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上头」的科幻片只花了五万美金 | 长片回顾03
二零二零 · 科幻春梦
3月20日-4月6日
《彗星来的那一夜》剧照
3.27-3.29
「国内外科幻短片精选周」
人工智能x脑洞大开x真真假假
三大主题,“阅后即焚”式观影!
快来找阿尘带你进电影院
「科幻春梦」 观影回顾
电影「彗星来的那一夜」
和观放映员Serena整理
看点回顾:
量子力学的平行时空,
未知维度的震撼恐惧,
作者电影型科幻影片。
观众讨论
精彩回顾
左右滑动看精彩回顾。里面有你的身影吗?
先和嘉宾打声招呼吧 :)
科幻 | 89 分钟 | 2014 | 英语
导演: 詹姆斯·沃德·布柯特
编剧: 詹姆斯·沃德·布柯特 / 亚历克斯·马努吉安
主演: 艾米丽·芭尔多尼 / 莫瑞·史特林 / 尼古拉斯·布兰登 / 劳伦·斯卡法莉娅 / 伊丽莎白·格瑞斯
制片国家:美国 / 英国
奖项:第24届哥谭独立电影奖独立电影人奖提名(詹姆斯·沃德·布柯特)
2014年阿姆斯特丹奇幻电影节黑郁金香奖
放映渠道:腾讯独播
*
剧情梗概
在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诠释正确的设定下,描写了“多世界”(平行世界)出现相干效应(coherence)时发生的事情。平行多宇宙学说并不稀奇,但神奇的是各路平行时空交汇之后混乱的生活,和对人类共享的对未知维度的震撼和恐惧。
在一个静得有些诡异阴森的夜晚,年轻女子艾米丽驱车来到朋友家参加聚会。此前她一边开车一边和男友打电话,然而通话突然中断,她的手机屏也莫名其妙出现裂痕。这一事件让艾米丽的心中升起隐隐不安,因为当晚一颗彗星刚好接近地球,一个很久之前听过的传说使她对彗星的到来有着不祥的预感。稍后,朋友们落座,大家彼此交谈,叙说近况,虽然言语中有着许多蹊跷反常的线索,然而均被一带而过。突然间,灯光尽灭。当光明重新来临时,众人发现附近只有一户人家还在亮灯,而亮灯人家里坐着的竟是……
推荐理由
不管你是不是烧脑电影爱好者,你都会享受这部电影。独特的悬疑设置使这部低成本的惊悚科幻片在面世时就收获众多粉丝,影片在简洁的设定中还加入了演员的临场表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紧张感。
五万美金,八个演员,一间屋子,拍了五个晚上,这部电影走向了大制作科幻片的反面。整个故事就发生在一个晚上,依靠人物和抽象的概念推动剧情。让这部电影脱颖而出的是每个角色跟自身环境的相处方式:如果你知道的一切都是谎言,你会做出什么反应?
《彗星来的那一夜》剧照
直播间嘉宾
电子骑士
影评人
本名严蓬。曾任《环球银幕》执行主编、时光网高级编辑、小马奔腾影业副总经理、游族影业策划总监等职。现在主要做科幻影视的开发工作。作为影评人,撰写过上百万字的影评、书评和文化评论,出版过《银河系科幻电影指南》等书。长期在《科幻世界》开设科幻电影专栏,对科幻电影有深入研究。
吴觉人
选片人
资深选片人、影评人、制片人。平遥国际电影展选片人,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顾问,曾经担任第52届、第54届金马奖评委。
郁刚
科幻导演
网名blue7,时光矩阵创始人、资深广告、电影导演。毕业于浙江传媒学院文艺编导专业,从业20多年,在电视台、广告公司、电影公司担任过各种职位、导演兼摄影、剪辑、特效合成、三维、调色、混音师。也是中国学习计算机图形设计(CG)的最早一批爱好者。曾担任Chinadv 5Ds China VFX CFTVC多个国内CG专业论坛版主;在CG特效制作和剪辑调色领域有丰富的经验,同时又有多年拍摄和导演经历,擅长操作特效含量比较大的影片。院线电影《同桌的你》执行导演,科幻电影《流浪地球》B组导演,2019年加入时光坐标传媒、作为联合创始人成立时光矩阵科技有限公司。
嘉宾云分析
滑动🔓老师们的互动
何谓科幻电影
Q:科幻电影一定要高概念、大制作吗?
郁刚:提及科幻电影,可能大家会陷入一个误区:必须要有特效,有烧脑的概念。却往往忽略了一个大问题:科幻电影首先得是个电影,你得让观众看懂这个故事。如果你正在做的科幻片只是为了阐述一个高大上的概念的话,那它其实很难把观众抓住。我们可以有高概念,但是得落地。这落下来的东西一定是让观众一看就明白,简单清晰的。
我特别希望国内的电影人,甚至爱好者,大家都去做类似的尝试:只用一个科学概念,一个相对简单的场景,再加上一个非常好的设定,在逻辑上多做文章。因为像「流浪地球」这个规模的片子,是没有办法批量复制的,反而像「彗星来的这一夜」这类影片,是我们应该大量的去尝试拍摄的内容。
电子骑士:这部影片主要是导演牛,他还兼任编剧、场记,好些小道具也都是导演赋予的,我觉得这个片子是完全的作者电影。大家不要觉得作者电影是个很高级的词,好像只归属文艺片,其实类型片里也有很多作者电影。
Q:「恐怖游轮」和这部电影的区别在哪里?
电子骑士:从设定上,「恐怖游轮」是循环了三次,虽然也有平行世界,但是它那种平行世界不是并行的,是循环往复的:一个世界结束了以后,下一个又开始了。而这部,平行世界是同时出现的,几个艾米会出现同时在一个世界里头,这是在概念上最大的区别。
但「恐怖游轮」讲的是心理事件,结尾时,观众才发觉原来主角在一开始就已经死了。恐怖游轮的几次循环反复,其实是他在濒临死亡的那一段时间,他脑海当中的意念。
简单的打个比方,「彗星来的那一夜」是个并联的状态,「恐怖游轮」是个串联的状态。
《恐怖游轮》剧照
低成本思路
Q:这部影片中不乏手持拍摄!
郁刚:肩扛手持拍摄特别适合低成本的片子:拍起来快、纪录片感能获得更多真实感。如果有些场景你做得不是很好,或者演员戏不是很好,手持拍摄会降低观众对景色、对道具、对演员本身姿势的关注,而集中精力在看演员的嘴型、台词。这部片子它用了大量的推得很近的镜头,就是因为他的场景其实很简单,无需过多关注。这样一来,观众的注意力就集中在人物与人物之间的交流上,其实也就是间接地降低了成本。
这部电影能在五天的时间内拍完,多个机器同时拍摄、肩扛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这样剪辑的时候才有足够多的素材。
去年我跟胡戈导演合作的短片「人体快递」,讲的是克隆人的故事。为了更接地气,我们用了成都话来拍,讲的也是很鸡毛蒜皮的事情。我想起当年我看「贞子」,这部电影真把我吓到了,因为它前部分生活细节做的特别好,让我觉得很真实,一下子就有了代入感。等到后面电视机一开,那个东西爬出来的时候,当时就把我吓得不行。
《人体快递》海报
Q:有着「量子力学味道」的表演和影片?(笑)
滑动🔓量子力学味道
电子骑士:提及影片的表演,实际上导演只是规定了情境和关键的情节点,让演员自行发挥。因此这部片子,它带有一种随意性,很生活化。而不是像,现在好莱坞大部分类型片,台词非常具体,演员需一字不动地演绎。(例如「婚姻生活」)
但这种独立科幻电影的导演经常是一部之后就再难有佳作,他们的成功也像量子化的……「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的导演也是如此。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剧照
郁刚:这部片子我特别喜欢演员们的表演,你会觉得他们几乎就没有在演,特别真实。有时候专业演员多了,表演的痕迹会比较重。但这部电影主要是群戏,他们就是在一个party上聊天,每个演员的状态都特别放松。
演员一放松整个情绪就自然了,反而会出来更好的效果。比如说一帮朋友一起聊天,如果你注意去观察他们,假设这个场面就是一部电影,你会发现每个人都特别的真实、自然。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大部分人都可以演出很好的片子来,只要你面对摄影机不紧张。
多种平行世界
Q:薛定谔的猫?
电子骑士:在一个密闭的盒子里,有一只猫,它的上面有一条线,这条线非常的细,一个光子就可能把这个线给打断。你要想确定这个猫是活着还是死了,至少要用一个光子去观测它,但当你观测了,以后这个猫的生死就已经被决定了。
吴觉人:多平行空间揭示,这就是「薛定谔的猫」一开始的误导,以为只有两个,你死我活的,现在选择一下子多了。
嘉宾团唠嗑
Q:结局竟有两枚戒指?
电子骑士:最终艾米手上有一枚戒指,那个男士又给了艾米一枚他在卫生间找到的戒指。而在现实世界,不可能有两个平行世界的戒指同时出现。所以,这可能是导演留下的扣:意味着这个世界仍然是存在着平行世界,并没有完全塌缩到宇宙当中去。
这个开放式的结局,有点类似诺兰的「盗梦空间」,最后这个陀螺到底停没停?导演故意留下一些扣,让大家去思考去争论。
《盗梦空间》剧照
更多优质评论
@徐磊
1)《彗星来的那一夜》真的很烧脑,感觉很多细节没有注意到,需要再重刷。
@克林
2)嘉宾通过自己的经验解答了我对软硬科幻的界定,也了解了国内科幻创作的现状,同时邀请的不同领域:科幻导演/影评人等的亲身分享,让我对国内科幻前景更有期待了,“我们先求数量再求质量”让我更有信心完成正在创作的软科幻剧本了!感谢!
@計画通り
3)越发领会到片单内在的联系了!三部电影分别用了三种经典科幻元素——外星人、反乌托邦和平行世界,但探讨的核心都是人类存在的形式。剧情明显的共同点是都设置了两个及以上的世界,并描述主角挣扎的抉择过程,借此缅怀不复存在的过去,同时反思真实和虚幻的关系。尽管故事情节和表达手法都大相径庭,在寓言性上却一脉相通。或许SF创作都是如此,虽然构想的都是还未发生的事,但背后真正的问题属于现在。
@waiting
4)薛定谔的猫是用来引出“生”或“死”两种形态共存,也即是说,在天亮之前,整个街道就像无数个薛定谔的盒子互相叠加在一起,每一个盒子中都有无数个盒子,每一个盒子外也有无数个盒子。只有当做出一次次选择时,才知道下一个盒子的样子,但这只是上帝视角眼中一个人的一个时空的存在,也即是说上帝视角的数量和薛定谔的盒子的数量相同。那么,电影结局的那一刻,一切的一切完成坍缩了么?那么其他的盒子,甚至其他的上帝视角,是否一同被坍缩掉了呢。“如果你看到黑暗,说明你选择黑暗。”当现实一片破败,连日常生活都成为奢求,你会选择清醒都接受现实的黑暗,还是躲在虚幻的精神世界,享受着不存在的一切。
@🌵
5)赶上了科幻春梦的末班车,与大家一起看了《彗星来的那一夜》,我的第一感知:EM竟然杀死了自己/虽然这是一个正常的走向,但是还是被人类为了生存而做出的行为感到震撼/【为了生存我们可是杀死我们自己 反之我们最大的敌人其实就是自己】/感觉 “自己”一直在被强调的——出去又回来的人是不是我们拥有的那个人、迈克也想过要去把另一个自己杀掉以保全自己、被另一个一摸一样的自己殴打......如果抛开物理概念和“科幻”,我们看到的真实的东西,就是“人性”。是有人存在就会存在的东西。哪怕是EM 最后都不在是开始的EM。
从科幻入手,这部电影没有停留在视觉化,在直播交流的时候大家纷纷在说「这部电影最大的特效就是那颗彗星。」在与嘉宾老师的映后交流中刷新了我对“科幻电影”的定义:科幻是不等于视觉特效的,反而是像这部电影——真实的环境和人物不知不觉中就已经将观众带入,这才是更大程度上的让荧幕面前的我们感受到了“科幻”。
-END-
3.27-3.29
「国内外科幻短片精选周」
人工智能x脑洞大开x真真假假
三大主题,“阅后即焚”式观影!
快来找阿尘带你进电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