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春风十里”是指妓女吗

2017-08-08 清洁工 一溪寒冷自生烟

来源:果壳网




大概是因为同名电视剧的上映吧,前几天,我看到有人在讨论“春风十里”这个短语的来源。

电视剧的这个词的直接来源是冯唐,不过我觉得大家应该都知道它是来自杜牧的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所以,这个有什么值得讨论的吗?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在点开看了一下之后,我觉得,他们似乎对唐朝的文人生活和用词产生了什么了不得的误会……




杜牧这首诗

说的是嫖妓吗?没错






赠别二首(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荳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本《樊川文集》书影。

(在此请允许我吐槽一下:作为中国古代诗歌中最有名的名篇之一,这首诗甚至出现在许多“儿童必背古诗词”的作品选当中,如果会背它就算有文化得可怕的话,那么文化的水平似乎偏低了一点儿。)

诗中的“娉(pīng)娉”和“袅(niǎo)袅”都是形容女子体态轻盈纤细的词。“十三余”指十三岁多一点。“荳蔻”即“豆蔻”。古诗中的“豆蔻”不是现代一般讲的草果、砂仁一类的姜科豆蔻属(Amomum)植物,而是同属于姜科的山姜属中草豆蔻(Alpinia hainanensis)一类的植物。农历二月,这些植物的花还含苞待放,外形娇小明艳,其上半部形态略似女子的乳房。古人俗称之为“含胎花”,经常用它们比喻少女。这首诗后两句的大意是,春风下扬州十里,无论是哪家的歌妓舞女,卷上串着珠宝的门帘供人看视时,都不如前面提的那个妹子好看。



草豆蔻&艳山姜:你污你的好了,干嘛老拖我们垫背啊!

不过这些美好措辞背后的背景嘛……是的,诗中提到的这位即将与作者离别的十三岁少女,以及“十里扬州路”上卷帘背后的佳丽们,确实都是女伎。

堂堂顶级大诗人杜牧,爱慕甚至“嫖宿”(用现代法律概念当然应算作强奸)十三岁的幼女,怎么看都极大地有悖于当代的道德。有些网友大概是不忍看到杜牧的名篇与恋童一类今人极为厌恶的事情产生联系,便说杜牧等文人爱的是“伎”,不是“妓”,而“伎”是卖艺不卖身的。

然而,从传世文献上看,这种辩护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在指代“女伎”这一常用义项上,“伎”与“妓”完全是异体字的关系,音、义均无区别。中国古代文字学史上许慎以外最著名的文字学家段玉裁在其代表作《说文解字注》中对“妓”字义的解说就是:“今俗用为女伎字。”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经韵楼原刻本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书影。

(许慎最初将“妓”及其异体字“姕”解释为“妇人小物也”。这句话的准确意思尚不清楚。此处的“小物”可能是指生活中琐细的小物件,也可能是指不具备礼制功能的私人生活用品,还可能指小事,每一种解释都符合语法。因缺乏语境,很难准确解读。)




中国古代的妓制度



古代的“妓”主要指“乐伎”,其含义确实与现代人说的“妓女”不完全相同。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除统治者、地主士绅、部分公务人员和宗教神职人员以外,不直接从事生产活动的职业会普遍受到制度性的歧视。以歌舞卖艺为生的人,在现代经常风光无限,但在中古前中期却一度处于官方明确划定的“贱人”的地位,主要由罪犯、战俘等社会地位极低的人的后裔组成,且世世代代都要列入“乐籍”,处在极低的社会地位上难以翻身。这种列入乐籍的家族被称为“娼家”(也写作“倡家”),其中的女性音乐工作者统称为“妓”。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当时,“妓”是对这样一些社会地位极低的职业的从业者的一般称呼,并不直接带有贬义的感情色彩。这一点,可类比于现代的“知识分子”、“读书人”、“研究生”。唐代的女伎大致分为四种:宫妓、官妓、民妓和家妓(也有人认为“官妓”中还可以分出一类“营妓”,这样算就可分为五种)。这些女伎的职责、社会地位和在经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各不相同,但她们形式上的主业都是进行歌舞、器乐等音乐表演。至于是否要另行提供荐枕侍夜的性服务,则需取决于管理她们的官员、鸨母、“假父”或雇主的要求。在唐人孙棨(qǐ)根据唐代长安城中红灯区平康里(也称“北里”)的故事所作笔记《北里志》中,就有对此类妓女提供性服务的直接记录。所以说,虽说女伎们不一定提供性服务,但不可一概而论地认为她们都专门卖艺。至于与文人们往来的那部分歌儿舞女,大抵多数都是既卖艺,又卖身的。

《韩熙载夜宴图》……的另一个局部,亮点自寻。

我们处在现代文明的浸润之下,有着与古人不同的价值观念。如果说嫖娼本身是否悖德或许还存在争议,至少有家室而嫖娼在今天看来已算是出轨的行为。一般认为这首诗作于唐大和九年,即公元835年。有文献认为杜牧第一次结婚的时间可能是大和二年,即公元828年;无论这一推算是否准确,至少在大和九年时,他都与裴氏处于婚姻状态。

更令今人难以接受的,是诗中的这位妓女只有13岁。不过,古人对幼女的外延的理解与今不同。在古代的不同时期,只有与10岁或12岁以下的幼女发生性关系,才会受到道德的谴责或法律的制裁,而13岁则通常被古人视为是适婚的年龄。

除了嫖娼和幼女的问题,杜牧的这首《赠别》对于女性的审美是完全物化的,这同样引起了很多现代读者的不快。

虽然缺乏史料难以对这位具体的女性做出判断,但是毫无疑问,唐代妓女整体上地位低下、缺乏人身自由和自主;而唐人对嫖妓的观念、法定承诺年龄以及女性审美的标准,也都是一个严重性别不平等社会的产物和组成部分。杜牧虽然是伟大的诗人,但也无力超越这个时代背景。一个人应当在多大程度上为一个时代的偏见而负责?这样的道德缺憾是否影响我们欣赏他的艺术创作?这些问题直到今天也没有一致的答案。不过我们至少可以说,他的时代有相当充分的史料,而争论的参与者不应该扭曲历史事实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只有妓女才叫“小仙女”?



相信很多人第一次发现杜牧这首诗是说妓女的时候都感到震惊了。不过细想也可以理解,文人写诗赞美的时候大概不会愿意使用妓这样的字眼。但这样就让人不免有些杯弓蛇影:会不会别的看起来人畜无害的诗句,其实说的也是妓女?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在唐代,一般将妓女比喻为‘仙’,将妓院比喻为‘仙境’。”截图中这位网友引用的书影来自日本学者斋藤茂所著《妓女与文人》。不过,或许是由于文化的隔阂,这位日本学者在此处对大唐多少有点误会……

在唐代,诗人们确实常用“仙”来比喻或形容女伎。比如王维《奉和圣制上巳于望春亭观禊饮应制》一诗,就有“画鹢移仙妓,金貂列上公”的句子。除了把“仙”看作形容词,诗人们有时也会直接用“仙”借指伎女。譬如代表了盛唐的诗仙李白,就在《秋猎孟诸夜归,置酒单父东楼观妓》一诗用“出舞两美人,飘飖若云仙”的句子形容所“观”的这位“妓”;而白居易的《醉后题李、马二妓》,也把李、马二人称作“雨中神女月中仙”。这种现象在中唐以后尤其普遍,一度成为了一种可以提示作品时代的文学现象。

然而,妓女比喻为仙,并不意味着说到仙就都是暗指妓女;此处所说的“普遍”,仅指相对于其它的文学时期较多而已。这位日本学者称之为“一般”,很容易引发读者的误会。这些比喻或借代只是一种言语层面的诗歌修辞现象,而不是二者等同;在大部分语境下,唐人笔下的“仙”和“仙女”都是指宗教迷信中想象的长生的仙人,与妓女没有关系。



至于这位学者所说唐人以“仙境”一词代指妓院的用法,恐怕完全是作者由于误读或误记汉语文献造成的误会。我们在传世的唐代语料中,完全找不到以“仙境”一词代指妓院的例证。虽然这位学者书中提到的《游仙窟》,以及元稹的《梦游春》等个别文学文本里所描绘的仙人所居的洞窟、仙山,客观上确实是文人对妓院的借喻,然而,这些例子属于文学中非常偶然的借喻,更不具有语言学意义上的“一般”性,它们的文本中也根本没有出现“仙境”一词。

这位学者对于以仙喻妓的成因的解释也存在想象的成分。据我个人所知,没有证据显示这些比喻来源于对脱离家庭的状态的联想。其实,这种比喻一方面来自以“仙女”喻“美女”的自然联想,另一方面则与“巫山神女”、“刘阮上天台”这两则与情爱有关的古代著名典故有关。

巫山神女峰

前面引用的白居易诗中将“神女”与“仙”并列,就体现着“神女”与“仙”之间语义联想的桥梁。“巫山神女”的故事出自题宋玉所作的《高唐赋》。赋中提到,楚怀王在高唐大白天睡觉时,曾遇到一位美丽的巫山神女主动投怀送抱。这则有关性爱的故事见于《楚辞》,在古代文人中影响很大。故事中出现的“高唐”、“云雨”等词,纷纷成为了性行为的代称;而“神女”等词,也成为了性爱关系中女性角色的常用的代称。

至于这位日本学者提到的女道士与妓的关系,理论上讲也可能是刺激前述联想的动因之一。唐代帝王姓李,故伪称李耳为其祖先,追号老子为“玄元皇帝”,强行沾轴心时代著名学者的光。因道教亦自称出于老聃之学,故道教在唐代一度取得了实际上相当于国教的地位。唐代道士既多,其中便包括了大量的女道士,一般称她们为“女冠(guān)”。大部分女冠的出身都比较低微,譬如著名诗人薛涛就名在乐籍。而以著名诗人鱼玄机为代表的一部分女冠,更是公开经营着荐枕侍夜的性服务。许多男性文人都吟咏过这些女子,留下了“女冠诗”这样一种特殊的诗歌题材(文学史上,由女冠诗人创作的诗歌也被称为“女冠诗”)。这些女冠也常常被称为女仙,所以这位日本学者才有如此的假设。

鱼玄机画像。[清]陆昶


“春风十里”、“仙女”、“女神”等词,虽或曾指代过妓女,或与古代某些表示妓女的词在词形上近似,但这些与妓女有关的义项在汉语普通话的共同语中早已消亡。唐时的妓女,或因出身低微,或为生计所迫,不知出现过多少老舍先生笔下《月牙儿》式的故事,也不应因其职业而遭受异样的眼光。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这些词或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使用时都完全不需忌讳。其实,常见的动物、植物、工具、身份、称谓等,很多都在某些历史时期或特定语料中出现过与性有关的义项。如果样样都要忌讳,只怕要彻底废除自然语言,改用Python才能说话吧?(编辑:Ent)

参考文献

  1. 《樊川文集》,《四部丛刊》影明翻宋本。

  2. 《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影经韵楼原刻本。

  3. 岸边成雄著,梁志平 黄在炯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M] .台湾中华书局1973.

  4. 唐孙棨, 北里志.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 [J]. 历代笔记小说大观, 上海: 古籍出版社, 2000.

  5. 杜牧, 吴在庆. 杜牧集系年校注[M]. 中华书局, 2013.

  6. 斋藤茂著, 申荷丽译. 妓女与文人[J].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0.

  7. 全唐诗. 北京: 中华书局[J]. I960, 1960.

  8. 张文成撰,李时人 詹绪左校注. 游仙窟校注[M]. 中华书局, 2010.

  9. 李丰楙. 忧与游: 六朝隋唐仙道文学[M]. 中华书局, 2010.

  10. 孟琢. 《说文解字》“姕”,“妓”解[J]. 辞书研究, 2011 (6): 164-166.

  11. 巴冰冰. 浅析《北里志》中娼妓的属性[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 (S2): 33-37.

  12. 王辉斌. 杜牧婚姻辩说[J].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19(4): 69-72.




延伸阅读:


现在隆重介绍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一尊神仙


作者:徐腾;来源:一席(yixiclub);新民说iHuman



现在再来看,经典文化它讲究的是审美,要的是一个社会的意义、一个文化的姿态。但是民间的很多东西,它并没有这样的使命感。它想做的就是在困苦的生活当中尽可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消遣,以及在精神无助的时候提供一些心理上的安慰。


徐腾,清华大学建筑系在读博士。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i0534glanao&width=500&height=375&auto=0

我来自清华大学,现在还是一名博士生。我是学建筑学出身,现在是一名国家一级注册没报名建筑师。是建筑历史与遗产保护青年还不是学者。

 

我今天来的身份是不正经历史研究所所长。这个不正经历史研究所是我自己做的一个公众号。这个公众号是干吗的呢?主要是看热闹,全国各地的热闹我都很喜欢。做一些野路子的研究,每天的工作就是暗中观察。

 

这个视角非常地独特,对不对?



不正经历史研究所被大家所熟悉是因为一篇文章,是它的创刊号,叫《他奶奶的庙》。发现这个奶奶庙其实是一个特别偶然的事情。因为我是学建筑历史,清华大学一般很高大上,咱们得研究国家经典的历史文化传统,什么故宫啊、颐和园啊。


我自己其实很感兴趣那些官方的庙以外的,人民群众在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修的很多好玩的东西。这些东西并不在遗产名录上,但数量是大量地存在。所以我想做这么一个梳理,给大家看一看现在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有一天晚上凌晨一点十八分,这样一张照片出现在我眼前。

 


大家看一下这边有两个字,正殿。这个正殿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般把古建筑里面最主要的那个殿叫正殿,它基本相当于一个小名。把自己的称号挂在胸前,有点土酷土酷的感觉,非常地呆萌。

 

当时我就特别地震惊,怎么会有这么真诚的房子把自己叫做正殿?然后我一搜,它居然是一套:前殿、中殿、大殿、后殿。


 

我心想我的天啊!这太有意思了,我必须得去看一看。当时就觉得一道闪电击中了我,我被历史选中了。这个奶奶庙离清华并不远,大概也就130公里不到,开车两个半小时就能到现场。



到了现场之后,只能用一个敏感词来形容我的感受。我是从山脚到山上全是,大家都知道的那两个字,特别地震撼。


 

奶奶庙的宗教氛围是相当地浓厚,我们在国内基本找不着这么浓厚的。在没有一点防备的情况下佛像就杵在你面前,漫山遍野。




奶奶庙的塑像艺术特别地贴近民情。我们一般做经典的艺术研究,那些艺术作品、传统艺术,都会有很高的门槛,让你觉得有一种距离感。因为它要让你臣服于它,所以它在你面前显得特别地高大。


但是奶奶庙的雕像艺术是特别地质朴的,很考虑你的感受。


 

这个功德箱集中代表了奶奶庙的艺术水准。不在乎形式,轻轻一刀,就能做出一个非常飘逸、非常空灵的艺术作品。除了“功德箱”这三个字以外,其他的都是多余,都会对它的艺术成就造成伤害。


 

但是奶奶庙最有意思的地方在哪呢?是它的文字标识系统。这是一个财神庙,大殿旁边的财神庙。这有一个神手,摸摸财神手,财神跟我走。



特地指出神手在这,不要瞎摸,不要摸着其他地方。

 


孔子学神。这个孔子皱着眉头,皱纹很深,看来就是操心学生们太多。他手上拿着有一个小盒子,盒子上写着两个字,叫书箱。生怕你看不懂,非常体贴。


 

看这个牌匾。佛像长什么样不重要,全是它前面那几个字来定义。



这三尊佛,后面分别是学神菩萨、观音菩萨和生意菩萨。把这仨换一下,它也没问题,多么灵活。


 

这是据史料记载,海内外唯一一尊女财神。就是因为她手上捧着金元宝,后面写着财神庙。



而正儿八经的财神在这。


 

奶奶庙的环境,只能说很糟糕。但是人民群众特别地虔诚,在现场真的被他们感动。香火非常旺,旺到什么程度?他们号称华北第一道场。

 


每年的庙会是三月初一到三月十五,这十五天会有超过100万的人到现场去朝拜。在奶奶生日三月十五那天,有13万人上山。整个寺庙是24小时营业,半个月不到它能产生4000万的流水。


 

在河北易县这个贫困县,其实它的旅游收入已经远远地大过了旁边的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清西陵远远没有这么多钱。三月初三的财神殿,中国人民永远是爱得如此地汹涌澎湃,情感非常地饱满。


 

既然它有这么大的人流量和人气,那肯定会有一些很独特的地方。这个寺庙最大的一点不同在于它是一个个人承包制的,山下的马头村在经营这个庙。也就是说只要你能出钱,就可以承包一个前殿、正殿,或者财神殿,一年交租金。然后你自己就去布置里面的佛像和壁画。

 

在传统的寺庙当中,我们是根据宗教的礼仪、宗教的仪式来安排一个序列。先进山门,看到一个弥勒佛。完了之后去大殿又看到什么,侧边有什么东西。这里是不讲这些的,这是一个宗教文化线下体验商业步行街。

 

就是这么一个地方,正因为它是一个做生意的地方,每家每户就想着怎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这跟开个店怎么打广告,怎么吸引顾客是一样的。他们很聪明地根据现实的需要,对宗教做了大胆的改革。

 

这个官神、车神、学神,以前基本上都没有。



月老祠是有的。但是他们做了一个改进,叫和好。月老不仅可以牵线,还可以和好。



所以你看,缺哪个神仙就随便建一个。


 

这个时候我要给大家隆重地介绍一位,简直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一尊神仙,他们做的一个最大的创新。这个绿衣服神仙手上拿着一个拐杖,我开始以为是个拐杖。



走近一看,是方向盘。



然后旁边有幅壁画。


 

大家都明白这什么意思了吧?车神。这个车神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前方,我觉得插个安全带可能会更好一点。能把宗教的复杂含义表达得如此地一目了然,其实是很不简单的。

 

我当年去了两次西藏,每次去都特别痛苦。因为我看不懂它里面的壁画,那些复杂的宗派,完全看不明白。就会觉得很无力,觉得自己很没水平、很没文化,在那些壁画面前自己是很自卑的。可是看到这个之后会发现:哎,他说的意思我懂。

 

这是中殿的一个车神。这个车神手上没拿东西,但是它前面供了一个大巴车神:公交车的方向盘。



这还有正殿的车神庙,墙上有一些萌萌哒的壁画、小车。



最讲究、最体贴的,是后殿的车神。后殿的车神手上是“666”,就是车神保你平安,开得溜。


 

如果车神没有保佑你,旁边还有地藏。地藏是干吗的呢?地藏是接死人的。这个一条龙服务,特别好。让你放心大胆开,一切都给你考虑好了。


当时我没有一个粉丝,我只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奶奶庙就在建筑圈疯狂地传开了。大家就惊呼:哇,居然还有这种东西。

 

两天之后,这个“干”字又让大家瞎了眼。



这是辽宁大梨树村的一个文化广场,村子修了个广场震惊了全世界。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个村三十年筚路蓝缕,把自己从一个贫困村提高成一个全国百佳村。


他们很感慨这三十年的经历,所以总结说,我们这三十年靠的是什么?三个词:苦干、实干、巧干。就是一个“干”字把村庄带出来,所以他们修了这么一个广场。这个广场的主体就是大家看到的这个火红的“干”字,高9.9米,号称长长久久。

 


这个“干”字文化广场除了这个“干”以外,脚下还有三个分广场。分广场分别是:金鸡报晓干、头顶烈日干、披星戴月干。


 

24小时不停歇,中国人民的苦干精神,特别好。


大家不要笑,这个时候可以严肃一点。这位老书记已经去世了。这确实是一个很励志的故事。现在它是辽宁省的爱国敬业教育基地,所有的企事业单位、高校,都得去这个地方去接受“干”的洗礼。



 最近的一篇,《隈硏吾同志哭晕在厕所里》。这是北京故宫边上的一个私人茶室,在它的二楼能够看到东华门。这个茶室非常地精致,是日本很著名的设计师隈研吾设计的,底下的大厅也特别地空灵。



但它最近有一个巨大的变化。充满了社会主义的气质。


 

不正经历史研究所的后台每天都能收到很多的留言。大概会分成这两种:一种就说人民群众的审美简直是崩塌了,亟待提高,素质太差;还有一种是说太愚昧,愚昧无知,简直就是不开化,怎么还会有这样的事情。还有人说,所长你一天到晚没事干吗?清华大学有这么闲吗?

 

其实有讨论是个好事情,不过我看到的大家对这个东西其实就是价值评判。我是觉得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傲慢,根本没有触及到事情的本质。

 

就比如你喜欢精致的食品,去吃一次怀石料理,特别地充满仪式感。那他喜欢热闹,就去吃个重庆火锅。你觉得怀石料理天然地就比重庆火锅高级吗?不见得吧?所以其实经典文化和民间文化之间并没有一个绝对的高下之分。

 


那经典文化为什么让大家觉得是高大上的?是因为它是统治阶级创造出来的文化,并加由政治强行地去推广,它就有一个法理上的正统性。但是民间其实有自己的一套系统。

 

我们呢,作为读书人,是受经典文化培养起来的。所以看到这些东西之后,会觉得是完全不一样的体系,会觉得他们是离经叛道的。

 

但是其实我们所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其实特指的是中国的官方文化,就是我们所借由了解古代历史的。像书画、墓葬里面的金银器这些东西,其实都是统治阶级的精致的日常生活。


 

现在再来看,经典文化它讲究的是审美,要的是一个社会的意义、一个文化的姿态。但是民间的很多东西,它并没有这样的使命感。它想做的就是在困苦的生活当中尽可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消遣,以及在精神无助的时候提供一些心理上的安慰。


 

所以总的来讲,经典文化讲究的是克制,需要特别地收敛;民间文化实际恰恰是放松的,需要一个很热闹的场面。

 

给大家介绍一个民间的节日,在四川的南充,有个三会镇。这个叫蛴蟆节。蛴蟆节是怎么回事呢?当年在清朝的时候,那地方一直出瘟疫死人,然后就一直不明白原因。有一个道士就说你们这是被蛤蟆精害了,你们要把蛤蟆请出去。

 


每年的正月十四他们就做一个纸蛤蟆,然后把这蛤蟆抬出村庄。人民手上会拿一个小灯,这个小灯也是一个小蛤蟆。但没做成蛤蟆的样子,因为太复杂,所以就给它们贴了一个蛤蟆的标签,最后他们会把这个东西放在那个顶上。


 

这些看上去很粗糙的民间文化,是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的精神上的慰藉的,其实还是蛮不错的。


并且人民群众也很有素质,说别吃青蛙,青蛙吃虫。这是青蛙口中含的那个小虫。


 

所以如何去和民间打交道?其实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需要去照顾到他们的自尊心。

 

给大家讲一个我自己的具有启蒙意义的案例。我当年上大二的时候,老家有一个亲戚家要做新房子。我想农村是什么样的气质呢?应该是质朴的吧,有泥土的芬芳。我就想到用红砖给他盖一个房子,在墙上设计了好多通风透光的小的梅花孔。

 

结果我拿给他看,他说猪屋才用红砖做。


然后我的姑爷,一个开了40年车的货车司机,给他做了一个方案。他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说你在民间盖房子,你得大气,要气派,要做欧式小洋楼。



然后门口一扇金光闪闪的大门,



室内一个大吊灯。



 高大上嘛,特别地气派。



我后来想既然他这么高兴,这个宫廷范也没什么不好的。姑爷说现在他们村子只要盖新楼,必须装大吊灯,不装都抬不起头。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欧式洋楼也好,大吊灯也好,其实思考的不是一个审美的问题,而是一种成功的标配。你必须得有,要不然你就觉得是低人一头。


所以在民间的文化当中去复制或者去copy远远不是一个问题,甚至很多时候去复制别人的东西带有一种后来居上的上进心。


这个大家都应该很清楚,2013年的时候风靡全球。



在它来到北京之前的一个月,十公里之外的玉渊潭出现了一只绿梦鸭。


 

这个绿梦鸭说了,不要问我的名字叫什么,也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只知道我的家乡在中国。




其实也不能说它完全是抄袭。它做了改进的,在后面加了7个蛋。



一年之后同一块水面上出现一个大蟾。



在这只小黄鸭看着蟾的大屁股的时候,我不知道小黄鸭作何感想。

 


但民间其实就是这么思考问题的,我要超过你我就要比你大,这样才能显示我的实力。所以我们要修全世界最高的楼,建最长的桥,还要修全世界最大的王八。



这个大王八有多大呢?有这么大。



独占鳌头,那个是我,这个头就这么大。

 


这个大王八在我们美丽的白洋淀,趴在水边。



这个房子其实特别地用心,是很有科技含量的。我仔细地比对过,它的原型到底是什么?它这个嘴巴做得特别尖,原型是中华田园鳖,俗称土鳖。


 

这个还原度非常高,修成这样其实还是蛮不简单的。这个房子是全世界最大的王八建筑。大王八有一个兄弟叫大乌龟,这个大乌龟是全世界最大的乌龟建筑。离它也不远,也在河北。



但是这两个世界之最其实是两个山寨公司颁发的证件。


 

我们一般讲的吉尼斯是中间伦敦的吉尼斯。但是上海的这个和香港的这个,特别是上海的叫基尼斯,大世界基尼斯,香港是世界纪录协会。



2016年民政部公布第十二批“离岸社团”、“山寨社团”名单,香港的世界纪录协会就在名目之内。所以它现在基本没有在国内再去颁奖,但是上海基尼斯还在。这个上海基尼斯特别有意思,上他们的官网看,官网上面各种各样的人类都有。简直就是人类进化的未来,各种超能力,看着特别自卑。

 

我大胆地估计,广州木棉花建筑,会成为马上要颁发的一个世界最大的木棉花建筑。



因为万达在之前已经坐拥了十几个这样的房子,被大世界基尼斯纪录颁了证书,这是全国各地的万达文化旅游城。万达文化旅游城这篇文章我写的题目叫《万达要革了建筑学的命,而这一天已经来临》。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地出现这样的仿真建筑,历史上是头一回。后面就有很多人说:这个太丑了,万达怎么会干这么恶心的事情?我一开始也以为它闹着玩,结果后来我看它有这么一大批。就知道这肯定是认真的,这肯定是一个具体的事件。

 

现在这样一个视觉饱和的年代,大家看到怎样的建筑还会觉得心动呢?还会在网络上传播得这么久?只有这些妖魔鬼怪才具有如此的法力。


这个不是万达干的,这是我PS的,这房子没盖出来。



万达其实提供了一种做建筑设计的新思路。大家如果做过设计都知道,建筑师最难的,就是想方案。天天晚上头疼得很,头发掉了好多根都不见得想得出来。用万达大法,一下午可以做四个世界级的文化中心。就比如天津可以做成狗不理包子;柳州做一个螺丝粉;



晋江作为鞋城,一只运动鞋更能代表晋江的气质。这都是PS的,不要相信。

 


这样对比起来杭州的西湖文化广场就太平庸了,杭州应该怎么做呢?我昨天临时想了一下。应该做成白娘子。



是不是特别合杭州的气质?许仙放对面,绝对会震惊全世界。



看看这个高跟鞋教堂,人民群众很喜欢这些东西。我们建筑师还老是说人家低俗,其实没什么问题对不对?


 台南嘉义高跟鞋教堂


民间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因为他们生活得很局促,所以生活中有很多很实在的问题需要去解决,每天面对的都是一些很迫切的生存压力。所以那些民间信仰,其实并不是有了庙有了这个环境才去求,实际上是心里面有这么一个东西才去求这个庙。

 

这是重庆滨江路上的一个用亚克力做的小雕塑,这个小雕塑大概介绍了重庆的18个景观。其中一个是涞滩大佛。这其实不是一个宗教产物,但是还是有人民群众去拜。他其实在找到一种对象物,他在和自己对话。


 

其实宗教本身最核心的也就是求一个心理安慰。所以其实奶奶庙这样的情况,是可以理解的,它并不是一个荒诞的事情。因为自古以来对于这些底层的人民的生活,我们都没有想到去为他们设计一种情感的出口,一直以来都是宗教在承担这样的角色。

 

所以这么来看,经典文化和民间文化相互比对起来,如果用经典的文化去解释民间文化肯定解释不通。如果用经典文化去指导民间文化,那更是不行。因为它完全是两种体系。


但是其实经典文化的活力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大,因为我们是处于其中,所以会觉得特别好。但是民间的东西其实往往会更有活力。

 

比如像现在中国宗教就有一个新的变化,是中国已经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基督教教区。这就是一个最基本的民间教堂的祷告的形式。我自己对这的理解是,这很有可能跟我们祷告的仪式是有关系的。

 


比如佛道,我们都是一个人去拜,拜完就回来,永远都是一个一对一的行为过程。但是基督教不一样,基督教是大家凑一块去做祷告,有一个社群性在里面。所以基督教的这种仪式就说明了,它能够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些基本的社交需求。

 

可以看到像这样的现象是民间在努力地去接受外来的文化。因为现在本来就是一个文化融合的时代,文化融合的时代在新的时代就必然会产生一些新的内容。


官方文化因为太精致,需要太多的东西来支撑,它需要体系。现在我们的体系其实已经崩塌得特别地难堪了,但是民间的文化一直都还在。它在和外界文化初期接触的过程中并不是那么精致,很多时候表现得都很笨拙,但它的态度非常地真诚。

 

比如说像这个进士牌坊,这是福建的一个家祠。以前会考进士,



现在有双博士后。



这是一种文化生长的现象。所以车神真的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创造。它让我很振奋的地方在于,我看到了一种文化生长的可能。以及说我们的民间文化其实还是活着的,非常有生命力,还和这个现实的世界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其实文化就是这样的。它不是一个固定的样式,也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需要和日常生活发生关系,才会有特别多的活力。


我其实是觉得车神还走得不够远,奶奶庙应该把这个路再往前跨一步,新的时代要有新的内容。我为奶奶庙精心设计了一款财神庙,一匹马踩在一朵云上。有一副对联:打开手机逛淘宝,闭着眼睛数钞票。



横批,啊你爸爸。



其实马云崇拜也不是我想出来的,早就有。



民间的东西特别有活力,比如机器人。


 

所以说在一个文化融合的时代,如果包袱太重就老是会长不大。但是如果放松,把文化都怼到一块,就会出现这种文化奇观。


这种东西在全世界哪见得到?只有中国人民才有这种包容性。中西合璧,这是石家庄的一个影视城。



央视最近在这里走了很大的一步,哪吒与变形金刚,已经进入了实质性阶段,明年大概就能在大银幕上看到这样的情况。

 


文化碰撞是多么地有趣。这是当年出漫画的时候一张卡牌,我们小时候玩过。这个变形金刚穿上袈裟,手拿手串说:我等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变形金刚和中国动漫界,结的梁子也不浅。著名的三大古惑仔:三眼神童、葫芦娃和孙悟空都跟他有过节。



孙悟空其实也没闲着,孙悟空去过日本:错打忍者神龟,二戏机器猫,智斗阿童木。



就连牛魔王也没闲着,牛魔王去大战过米老鼠。这个很有趣吧?没有什么不可以。


 

中国的民间真的很有创造力,把八卦跟摩天轮能够放一块。


特克斯县“太极眼”


它转起来是这样的。



但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它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还是太肤浅,它就把八卦贴上去了。应该做64个轿厢,对应64个卦位。你要哪天觉得不顺了,先到底下求一卦,然后坐在你自己的卦位里面转上几圈。这风水不就顺了吗。很好玩吧。

 

其实和摩天轮更配的是咱们中国的千手观音。



坐在千手观音的轿厢里面,为尘世祈福,为自己开光,生活过得圆圆满满。


其实还有一个,旋转木马转轮藏殿。转经筒是一个特别好的产品设计。因为当年识字的人不多,为了让大家更多的人都能够感受到宗教的氛围,不识字那你就拿这个转一圈,这不就相当于是读了一遍了吗?

 

但是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一直强调新的时代有新的内容。不识字的人少了,懒惰的人越来越多。懒的人怎么办呢?给他搞一个电动的,让他坐上去。

 

专享卡座,谈笑风生就能把经给转了。



旁边是白驹过隙,头顶六字箴言如莲花一般盛开,你才知道你既是时间倒流的窗口,也是记忆流失的沙漏。


这一款转轮藏殿,大家值得拥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