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案板上的鱼肉仰慕着那把最锋利的菜刀

2017-06-03 张鸣 一溪寒冷自生烟

中国人喜欢历史,有人说,中国没有国教,历史就是国教。显然,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因为,喜欢历史的中国人,尤其是那些草根,从历史中汲取的,尽是些负面的东西,实在太不像宗教了。

草根的历史,都是听书,看电视电影得来的。再早,则是听说书看戏,戏说的成分很大,但也有点影儿。自古以来,草根不喜欢草根的故事,他们要看的,都是大人物的事迹,经常会替古人,古代的帝王将相着急。

在他们中的好些人看来,这些大人物,英雄则英雄矣,但多少都有些缺憾,缺憾在哪儿呢?就是心不够狠,手不够辣。比如说曹操吧,如果在跟刘备杯酒论英雄的时候,一刀就把这个潜在的对手给宰了,那么,以后岂不是少了一个大对头?同样,孙权如果痛痛快快,在刘备前来招亲的时候,让刀斧手一拥而上,将之剁成肉酱,那么,今后也就只有孙曹两家争天下了。瓦岗山上,李密也不够心狠手辣,才有后来唐朝李家的天下。而隋炀帝更是如此,如果早早把李渊一家废了,岂不天下太平?

做大人物,就是要心狠手辣,一个字,杀,把所有可能的对手,都早早消灭。这个逻辑,其实真的被草根出身的朱元璋实践过了,他不是不知道那些昔日的战友,并没有二心,却屡兴大狱,把昔日的功臣战友,一个个铲除干净,觉得这样,自己的太子以及后来的皇太孙,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这些草根,评价近现代人物,也是如此,细节,我在此就不多说了。听书的草根,不是朱元璋,却有朱元璋的心态。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这一辈子,如果做不成朱元璋,赶上一个心狠手辣的统治者,最先倒霉的,其实是他们自己。心狠手辣的刀,成片杀的,都是平头百姓。即使暂时屠刀没有挥过来,横征暴敛,也让人吃不消。

当然,这样的草根,虽然发着这样的感喟,倒不见得真的想做朱元璋,安心要扯旗造反。他们就是这样说说,替古人操一份闲心。反正看热闹的,不怕说闲话。但是,这样的闲话,却表明这样的底层草根,真心推崇的,到底是什么。

底层人怀有统治者心态,不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而是我们这个国家的一种底层常态。明明平日里总是在受欺负,但凡有点权势的人,就可以欺负他们。经常性地被无视,被凌辱,被驱赶,被剥夺,而且还呼告无门。但是说起古今人物来,却总是有那么一股子狠劲,没有是非,没有善恶,甚至没有哪怕丁点的良知和同情心。明明是被人踩在脚底下的草根,推崇的,却是那些毫无人性的豪强恶霸,手越狠,心越黑,就越能收获喝彩。听起来,每每令人不寒而栗。

欺凌和压迫,本身是一种伤害,也是一种毒害,其过程,不仅可以奴化对象,还可以把被欺凌压迫的人毒化的。被压在最底层的草根,就这样有了统治者的心态,热衷于替过去和现在的大人物操心。

有人说,哀莫大于心死,我要说,哀莫大于心毒。这个毒,真正落到地上,首先是底层之间的互害,其次,则是在周围人被吊在绞架上的时候,拉一拉他们的腿。





延伸阅读:


人生又不是比赛,干嘛非要赢?


作者:张鸣


          

儿童节到了,不少做了父母的学生诉苦,现在的娃子真苦,自打上了幼儿园,天天得跟人比拼,有没有嚷得很凶的鄙视线不好说,但家长互相较劲比试,却无日或无。

在有些孩子家长眼里,我的孩子是一定要赢的,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已经落伍老土了,现在则是在子宫里就不能输。子宫里的胚胎怎么个比试法,还不是孩子的妈妈之间的拼搏,吃穿度用外加高强度的胎教。每天听多少小时的古典音乐,看多少小时的名画,对着肚皮念多少首唐诗。如果胎儿真的有感知,一落地就差不多可以拿学位了。幸好没有人提不能输在受孕时,否则,男子射精,也得有讲究了。

在子宫里就拼成这样了,落地之后,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战斗场面可想而知。每日里,看着一个个面皮蜡黄,背着大书包,被父母押着上各种兴趣班,晚上八九点钟才能回家的孩子们,真感到我们这代人真是幸运,如果我也生在这个时代,非得早早跳楼不可。当然也有家长不乐意这样,可竞争事态已成,想不被卷人,也是不可能的了,战火蔓延,一个都跑不了。

我真是感到奇怪,不是说我们现在已经不提消灭帝修反了吗?怎么家家的大人还让孩子生活的这么有战斗性。成天在拼,不是跟阶级敌人拼,而是跟周围人拼。无论如何,都要赢,不能输。人家娃子学钢琴,我家娃子五短的手指,跟胡萝卜似的,也得学。人家娃子学奥数,我家娃子对数字深恶痛绝,但也得学。当然,如果人家娃子考了100分,我家娃子99分,简直是奇耻大辱,晚上豁出来不睡觉,请家教,也得赶上去。

人活在世上,明里暗里的比试少不了,彼此较劲,甚至打架竞争,也是有的。但人生毕竟不是比赛或者战斗。不跟人家比,不较劲也死不了。学校或者别的什么地方热衷于搞比赛,那是人家的生意经,你家娃子实在有兴趣,参加一下也无所谓,可千万别拿这事当营生,把你家好好的娃子当成了竞技运动员。最关键的是,所有的竞技,娃子自己,未必真的乐意,无非是被家长拖着干这事儿的。如果拖来拖去,拖出兴趣了还好,如果没有拖出兴趣,最后的结局,也许就是悲剧。

武侠小说里,常说的一句话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现在则是,人在童年,身不由己。童年所该有的嬉戏和玩乐的权利,轻而易举就被大人夺走,还非说是为了孩子好。其实,现在的家长,尤其是那些小有家资的家长,给孩子的东西不是少,而是太多,多到让孩子无法负荷。而孩子真正想要的,一点游戏的闲暇,就无论如何都不肯给。因为,按他们的说法,给了,孩子就输了。

俗话道,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战胜了一班的,还有二班的,都战胜了,还有别的学校的。世界很大,把全世界都赢了,太累。不这么比,不这么战斗,其实也可以活。可能活得还挺滋润。





延伸阅读:


鄙夷一瞥——伍继红和人民大学


作者:橡树   来源:流浪的橡树



据说,人民大学师生热情洋溢奔赴伍继红茅屋,对伍继红亲切慰问。


不幸,非常不幸,伍继红“名校”毕业,沦落山村,孕生六个孩子。


赤贫的伍继红的故事,让闻讯者们无限感怀、唏嘘。


人民大学的毕业生,持有“北京公务员录用资格”的人民大学毕业生,非但不如同学们混得那么意气风发,居然在二十多年里,混得一落千丈,陷入赤贫。


惊讶、惊叹、惋惜。


大致,这是得悉伍继红遭遇的人们最标准的反应。


有媒体爆料,言称,伍继红遭遇传到人民大学当场波澜壮阔,据说,人民大学的当官的和老师、同学、往届毕业生纷纷表示关注。或捐赠财务,或设计救助,热切慰问的画面温情而浪漫。


伍继红,这位“沦为社会底层”的人大毕业生,终于,几乎当上了幸福的当代“灰姑娘”——闹剧,刚刚华丽丽准备开幕。


消息传来,这两天,民间的,体制的,和人民大学八竿子打不着的笔杆子们一阵狂摇。瞬间,关于奋斗与努力,关于爱心与友情,关于家庭与责任等等,滔滔不绝的废话,立刻横流,充斥网络。


其实,这就是一个笑话。


中国的教育与高考的体制,类似科举。考得上去,你是才子,考不上去,你是贱人。但是,即便你考得上去,假设没有被体制录用,那么,你还得靠自己去工作、生活。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北大、清华和人民大学若干年来毕业的,以官位和物质作为衡量标准的中国特色成功人士,不难发现,他们的成功的背后,绝大多数具有金灿灿的两个基点:


一个,是有好的父母、长辈;

一个,是有好的体制内的单位。


至于父母和长辈是否重要,体制内的好的单位是否重要,你不需要质疑。这里面例子多得让你随便怎么努力,都足以羞愧。


倒不如不努力。


专心致志寻找一个有好的父母、长辈;同时混在一个好的体制内的单位的伙伴,然后和他,志同道合,谈笑风生。


此刻,参考中国特色成功指标,非常客观评估:你,已经接近成功。


这样的人,很多。没几个朋友想发财?梦吧!不信,你也可以满大街找随便那个财大气粗的土豪,自己问问他们是怎么发财的。


说到这里,满社会活色生香的特色,你用脚踩下去,那些真理就自然油腻腻的,从你的脚趾头缝隙冒出来——你还用得着用脑子去想吗?


改革砸碎的是铁饭碗,但是,改革铸就的,是升级加强版的金饭碗。


离开体制,你将什么都不是!不忘初心,伍继红至今依然珍藏当年的公务员资格证。


千千万万个大学以及数以千万计的芸芸学子们,几乎无一不是期盼、憧憬着,能够毕业,顺利搂住体制,荣幸为金碧辉煌体制下,战战兢兢为之奋斗。


数十年间,北大清华早就都往技校转型、进军了,淘汰思想和创新,专门培养赚钱似乎已经成为教育和应试的终极目标。此刻,如人民大学这样专业培养体制人才的学校,你还能够奢望他们能够培养能够脱离体制,实现自身人格和经济独立的人才?


伍继红故事真不是什么有半毛钱人文价值的警世悲剧。


更不是社会不尊重文化。因为人民大学那金光灿灿的文凭本身,和文化相去甚远。其实,只要真实统计,但凡持有名校文凭,陷入赤贫的,绝不是少数。这也说明,当下教育体制下的文凭,何其尴尬。


至于没有文凭的更多的人们,为创业、为工作、为住房、为医疗、为教育、为养老,甚至为普通的生计一筹莫展的时候,更为常见。但是,对于这些人群,任何名校的人们,可能绝不会热切着去关注,去究竟。


因为,他们和文凭更无关联。


赤贫,其共同点在于,他们的人生轨迹,几乎和脱离优秀的父母、长辈关照有关;几乎和他们脱离了体制的照料有关——反观体制内那些嘴角嘎吱嘎吱溢出源源不断的幸福的嘴脸,你会懂得,幸福往往就这么油头粉面蛰伏在体制下面,你要抖一下,幸福,比跳蚤都多。


终究,伍继红“沦落”赤贫农妇终究和人民大学有染。因此,这当然关系到专业培养体制人才的人民大学的商业声誉。


于是,人大校内,当官的,教师,学生一股脑儿,都滑头滑脑,奋勇向前,站在伍继红故事里,诠释人大的金碧辉煌和人大的真情实意。借以,掩饰着人民大学金碧辉煌的文凭背后的不堪。


其实,揭开人民大学金碧辉煌的文凭,其不堪,大致掷地有声:


离开体制,你们,什么都不是!


如此,鸟瞰这类人民大学当官的和老师、学生手挽手站在伍继红故事里,成就2017年中国教育界一团毛乎乎的高风亮节的情趣场面,再唏嘘一下伍继红在师生们帮助下发愤图强,准备再行考入体制的瞬间,我,笑了。


是的,是鄙夷的一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