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索•恩阅读指南2:阅读传记的时候,我们可以关注什么?(文末福利)


你喜欢阅读传记吗?

还记得你读的第一本传记是什么?



接上期关于世界史大部头的阅读指南,索·恩这期推送想和大家讨论一下,阅读传记的时候,除了人物生平本身,我们还可以关注哪些方面。


喜欢阅读人物传记的朋友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我们会选出10位幸运读者赠送礼物!

(详见文末)


* * *

传记在很多地区和民族的早期文学中都有体现。中国古代的“纪传体”就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而编撰的史书体裁,例如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本纪”(记述帝王事迹,兼以排比大事)、“列传”(记录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及四方诸夷)和“世家”(叙述诸侯或特殊人物的事迹)从命名上便可直观地看到文体承载的功能。同样,如果看西方传记的发展历史,希腊文名字的构词法也从很早便体现了这种文体性质:βιογραφία(biographia,传记)=βίος(bíos,生命/生活)+γράφω(gráphō,书写/描画)。


传记可以是个人传记,也可以是对某个重要团体的记录(如北宋张预编写的《十七史百将传》),还可以是为了勾勒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轮廓,而选取一系列人物写就的合集(例如19世纪英国的《国家人物传记大辞典》,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时代和社会文化背景的传记在选择写作对象、描写侧重点和评价倾向上,往往有所不同。


* * *


体裁发展历史


西方较早的传记作家之一是科尔奈利乌斯·奈波斯(Cornelius Nepos),他在公元前44年出版了自己的著作《名将传》(entium Imperatorum Vitae)。普鲁塔克(Plutarch)大约在公元80年出版了《传记集》(Parallel Lives,又名《希腊罗马名人合传》),将著名的希腊人与著名的罗马人配对,例如演说家狄摩西尼和西塞罗,或者军事领袖亚历山大大帝和尤利乌斯·恺撒。


在中世纪早期(公元400~1450年),欧洲的古典文化意识有所下降。在这段时间里,欧洲早期历史的记录都是由罗马天主教会进行的。隐士、僧侣撰写传记,对象通常局限于早期教父、殉道者、教皇和圣人。他们的作品旨在鼓舞人心,或劝人皈依基督教(如圣徒传记)。这一时期传记中一个重要的世俗例子就是朝臣艾因哈德(Einhard)所写的查理曼大帝的生平。


大殉道者Saint Theodor Stratelates圣徒画像(15世纪末,诺夫哥罗德)


在中世纪的伊斯兰文明(约公元750~1258年),类似的传统穆斯林传记,即关于穆罕默德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传记,在伊斯兰教早期历史已开始编写,开启了先知传记的传统。从9世纪开始,早期的传记词典比那个时期的其他作品包含了更多的社会数据。最早的传记词典关注的是伊斯兰先知及其追随者的生活,伊本·萨义德·巴格达迪(Ibn Sa'd al-Baghdadi)的《主要阶层的书》(The Book of The Major Classes)就是一个例子。其后开始出现记录中世纪伊斯兰世界历史人物(从统治者到学者)之生活的传记。


到了中世纪后期,传记不再那么单一地以教堂为中心,欧洲的国王、骑士的传记开始出现。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托马斯·马洛里爵士(Sir Thomas Malory)的《亚瑟王之死》(Le Morte d'Arthur),讲述了传奇的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们的生活。在马洛里之后,文艺复兴时期对人文主义的重新强调促进了对世俗主题的关注,如艺术家和诗人,并鼓励用方言写作。


《亚瑟王之死》


乔治·瓦萨里(Giorgio Vasari)的《艺术家的生活》(Lives of the Artists,1550年)是一部关注世俗生活的里程碑式传记。瓦萨里使他的题材成为名人,因为该书成了早期的“畅销书”,印刷术的发展和识字率的逐渐提高是当时值得注意的两个发展趋势。


英语传记在亨利八世统治时期开始出现。约翰·福克斯(John Foxe)的《行动与纪念碑》(Actes and Monuments,1563年),也就是人们熟知的《殉道者之书》(The Book of Martyrs),基本上是欧洲第一本传记词典,之后是托马斯·富勒(Thomas Fuller)的对公众生活有独特关注的《英格兰名人传》(The History of the Worthies of England,1662年),和查尔斯·约翰逊1724年所著的对海盗的流行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的《海盗通史》(A General History of the Pyrates)等。1791年,詹姆斯·博斯韦尔(James Boswell)撰写了被许多人认为是第一部现代传记的《塞缪尔·约翰逊的一生》(The Life of Samuel Johnson


《塞缪尔·约翰逊的一生》


美国的传记遵循了英国的模式,融入了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的观点,即传记是历史的一部分。卡莱尔断言,伟人的生活对于理解社会及其制度至关重要。虽然历史冲动在早期美国传记中仍是一个重要因素,但美国作家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后来出现了一种颇有说教意味的传记形式,试图在定义国民性格的过程中塑造读者的个性。


现代德语文学中,著名的传记作家有写作《人类星光灿烂时》(或译《人类群星闪耀时》)的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著有《华伦斯坦传》的戈洛·曼(Golo Mann),以及创作了9部名人传记的埃米尔·路德维希(Emil Ludwig)等。


发展到20至21世纪,传记除了篇幅较长的著作形式和篇幅较短的词典条目之外,还适应不同传播媒介,发展出传记广播节目、传记纪录片、传记电影、传记电视剧、传记音乐剧和以数字形式存储大量信息的传记网站和数据库等形态。


* * *


我们在阅读传记的时候要关注什么?


一、传记的真实性和虚构性问题


今天,我们把传记置于历史编纂学和文学之间的位置来看待,关注的就是其真实性(factuality)和虚构性(fictionality)问题。一方面,传记将传主真实经历的事件作为一种“个人史”记录下来;另一方面,因为作者视角的选择、修辞手法的使用和艺术化的呈现,传记也是一种具有一定虚构性的叙事作品。直到19世纪,传记和历史写作(Historiography)都被归在文学门类下,但是随着实证主义历史写作风格兴起、对真实性和客观性提出严格要求,传记作品在历史编纂和文学两个不同方面的功能才被严格审视起来;而到了20世纪,文艺美学上的推陈出新和历史书写的专业化趋势,使传记的这两方面属性进一步在区分的基础上被强调起来。


魏玛共和国时期,在历史传记作家埃米尔·路德维希和威廉·舒斯勒(Wilhelm Schüßler)等职业历史学家之间爆发过一场激烈“历史传记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历史传记(Historische Biographie)”究竟是历史研究的“新学派”(或“新史学”)还是被排斥在专业史学之外的“历史通俗文学(Historische Beletristik)”。


埃米尔·路德维希(Bundesarchiv, Bild 183-R09134 / CC-BY-SA 3.0)


真实性和虚构性、科学性与艺术性,抑或“历史主义”与“前历史主义”、专业历史研究和历史书写的纠葛关系,时至今日依然触动着史学研究的中枢神经。不过我们或许可以借鉴一个由肯尼迪总统图书馆“历史创造者”项目(Program “History Makers”, John F. Kennedy Presidential Library)提供的简明扼要的问题清单,尝试在阅读传记的过程中对叙事作进一步思考:

# 传记阅读问题清单 #

What to look for when you read a biography?


  1. 一本好的传记会介绍一个人的一生,包括他/她做了什么,以及他/她是如何改变世界的。它还应该以一种有趣的方式讲述这个故事,展示这个人的真实情况,他或她的行为,以及其他人的反应。作者对个人的描述是什么?


  2.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作者对他/她所写的人有什么看法?传记作家用不同的方式解读信息。一个人的生活是如何呈现的?作者对这个人得出了什么结论?这本书的哪些部分向你展示了作者的观点?


  3. 作者包含了什么信息?遗漏了什么?如果你读过同一个人的两本或两本以上的传记,你会发现每一本传记里都有不同的信息。你认为为什么作者包含了某些信息而忽略了其他信息?


  4. 是真的吗?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传记作家通过尽可能多地了解他们的主题来使他们的作品准确无误。他们学习日记、私人信件、口述历史和自传等资料。最准确的传记是建立在历史证据的基础上的。但是一些传记作家在他们的研究中不够彻底和仔细,可能不会使用最好的资料来源。此外,这本书可能是虚构的,或存在部分编造的内容。有时作者用他们的想象力来写一个人的想法、感受和对话。(一本虚构的传记可能是个好故事,但不一定是真的。)


  5. 你怎么能核实传记作者使用了什么证据呢?看看这本书有没有参考书目,结尾的注释或者作者的注释来解释作者使用了什么资源。


  6. 请记住,写在书中的内容并不意味着它就必定是真实的。这本书是什么时候出版的?版权日期是什么时候?较老的传记可能很好,但较新的传记可能包含基于最新研究的新信息。他们也可能有更少的刻板印象。


  7. 一定要检查那些看起来“历史悠久”的照片。有时,这些图像实际上是在事件发生多年后由对主题一无所知的艺术家创作的。它们不是用来展示事物的真实样子的,而是作为艺术被创造出来的。这些图像也可能是基于对特定人群的刻板印象的。看看图注是否显示了图片是何时由谁制作的。重要的是要意识到,仅仅因为一个图像看起来古老和“有历史感”并不意味着它是真实的。


  8. 想想为什么有些人有很多部传记,而有些人几乎没有。



二、“谁值得被立传?”


Richard Maria Werner在1895年时指出,“每个人的人生都值得被讲述,只要叙事者解释清楚他这番讲述想达到什么目的。”要选择谁的生平作为传记的描述对象呢?标准往往与作者希望这部传记实现什么功能,以及时下人们的认知兴趣有关。

 

有思想史、文化史之研究志趣的传记会关注“重要人物”留下了什么传世之作,做出了哪些影响深远的行为。而社会学范畴的传记作为一种研究手段,则聚焦具有代表性的个体——他/她能代表一个社会群体或一代人,同时又非平平无奇、全然湮没在群体的属性里而毫无个人特点的彰显——以理解一个人在其社会背景下的生活和行为逻辑,理解人与社会结构是如何相互联系的。

 

选择立传对象的标准和社会在某个时期的文化记忆范式,也和当时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环境息息相关。这种标准也非一成不变,会受主流研究趋势、社会关注的议题和图书市场的需求影响。例如很长时间以来,德语读者热衷于阅读历史人物、大哲学家传记,而关于科学家的传记在近年才流行起来。

 


传记通常是承载教化功能的,早在古典时代,人们就热衷于描写伟人的一生,为读者塑造值得欣赏、效仿的榜样,当然,有时候是书写反面教材,告诫读者不要效仿某种思想或行为。英国著名诗人、散文家、传记家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在《论传记》(On Biography)中指出,传记具有写出普遍的人性,以让读者感同身受的力量。从这一点上说,确实没有谁的人生是不值得被讲述的,因为人们的思想、情感、需求很大程度是相通的。因此,传记的写作就在两个极点之间摇摆:是应该从人生际遇中折射普遍的人性,让尽可能多的读者共情;还是要表现传主的与众不同之处,达到惊异的效果。

 

19世纪的许多传记作品有意识地倾向于后一种表达,强调重要人物对社会发展、历史潮流的认识和塑造,尤其是在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中,对民族性格的勾画有不可低估的影响。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认为,历史英雄创造性地塑造了历史的轨迹,引领了后世好几代人的发展,不过他们的行为大概不是“普通人”所能参透和效仿的。卡莱尔的观点在德语文化圈被广泛接受,并在20世纪初影响了文化团体“格奥尔格圈(George-Kreis)”的传记写作风格,即对德意志精神品质的关注,和对帝国君王作为悲剧英雄和国家理想化身的英武的描写笔法。

 


托马斯·卡莱尔(Project Gutenberg eText 12933)


雅各布·布克哈特


雅各布·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认为历史伟人超脱于普通人,在历史进程中是不可替代的,某种程度上,他们的思想与行为可能也超越了一般的道德准则。他反对过程性的、目的性的历史描述,因为从错误的假设出发会导致错误,而历史研究的中心应当是“那些有忍耐力的、奋斗着的与行动着的人”,是把“那些不断出现的、稳定的、典型的东西视作在我们这里能够回忆起、并且得到理解的东西”。

 

此外,威廉·狄尔泰(Wilhelm Dilthey)也深刻地影响了19、20世纪关于传记的讨论。他认为即便是看上去最乏善可陈的日常生活也蕴含着“我们的存在的无限可能”;但是正是一些人,其存在影响了历史,因而他们的人生值得在“作为艺术作品的传记”中延续下去。“作为艺术作品的传记”即是要找到一种视域,在此中,历史的地平线以这个有巨大影响力的伟人为中心点延展开去。尽管狄尔泰的观点后来被不断质疑,甚至被认为是陈腐过时的,无可否认,直到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图书市场和文艺副刊依然被“历史大人物”的传记所占领。



威廉·狄尔泰(德国历史博物馆)

 

除了上述观点,关于个人史与宏观历史之关系的论断还有很多。例如,有观点认为,传记并不等同于历史书写,其理由在于,若说历史书写专注于事件且默认了历史进程是独一无二的,传记则是对“建筑于自然天性之上的稳定不变的道德现象学”产生了兴趣(Albrecht Dihle)。“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鸿沟被不变的人之本性跨越了”,因而历史可与当下类比,被置于不同时境仍可成立的人性和道德观念构成了传记的教化意义的前提。

 

姑且放下对这些观点本身的批评,事实上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对于个人史的把握已经延伸到人类学、伦理学和心理学等更广大而复杂的范畴,密切关注着个人性格的形成及其对人生轨迹的影响。精神分析学的发展也使人们对传记主体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并促使传记作家更加重视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包括教育、成长环境、习惯养成、道德品质等。


以上介绍的仅为针对传记体裁发展史、写作侧重点的一些探索方向;除了史学意义,传记的多媒体形态,和传记在文化记忆、社会学研究、心理诊疗、老年医学上的应用等,也是近年的关注点。


参考资料:

 

Klein, Christian (Hg.). Handbuch Biographie. Methoden, Traditionen, Theorien. J.B.Metzler, Stuttgart, Weimar 2009.

 

What to Look for When You Read a Biography. Sasha Lauterbach, Marion Reynolds. History Makers, a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 presented by the John F. Kennedy Presidential Library Education Department, 2007.

 

孟钟捷。《魏玛德国“历史传记之争”及其史学启示》。(原载于《历史研究》,2017年第3期)https://sino-german-dialogue.tongji.edu.cn/14/18/c7120a136216/page.htm


https://en.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Biography&oldid=943855841


https://de.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Biografie&oldid=199115115




索·恩已出版人物传记


《俾斯麦:一个普鲁士人和他的世纪》


《梅特涅:帝国与世界》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昏暗时代的生活艺术》



《于尔根•哈贝马斯:知识分子与公共生活》

《维多利亚女王:帝国女统治者的秘密传记》



《守候黎明:全球化世界中的约瑟夫•康拉德》

《伊本•赫勒敦:天才的一生》



《皇位之争:奥朗则布和他的时代》

《作家、水手、士兵、间谍:欧内斯特•海明威的秘密历险记,1935-1961》



《苏珊•桑塔格:精神与魅力》

《莱布尼茨、牛顿与发明时间》



《赌徒恺撒》


索·恩即将出版人物传记


《那些特别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女人们》

《伊藤博文:近代日本奠基人》

《理查德•尼克松:人生》

《马克斯•韦伯:跨时代的人生》

《帝国与革命:埃德蒙•伯克的政治生涯》

《萨拉丁》

《列奥纳多•达•芬奇:世界之眼》

《传奇之家:托马斯•曼一家的故事》



福利时间!索·恩和大家见面两周年啦


你喜欢阅读传记吗?

还记得你读的第一本传记是什么吗?

索·恩已出版和即将出版的传记里,

你对那本最感兴趣?关注点是什么?


请在留言区写下你的回答,

我们将抽取10个最佳回复,送出以下奖品:


奖品一(5位):

《西方通史:当前时代》Kindle阅读码


奖品二(5位):

索·恩2020出版计划画册(摄影集)





更多文章:
索•恩阅读指南1:如何读好大部头?|《西方通史》第四卷上市,来切磋技艺吧!



索·恩读书会期待您的加入,加群主微信:woshi931007马上成为书友,愿与您一起分享读书的乐趣,我们将在群内不定期举办读书会等福利活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