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古拉格群岛》命运之变迁

2017-09-15 蓝英年 一溪寒冷自生烟

原标题:苏俄禁书成了中学教科书——《古拉格群岛》命运之变迁

来源:晓阳韶







曾被克格勃撒下天罗地网搜查的禁书

  

  我已记不清什么时候听说过《古拉格群岛》这本书了。但却记得见过这本书的时间。1980年暑假前几天,外语系一位老先生神秘地告诉我有一本书,可以借给我看,晚上到她那儿去取,但只能看一天半。

  取回来一看,500多页的俄文版著作,书名是《古拉格群岛》,作者是索尔仁尼琴。我听说过这是一本极端反动的书,苏联的禁书,看这本书的人要去坐牢。出于对禁书的好奇,我当然想看看。但以我的水平,一天半内看完500多页的原版书根本做不到。我匆匆翻了翻,第二天便悄悄把书还给老先生,对她说我读起来很吃力,这本书不像小说,没有贯穿全书的人物和情节,也不像理论书,加上土语、行话太多,看不懂。现在留下的唯一印象是书中提到逮捕中东路工作人员的那几句话,因为我那时正在看有关中东路的书。

  1989年我应邀到苏联远东大学教汉语,这时索尔仁尼琴已在美国——1974年被苏联政府驱逐出境。这一年,《古拉格群岛》在苏联出版,俄国朋友送了我一套(三本)。我先找记述中东路的那几句话。“被捕入狱的有……中东铁路人员(所有中东铁路的苏联职员,包括妻子、子女和祖母在内,原来通通是日本间谍。不过应当承认,对他们的逮捕,几年前就已经开始了。)”(译文用内部发行的中译本,下同——作者注)

  我把三大本《古拉格群岛》放在一边,先读评论《古拉格群岛》的文章,很多评论都提到列宁在1918年1月7日发表的《怎样组织竞赛》这篇文章。列宁在文中提到“肃清俄国土地上的一切害虫”(《列宁全集》中文版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评论者认为这是大清洗的开端。索尔仁尼琴在《古拉格群岛》中写道:“虽然,列宁在1917年底为了建立‘最严格的革命秩序’,要求‘无情地粉碎醉鬼、流氓、反革命分子及其他人等制造无政府状态的一切企图’。就是说,他预料十月革命的主要危险将是来自醉鬼,而反革命分子仅仅聚集在第三排的某个地方。但他对任务也有比较广泛的提法。在《怎样组织竞赛》一文中,列宁宣布了一个普遍性的统一目标‘肃清俄国土地上的一切害虫’。而且,他把害虫理解为不仅是阶级异己分子,并且还有‘逃避工作的人’,例如彼得堡党印刷所里的排字工人(这是很久以前所发生的事。我现在甚至难于理解,工人们刚成了专政者,怎么会逃避为他们自己干活)。还有:‘……在大城市的哪一个街区,在哪一个工厂,在哪一个村子……没有……自称为知识分子的怠工分子?’诚然,肃清害虫的形式,列宁在这篇文章中预见到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地方坐牢;有的地方叫他们去打扫厕所;有的地方‘一当监禁期满就发给他们一张黄色卡片’;有的地方把寄生虫枪决,这里可供选择的是:监狱‘或者受到最劳累的强迫劳动的处分’。虽然列宁已规定并提示了惩罚的基本方向,但还建议寻找最好的肃清办法作为‘公社和村社’竞争的对象。”

  索尔仁尼琴认为,镇压与清洗反对布尔什维克的人不是始于1937年,而是革命胜利后便开始了。反对的或政权认为反对它的人如此之多,所以相应的镇压机构,如克格勃(不同时期有不同叫法),便犹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古拉格是劳动改造营管理局的缩写,群岛则是遍及全俄国的意思。索尔仁尼琴采访全国各地受迫害人,记录了他们的遭遇。这些记录汇集成书便是《古拉格群岛》。索尔仁尼琴把这本书称为“文艺性调查初探”,在卷首写了一段话:“此书中既无臆造的人物,又无虚构的事件。人与地,都称其真姓实名。如果用的是姓名缩写,系出于私人性质的考虑。如果什么名称也没有,那只是因为人的记忆力没有把姓名保存下来——而所写的事实都是千真万确的。”这不仅是揭发斯大林暴行的书,而且是为在暴力革命下牺牲的人鸣冤叫屈的书。“是可忍,孰不可忍”,当局当然不能容忍这本书。克格勃撒下天罗地网,搜查参与写作和保存、藏匿这本书的人,以至见过这本书的人。一旦查出,严惩不贷。

  

  普京与索尔仁尼琴未亡人的对话

  

  但《古拉格群岛》还是拍成胶片流到国外。索尔仁尼琴曾说过,如果当局进一步迫害他,他就在国外出版《古拉格群岛》。他也把这本书看成保护自己的盾牌。但没等到“进一步迫害”,书便在国外出版。国内掀起声讨索尔仁尼琴的轩然大波,不少人要求严惩他。勃列日涅夫对他还算客气,只把他一家驱逐出境。但在苏联,《古拉格群岛》仍是谈虎色变的大毒草,更别说阅读了。海关人员工作出色,杜绝《古拉格群岛》流入苏联。1980年我见到的那本也是美国出版的。到1989年,形势变化,《古拉格群岛》已公开出版,读者阅读它如同阅读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阿赫玛托娃的诗集、侨民作家苔菲的讽刺小说一样,不再受到惩处。苏联已为索尔仁尼琴恢复名誉,那时他还在美国。后来回国,陆续出书,被尊为经典作家,2008年在莫斯科去世。我觉得这样对待索尔仁尼琴已经算公道了。

  出乎我意料的是,2010年10月26日俄《独立报》增刊上刊登了普京与索尔仁尼琴未亡人的谈话。翻译如下:

  普京:您好,纳塔利亚•德米特里耶夫娜(简称纳塔利亚)。一年半前我们见过面。那次您建议把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列入中学教学大纲。

  纳塔利亚:我怎么觉得是您提议的呢。好吧,就算咱们两人共同提议的吧……

  普京:可我记得还是您先提议的,记得您是在电话里对我说的。我委托教育部办这件事。教育部通过决议,着手办这件事。我听说您为中学读本做了很多事,缩写了《古拉格群岛》。现在教育出版社已经出版,发行5000册。

  纳塔利亚:10000册。

  普京:已经发行10000册了?他们告诉我5000册。

  纳塔利亚:……各地区教育部门争先为图书馆订购,很快就10000册了。

  普京:太好了。这件事发生在政治迫害牺牲者日前夕,大家都知道这个日子。我还是对您的这个想法表示感谢(这个想法最先还是您提的),为您给中学缩写这本书感谢您。

  纳塔利亚:我坚信不仅中学生要读这本书,我们所有人都应读一读,作为我们的家庭作业。不完成家庭作业,别说现代化考不及格,连存活、自救都考不及格。需要知道过去的一切,以免我们再被打得鼻青脸肿,再度陷入我们从中爬出的深渊。

  我相信能做好这件事……我大大缩减了篇幅,但书中的精华保留下来,尽管有很多沉重的地方。我想,我们的中学生和成年人,没有时间阅读厚厚的三卷《古拉格群岛》,但可以读缩写本,读完会更聪明、更坚强。我坚信需要研究这本书,至于研究的范围可由教师决定。

  普京:十分感谢您,我完全赞成您的看法。这是一本非常需要的书。不研究书中所记录的现实,我们无法全面了解我们的国家。不全面了解我们的国家,思考未来必将困难重重。

  纳塔利亚一年前就开始缩写《古拉格群岛》。据《独立报》2009年12月10日报道,记者问她,索尔仁尼琴是否同意缩写《古拉格群岛》?她回答索尔仁尼琴在美国时美国人就缩写了《古拉格群岛》。这位美国学者把缩写的《古拉格群岛》英语本拿给索尔仁尼琴看,征求他的意见。索尔仁尼琴先不同意,后来大家说服了他。他因此想到出版俄语缩写本。所以出版《古拉格群岛》缩写本的想法来自索尔仁尼琴。纳塔利亚说是索尔仁尼琴委托她做这件事,并自豪地说“当然是我缩写,别人做不了这件事。只有我完全理解《古拉格群岛》的构思”。我读到这里哑然失笑,老太太口气太大了。我读过女高音歌唱家维什涅夫斯卡娅和女作家利季娅•丘科夫斯卡娅的回忆录,索尔仁尼琴在她们两家都住过一段时间,她们都没提到纳塔利亚有写作能力。索尔仁尼琴的前妻在《阅读的俄罗斯》一书中更把她写得毫无文化。我没看过《古拉格群岛》的缩写本,但我相信一定有别人参与,因为中学生的读物文字一定特别规范,她的写作水平达不到。当然,这只是我的感觉。

  

  普京需要什么样的教科书

  

  “这是一本非常需要的书。不研究书中所记录的现实,我们无法全面了解我们的国家。不全面了解我们的国家,思考未来必将困难重重”。普京的这段话是用黑体排出的,编辑强调这段话的重要。普京作为国家总理,强调要了解国家的过去,而且是通过《古拉格群岛》了解。这本曾被定为最反动的书变成中学生必读物,白云苍狗,变迁何其大也。普京肯定读过这本书,知道自己向中学生推荐的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中学生知道祖国坎坷的经历,不会再怀念被宣传美化的过去,必定向往与过去决然不同的未来。普京有这份信心。

  顺便说几句,2006年,普京担任总统期间,建议索尔仁尼琴为中学11年级(相当于我国高二、高三)编写一部历史教科书。但索尔仁尼琴年事已高,精力不济,推荐著名历史学家、俄罗斯东正教大学宗教研究室主任祖波夫编写一部“非苏联味”的教科书。普京秘书苏尔科夫邀请祖波夫到克里姆林宫讨论并确定写作大纲。索尔仁尼琴身体尚好的时候,审阅并修改了相当部分书稿。但书的篇幅过大,已不可能作教科书使用,后由阿斯特出版社出版,书名定为《二十世纪俄国史(1894—2007)》。

  苏联、俄罗斯不知出版过多少种历史教科书了,为什么普京还要重新编写一部呢?这一部与先前的历史教科书有什么不同?显然先前的历史教科书普京不满意,起码认为是不真实的。他需要什么样的历史教科书呢?《二十世纪俄国史(1894—2007)》共两部,一部900多页,另一部1000多页,拿起来都吃力,更不用说阅读了。我没有勇气读,只得走捷径,借友人李玉贞女士的文章一用,只引用标题和小标题。标题——《一部颠覆性著作:〈二十世纪俄国史〉》。小标题共八个:

  一、列宁是否利用了德国资助

  二、关于十月革命

  三、关于罗曼诺夫皇族的命运

  四、关于红色恐怖

  五、“星期六义务劳动”

  六、“全盘农业集体化”

  七、苏联的文化革命,造神气氛中的高尔基

  八、苏联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我想,标题和小标题已经说明俄罗斯领导人普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教科书了。




延伸阅读:


独裁者的套路

来源:政治学观察


塞缪尔·多伊是利比里亚部队里的一名下级军官,刚从上士提拔为军士长。1980年4月12日,他带着16名士官翻过总统官邸的围墙,想找总统问问,为什么没有给他们发工资。冲进总统的卧室之后,多伊有了一个更好的想法。他用刺刀捅死了总统威廉·托尔伯特,把他的内脏丢去喂狗,然后宣布自己是利比里亚的新总统,随后还给自己颁授了五星上将军衔。他可能是世界历史上成功发动政变的军衔最低的人物。

为了巩固自己的位置,多伊需要自己的人马。他逮捕了13名内阁部长,把他们拉到海边,赤身裸体地绑在一排木桩上示众,最后在欢呼的群众面前公开处决。在极短的时间内,多伊将政府和军队的重要职位都安插上他的族人,并把部队士兵的月薪从85美元提高到250美元。利比里亚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政府财政入不敷出,连公务员的工资都经常发不出来,但多伊自己聚敛了将近3亿美元的财富。

什么样的人马是国王最需要的?第一是忠诚,第二是忠诚,第三是忠诚。天底下会凭空掉下来忠诚吗?所谓忠诚,不过是随从审时度势,跟老大之间达成的微妙的默契。纽约大学政治学教授布鲁斯·梅斯奎塔和他的合作者认为,对于统治者而言,建立一个稳固的执政联盟至关重要。怎么建立这样的执政联盟?这是真正的难题。

执政联盟的人数不能太多。统治者需要给追随自己的人提供足够多的好处,才能让他们死心塌地听自己的话。如果执政联盟中的人数太多,需要用来收买人心的成本会太高。执政联盟的人数也不能太少。如果太少,尤其是如果这些少数的支持者是不可替代的,那么他们又可能成为潜在的竞争对手,令在位者寝食难安。最佳的结果是,在执政联盟内部的人数很少,但在门外等着入场的候选者很多,随时可以替补,这将使执政联盟内部的成员感到竞争的压力,天天想的都是如何紧跟,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

这种权衡导致执政联盟时常处于一种失衡状态。在位者会不断调整执政联盟的成员,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帮助执政者上台的那批人,有很多最后都会遭到清洗。希特勒在通往权力的道路上,初期非常倚重准军事组织“冲锋队”(又称“褐衫军”),但他后来无情地杀害了数百名昔日的支持者,成立了另一支准军事组织,即党卫军。有时候,统治者会有意地鼓励额外的竞争者,分化对手阵营。比如,坦桑尼亚的议会和总统职位长期被坦桑尼亚革命党把持。坦桑尼亚革命党一直暗中支持小党参加选举,并为少数民族、妇女等群体指定席位,这样做就是为了避免真正的对手坐大。同时,统治者心里明白,与其拥有一批能干的潜在对手,不如找到很多忠心耿耿的庸才。一个始终有效的策略是,选择那些无法登上权力顶峰的人做为自己的亲密战友。比如,萨达姆·侯赛因挑选了一名基督徒塔里克·阿齐兹做为第二号人物,因为他知道,在一个伊斯兰国家里,阿齐兹是不可能成为统治者的。

哪怕是独裁政权,也并非一点不关心社会大众的福利,它们有时候也会提供各种公共产品,比如公共教育和公共卫生。但是,在提供公共教育的时候,独裁政权更偏好提供初等教育,而非高等教育。要是工人和农民接受了一些基础教育,其劳动生产率会随之提高,并贡献更多的产出,但不必把他们教得都有独立思考能力,时不时质疑政府的权威。数学和科学,在任何一个政权下都会得到支持,但是不是要教授社会科学,怎么教授社会科学,就得好好思量一番了。古巴拥有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数得上的良好的医疗体系,这是因为古巴缺乏自然资源,严重依赖农业,尤其是劳动力密集型的甘蔗种植业,一支健康而且受过适度教育的劳动力大军是维持政权生存必不可少的。

独裁政权更关心把资源用于少数人组成的执政联盟,而非惠及广大民众。难道独裁者不担心群众的不满,不担心人们起来造反吗?与通常的见解恰恰相反,贫困、贫富不均和自然灾害反而有助于巩固独裁体制。心满意足的特权阶层不会起来造反,处在社会最底层的穷人也没有心情起来造反,他们更关心如何填饱肚子。研究独裁政权的学者发现,在这些国家,警察的工资普遍偏低。

这是一个看起来令人费解的现象。越是独裁的政权,越是需要警察镇压反政府的示威,打击反政府活动,但为什么不给警察涨工资呢?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这些国家,警察中的腐败现象比比皆是。独裁者甚至有意纵容警察腐败,这将让他们加倍效忠于政权:首先,他们会感谢政权给了他们敛财的机会,其次,他们明白,如果有不忠诚的表现,将很可能失去特权并被检控。同理,沉重的税负给普通大众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这反而使得加入执政联盟变得更有吸引力。没有加入的人想方设法要挤进去,已经加入的人天天担心会被踢出去,所有人都会对领导人更加忠诚。

当自然灾害发生的时候,独裁者往往会夸大灾害的程度,借机巩固自己控制政治经济体系的权力。2008年,一场超强飓风横扫缅甸南部,风暴摧毁了整片整片村镇。缅甸军政府没有去救助难民,而是把人们从避难所驱赶出来,要求他们回到自己的已经荡然无存的村子“努力工作”。军队夺走了从境外运来的救援物资,告诉灾民,他们可以吃青蛙。据估计,约有50万人死于这场灾难,所幸的是,这些死人是不会抗议的。

一般情况下,大众的不满并不会直接导致政权的覆灭。毕竟,大众总是会不满的:当他们贫穷的时候,他们抱怨自己没有钱;当他们富裕之后,他们会抱怨别人的钱比他们的更多。导致政权覆灭的直接原因是执政联盟出了问题。

研究苏联解体的学者大卫·科兹在《来自上层的革命》一书中讲到,导致苏联一夜之间土崩瓦解的原因是,苏联内部占据统治地位的党国精英对戈尔巴乔夫的政策表示不满,主动放弃了对原有体制的支持。2010年底出现的“阿拉伯之春”,也是因为突尼斯、埃及等国的独裁者们已经衰老,原有体制的支持者对未来前景看不清楚,有意地采取了观望态度。当示威者走上街头之后,军方作壁上观,并没有出兵镇压。

这是一件令人沮丧的事情。尽管独裁国家民生凋敝、腐败猖獗,却很可能处在一个势能较低的政治均衡,很难轻易打破僵局。从维持权力的角度来看,比较独裁政权和民主政权,可以发现,独裁者刚上台的时候,被推翻的概率更高,但一旦控制了局面,会比民主政权的领导人坐得更稳定、长久。

多伊上台不到10年,就遇到了严峻的挑战。曾是多伊好友的原新闻部副部长泰勒起兵反叛,很快控制了一多半城镇。平民成群结队地加入叛军。多伊想偷偷出走几内亚避难,但其车队遭到泰勒的部下约翰逊将军袭击,多伊双腿中弹,被约翰逊活捉。约翰逊残酷地拷问多伊,一个一个砍掉他的手指头,割下他的耳朵并生吞下去。多伊最后被折磨致死。在临死之前,多伊肯定在想,要是再狠一些,说不定就能把反对他的人早早干掉,那该有多好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