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报告 | 李雄:北京市多尺度绿色空间的格局与服务
李雄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1 北京市典型区域研究——中心城区
中心城区进入减量规划阶段,“留白增绿”正成为优化北京城市布局的重要方式。2017年北京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留白增绿”是腾退后空间再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心城区严格实行用地和建筑规模增减挂钩,对照规划要求抓好腾退空间使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抓手,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并改善人居环境。
1.1 绿色空间格局演变与优化
主要内容是探究绿色空间格局的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提出绿色空间理想格局的形式与策略。研究理清了中心城1992-2016年绿色空间面积组成和空间位置的演变,明确了北京市中心城绿色空间景观格局的演变,定量、定性探讨了社会经济、自然和政策因素对中心城绿色空间格局演变的驱动机制,提出和构建了中心城绿色空间理想格局的目标和内容。
中心城区绿色空间用地变化
社会经济因素影响绿色空间破碎化
中心城区绿色空间的理想布局模式
1.2 公园体检与景观绩效
应用北林研发的LAP景观绩效线上评价平台,完成中心城区各类绿地“公园体检”。并利用“公园体检”系统,持续针对北京各个公园进行追踪评价。以北京北极寺公园评价为例,评价结果显示,在建成后的六年内,北极寺公园在乡土树种的运用和雨洪管理手段的实施层面都产生了较为明显的效果。评价者应对评价指标进行有针对性的选取,以反映评价目标的批判性价值。在评价过程中,通过现场数据采集、线上数据收集和软件模拟等途径,支撑指标的具体运算过程,可以为相似的实践提供可靠的参考。
景观绩效线上评价平台
1.3 游憩服务评价与精准提升
本研究从宏观的角度看待北京市公园绿地游憩服务,将公园绿地游憩服务定位在是由城市中公园绿地所提供的一种公共服务,既包含公园绿地对居民空间上的辐射能力,同时考虑居民对于公园绿地的获得感。公园绿地游憩服务应同时涵盖公园绿地游憩服务范围以及游憩服务绩效的评估。其中,游憩服务范围即公园绿地的可达性水平,游憩服务绩效则主要针对公园绿地在空间上的分布均衡性以及人均获得感。
海淀区公园绿地空间分析
1.4 可达性与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
聚焦北京市典型区域——海淀区,研究海淀区公园绿地可达性与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首先基于网络分析,建立海淀区公园绿地可达性评价模型;应用公园绿地可达性评价模型,评价公园绿地游憩服务功能;基于服务绩效评价,构建游憩服务绩效优化策略;基于综合评价结果,完成海淀区公园绿地游憩服务优化规划。
海淀区公园绿地整体性分析
1.5 公园城区与建设模式
公园城市是一个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对我国城市的生态和人居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公园城市实现了由过去的“在城市里建公园”转变为现在的“在公园里建城市”的战略转变。这是对生态园林城市、园林城市建设在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更是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园林城市内涵的深化和拓展。
对公园城市的解读:
● 公——公共空间,全民共享:支撑以服务人民为中心、满足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开放型、可达型、亲民型的绿色开放空间体系。强调公平、公正、为民;
● 园——园林载体,多元共生:突出以园林艺术指导下的城市绿色空间体系构建,打造景观优美和文化传承的场所,建设具有绿色活力的城乡生态本底和城市公共空间体系;
● 城——城乡并举,协调发展:城市绿地系统、区域生态系统、美丽乡村体系统筹规划,振兴乡村绿色产业,着力全域统筹规划,实现城乡融合共生关系;
● 市——市业联动,绿色引擎: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高效的生产方式,建立生态经济体系和绿色资源体系,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推动形成转型发展新路径。着力优化绿色公共服务供给,坚持以让市民生活更美好为方向,实现简约健康的生活价值。
公园城市的解读
2 北京市典型区域研究——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
二道绿隔是北京城市永续发展的关键,可有效控制无序蔓延,推动绿色发展,保障生态安全,满足人本需求。通过对绿化隔离地区的建设,引导城绿合理布局。研究主要探究了二道绿隔地区2003-2018年间绿地的发展过程,科学评估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化特征,厘清绿色空间格局演变与生态过程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二道绿隔地区绿色空间格局优化,模拟预测此区域绿色空间未来发展和分布趋势。
绿色空间格局与服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路线
3 北京市典型区域研究——大兴新机场临空经济区
中央和北京市委提出“大尺度扩大绿色空间,统筹考虑空中俯瞰景观效果,让新机场在林海之中”。临空经济区绿色空间规划以大兴区规划为基础,在临空经济区范围内重点打造了“一轴”、“一苑”、“一环”三大结构性绿色空间。临空经济区森林湿地环分为北京和河北两个部分,北京部分在机场西北部区域营造大尺度森林景观;河北部分依托结合永定河水系的生态修复营造大尺度森林湿地景观。
密云森林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4 北京市典型区域研究——通州副中心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城市副中心控规要求,持续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布局。在通州生态网络规划策略上,维护和强化蓝绿格局的生态连续性,优化水网与京津冀区域、副中心的关系;依托河网道路,整合自然基质、挖掘绿色空间;塑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境网络系统,为多种动植物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建立河网绿道慢行系统,加强与周边区域的衔接;增加游憩资源的可达性和连续性;发掘、定位、整合和保护河网历史资源,保护文化景观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通州生态网络规划
专家建议
· 促进城市绿地系统——城乡园林绿化系统——区域生态复合系统的转变;
· 推动城市绿地发展模式——城市绿色发展的转变,推进实现公园城区示范区;
· 加强园林绿化综合绩效评估工作,特别是园林绿化在碳达峰和碳中和方面的意义和价值,实现在国内引领;
· 加强二道绿隔郊野公园环建设的科学性,通过规范编制引导质量精准提升;
· 开展中心城区公园体检,有效提升公园游憩服务价值,精准提高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
备注:本文根据李雄副理事长演讲内容整理
主编:孟伟庆
执行主编:杨菲
编辑:李重华
排版:李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