《Best Friend》——画风该丑陋惊悚的地方一点都不带客气的,最后左脑的新💊也是让人小吓了一跳。(但我没有很依赖朋友围在身边,如果是幻想出别的可能我会更触动)
《A.N.N.I.》——明明是科幻片,中间看得我又失恋了(但是应该不止我一个人享受这种揪心的感觉吧 哈哈- -(等等,其实最近我在被同事们催着生小孩))最后男主散下头发,没有了最初的青涩。觉得他着了魔,但有没有办法。既然是他的选择,也无从唏嘘。观影感受就是很过瘾。
-END-
3.27-3.29
「国内外科幻短片精选周」
三大主题,每天不同
“阅后即焚”式观影!
快来找阿尘带你进电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