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当代·艺术展2019丨85后的八五——中国当代艺术新世代

鲍栋 北京当代艺博会 2022-08-01

文/鲍栋


35岁是中国当代艺术圈几乎约定俗成的划分年轻艺术家的年龄线, 2019年的一位刚刚35岁的艺术家,在他或她出生1984年,中国即将出现一场艺术变革——八五美术运动。


八五美术运动,也叫做’85新潮,到底什么是“八五”,在不同叙述者、阐释者那里,细节有所差异,但能够取得一致的是“八五”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中第一次全国规模的前卫艺术运动。



今天一直被忽略或遗忘的一个事实是,八五美术运动的主体是年轻人,35岁以下艺术家数量在所有参与人数中所占比例为92.6%。与此形成关联对比的是,2008年至今是一个年轻艺术家的集体涌现期,各种年轻艺术家的小组、群体、个展、群展、评选、奖项活动等层出不穷,虽不能称之为运动,但显然已构成一种现象。



参与八五美术的艺术家很多是恢复高考后的77、78级大学生。而一位1984年出生的艺术家,在2008年是24岁,也刚刚大学毕业。从年龄上而言,八五时期的艺术家正好是85后艺术家们的父辈,实际上,不少85后艺术家就是前者的子女或学生。

 

从历史背景而言,这两代人都身处于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转型中。前者是内部改革、外部开放带来的解放思想、接轨国际等一系列巨变的时代,后者为中国在全球化中全面崛起的时代,其标准性事件是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因此有学者称之为“后奥运”时代。



这两个时代是中国1949年之后最重要的历史跃阶期,但两者的背景有很多差异,其最关键区别是,1980年代的中国在一系列的改革试错中政治、文化主体意识相对贫弱,而2008年之后是中国在政治、文化主体上逐渐获得自信心,并提出进一步诉求的时期。正是这种主体意识的区别,决定了两代人之间显著的差异,这表现在与国际、与本土、与艺术体制的不同关系和态度中。

 

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代全面接触西方的人,八五时期的年轻艺术家首先面对的西方现代及前卫艺术的话语冲击,不管是在视觉资源还是在思想资源上,学习西方是大部分人的第一选择。在短短几年内,从后印象派到观念艺术,近一百年的西方艺术史迅速被中国艺术家囫囵吞枣了一遍,因此在八五时期的艺术创作中,学习、模仿西方大师的痕迹很重。而对于学院与传统的艺术形式,艺术家们的反叛意识则很强势,而明确的针对性也伴随了明确的依赖性。

 

在学习西方、反叛传统的两大路径下,艺术家们侧重的是思想表达与个性表现,反而艺术语言和方法意识都显得粗糙,往往是思想大于形式、宣言大于作品。另一方面,当时这些新的艺术观念与实践并未获得原有体制的支持,也没有形成一种新的艺术社会系统,因此,艺术家与理论家往往是个人英雄主义的行事风格。总体而言,八五美术是在一种浪漫主义的思想基调与草莽精神的社会组织方式下展开并结束的。



八五美术运动对艺术发展的影响很大,首先是迅速且大幅度地更新了艺术观念,使中国的艺术家与西方艺术家大致站到了同一个历史视野与问题意识上,在八十年代之后,“当代艺术”这个概念在中国基本确立。其次,很多参与其中的艺术家在运动中或者运动之后开始了对艺术语言与方法的思考和实践,后来都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中坚力量,他们已构成了一种当代艺术的自我传统,融汇在了学院教育中,成为了新一代艺术家的起点。

 

与1980年代的艺术家相比,出生于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中期的艺术家所面对的历史条件有很大的不同。一是艺术系统的成形。在2000年之后,尤其是在2005年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暴涨之后,当代艺术已不再是一种少数与边缘的存在,在艺术家那里成为了一种专业及职业状态,而不仅仅是精神追求。而随之而成长起来的美术馆、画廊、拍卖行、艺术媒体、艺术博览会等生态链也逐渐形成了一个有效运作的艺术系统。这意味着,今天毕业的年轻人,在这个艺术系统成为职业艺术家或者艺术行业工作者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在日渐成熟的系统中,“浪漫主义”与“草莽精神”就失去了生存空间,让位给了一种专业化、协作性的职业工作方式。这种工作方式也进一步的内化在年轻艺术家的创作中,如研究性、系列性的创作方式已成为了主流,但也使得年轻艺术家们陷入在知识与趣味的微差序列中。




二、中国在全球化中的崛起已经成为了事实。中国85后一代完全是伴随着全球化成长起来的,对于他们来说,与国际(西方)艺术接轨早已是一个事实,而不再只是一种诉求。大量年轻艺术家都有海外留学经历,甚至就移居生活在西方,参与在全球艺术系统之中。互联网也基本削平了资讯壁垒,让所有人都获得了同样的知识视野。因此,中国年轻一代艺术家与发达国家的同代人已无整体艺术观念与媒介形态上的差异。在这个背景下,西方当代艺术已不再是中国年轻一代艺术家的整体外部学习对象,甚至中/西这样的划分已毫无意义,每个人都首先面对的是自己的个人经验与艺术领域的问题。而伴随着对西方更深入的了解,很多年轻艺术家也在全球化视野下折返入了对自身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研究中。



除了以上两个背景转换带来的工作方式与文化心态上的变化,还有在一系列在媒介、题材、主题等因素上的转变,这些是由社会内容的变化带来的,如影像媒介比例的增多,互联网文化、科技、科幻题材的出现。但在讨论这一代年轻艺术家的时候,不能把他们想象成一个整体,事实上,同代内部的区别,如阶层、性别、城乡、地域所带来的差异经常要比代际之间的差异更大。正是这种内部的多样性使得85后一代艺术家在交往及组织方式上不再像八五时期艺术家那样热衷于小组、宣言等中心化的方式,也没有自我历史化的情结。这也使得整体化地讨论、定义新一代艺术家的时候要持更为审慎的态度。

 

实际上,任何一代人都会以自己的方式成为一代人,即使85后艺术家并不怎么关心时代这个宏大概念,但他们却身处于一个堪称宏伟的历史现场。在这个现场中,不管任何一个个体会选择什么态度与方式,但中国当代艺术的新世代就体现在这无限的个体中。



策展⼈:鲍栋

艺术家:


曹雨、陈丹笛子、程心怡、冯冰伊、付美军、高露迪、郭熙、何翔宇、侯子超、胡昀、李钢、李汉威、李明、李维伊、刘诗园、刘娃、刘野夫、苏畅、谭天、谭英杰、陶辉、田牧、童文敏、王拓、王业丰、武晨、熊辉&韦邦雨、许宏翔、杨圆圆、叶凌瀚、尉洪磊、于林汉、于洋、袁可如、张淼



   “艺述”单元参展艺术家介绍


 

曹雨   b.1988

曹雨的作品中看不到任何语境及宏大叙事的痕迹,但她显然以新的方法论对艺术及意义发出诘问,涉及身体与自我、媒介的扩展性与语言的作用、理性判断与意识现象、艺术经验与观者体验等等。


 

陈丹笛子   b.1990

她的近期作品探讨的是在与自然或人工的日常现象偶然遭遇时的感知和体验,其中不乏疏离的人类情感,以及希望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想象来获取疏离之外的宽慰。


 

程心怡   b.1989

在借鉴西方男性形象的基础上,程的作品侧重于一种融合了温柔和谦逊的亲密感,但偶尔也会融合怪诞和乖张。她的画作及其透明的色彩营造出一种强烈的氛围,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感官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身份被证明是脆弱而短暂的。



 

冯冰伊   b.1991

冯冰伊擅长以介于录像艺术与电影之间的影像语言作为表达媒介, 用诗性的语言构建自我意识的叙事空间。注重空间、文本与叙事之间产生的不同可能性在对视觉语言的影响上。


 

付美军  b.1990

出生于云南大理,傈僳族。


 

高露迪   b.1990

高露迪的创作与其关于当代状况的思考密切相关,通过对于“图像”文化在当代语境中的反思,他将绘画实践与某种特殊的处理“剩余物”为主要功能的生理活动相关联,即作为图像传播的最主要渠道之一。


 

郭熙

郭熙关心人们认知世界时所依赖的意识形态, 他将艺术家的工作比喻成一种“穿刺”, 刺破意识形态坚固的外壳, 从留下的孔洞中窥见“真相”。对于他来说, 艺术形式只是传递观念的载体, 他广泛使用装置、绘画、表演、雕塑、文本等多种形式来寻求最准确的表达。


 

何翔宇  b.1986

何翔宇的创作实践可以被视作各类个体、社会和政治主题的材料测试场和观念实验室。作为一名在中国迅速城市化时期成长起来的艺术家, 何翔宇尝试由物体间的转化体现或引导感知。




 

侯子超   b. 1988


侯子超艺术实践涵盖绘画与装置等多种媒介,他的作品关注当今⽂化语境中人与⾃然的冲突以及引发的现实问题,利⽤图像语⾔强调⼈造景观与真实⾃然的距离,以及人造地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隔阂。


 

胡昀    b. 1986

胡昀着迷于个体在历史长河中的自我定位,在自己搭建的平台中探讨过去与现在,个体与公共密不可分的联系。胡昀擅长于调动来自不同人和历史经验,将以往生产过的材料纳入进来。


 

李钢   b. 1986

李钢善于运用各种不同的材料与媒介进行美 学探索与实践,包括绘画、摄影、装置和雕塑等各个领域。他对日常生活中的寻常事物很感兴趣,并试图将其转化为充满诗意的特别之物。


 

李汉威   b. 1994

他善于使⽤商业广告与电影的形式进⾏隐喻,利⽤影像特效在架空的世界中建⽴⼀种世界观,在其中,⼈们通过艺术来相处与解决问题。艺术家以此作为出发点,虚构了不同的品牌与公司,⽤以展现当今⽂化形态与⾝份的交叉点。



 

李明   b. 1986

在李明过往的录像实践中,始终可以看到一种自导自演的工作方式。影像作为一种有效的表达手段,可以轻松转化创动机。他习惯于将作品观念置于头脑发酵的图像结果之后,这也使得他得创作始终存在一种“即兴”的状态。


 

李维伊


李维伊是一位艺术家weiyi.li、设计师weiyiandfriends.com、策展人 bigbadgallery.com、出版人re-publication.com、杂货店主currently-available.com,她同时生活和工作在以上五个网页链接里。


 

刘诗园   b. 1985

刘诗园的艺术实践涉及摄影、影像、舞台剧、空间装置等多个领域,其艺术实践呈现出一种不受地域性限制的视觉语言。近期,基于多重文化的生活背景, 她的创作更多地融入了一种个体对于不同历史文明和自然现状关系滑稽的误读。


 

刘娃   b. 1994

刘娃通过装置,影像与绘画等媒介,从个体经历出发,探讨⼈的主观性与局限性。她的作品采⽤脑科学等技术⼿段,来构建沉浸式的互动场域,从⽽与观众的内⼼世界建⽴对话。她跨学科的艺术实践试图探索如何在当今的科技时代中,重新定义⾃我意识与⾃由意志等⼈⽂课题。


 

刘野夫   b. 1986

他的创作受到通俗文化影响,用戏谑的手法调侃现实社会的混乱与不安。他还非常关心历史,民族和记忆带来的意识形态及刻板偏见。其作品成本低廉,涉及录像,声音,表演等媒介。


 

苏畅   b. 1985

苏畅通过简单而有力的形式,不断探索和讨论日常与感知的边界。对于雕塑语言的兴趣使得他通过在工作室的不断实践,驱使自己去塑造通过外部世界所瞬间感受到的真实。


 

谭天   b. 1988

从一名装饰艺术酒店的室内设计师到北京当代艺术画廊的从业人员,谭天在艺术家、画廊、公众、藏家和工厂工人之间充满活力的关系中得到启发。谭天的创作理念并不基于媒介自身的特性或本质,而是在不同的媒介之间寻找联系,建立叙事。


 

谭英杰   b. 1992

谭英杰这两年的作品皆项目的形式介入到特定现实空间,以剥离语境下的个体认知方式重构空间中的多重体验,解构矛盾关系中的对立的叙事,强调空间触觉感受与观念联想的双重体验。


 

陶辉   b. 1987

陶辉出⽣于重庆云阳,2010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田牧   b. 1985

田牧的作品在后人类语境中探讨人类和机械共生的境况。两者在相互驯化的过程中,成为全新的产物,同时此种“梦魇”由想象出发,入侵了现实的维度。田牧试图通过机械与人体去描绘对这种近未来的猜测。


 

童文敏   b. 1989

童文敏的主要创作方式为行为艺术,活跃于国际行为交流的现场。其创作聚焦于探索人的隐秘的感知与现实境况的交集之处,用身体的行动诗意的呈现人的存在境况,探寻野性的思维和现代生活的意义。


 

王拓   b. 1984

王拓的艺术实践以影像、行为、绘画为主并涉及多种媒介,通过在预设情境下对他人真实生存经验以及文献行为化的介入,来揭示当代人类境遇与精神遗产之间不稳定的关系,也同时探讨了人造观念和意识形态是如何从其历史背景中生发而出,并与持续变化的社会状况相适应的主题。


 

王业丰   b. 1984

王业丰是⼀位跨学科的媒体艺术家,他的创作跨越实验三维动画、VR、3D打印等。他的影像、装置以及对于展⽰空间的运⽤,往往将观者置⼊⼀种“超真实”语境。在其艺术实践中,荒诞、诗意、对于⽂本的引⽤、以及对现实的重新想象相互交织。


 

武晨

艺术家习惯使用丙烯颜料,保留笔触的粗糙感,通过混搭与挪用使画面呈现轻松的状态。他的作品将美术史中的各个艺术家肖像、图鉴、图例幼稚化,扭曲和重组,经过艺术家内心的感受,从这些经典的图示中吸取新的信息经整合后再创作并努力找寻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熊辉

从 2012年开始在水墨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声音”,使用解构手法,摒弃传统笔墨,并从创作者与媒材、个体与父权,以及两位创作者之间的权力博弈中寻找表达的自由。


 

韦邦雨

韦邦雨专注原子笔纸本的水墨创作,透过编织线条和对自然的描绘表达情感与想法。


 

许宏翔   b. 1984

许宏翔的作品以架上绘画为主,前期感兴趣于“绘画与图像之间的关系”,目前通过一些个人项目着重探讨“绘画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杨圆圆   b. 1989

杨圆圆的创作通常围绕在具体地点的个体经验展开, 并以搜集的历史资料与文献为入口进行一种图文写作。她通过结合真实与虚构的元素,挑战固化与传统的历史诠释,关注被遗忘、 消声及曲解的人物与片段。


 

叶凌瀚

叶凌瀚通过挪用网络图像,艺术家将已有信息进行重构,以“图层式绘画逻辑”生成一种颇具网络时代视觉特征的图像,多元且持续地展开有关虚拟现实对人类行为影响的探讨,展现了充斥于日常网络经验中的信息流动,并对人类在未来的存在进行了重新定义。


 

尉洪磊   b. 1984

尉洪磊的录像和雕塑实践中带有特别个人的视觉语汇,混合了网络流通的图像以及来自中国城市纹理中无序生长着的视觉文化。这些素材被艺术家以一种带有雕塑手感的方式被联系在一起。艺术家感兴趣的是所有可感事物以及文字作为一种思考形式的可塑性。


 

于林汉   b. 1990

在于林汉缜密的工作程序的支持下,失去视觉焦点的画面、主动交出画面控制权的绘画方法与追求轻质但是有力的画面质感都成为他成熟的个人绘画词汇。其在最新作品中对于医疗与身体题材的涉及,很大层面上加入了艺术家的涉身经验和强烈的个人情感,以此为内核所发生的延异效果也能更多的勾连出丰富的感受性内容。


 

于洋   b. 1986

近几年,他从美术学院的教学体系中出走,用木头,铁,石头等等生活中的终极材料去探究雕塑语言的可能性,并同时构建自我的雕塑秩序。在进行了物质二维和三维空间的穿梭转化的同时,不放弃物体在场域中精神力的表达。


 

袁可如   b. 1990

袁可如的艺术创作聚焦于探索影像的绘画感、空间韵律和叙事性,把现实当下所经历的事件、情感与历史、神话、梦境等结合到一起,通过杜撰编写小说、再打破文本结构、搭建服装场景和半即兴的表演和对话,赋予影像电影感和戏剧色彩。


 

张淼   b. 1985

张淼的创作从做加法起步,接纳矛盾的形式,没有顾忌地引入违反现代简约口味的元素和媒介。他受文丘里(Robert Venturi)的建筑理论的感召,承认一个非纯粹取向的、复杂的艺术概念。看他的作品即是感受这些被他纳入的矛盾,平面但具备可进入的真实,理性但充满装饰元素,场景化但各部分独立完整,色彩主观但不覆盖材料本身的特质。


名单按拼音首字母排序




北京当代·艺术展

  


AIKE、北京公社、博而励画廊、常青画廊、CLC画廊、当代唐人艺术中心、東京画廊+BTAP、蜂巢当代艺术中心、户尔空间、空白空间、麦勒画廊、没顶画廊、魔金石空间、墨斋、佩斯画廊、偏锋画廊、前波画廊、千高原艺术空间、势象空间、狮語画廊、VANGUARD画廊、星空间、亚洲艺术中心、艺·凯旋画廊、玉兰堂、本来画廊、BOWERBANK NINOW、墨非墨画廊、三影堂+3画廊、天线空间、新裤子×星空间、指纹画廊、这个店、UCCA商店、广东时代美术馆艺术+优品、黄逗菌、摩登天空视觉厂牌MVM、天猫ART、BLANK、素元、佳作书局


AIKE、BEIJING COMMUNE、BOERS-LI GALLERY、GALLERIA CONTINUA、CLC GALLERY VENTURE、TANG CONTEMPORARY ART、TOKYO GALLERY+BTAP、HIVE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XC.HUA GALLERY、WHITE SPACE BEIJING、GALERIE URS MEILE、MADEIN GALLERY、MAGICIAN SPACE、INK STUDIO、PACE GALLERY、PIFO GALLERY、CHAMBERS FINE ART、A THOUSAND PLATEAUS ART SPACE、SHIXIANG SPACE、LEO GALLERY、VANGUARD GALLERY、STAR GALLERY、ASIA ART CENTER、TRIUMPH GALLERY、LINE GALLERY、BONACON GALLERY、BOWERBANK NINOW、MOFEIMO GALLERY、THREE SHADOWS +3 GALLERY、ANTENNA SPACE、NEW PANTS × STAR GALLERY、FINGERPRINT GALLERY、THE SHOP、UCCA STORE、GD TIMES MUSEUM ART+GIFT、HDJ、MVM_DESIGN LABEL_、TMALL ART、BLANK、SUYUAN、PARAGON BOOK GALLERY



北京当代·艺术展把展会的形式作为突破点,致力于中国艺术的价值推广,把对当代中国艺术价值的内部梳理与外部传播作为核心工作, 并联合画廊、机构、藏家、传媒及品牌,在共融、合作的精神下,构建一个推动当代中国艺术发展的整合性平台,把已获得文化主体性与价值系统性的当代中国艺术推介给文化市场和社会公众。北京当代·艺术展常设“艺述”“价值”“未来”“活力”“众望”等5个单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