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集体对话,磋商,反思,觉醒,彼此陪伴,知识流动 | 706"共学小组"公开招募

彬华 706青年空间
2025-01-02


我的个人介绍


大家好,我是彬华,反复思量,最终还是准备以第一人称开启这一篇推文,因为我希望能够以一种生命故事的链接来招募一起706共学小组的伙伴。


我出生于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这里“普普通通的家庭”意味着,虽然我家像是其它也许是大多数的家庭一样重视教育,但是它也没有办法像一些家庭那样负担得起对教育大量的投入。事实上我的得到的支持不算少,不过当我高三希望能够找老师一对一补习我最不喜欢的数学,但被家里拒绝时,我很难不体验到一种匮乏感乃至一点不公平。



这一个小小的切面不能作为论据,但也折射了一些东西:很多教育资源并不是对所有人同等开放的。上半年我做了关于职高的调研,发现有些学生并不是成绩够不上普高的分数线,但想到能够早点出来工作,还是选择了职高。这就是很现实的选择。而且,即便是以往的成绩不好,这里边就没有家庭社会文化及经济资本的影响了?


在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我们继续发展、成长的机会愈发会受到所在学校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我记得我高考前半年状态奇差,最后考入二本。但还抱着对学术的向往,当时我好羡慕在北京、上海的同学有那么多讲座、沙龙可以参加,校内有那么多的课题、项目可以参与。还有些暑期的项目,最终录取的全是名校的学生,我明白那时我的能力确实相比其它录取的同学有差,并感慨似乎我们大多数人的差距会越拉越大。



现在我是一名兼职的心理咨询师。作为咨询师,我们许多人都有一种学习焦虑,我们很多时候不知道该怎么样培养自己,才能让自己真正胜任这份助人的事业。一方面,国内的大多数学历教育项目并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相信不少专业也同样如此);另一方面,继续教育成了资本争相进场的大肥肉,使得课程良莠不齐、代价高昂。


总之,面对信息爆炸可是有价值的内容却极难获取的大环境,如何用有效的、低成本的方式去发掘与利用资源,是我从本科起就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同辈共学是其中一个答案。


706共学小组的故事



我自己对共学小组的思考和实践正式开始于去年初全球疫情横行之际。当时706青年空间孵化了“El pueblo unido jamás será vencido”(EPU-JSV)志愿者小组,“致力于收集和传播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由民众自发形成的抗疫自组织的信息,并试图搭建跨越地域、语言和文化的抗疫团结平台”。


在我填了加入EPU-JSV的申请表后,我收到了方荣的邀请,讨论线上沙龙和社群的新形式。疫情期间各式的讲座、沙龙层出不穷,几乎是文化的盛宴。不过,我们并不想止步于一场场聚会。聚会是短暂的,聚会里的一群人也很难有机会建立起联系。我们希望创造一个建立关系、沉淀所学的社群。


可能的形式很多,由于“社区发展”(Community Development)领域对弗莱雷意义上“对话”的强调,以及对解放性行动研究(Emancipatory Action Research的使用,影响我最终确定了“共学”这个形式。



弗莱雷(Paulo Freire)指出,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与学生关系是高度不平等的,整个教育过程被称作储蓄/囤积式教育(Banking Education)——教师拥有知识,而学生则作为被动的知识容器;在提问式教育(Problems-posing Education)中,教师和学生是共同探究者(co-investigator)知识是集体共享的(collectively owned)。弗莱雷对这样的教育过程有一些论述,而解放性行动研究是一个更为实操性的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

Being,我们一起意识到改变的需要;

2

Thinking,我们将大家聚在一起,分享各自的想法和经验,并且找到相关的资讯;

3

Project,我们一起制定一个行动的方案;

4

Encounter,我们一起让更多人参与到行动中来;

5

Making Sense,我们一起将我们经验转化为意义和知识;

6

Communication,我们将行动中得到新的理解分享给其他人。



英国社区发展职业标准包括Working and Learning Together一项,国内公益圈又有“共学”的用法,所以最终确定了“共学小组”的名字,并且从“706共学行动小组”(后简称“行动小组”)开始,希望能借由这个过程找到一个更为具体的操作方法。

所以,我邀请了二师兄和小勺一起讨论共学小组的设计,并于2020年6月在“706青年空间”公众号上发布了招募。招募发布后,滔滔也加入到了筹备小组当中。

招募过程中,我们初步设计了框架为四周共学和八周行动的“行动小组”。最终,我们招募到了8位参与者、4位观察员和1位统筹:陈泉、黄璐、马可、秀子、雯超、眨眨、Aimee、Alice、Richard、程畛、罗西、子涵和夏威夷

在前四周的“行动小组”中,我们学习了彼此的生命故事、夏林清的《斗室星空》、李易昆的《逆风行者》、古学斌的《行动研究与社会工作的介入》等内容。在后八周的时间里,参与者根据前四周的体验,设计了自己的共学小组,招募参与者并运行小组;每周末的时候,所有的“行动小组”成员对共学开展的情况进行复盘和反思

在十二周“行动小组”的历程里,参与者开展了以马克思主义、教会与社会、资本与教育公平、素食主义、正面管教、新闻传播、创意写作等不同主题的共学小组。我也开始整理我们的小组历程,并整理参与者的复盘收获、收集资料编写了最开始的“706共学小组工具包”。在这一过程中,我对“共学行动小组”概念的理解也越发清晰,还撰写了一个简单的总结推文:共学 | 解决知识焦虑的答案就在我们中间。

在去年下半年,我又先后发起了弗莱雷共学小组和706共学协作小组。虽然不是太久以前的事,但现在我很难准确回忆出当时开展弗莱雷共学小组的想法。尽管如此,希望将共学追溯到“解放教育”(Liberation Pedagogy)的传统,毫无疑问是我当时想要重读《受压迫者教育学》的主要动机。


在读弗莱雷的那段时间,方荣和我聊到“间隔年学校”的想法,希望做一些先导的活动。想到之前善导推出的O计划对我有所启发,我就提议——给希望参与间隔年学校筹备的人,借用善导的Q小组工具包来进行能力建设。于是我吆喝了一起共学弗莱雷的Coco和十七,跟我完整筹备和开展了这次“协作小组”。

结合两次小组的经验,我对自己心目中共学小组的概念越发清晰,于是在“创建你的共学社群”系列工作坊的招募期间写下了“我想象中的共学小组”,并放到了正在撰写的共学手册当中。


我们对于“共学”的理解


十七:

受保罗·弗莱雷启发,我认为共学相当于集体对话、磋商、加深理解并推进改变的过程。我相信真正的共学拒绝被动性,致力于培养每个人的主人翁意识,滋养一种对“改变终将到来”的希望与信念。共学是一个“觉醒”的过程,揭示我们思想中原有的重重矛盾与不一致的地方,构建新的集体意识。社群的功能是提供安全、开放的空间,鼓励成员的批判性思考与自主探索,利用及时反馈、评估和对话等机制,让他们在知行合一的道路上彼此陪伴。要创设这样的空间,共学社群成员便需要努力培养一系列品质,例如信任、尊重、欣赏、希望等,并且使它们自然呈现在共同制定的社群规章中。


彬华:

从自学到共学,这其实是一个质变的过程。一旦我们从个体变成一个团体,就形成了团体的动力。欧文·亚隆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提法,叫做“团体是社会的缩影”。因此,当我们试着去约定共学的规则时,当我们尝试给出和接受反馈时,这一系列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共学。我们在学习如何在这个社会中互动、如何构建我们更美好的未来。

虽然共学这个概念并没有对共学的议题、材料做出限制,但是共学的形式就决定它是向善的。因为共学必须尊重彼此的需求、必须平等地对话,那么它与压迫就是截然对立的存在。我非常期待每一次共学里与其他生命的遇见(encounter)。彼此的生命经验是我们最宝贵的学习材料。


Coco:

对我来说,共学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教授模式的学习。在教授模式下,我们假定知识或技能集中于一个人或少部分人,其他人只能接受他们的指导和传授。但在共学中,我们相信知识与技能分布在每个参与的成员中,并借由对话、讨论、反思的过程,使知识和技能流动起来,让每位成员受益

除此之外,共学的过程还是成员练习自组织和彼此协作的过程。这是从“我”到“我们”的过程。通过去构建一个个“我们”,我们也是在彼此赋能,创造更活跃的公民团体,实现我们心目中更美好的社会。


为什么706共学小组准备重新启动?


706青年空间本身的诉求

706青年空间成立9年来,一直在从眼界、思想、行动上为青年人提供自我探索和成长的“窗口”,经由这些“窗口”,青年人得以反观自身,做出更多的反思与尝试,甚至是改变。经过多年沉淀,706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丰富多元的青年生态场

我们思考,如何让706不仅是青年人迷茫期的“临时寄所”,还是陪伴青年人成长并持续提供滋养的“精神栖息地”;如何能为青年人提供更多自我实现与成就的机会或平台,让其所热爱之事获得更强有力的支持。最终,青年空间与青年人可以成为一个良性的互动循环,相互促进、相伴成长,不断进行自身的更新与创变


那做一个有别于传统教育模式的替代性教育alternative edu的社群,就显得尤为重要。快餐式的教育消费扩张虽然可以通过羊群效应短期减少焦虑,但生产型的学习却能让我们更深刻地进入心流和附近,了解自己发觉自己的生活场景。这种以“共学”为本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克服对权威的依赖、减少对资源的需要,因而用更为民主与经济的方式开展学习

706共学小组希望能够探索这样一套共同学习、生产型学习的机制与方法,通过工具包和支持团队等形式,让更多的人能够开展不同于传统教育的学习。


706各个城市社群成员的需求

随着706逐步在国内几个城市以及国外伦敦,纽约,旧金山等地建立线下据点,据点形式包括706流动客厅、 706城市客厅、706生活实验室亦或706青年空间,基于这些据点,也逐步形成了各个城市的706社群。

706社群成员也需要有定期的互助学习的活动,一方面可以进行自我提升,另外一方面可以促进彼此的友谊和深度沟通,既学习了知识,又收获一个温暖的小集体。


706共学小组的招募


  我们期望的你:

  • 相信共同学习的价值,愿意稳定地投入时间

  • 愿意将共创的过程本身视作一个共学的过程,积极地进行反思


  我们期待你能收获:

  • 一个相互学习、彼此疗愈的场域

  • 接触一批富有活力、热爱共学的伙伴

  • 支持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学习、得益于学习的事业


  如何参与(可以选择1项或几项

  • 协助统筹与协作的工作,一起组织访谈、讨论和撰写等共创过程

  • 参与共创706共学小组工具包,参与讨论、撰写与编辑等工作

  • 加入706共学小组交流群,一起交流、碰撞

  • 希望未来可以线上或在线下,发起或是参与共学小组


  报名方式

欢迎扫码或“阅读原文”填写麦客表单~

负责人会在两周内联系到你:

你在报名过程中,有任何问题,可以咨询706小管家:



备注:


1.本轮报名主要是面向筹备人员,比如你可以发起个共学小组,或你想参与706共学小组整个项目的策划,运营,工具包梳理等等工作,如果你想具体参加某个706共学小组,可以等下一轮具体706共学小组的信息招募


2. 我们对报名者的时间要求根据你报名的具体项目或岗位不一样,比如你想发起某个共学小组,那你参与的时间跨度就是你所负责的这个共学小组的时间规划而定,短至3,4周(每周1次),长至几个月;比如你想报名共创706共学工具包,那么,一旦工具包编辑完成,这个项目也就停止;


我们最终走向哪里?

一方面,我们希望706共学小组,可以基于706青年空间这个社群,通过“共同教育”和“自我教育”,培养一批真正追求公正、善良的、渴望打造一个学习共同体,渴望得到全面发展的年轻人,只有这样子,通过对人才的持续培养,才可以造就706的持续发展和保持开拓创新的生命力

另一方面,我们也是对目前国内教育现状的回应,目前,教育已经高度产业化,有着强烈的商业DNA。当知识被一张张的证书资本化,象征通着向更高社会价值的竞争阶梯,作为面临眼花缭乱选择的消费者,我们往往因为害怕在内卷的洪流中淘汰而“失去了选择”。

我们不想在现有的教育体制内来做什么,我们也不想在教育内卷中自我消耗,我们致力于让教育在校外以更本真的方式生长,弥补渴求教育之人在校内没能得到的知识、技能和求知欲。

最终,我们706共学小组会成为什么样子?这个也是我们所有参与706共学小组的伙伴集体共创出来的,我们是个共学社群,同时,我们可能孵化出一些教育公平项目,也可能衍生实验型的教育创新项目,也有可能通过706共学,共同创造出来某些新事物,新想法,新项目。

 

常见Q/A

Q:706共学小组是偏向线下的共学吗?

A:706共学小组其实线上和线下都是有的,也会根据实际情况而调整,比如最近疫情期间,我们还是会偏向线上为主,如果疫情过去后,我们会重点做线下;


Q:706的项目挺多的,706共学小组在706里面属于哪个板块呢?

A: 706共学小组是属于706教育板块的,这个板块里面还包括其他教育类项目;


Q:706共学小组会有各种工具包,这个之后会开源出去吗?

A:是的,我们开始会在706内部社群开源工具包,运行成熟后,会对外开放,使用者需要遵守CC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禁止演绎或修改名称,非商业用途,备注来源等条款)


Q:我如果已经报名填写了706其他活动,还需要重复填写吗?

A: 因为706共学小组是个新项目,里面的问题设置不太一样,所以是需要重新填写的,不过如果涉及到一些重复的问题,你可以直接复制本来填写过的内容,如果找不到也可联系706小管家


Q:706共学小组接受捐助吗?

A:当然,706共学小组会有个策划和品牌运营中心,会接受捐助用来开发各种开源工具包,和建设和研发各种共学机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706青年空间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