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场 | 秦思源:探索一种新形态的机构
秦思源
探索一种新形态的机构
艺术家、策展人、声音艺术博物馆联合创始人秦思源
名人之后,学过武术,当过乐队主唱,做过研究员,也是声音艺术家,独立策展人,还参加过音乐真人秀节目,曾被媒体报道认为“比中国人更了解世界,比外国人更深谙中国文化”,——从当代艺术到大众文化,秦思源的经历丰富而独特,然而对声音艺术的探索,是其长期的关注点和创作方向。
秦思源《声坊》公共声音装置,2018年,摄影师秦思源
秦思源曾提到,“声音像嗅觉,能够触发唤起人的情感和记忆。”早在2005年,秦思源做过一个项目叫“都市发声”,当时牵扯到很多普通生活里的声音,而这种普通的声音又可以作为个人经历与历史或者社会、文化之间的桥梁;2018年时在北京坊做的结合北京南城文化的声音装置“声坊”项目,被列为了公共计划永久收藏;2019年开始做“声音总站”项目,他收集的老北京声音与电子音乐家黄锦合作进行了音乐创作“声击”,探索的是怎么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声音来创作当代音乐;如果说2019-2020年的“园音”展览和表演项目仍然在当代艺术范畴,那么在2020年2月29日,作为其中一个环节的联合UCCA跟快手合作的“园音”线上音乐会”良樂”,则突破了当代艺术的局限,进入到更多人的视野。
园音
坂本龙一在“良樂”上的直播演出
2023年春季,秦思源最新的机构探索形态“声音艺术博物馆”即将迎来开放。这个机构不仅包含博物馆性质的跨学科展览“声音总站”,还包括当代艺术单元、音乐单元、DJ培训中心、档案馆、儿童项目音素童年、声疗体验室,甚至还有酒吧、餐厅、咖啡馆、屋顶花园以及鸽哨体验基地,当代的、传统的、科学的融合在一起,音乐、艺术也融汇在一起,“不同教育背景的人都有他们可以体验的东西,要来玩儿的话,可以玩儿很长时间。”
Q1
声音一直是您创作和研究的对象,这也和栏目的名称不谋而合,您为什么会与“声音”结缘?
其实一开始我做声音是偶然的,第一次是2005年,我在英国使馆文化处做了一个项目,叫“都市发声”,它属于音乐单元,可是当时我是想这个要跟请乐队演出的传统形式有所不同。我觉得声音是一个很好的媒介可以用来探索一个地方,比如说北京,我就邀请了四位英国的实验音乐家来到北京,体验北京的声音环境,然后根据这个体验在城市里创作。这是我第一次做声音的尝试,其实它是对当时使馆文化处的传统系统的一个挑战。然后原本以为是一个很小众的偏门儿的项目,结果大众媒体非常喜欢,然后大篇幅的报道,强度很大。可这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做完了以后,其实有好多社会反响,各种各样的人找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想跟我们合作。
然后第二次,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是在我家老宅子改为史家胡同博物馆的时候,叫史家胡同博物馆。他们当时聊博物馆主题策划的时候,在说想做一个老北京或者胡同主题的博物馆,然后因为我探索了一些北京的声音,我就觉得北京的声音特别有意思,就建议了他们如果做胡同或者老北京的博物馆,有一个主题就是声音的内容,所以他们就邀请我来做项目。
因为我在为项目做研究,听了2005年“都市发声”的一些老录音,有特别强烈的身体记忆的感觉,像一个时间机器,一些以往的早就忘掉的情感,会涌现你的脑中,然后就觉得如果用声音来吊起个人的记忆,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我就想用声音来做一个北京历史,可是这个太难实现了,所以我就开始收集人们记忆中最早的声音,就是民国时期的声音。最容易录的民国时期声音就是老北京的叫卖声和吆喝声。我拿那些声音来做项目,我以为既然大家都知道这些声音,觉得无数人都做过也没什么特别稀奇,可是作为项目也没什么问题。可是我没想到,真的没有人做过这个事情,没人梳理过,也没人认真做过这个录音,所以我就开始了做这么一个老北京的录音的工程。
也是因为有这个缺憾,然后主流社会与媒体就非常热情。后来我形成了好多其他的想法,这个就是大概就蒸馏那么长时间后的一个答案,就是说当时发现我每次做声音的项目,社会的反馈非常强烈,就感觉能开启一栋门,也是因此才发展了很多新的想法。
因为我做当代艺术这么多年,知道当代艺术它是有门槛儿的,其他的教育背景的人没有那么容易进去,可是声音是一个很奇怪的东西,它可以好像跟这个社会有一种非常直接的沟通。
声音艺术博物馆外观
Q2
您参与创立的“声音艺术博物馆”即将在今年亮相,请您讲讲“声音艺术博物馆”的诞生和建立的故事?
关于声音艺术博物馆是这样的,我从2017年开始,真正的将声音作为我探索的主要媒介。开始想声音的各种项目、想法,特别是声音和社会的关系,就觉得我一个人的能量能力还太小太薄弱了。那个时候我已经开始参与一些大众媒体的项目,比如说真人秀和综艺节目等,然后有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各种对我做专题纪录片,可是我觉得这个不能发展,这媒体主要围绕的是我的一个个人故事,不是一个真正媒介和整个文化上更大范围的事情,可是我对自己的这个社会形象没有兴趣,我参与这些媒体活动的唯一原因就是为了推动我社会互动的想法,推动项目的普及性。虽然我很感激有这些机会,可是当时觉得路子不太对。
后来我就觉得只有通过文化机构才能真正与社会有交流,可以开启各种各样的内容。必须有一个落地的载体才能做这些工作。可是我也没地、没资金,所以我跟不同的朋友聊这个想法,看谁愿意跟我合作。
后来我通过两位艺术家朋友林天苗和王功新,认识了在宋庄专门推进文化发展的洪峰。他有一片带院子的综合空间,做了很多年的不同项目,包括餐饮、会所、当代艺术中心。林天苗当时正在给洪峰重新做院子的规划,想把原来分成几块儿的院子变成一个整体,能够做为一个机构来长期运营。当时林天苗做了大量的设计工作,建筑整体合理多了,可是内容还是个问题。王功新就想起我跟他们聊过我的一些想法,所以把我和洪峰介绍在一起。我有做机构的想法和一些内容规划,洪峰有空间有启动资金,还有极大的愿望来做一个不一样的机构。所以我们俩一认识就一拍即合,当天就决定一起做机构。
声音艺术博物馆内部
机构初衷是做专门探索声音的文化机构,因为这样的机构到目前为止还是不存在的。另外,就是我们觉得21世纪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包括中国本土的现实状况,需要重新来构思一个机构的基因。现在的美术馆和博览会体系已经非常成熟了,遍地开花。我觉得在这个基础之上可以有新形式的机构出现了,让文化生态更多样化。
首先,做一个以媒介为主的机构得重新设计结构。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没有任何成熟的系统能够引进、没有蓝图,所以只能完全从根儿上来。我们也觉得这样做机构有意思,因为被迫重新构思怎么玩儿这个事情。在这两年多的过程中,慢慢策划、慢慢的落地我们的想法。我们希望今年春天能对外开放。
声音艺术博物馆
Q3
“声音艺术博物馆”有什么最值得观众来参观和参与的特点或环节?
声音艺术博物馆有很多不同的内容,很多不同的单元,它的核心是一个常设展,叫声音总站。声音总站,是一个从声音的出发点来探索我们的世界。这个单元虽然有很多教育内容,可是以体验为核心,因为我们觉得启发观众是最重要的。观众得有新的感受、非常具体的体验、有愉悦感,然后通过这个感觉带来启发,这样才能对一个题材有兴趣和了解的启蒙。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声音艺术的单元,也就是当代艺术单元。有三个独立展厅,还有一个专门做项目的单体建筑“若谷楼”。我们的音乐单元也是我们核心内容,有一个音乐演出平台,还可以做户外演出。我们着重以独立音乐、实验音乐为主,可是我们也会有一个专门培训DJ的DJ培训中心。
我们还会有一个档案馆,有档案展览也有专门为专业人士做研究的各种音频和文本资料。我们展览项目背后的很多资料都可以在档案馆里边展示,还有我们收藏的关于声音的书籍,以及黑胶、CD、磁带,用来梳理音乐史以及田野录音等一些学术主题。
然后我们还有儿童项目,叫“音速童年”。这个当然很重要,因为儿童教育从声音媒介来跟孩子沟通,这跟音乐教育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也是全新的一种教育体验。我们还会有个声疗体验室,是一个体验最新声音疗法的地方。还会有一个酒吧/咖啡馆儿、一个餐厅、小树林、鸽哨基地。现在在北京几乎听不见鸽哨了,很多北京人已经不知道鸽哨儿是怎么回事儿了,很可惜。我们这个鸽哨基地,有我们养的鸽子,然后天天放飞鸽子做表演,大家可以看整个过程听声音。
所以声音艺术博物馆,其实是把当代和传统文化以及科学、不同学科融汇在一起,做很丰富的项目内容给社会分享。
秦思源《暖》影像10'46'' 2016
Q4
您觉得哪一种或哪些声音可以代表当代的北京?
其实哪种声音能够代表北京?这不是我个人应该回答的问题,因为我觉得这个是我们做社会互动的意义所在。我们博物馆的“声音总站”有一个单元,叫“声音与情感”,这个单元就是问我们的社会,他们最喜欢的声音是什么?我特别期待就是我们博物馆开了以后跟北京的公众做这么一个互动的项目,请他们告诉我们,他们最喜欢的声音是什么。这样我们就知道最能够代表北京现在的声音是什么。所以这不应该是我个人的一个回答,而是社会的回答。
秦思源-听见老北京-收了出品
Q5
在2023年除了“声音艺术博物馆”的开幕还有什么工作计划可以分享?
我没有别的计划,现在就是做声音艺术博物馆,能把这个博物馆开起来,然后运营起来,这就是我们2023年最主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