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投资房产不香了?洪灏分析未来10年如何调整资产配置

香港號 凤凰网 2021-11-06

核心提示
1.房地产市场出现的变化,是政策选择的结果。新房首付达到50%,二手房基本上要全款买房,市场成交自然放缓。若没有政策主动去调整,市场也会自我调整。但是如果让市场自我调整,可能会更无序,系统性风险更难控制。
2.中国房地产有泡沫,但不一定会破。现在中国经济仍在高速发展,收入水平仍在快速提高,利率水平也不高,这样的环境下不具备“泡沫破灭”的条件。
3.农村人口不断往城镇迁移并为制造业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劳动力,城乡之间不平衡日益加深。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枯竭,中国在2010年前后到达了“刘易斯拐点”,而收入分配不平衡的趋势开始缓和。
4.中国对房地产的需求被普遍认为是“刚需”,这一共识源自对“潜在需求”高达200亿平方米规模的失真的估测。实际上,房地产“有效需求”远远小于市场预期。
5.中国的人口统计数据预示着购房群体和房价增速将达到峰值。中国家庭在房地产上的资产配置是美国、日本的两倍多,中国房地产总值占GDP的比例也同样居高不下。
6.房地产需求远不及预期规模,价格涨势也逐渐触顶,过高的房地产配置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也预示着资产配置向诸如股票等其他资产的再调整。过度依赖房地产的经济增长模式,不仅不符合“共同富裕”的目标,也很难再像过去那样维持高速增长。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观众朋友好,欢迎收看今天的节目,我是陈笺。在中国,房地产被普遍认为是“刚需”,房地产对GDP的贡献居高不下。中国家庭在房地产资产配置高于美国和日本的两倍多,当然,房产投资者在过去十多年的投资收益也相当可观。近年来国家为了给火热的房地产市场降温而出台“限购令”,但往往“越限越涨”。今年又出台了“限涨令”,推出参考价,指导价等等。一线城市二手成交极速萎缩,而三四线城市随即又推出了“限跌令”。房地产市场正面临着怎样的变局?是否意味着见顶?普通投资者若不能再期待房地产继续带来巨大收益,投资策略应该如何部署?相关话题,今天陈笺请来交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洪灏做深入解读和剖析。
洪灏,您好!看了您最新的投资报告——“房地产变局,人口老龄化对于共同富裕的意义”。您认为房地产市场正在面临怎样的变局?是否意味着见顶?

增速见顶而非房价 房地产市场有泡沫但不一定会破
洪灏:我们说的是房价增速见顶,有别于绝对价格。如果人口可支配收入继续上升,经济持续发展,那么增速停滞甚至负增长一段时间后,房价还是可能上升的。通过人口结构、收入变化、城镇化进程以及各城市房贷水平,我们进行了一些合理的估算,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毕竟中国房地产的体量这么大,而且对经济的意义非常重要。它的调整不可能一步到位,肯定是经过一波三折,最后才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香港97亚洲金融风暴,楼市价格曾下跌70%。内地的房地产到底是否存在泡沫?还是市场刚需所造就的?如何判断?
洪灏:第一,是不是泡沫和它什么时候破灭,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问题。
像日本的泡沫持续了二三十年,最后在90年代才破灭。所以,一个泡沫没有破,并不能说它就不是一个泡沫。这是一个非常根本的问题,我认为很多人把它混淆了,就是觉得“它一定要爆了才是泡沫”,不是这样的。
泡沫的形成,达峰到破灭,它有一个过程,不是说隔夜就能发生,尤其是对于像房地产这种重要的板块。所以我觉得这是第一点,要把它搞清楚。
第二,无论房贷收入比、房子与GDP、居民在房地产板块的配置、现在的配置相对于人口老龄化的问题等等,其实我觉得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中国的房地产是一个泡沫,我觉得没有什么可争论的。
但是这个泡沫还没有破。因为现在中国经济仍在高速发展,同时收入水平仍在快速提高,利率水平也不高。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没有产生“泡沫破灭”的充分必要条件,但是不等于它不是泡沫。

房地产有效刚需远远小于市场预期 房价会回落吗?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所以你认为这个泡沫是存在的,但不一定会破。您的报告中做了很详尽的分析,可以看出房地产市场需求没有过往那么高了,是人口老龄化和新增城镇人口变化所导致的吗?
洪灏:首先,所谓的刚需。在2010年之前,城镇化速度是非常快的。目前每年新增1%的城镇人口,10年后城镇人口比例会达到大概70%。每年有这么多的人,从农村搬到城市里,自然产生了对房子的需求
同时生活质量的提高,表现在居住面积扩大、收入水平提高。所以就会看到需求剧烈扩张,这就是2016年之前的情况。
如果按照这种计算,其实中国房地产所谓的刚需,“潜在需求”达到了200亿平米的水平。这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可能都是一个天文数字。
不是每一个人进城(的人)都能买房。刚刚进城的这些人口,他们收入(普遍)非常低,并不能马上买房。同时,这些人的住房需求可以通过二手房来满足。所以加入合理客观的限制之后,实际需求远远小于200亿平米
通过对二手房交易、贷款收入测试和新增城镇人群的收入阶层进行一些合理限制假设,我们得出的“有效需求”仅仅比供应多10亿平方米,约为全国一年的新房销售总量。现在每年卖15~17亿平米,所以多出来的有效需求的盈余,远远小于市场共识的估算,这点大家要分清楚。
因此市场对政策改变和价格行情波动,它非常地敏感。因为不再像10多年前那样,快速的城镇化造就了一大波住房需求的上涨,这都是可以解释的。但是到了今天,有效需求其实远远小于市场预期
其次,为什么价格产生这么大的压力?主要是因为没办法降杠杆,或者说大家的收入都被投资了,所以能买的房子就少很多。同时由于政策不允许,也压抑了一些需求,才出现这样一个局面。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由于供需发生了变化,房地产资产带来的回报,不像以往那样可观。那房价有没有回落的可能?
洪灏:按经济学的常理来说,它应该是会回落的。或者这么说,尽管在过去多年内房地产的回报很高,但是在未来的5~10年,我们不应该再有同样的期待,大概率会是如此。
中国的平均房价是1万块一平米,那么100平米大概就是100万。中国人均GDP大概是1万美元,假设翻一倍变成2万美元,这样算出来的可支配收入大概是不到10万人民币。也就是说一套100平米的房子,一个中国居民需要用10年供完,这个时间是相对比较长的,国际上平均需要4、5年,或者7、8年左右
所以若这样继续上涨,会产生种种问题。说实话,现在一线城市的房价已经远远超出大部分居民的购买力。我也不知道谁在买啊!我相信监管在今年早些时候去打击炒房团,它是有原因的。

房地产市场成交放缓 主动调控避免市场大幅波动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人们往往认为中国房地产有别于海外其他国家,它对于GDP的贡献很大,也普遍被认为是“刚需”。但是与往年不一样,今年调控政策出台后,一线城市二手市场几乎停滞,是什么原因?
洪灏:现在房地产市场出现的变化,是一个政策选择的结果。为什么这么说?一手房首付达到50%,二手房基本上要全款买房,房地产市场成交自然放缓
对于开发商买地、负债水平的要求,在去年“三条红线”政策出来之后,房企如期出现了一些运营现金流的问题,其实我们觉得也是当时政策设计的。
现在的结果和我们做的预测,它有关系也没有关系。预测本身是说,即便我们不主动用政策调整,它的结果都是一样。但是如果让市场自发去调整,比如说在供给过剩的时候,继续去加杠杆,用以前同样的增长模式去发展经济,我相信它的调整可能会变得更无序,系统性风险更难控制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这一轮的调控政策,可以说是多管齐下。不光提出指导价,连银行贷款的审查也比以前更严,放贷比例更低。听一些朋友说,他们想置业或换房,可能要半年或以上才能获批按揭贷款。也就是说,对于工薪阶层,其实买房换房都更难了。你觉得按揭收紧是什么样的考量?是希望得到这样的效果吗?
洪灏:这个政策出台的主要原因就是房价上涨过快。
中国人讲究衣食住行,“住”排在后面,首先是温饱问题。衣服房子都是保暖的,保障我们基本生存。一旦把住房、医疗和教育搞成盈利的商业模式,因为资本是逐利的,它可能把商业模式运用到极致,也就会产生种种问题
所以,我相信政策初衷,不随便去猜测为什么要出台这个政策。但是可以看到一些客观事实,“有效需求”的盈余远远小于市场供给的预期。尤其是相对于国民生产总值、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而言,房价高企。在人口老化,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改变,甚至已经进入拐点的时候,房地产这样的资产配置仍然处于高位,是不合时宜的
我相信若没有政策主动去调整,市场也会调整。但是如果让市场去进行自我调整,它产生波动和无序的可能性,会远远比我们主动调整要大。

恒大违约属个别风险 不能与“雷曼”相提并论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恒大庞大的债务违约及中国部分房地产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令人忧虑,也吸引了全球投资人的关注,这给市场带来怎样的启示?
洪灏:我们也看到了,它对市场波动性的影响。这个消息出来后,恒指一天就跌了2000点。这应该是在9月份中秋的时候吧,所以这(影响)已经是非常明显的了。但是我们也要防止像西方媒体那样,把这个事件宣扬成所谓的系统性风险。
有西方媒体说(这是)中国的“雷曼时刻”,其实我觉得这些比喻都非常夸张、不恰当,故意渲染的。因为恒大的负债2万亿,其实和海航也差不多。海航事件我们也大致也消化了,所以我们并非没有处置这种事件的经验。公司账面上谁借了多少钱,这都是列出来的。所以没必要过分渲染,当然也不是说就可以忽略不理。
现在就是说定点爆破,去比较有序地控制系统性风险。其实到目前为止,从股票市场的反应来看,也并没有看到风险持续大规模地扩散到别的资产里。

过高房地产配置越来越不合时宜 投资要降低房产比例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其实房地产市场不光是一个让资本逐利的地方,中国人在房产上的资产配置是最高的,当然回报也非常可观。您认为中国房产投资者接下来不能再期待资产倍增,那么他们下一步应该如何布局,才能争取资产增值和投资回报?
洪灏:报告里有一张图,我们统计了一下现在中国居民在各类资产类别里的配置,然后横向跟其他国家做了一个比较。显而易见,中国在房地产上的配置比美国、日本要高两、三倍

家庭资产配置 — 美国、日本和中国;中国房地产配置最高
中国房地产总额大概是400万亿左右,相对于100万亿的GDP(2020数据),我们(房地产总额)是GDP的4倍,美国大概是1.7倍,日本也是1倍多,大概是2倍以下。中国的房地产配置是非常高的。
曾经配置在房地产的钱,它可能会转一部分出来,以后可以配置比如说股票债券、大宗商品,中国自己的保险,基金等等。那么这些资产,相对于房产,都(还)是很低的。
我们想象一下,把房地产的钱拿出来,放到其他资源类别。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建议,不是说明天或者明年,而是一个5~10年(内)的建议。
我们今天讲的这些东西,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不是说明天就立竿见影,也不是说中国房地产现在遇到了一些问题,它就要产生系统性的风险,然后搞得翻江倒海,也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现阶段的经济、城镇化发展,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以及发展的前景,都告诉我们:目前继续去大规模的投入房地产,无论是在实体经济,还是在个人资产的管理,它都是不合时宜的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中国人往往都相信土地和房子,过往也给部分家庭带来很好的回报。现在情况不同了,那我们应该怎样在投资观念上作出一些改变?
洪灏:我觉得应该开始配置别的资产。毕竟房地产商也赚得盆满钵满了,没有必要赚最后一分钱。当大家都想卖,卖不出去的时候,就要搞清楚。
比如说,自己住一套,留一套度假,剩下的可以慢慢地高位出掉,再去配置一些别的资产。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我没有办法在这里详尽地给每一位朋友去做资产配置计划。每个人的个人所得和收入不一样,这很重要,在布局的时候要考虑清楚。但是比较明显的判断就是,我们不宜在房地产上进行过高的配置了。

房地产变局和人口老龄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房产税改革试点颁布,推出房产税是基于什么考量?这一系列的房地产政策和目前国策“共同富裕”之间有什么内在关联吗?
洪灏:房地产税的细节还没有出来,现在有很多猜想,我也不想过分地去猜想。
过去10年里,上海收了房地产税,但是上海的房子也没少涨。当然,据说上海每年收上来的房地产税非常少。所以(房地产税)跟共同富裕也没有什么关系,毕竟这是一个地方财政的重新分配
也不是说因为我们要共同富裕,才进行房地产征税。因为共同富裕,不意味着去已经富裕的人那里薅羊毛。它的意思是经济的大饼,已经到了这么大规模,应该怎样去切割大饼,是从这个角度出发。而不是说我们去收一个什么税,所以富人阶层要回吐一些既得利益,不是这个意思。所以我觉得,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解决)城市化过程产生的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
过去多年的城市化进程中,制造业飞速发展。但是在2010年之后,中国跨过了“刘易斯拐点”,我们看到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供给制造业的剩余能力开始减少,这个时候城镇化(速度)开始放缓。之前由于农民工进城,导致的收入分配不均,在2010年后,由于城镇化过程的放缓,反而得到了一定缓解
如果要达到经济增长的目标而去可以加速城镇化,会再度导致城乡不平衡,收入不均。这样的话,它是有悖于共同富裕这个目标。所以我们把论文标题叫做“房地产的变局”,它讲的是高负债的商业模式不可持续,“人口的老龄化”讲的是购房人口的缩减,产生的“有效需求”比共识的预期要少很多。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好的,非常谢谢洪灝给我们的分析,让我们用数据看到中国房地产变局产生的原因和背景,主要是人口结构和市场的实质供需关系比发生了变化,大家不好期待还会继续享受过往十几年在房地产带来的高回报,也要考虑资产的再分配。对于恒大债务问题,你觉得是给市场一个警示,但并不能去跟雷曼相提并论,暂时没有形成系统性风险。当然每个人在理解了房地产的变局大背景后,可以按照自己实际情况做好资产配置。祝大家投资顺利!
热门视频推荐: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