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县城崛起的新基石
县城想要在城市极化的“逆境”中发展,就必须放大相对优势,吸引人口流量,尤其应当以“孵化逻辑”吸引年轻人口,让县城成为“梦开始的地方”。
而教育无疑是“孵化逻辑”下最直接的人口聚集方式。其中,职业教育由于“技术技能”导向的特质,不仅是直接吸引和孵化有职业梦想的年轻人的手段,更与产业有着天然链接,最能“为我所用”,服务地方经济。
正是基于此,职业教育也是“以城带乡”的主要抓手之一。在2021年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在县城和中心镇新建改扩建一批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农民就业创业需求,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技能培训,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基地”。
对于县城来说,想要办一所普通高等院校难度非常大,但是办一所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中高等职教院校容易得多。
比如浙江慈溪,围绕“经济大市、职教强市”发展目标,打造了7个职教集团,不仅夺得2020年“中国职业教育百佳县市”的榜首,而且多年位居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十强县(市)之列。
▲浙江慈溪高教园区丨©图虫创意
再如湖南长沙县,不临海又不沿边,之所以能够跻身全国“五强县”,职业教育功不可没。如今,汝州、浏阳等国内众多新兴“小恒星”城市,也都在依靠职业教育崛起。
小县城发展大职教,已经成为助力县城崛起的新基石!
01
职业教育助力县城实现,从人到产的三级中心聚力
LIZHONG1
人口流量吸附力
孵化“技能成才”梦,吸引区域年轻人口聚集
县城是年轻人从乡村走向城市的驿站,如果这个驿站能够让他们拥有一技之长,获得更多在城市立足的可能,那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而相比普通教育,职业教育门槛更低、就业通道更为直接,对于乡村的年轻人来说,是他们实现成才梦想的一种有效途径。根据统计,职业院校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甚至有千万个家庭是通过职业教育,实现了拥有一代大学生的梦想。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当下急需生产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的专门人才。数据显示,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10大重点领域人才总量将接近6200万人,人才需求缺口将近3000万人,缺口率高达48%。也就是说,如果能够拥有一技之长,无论他们最终留在县城还是流入大城市,都意味着有更高的上升通道和更好的就业前景。
所以,能够提供优质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级职业教育的县城,必然是他们优先选择的第一“落脚点”。
▲县城是年轻人从乡村走向城市的驿站丨©全景网
对于县城而言,虽然与大城市相比不一定能永久留人,但通过发展职业教育,至少首先能吸引来一批有“技能成才”梦想的年轻人。上学就意味着消费,上学就意味着至少“起飞前”年轻人会被“固定”在这里,上学就意味着毕业后还可能有一部分年轻人继续留在县城或创业,或就业。
对于县城而言,发展职业教育就是增加自身人口流量最直接的方式!
2
产业能量聚集力
以人才带动产业,促进县城经济提质升级
1
招商引资的重要武器
职业教育对于县城发展的作用不仅在于聚人,更在于促产。目前,我国大部分县城都处在亟待产业转型升级的时期,产业结构的调整最缺的就是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本身就是以培养这类人才为目标的。所以,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是与产业关联性最强的教育方式——最贴近、最直接、最能服务地方经济。
▲发展职业教育,可以帮助企业解决部分用工、招工难丨©全景网
一家良性发展的企业,一年可能需要新增几十名技工,这对于不具有技工供给能力的地方来说,是一个不易满足的条件。“随时能招到熟练技工”就成了县城招商引资的一个优势。
最为典型的就是“德企之乡”江苏太仓。作为一个县级城市,太仓聚集了近三百家德企,其中不乏众多行业龙头企业,这在全国找不到第二个。而太仓之所以能够吸引德企在太仓“扎堆”,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太仓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与德国接轨采取双元制教育模式,确保了优质蓝领技术工人的持续输出。
▲江苏太仓聚集了众多德资企业
2
本身也能成为一种产业和输出城市品牌
重庆西部的永川区距离重庆主城60千米,原本并没有强势的产业资源。自2004年起,永川开始谋划建设职教城,将职教产业作为重要的城市战略来布局。至2020年,永川职业院校达17所、在校学生达14.4万人。永川每年会选800名左右的优秀毕业生进入“永川技工”人才库,将永川车工、永川缝纫工、永川国际护士、永川酒店服务员等作为技工品牌推向全国。
如今,“永川技工”是在工商部专门注册的人才品牌。“学技能来永川,选人才来永川,办职教来永川,兴产业来永川”已经成为广为人知的城市口号,也吸引了长城汽车等众多龙头企业落户永川,带动了城市整体产业的升级。
3
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
对于县城经济发展来说,职业教育还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一方面,职教本身其实就是一项利于扶贫的民生工程。“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职教在我国“十三五”期间的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职教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设备超过18亿元,就业技能培训14万余人,岗位技能提升培训16万余人,创业培训2.3万余人。
另一方面,职教通过对乡村新人才的培养,能够促进村镇的特色产业发展。例如,浙江开化县是中国的“根雕之乡”和“龙顶茶之乡”。为了振兴特色产业,开化县将四所职业学校合并成立“开化县职业教育中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学校专门开设根艺班培养根雕工匠,学员定期到根雕企业实习实践,毕业后可直接到开化县的特色小镇“根缘小镇”就业。
同时,为传承和保护开化龙顶茶的手工制作技艺,学校还开设了茶艺专业,培养茶艺非遗传承人。学校专门开辟了50亩茶园供学生进行采茶、制茶、品茶的链条式学习实践,并且特邀开化龙顶茶(手工)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周光霖传授制作技艺。如今学校茶艺队已经成为一张金名片,多次受邀参加大型活动为家乡代言。
湖南的长沙县职业中专学校也是长沙县各村镇振兴的重要支撑:学校对民宿主进行专业培训、参与制定“长沙县民宿行业标准”,协助开慧镇发展民宿产业;给农民培训红薯叶种植,促进路口镇蔬菜产业提质;开展各村镇畜牧养殖培训……正是职业教育,促进了长沙县“一村一品”战略和“百村千品”计划的实施。
3
产业创新引领力
以高职引领技术进阶,推动区域产业崛起
只是产业升级还不够,对于想要实现“小恒星”式崛起的县城来说,要成为区域中心,就必须能够在产业上引领创新,成为区域产业中心。
对于这些希望成为“小恒星”式县城来说,不只是要发展中央一号文件中所说的中等职业教育,更应大力吸引和建设高职院校。因为,优质的高等职业教育能够进一步激发县城的产业创新动力。
1
更高层级的技术人才输出和人才支撑
高职意味着更高层级技术技能人才的输出,能够提供更强的人才支撑。中职和高职的人才培养层次是不一样的。中职培养的是一般的技能型熟练工人或一线操作工,而高职培养的是具有相当技术应用能力的高端技术技能工人,以及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企业一线技术精英,也可以称之为介于白领和蓝领之间的“灰领”。▲企业往往欠缺的是将工程师的设计变成工艺和产品的中间人丨©全景网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一般的操作工其实是很容易找的,往往培训两三个月就能上岗,但企业欠缺的是将工程师的设计变成工艺和产品的中间环节的人,也就是流水线主管或领班。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叶鉴铭就提道:“杭州女装产业,最缺的是打板师,就是让设计变成成品的人。设计师可以高薪聘请,但品牌只有一个,要将设计师的理念与企业的品牌融合在一起,关键是靠企业的打板师。这种人一方面要领会设计师的意图;另一方面还要能够做出样板来,本科培养不出来,中职也无法培养,最适合的是高职来培养。”
因此,那些“小恒星”县城发展高职,不仅对于年轻人来说意味着有了更高层次的职业通道,而且对于产业发展来说更意味着具备了更高层级产业人才的支撑。
2
更大技术引领可能性和更强创新支撑
如对于汽车制造业来说,汽缸、发动机、结构材料等核心技术是普通高校研究的对象,但如何将成熟的技术进行应用,并进行技术改造、技术革新和工艺流程的重造,则是高职院校研究的对象。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对于企业生产的促进作用更直接、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能够激发产业创新动力丨©全景网
例如,高职的研究课题可能是“切削加工中切削液对金属构件微组织的作用机理研究”:通过选择不同的加工参数进行切削实验,研究切削条件对加工质量的影响规律。这种研发创新能够对优化工艺提供指导,对于企业的实际生产有很大的影响。
随着2019年高职本科试点的开展,更高层次的职业本科建设,也意味着在原有高职(专科)的基础上有更高层次的应用科研追求。未来,高职院校的科研力度和对产业实践的创新指导作用也将进一步升级。
由此可见,对于县城来说,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可以逐层实现从人口流量吸引,到产业升级促进,再到科研创新引领的三级跃迁。这也是当下大批县城发展职教的动力。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县城都能够依靠职教实现强势崛起。有的县城职教也只起到第一层的初步人口流量聚集作用,并没有真正在产业和城市突围上发挥强效作用。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小县城“大职教”,如何才能真正让职教“为我所用”呢?
02
进阶“产教融合”,真正“为我所用”
LIZHONG对于职业教育来说,“产教融合”是我国一直强调的重点,也是各级政府和职教院校探索的重点。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因为只有实现深度的产教融合,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也才能真正发挥职教的产业带动作用,实现“为我所用”。
但对于很多城市尤其是县级城市来说,要么职教与产业发展不协调,无法在产业引领上发挥作用,要么校企合作过于初级,无法真正协同发展。对于他们来说,职教只是一种教育类型,无法成为一种教育动力。
要实现深度的产教融合,必须发挥地方政府的引导作用,从顶层设计上建立引导产教融合的机制,进而强化两个方面的“进阶”,实现真正“为我所用”。
1
“进阶”专业方向
瞄准产业方向,从落后跟随变为同频共振
职业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具有区域性和地方性。职业教育的专业设定,必然要与当地产业契合、为地方服务。但是,不应当只是跟随城市已成熟的产业方向来设置,简单地定位为成熟产业的劳动力提供者;而是应当真正地融入产业发展,与城市的产业发展战略“同频共振”、深度融合。
1
与产业结构调整“同频共振”
职业院校应当具有快速的反应能力,能够根据城市的产业方向及时进行专业方向调整,成为产业转型的紧密伙伴。如湖南长沙县能够跻身全国“五强县”离不开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30多年来,伴随着长沙县县域经济的产业调整和升级,长沙县职业中专学校都同步进行了快速的转型响应。
20世纪80年代,长沙县是传统农业大县,学校专注于对接农业产业。20世纪90年代到2005年,长沙县提出“打造百户现代农庄”的发展战略,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于是学校也创新农业专业,以培养“会种植、会养殖、会加工、会经营”的综合型人才为目标。
▲长沙县丨©图虫创意
2005年后,长沙县开始向“农业加工业”的复合型经济转型,学校同步开设了第一个工业类专业——工业机械制造,并增设园林等特色农业专业。
2010年以来,随着长沙县域经济的壮大,学校开始对接几大重点方向进行了特色专业群的构建:对接长江经济开发区智能制造产业和汽车走廊,设置以机械制造技术专业为核心,以数控技术应用、焊接技术应用和汽车制造与检修为重点的智能制造专业群。
响应长沙县“百里茶廊”“百里花木走廊”的农业发展战略,构建以园林技术为核心专业,由生态观光农业和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专业组成的现代农业专业群。针对长沙县“建筑之乡”特色,打造建筑精品专业群;对接现代服务业及黄花空港城的建设,优化旅游管理、航空服务等专业,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专业群……
正是职教的每一次快速同步反应,助推了长沙县每一次转型升级的成功,让长沙县实现了中部县城的强势崛起。
2
强化职教专业与产业方向的匹配监测
对于县城来说,发展职教不能追求“广而全”,不能设置太多、太杂的专业。因为县城的容错率低,而且力量有限,应当“集中力量办大事”,抓几个与县城主导产业方向匹配的专业进行重点培养。
如浙江永康是“中国五金之都”,当地的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永康高级技工学校)紧紧围绕这一产业特色,把五金作为主专业方向集中培育,在2019年又新筹建了永康五金技师学院,全力构建永康五金技工的教育金字招牌。专业方向的选择不能只交给学校,政府层面的定期匹配监测也非常重要。
▲永康丨©图虫创意
江苏省为了能够做到职教专业与产业方向的同步匹配,专门建立了“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开展职业学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调查,发布“吻合度预警报告”,引导学校科学进行方向调整。仅2019年一年,江苏省就根据市场发展走向,新增设了轨道交通、信息技术、老年服务等近300个职业教育专业。
所以说,只有保持职教专业与产业方向的“同频共振”,才能从一开始打好产教融合的基础。
2
“进阶”校企合作模式
找准企业需求,从适应企业变为引领企业
校企合作一直是职业教育实现产教融合的重要模式。“春江水暖鸭先知”,职业教育没有企业参与是不完整的。没有企业作为敏感风向标,学校就无法真正在实践中促进产业发展。但校企合作经常是“学校热、企业冷”,企业参与度低,甚至有的只是挂牌或签协议,并没有真正落实校企合作。
▲高等职业教育能够激发产业创新动力
于是,有很多地方通过返税的方式鼓励企业和学校合作。但实际上返税对于企业来说吸引力并不大,如果不是大型合作项目,只减免几万或几十万元的税收,对于较大企业来说是没有吸引力的。让企业愿意合作的真正动力,还在于能够真正为企业培养急需的人才,或者能够帮助企业解决实际技术问题。
要实现深度校企合作,学校不能只是“适应企业”,而应当从企业的需求出发来主动“引领企业”。
1
针对中小企业,强化研发引领和创新合作
县城往往中小企业众多,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困境之一就是缺少自己的研发创新能力,它们尤其需要科技创新和技术革新,但往往又“养不起、做不了”研发中心,对于学校科研的需求和依赖程度其实是非常高的。
所以,对于这样的校企合作,应当发挥职教尤其是高职的力量,强化技术上的研发引领,如开展定向技术研发合作,共建企业研发中心、技术工作室或产学研基地等。
温州就是小型、微型民营企业的活跃地区,当地职教结合区域特色走出了职教“温州模式”,尤其在校企合作上成效卓越:温州共有39所中职学校、5所高职学校,与1421家民营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有102个行业企业技能大师工作室入驻中职学校。
▲温州瑞安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了引领中小企业创新,2016年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政府共建了温州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专门解决企业技术问题,成为全国首家运营“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高校。
同时,注重与企业的研发合作,截至2019年,与中小微企业共建的研发中心、产学研合作基地有20家。例如,学院通信技术应用研发平台与浙江腾腾电气有限公司共建企业研发中心,开发了基于“互联网+”的智能路灯节能系统,并成功投入生产。
对于本身没有高职的县城,或许依托自身的中职院校难以实现研发引领。但是,县城可以积极导入外部科研资源。例如,通过与省市高职或高校内的各种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办学、共建研发平台等形式,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谋求对本地中小企业的技术助力和创新合作。
2
针对大企业,侧重技术改造引领和国际化人才培训
前文提到,职教是招商引资的有力武器,有了职教的人才储备,县城更容易吸引外来的大企业落地。但是,招得来不意味着能持久留下。如果只是提供充足的技工,那么当其他地区有更诱人的优势条件时,人才很容易流失。
对于大企业,尤其是对于行业龙头企业来说,职教可能不存在像对小企业一样的研发引领问题,因为它们往往都有自己的研发中心,在技术研发方面没有太强的依赖性。外企根本不会把研发中心放在中国,只是布局现成的工艺流程。
▲太仓职业技术学校
那么,这时的校企合作就要侧重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从技术改造入手,帮助企业进行工艺本土化。例如,某个国际企业要将生产线搬到国内,虽然有成熟的生产工艺,但是要将这个线建立起来,并能够正常运转,还是有挑战的。这时高职与企业合作,就可以将一个产品在异地转化为另一个新产品,或者进行模块化更新。
另一方面,从国际化人才入手,提供具有国际视野、达到国际水准的学生和企业员工培训。例如,前文提到的“德企之乡”太仓,不仅对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为企业提供具有国际水准的毕业生,而且重点进行外资企业的员工培训。
▲太仓与克恩-里伯斯弹簧有限公司培训合作
早在2001年,太仓就与德资企业克恩-里伯斯弹簧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成立太仓德资企业专业工人培训中心,在职工培训上探索出更具国际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还有湖州的德清县也是职教大县,两所职业院校——德清县职业中专和湖州市技师学院都坚持国际化特色,与AICC澳大利亚国际职业教育中心合作办学。
2019年湖州市技师学院联合AICC,开展针对龙头企业中车城市交通有限公司的“中车国际青年工匠”培养项目,通过“1.5+1”(国内一年半+国际一年)的中外联合培养模式,为中车城市交通有限公司定制培养具备国际语言、国际素养的符合国际化趋势的青年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服务中车德清产业基地,并优先获得内部提拔与外派“一带一路”海外项目的发展机会。
03
协同“城教融合”,做大城市特色
LIZHONG基于职业教育的美好前景,很多县城都在发展职教,尤其是大力建设职教城。如汝州围绕区域教育中心的目标,规划建设了科技教育园区,将全市现有的中等职业学校(平顶山市中医药学校、汝州市中等专业学校、汝州市高级技工学校等)全部搬迁到科教园区统一发展;江西安义县投资100亿元打造“江西(安义)大学职教城”;安徽肥西县也在积极谋划职教城建设……
▲很多城市大力建设教育功能片区
发展职教不是简单划定一个片区的逻辑,也不是建设普通大学城的逻辑。因为职教具有强产业关联性的特点,所以在规划建设时,首先必须与整个城市的产业战略和规划共振。有的城市会将大学作为经济战略和产业指引的智库,但很少有县城将职教真正同等纳入战略制定同盟中。
未来,县城可以在重要的经济发展会议中将职业院校考虑进去,让学校参与战略制定,以便更加明晰如何适应产业需求。要通过政府的引导,让职教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发展职教还可以采取“职教城+产业园”同步规划的方式。
如职教做得较好的江苏省,明确要求教育与产业统筹规划,建立了“职业院校”与“产业园区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的互动机制。超过60%的县级职教中心易地建在产业园、开发区或高新区,在园区就读学生达 60余万人。
这样做其实能够实现职教城与产业园的融合发展——有了产业园的保驾护航,职教城更容易找准产业方向、强化产教融合;有了职教城的紧密加持,产业园的技术和人才需求也更容易得到保障。
另外,除要与产业规划共振外,在建设过程中应当尤为注意的是,不应该让职教城只是成为简单的学校集中区或产业园配套区,而应该在“产教融合”之上,同步做好“城教融合”——通过“软硬兼施”,做大与职教匹配的城市建设特色,让职教真正融入城市,形成“城”“教”一体化的魅力搭建。
1
软——做特人才政策魅力
塑造高度重视“工匠精神”的城市形象
虽然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尤其在2019年1月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的重要地位。但是与国外相比,我国依然存在职业教育“低端”的社会认知,从各级城市到普通民众,对于技工人才和工匠精神的重视程度依然不够。
所以,要做“小县城大职教”、以职业教育引人聚产,首先应当像对待大学生、科技人才一样,强化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视和尊重,通过政策优惠和特色活动,塑造重视“工匠精神”的城市形象。
例如,位居2020年“中国职业教育百佳县市”榜首的慈溪,不仅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而且从政策、资金、宣传平台三个方面入手弘扬“工匠精神”:加强技术技能人才的评价认定,积极落实高技能人才参照相关层级专业技术人才享受同等待遇的原则,在人才公寓、购房补贴、居住证申请、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并设置紧缺工种高技能人才岗位补贴。
同时,鼓励当地智能制造、越窑青瓷等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的企业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进行技艺研发、技艺传授和技术攻关,对在慈溪新建的省、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给予不同程度的资金补助。另外,大力举办“技能之星”职业技能大赛,在提高技能人才社会认知的同时,实现对当地工匠精神的传承。
2
硬——做特城市配套魅力
塑造量身定制的“工匠城市”魅力
除城市政策外,对于职教聚集片区和职教城的建设,从空间到配套,都应当围绕精工人才或职教学生的需求来进行特色强化,将“工匠城市”魅力“写在脸上”。如在空间上,可以强化技能人才的工匠自豪感,通过与工业结合的特色雕塑或智能制造感的建筑风格等,进行片区形象的提升。
同时,职教不同于普通学校,要尤其注重高质量、高水准的实训基地的建设。如长沙县为了做大职教,为长沙县职业中专学校投资4.28亿元,花重金打造了长沙县职业教育中心实习实训基地。
另外,在普通商业等城市配套的基础上,可以融入职教工匠人的特色配套。例如,在宿舍区中融入不同职教专业相关的智造实验室,设置3D打印、小型工坊等功能配套设施,激发职教师生的技术创新活力……
总之,无论“软”件发力还是“硬”件强化,重点在于真正将工匠精神融入城市气质中,增加城市对年轻求学者的吸引力,为想要实现梦想的年轻人定㓡一个更具自豪感的城市。
在城市极化不断加剧的大格局下,县城想要突围,必须“扬长”,积极构建自身独特的相对优势。职业教育能够以最直接的“孵化逻辑”助力县城聚集区域的年轻人口流量。而且由于本身的强产业关联性特点,职业教育能够帮助县城最快速地实现人口流量的“为我所用”,构建从人到产的中心聚集力。
▲结合城市特色进行魅力化园区环境塑造丨©全景网
要想实现小县城大职教的逆袭,不能局限于学校本身的建设,要深度进阶产教融合,让职教与县城产业战略和企业发展需求“同频共振”;要最大化做足城教融合,让县城成为“大国工匠”精神的孵化基石。
只有这样,职教才能真正成为县城的一张王牌名片,真正吸引怀揣技能梦想的年轻人,真正助力县城在区域争夺战中实现“技能驿站”的强势崛起!
商务合作 | 转载开白
请添加企业微信
华高莱斯 公众号矩阵
中国城市发展智库·城市内容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者
版权声明:本平台全部作品的著作权及其他相关合法权益归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高莱斯)所有,未经华高莱斯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摘抄、改编、翻译、注释、复制、发行、广播、汇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等方式使用其中全部或部分内容,否则,将可能承担相应的行政、民事甚至刑事责任。华高莱斯将通过一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