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那场战争里,年轻的中越士兵

2017-12-23 周宇 一溪寒冷自生烟

来源: 凤凰WEEKLY


本文刊载于《凤凰周刊》2009年第10期总第323期


原标题为《北回归线上的疤痕》,有删改

新媒体编辑|金快乐




这是篇刊于中越战争30周年的文章,采访了当年参战的双方老兵。当年他们都是芳华正茂的年轻人,战争突然开始又突然结束,虽不为他们所理解,却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2009年3月11日,昆明的一家皮具美容店,52岁的店主赵永刚,坐在满屋的皮鞋、油漆和皮衣中间已忙碌一整天。


一个和赵永刚年纪相仿的人径直步入店内,与他商量晚上聚会的事情。这个人告诉赵,聚会有老首长出席。赵永刚开始为难起来,他想见见昔日的首长和战友,但又舍不得丢下这满屋的鞋子。


赵永刚是中越战争退役老兵,二等功臣。2009年2月17日,是中越战争30周年纪念日,2月份以来,赵和战友的聚会、扫墓和纪念活动也因此不断。



1986年8月,“这个成都来的女娃,在里面呆了快6个钟头了,还独自在墓地徘徊……”麻栗坡烈士陵园工作人员说:“她好像在仔细读着每一块烈士的碑文……”这位来自成都的女子叫崔佳,她说:“不要问我为什么,我就是不想让他们太孤独……”



3月6日,越南北部老街省老街市,50岁的摩的司机阮文贵又拉到了一个中国客人,这个客人的目的地是城外的老街省老兵公墓。1万越南盾,阮文贵很高兴能做成这笔生意,并且不介意在客人参观公墓时,在公墓门口等候。


公墓位于老街城外约3公里,在通往老街市开发区的路上,周围少有人家。公墓里空无一人,只有少数墓碑前有蜡烛或是香火的痕迹。公墓正中的纪念碑上写着“祖国记功”,纪念碑前只有一个花圈,上书“祖国永远记住你们的功劳”。这里埋葬着一些在中越战争中的越南阵亡者,许多人没有留下姓名。


时近三八妇女节,老街街头到处都是卖花的摊位,根据习俗,很多人都会买花送给家中的女性。但在公墓里,一束花也看不到。


见客人对中越战争有兴趣,阮文贵介绍,自己就是那场战争的老兵。阮脱下外套,卷起袖子,他的右臂上赫然呈现一个炮弹弹片留下的伤痕。


在老街市,许多开摩的的司机都和阮一样是中越战争中的越南老兵,他们并非老街本地人,是因为战争而留在了这里。


在2月17日那天,越南河江省境内的1509陵园,同样鲜有来访者,整个陵园只能看到一两束鲜花。一个越南老兵点燃了香,孤独地纪念他埋葬在这里的上千名战友。


中越战争是中越两国最近的一场有重大人员伤亡的战争。据越南官方公布的数字称,中国有2万人阵亡,伤6万余人。中国方面,昆明军区后勤部编写的《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工作总结》称,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解放军、支前民兵共牺牲6954人,伤14800多人;2月17日至2月27日击毙越军15000人,2月28日至3月16日击毙越军37000人。


从1979年2月17日那个漆黑的夜晚开始,中国士兵赵永刚、越南士兵阮文贵和他们各自的战友,在红河岸边展开厮杀。每个人身边都有大量战友倒下,每个人都见证了城镇的毁灭以及百姓的流离失所。战争突然开始又突然结束,虽不为他们所理解,却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1986年10月13日,一位基层指挥员大吼一声仰脖干了酒,瞪大眼睛举着酒杯说:“我第一次喝茅台,竟是壮行酒!”


战争爆发的那一天

中越士兵的各自命运


1979年2月17日零时,22岁的赵永刚和战友们接到命令,乘坐橡皮艇从河口县暗渡红河,进入越南的黄连山省(现分为安沛省和老街省)。


当时赵永刚头脑一片空白,感觉像在做梦。两年前入伍时,赵完全没想到会打仗。对他来说,部队只是个跳板,为的是退伍后可以进工厂。


1978年下半年,军区首长突然密集地视察,一位首长还在视察之后丢下一句话:“希望你们为人民立新功。”赵隐约感到,“立新功”可能意味着要打仗了。


解放军临战前的实兵演练。


年底,对越作战的任务下达。士兵们被告知,中越两国不再是同志加兄弟的关系。越南是个忘恩负义的国家,不但大规模排华,侵略柬埔寨,还炮击、骚扰祖国的南疆。


赵永刚在暗渡的时候,20岁的阮文贵,这个在驻老街的越南地方部队中服役的士兵,还在睡梦中。阮文贵与赵永刚同一年入伍。高中毕业后,阮文贵没考上大学,按国家规定进人民军服役3年。


阮文贵的中学时代是在中越友好的宣传中度过的,他在高中学习了3年中文,这是当时越南中学教授的唯一外语。在学校,阮被告知中国给了越南大量无私的援助,他从未听到任何批评中国的言论。


在高中毕业之后,阮发现了变化:许多中学不再教授汉语,而是改教俄语。阮对此感到不安。阮原本是准备训练后被派往柬埔寨战场的,但最终留在了老街。


凌晨2时,暗渡成功的赵永刚和战友们摸到越军阵地,对方喊口令,他们抬枪便打,不久,赵听见其他地方也响起了枪炮声。


赵永刚当面的越军,当时大部分正在阵地背后一个砖瓦厂的院子里看苏联电影,对战争爆发毫无准备。顺利占领越军阵地后,赵永刚发现,阵地上的重机枪和用来对付步兵的高射机枪都没用上,阵地前的陷阱里甚至没来得及插入致命的竹签。


两小时后,河口方向中国军队发起总攻,强渡红河。一个叫谢明的通信兵看着身边的战友一波一波地乘坐橡皮艇,高喊“同志们,为保卫祖国领土,冲啊!”,奋力向河对岸划去。对岸越军则对着口号声的方向猛烈射击。


约一小时后,中国炮兵开始压制越军阵地,炮火映红了夜空。中国军队终于抢滩渡河成功。


清晨,谢明渡过被中国军队鲜血染红的红河后,才发现自己配属的连队突然少了很多人。很快,大批陌生的面孔填充了刚刚空缺出的位置。


正准备起床洗漱的越南士兵阮文贵被中国军队总攻的震天的枪炮声吓坏了。此前,阮文贵和他的战友每天都在担心中国可能的进攻。此后的日子里,阮只知道到处都是中国的炮弹,到处都是源源不断进攻的中国军队。阮与所在的部队边打边撤。


1979年3月10日,越南士兵合影。


在逃到老街南面约20公里的地方,阮的部队被中国军队包围。他身边的战友一批批阵亡,尸体被活着的人遗弃。阮文贵被弹片击中了手臂,但侥幸冲出包围圈。不到一个月,阮文贵所在约100人的连队就阵亡了49人。阮的一个兄弟战斗单位则全部阵亡。


赵永刚所在的尖刀排在进入越南4天后遭到重创:被埋伏的越军前后堵在了一片山谷之中,激战中,一名机枪手死在了赵的怀里。赵所在的连队,在第二天早上清点人数时,包括抬走的伤员、牺牲者、被打散的人,160余人损失了100人。赵因勇敢荣立二等功。


谢明所在部队损失更大。“每一分钟都在死人”,谢回忆,即使在已被攻占的城市也是如此。谢被子弹击中了腹部。来到柑塘的第三天,谢明和战友们平时喝水的水塘里突然漂满了尸体。大家这才知道此前柑塘火车站发生过肉搏战,死去的军人都被丢进了水塘,在水底沉了2、3天后才浮了起来。


战地卫生员刘英记得,第一具战士的遗体被送进医院时候,院长手势轻柔地为这个年轻人擦拭血迹,还关照她们这些卫生员,清理的动作要轻,擦干净后,要用棉纱填充好烈士的鼻孔、耳孔,最后换上新军装。这个程序随着战事的惨烈迅速被打破。伤员和烈士越来越多,卫生员们再也没有时间清理遗体,只能把他们装进黑色塑料袋,用绳子扎紧。

 

令刘英难忘的一天,两辆罩着绿色大篷的军用卡车开进医院,车上跳下个军官,大叫着“快包包我的战友”。刘英抓着车厢板往上跳,一眼瞥见车厢里挤满了被烧得发黑的遗体。一个还有口气的战士,夹在奇形怪状的尸间大喊“妈妈啊”,她吓得手一松,跌坐在地上,止不住地抖。


战争中的性启蒙:

看见越南女兵的裸体

 

对谢明来说,与死亡一样印象深刻的,是在战火中对女性身体的最初记忆。1978年10月,他才18岁,热血沸腾,放弃了就读昆明师范学院的机会,应征入伍。

 

他和他的战友大都没有见识过女人,战场上敌方大量的女兵,让他们充满了好奇和幻想。但他们看到的女兵,一直都只是尸体。


一次战斗中,谢的部队碰到一群在山头上似乎打光了子弹的越南女兵。她们全部赤裸着上身,只穿短裤,雪白的乳房清晰可见。战友们呆了,端着枪跳出战壕围了上去,枪响了,那些跳出战壕的小伙子全部被射杀。


狂怒的士兵们边冲边射击,用刺刀捅死尚在挣扎中的越南女兵。谢明记得,他那一刀捅在了一个越南女兵的臀部上。


战地上的中方女兵。


1979年3月14日,谢明所在部队占领重镇柑塘。在离柑塘2公里的一个农场,谢明又一次见识了越南女兵。她们被包围在一个牛棚里,用树枝挑起一个白色的胸罩当白旗,来回摇晃。小伙子们再一次沉不住气,想看看活着的越南女兵到底是个什么样子。隐藏在牛棚里的机枪猛烈开火,10来个年轻士兵应声倒下。


牛棚最终被火焰喷射器摧毁,清理战场时,在里面找到29个越南女兵的尸体。


因为通信兵的职责所在,谢明两次都幸运地没有冲过去。


柑塘驻扎期间,通信团的几个女兵去市中心一排带洗澡间的公寓洗澡。谢明觉得不安全,劝阻失败后,便持枪在外警戒。刺耳的炮弹声从空中划过,3发炮弹击中谢明身后的公寓,将其夷为平地。


炮击过后,谢明扒开废墟,10名女战友全被埋在洗澡间里。

 

残酷的现实是,不是每个年轻的战士都能在战后娶到倾心的姑娘。卫生员刘英记得,部队撤回时,她给几十名中方战俘做过身体检查,这些战俘随后提前复员回老家。她知道有些人回家后,长久地受到地方民众的歧视,没有女人愿意嫁给他们。


1980年,刘英(右)从越南回四川绵阳驻地后,和战友合影。


战争结束很久后,谢明去过中越贸易口岸河口县城,越南籍“小姐”随处可见,最低仅需20~30元,这令他震惊。谢明了解到,她们当中的一些人,父辈在当年的战火中丧生或致残,此后陷入贫困并得不到足够教育。这令谢明难以平静。

 

“兄弟之间”的战争


很多年之后,阮文贵说服自己,这是一场兄弟之间的战争,与抗美、抗法战争完全不同,“亲兄弟还打架呢!”


在战争刚刚开始的时候,赵永刚也觉得自己对待越南人,应该像在国内作战对待老百姓一样。


2月17日上午,赵永刚第一次见到逃难的越南老百姓。他有些心疼地看着眼前惊恐的老年妇女和孩子,告诉他们不要害怕,呆在家里不要乱跑,并分给爱抽烟的老年妇女们烟抽。


赵有时会问村民:“中国好不好?毛主席好不好?解放军好不好?”得到的答案都是“好”。一些村民在解放军进村时就翻出早年的毛主席像,挂在家里。


一次包围越南村庄,并成功抓获大批战俘后,赵所在营经过请示上级,决定向村民们宣传中越友好。赵永刚所在连队手持冲锋枪包围了一块水田,其他连队则跳进田里,为越南村民插了两个小时的秧。


村民们好奇地围了上来,一些村民的脸上带着笑容。赵永刚觉得那是“皮笑肉不笑”,大家都知道这是表演。


谢明所在部队也曾试图建立与越南村民的“友好”。战争初期,谢的战友们被命令见到逃难的越南老弱病残,要背回来予以救治。但难民们并不领情,一些战友被背在背上的“难民”突然拔刀捅死。


血的教训让谢明和他的战友只能放弃友好。


1986年5月3日,中国士兵针对越军惯用的战术特点,对阵地前沿的越军屯兵洞实施搜剿破袭。


谢明在越南乡村见到了许多从未见过的东西,包括捷克的摩托车、苏联的康拜因、法国的装卸车、日本的收录机。


在进入越南人家中搜查时,谢突然发现桌子上一个疑似定时炸弹的电子装置,战友们立即卧倒,但炸弹并未爆炸。一名战友壮着胆子按了一下按钮,“定时炸弹”开始播放音乐。此后谢明才知道,这原来是日本三洋牌收录机。而法国的装卸车则被误认为是新式坦克,被士兵们用火箭弹摧毁。


1979年3月28日,谢明的部队在柑塘接到了撤退的命令。


谢明的部队撤退时,同时完成炸毁当地主要建筑物的任务。柑塘政府大楼、百货大楼、老街市政府大楼、发电厂等建筑,以及一个磷矿、大批桥梁被全部炸毁。谢明记得,老街城里那些法式的漂亮小洋楼也都被炸毁,一些藏有武器或民兵的村舍则直接用燃烧弹烧毁。


阮文贵突然听到中国人撤退的消息时,感到比战争的爆发更加难以理解。30年后,阮依然不明白中国人怎么说走就走了。


一直被往南方赶的部队开始追在撤退的中国军队身后打。阮跟着部队打回老街,一直打到了红河岸边。


阮文贵看到的老街城已经是一片废墟,兄弟之情荡然无存,越南士兵只要见到中国人就立即杀死。那时候,阮一见到红河对岸清晰可见的中国人,就恨得咬牙切齿。


战火十年国境线


1979年的战争结束后,阮文贵和赵永刚都在一年后退役。两年后,双方争夺重点集中在广西境内的法卡山、云南麻栗坡县境内的老山、扣林山、八里河东山、者阴山等地。北回归线以南不远的中越国境线上,再次成为炮火连天的战场。


1986年10月14日,突击队战士跨出战壕冲向敌阵,收复了被越敌军侵占的阵地和高地。


麻栗坡县烈士陵园的《老山、八里河东山、扣林山地区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概况》(下称《概况》)称:“自一九七九年我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以来,越南当局本性不改,不顾我国政府多次严重警告,继续推行地区霸权主义政策,西侵柬埔寨,北犯我国边疆,先后派兵侵占了我国云南边境老山和扣林山地区十个高地。”


1981年5月、1984年4月,双方在此地展开激烈争夺。中国内地的各大军区轮番上阵,与越军厮杀。《概况》称,仅其中一次长达100天的战斗,中国军队就攻克了50多个高地。


战火在这一西南边陲小县燃烧了整整10年,距今天麻栗坡县中越天保口岸30公里的老山成为当时闻名全国的战场。


959名解放军和支前民兵阵亡者被安葬在麻栗坡烈士陵园,其他一些则被火化后运回原籍安葬。陵园中的阵亡者来自19个省市,最小的年仅16岁,他们当中有的阵亡时入伍仅3个月。



1986年10月14日,突击队长马全斌率部强攻越军占领的阵地之后,向指挥部报告。有人说,马全斌惶恐的表情有损军人的形象。血肉横飞的激战中,马全斌也是血肉之躯,并非刀枪不入,“惶恐”的瞬间正是人性的真实写照。


天保口岸不远处盘龙河畔的一个桥头曾经是遗体转运站,村民们记得,整卡车的遗体被堆放在这里,再转运走。当地的老太太们从来没见过这么多死去的年轻人,以及满地的遗书和遗物,一起跪在路边痛哭。


越军同样死伤惨重。据云南省边防部队记载,仅在1984年4、5月间连续100个昼夜的激战中,就击毙越军副团长以下官兵数千名。


一名越南汽车兵对越南记者回忆,早上载着满车的士兵上前线,晚上拉着满车的伤员和阵亡者回来。满车的伤员和尸体之间,一段香蕉树的树干上插着点着的香。汽车兵原本以为会有一些伤员能活下来,但在到达目的地后,经常发现一车人里只有他自己是活的。


在越南河江省临近中国一侧,遍布着众多烈士陵园。仅在渭川县烈士陵园,就埋葬着1600名死于中越战争的军人。


国境线两侧的公墓


1980年,赵永刚退伍后,被安排在昆明市活塞厂上班。此后的30年间,赵几乎每年都要去屏边县的烈士陵园,为团里的46位烈士扫墓。


赵每月从50余元工资中单独拿出5元,作为扫墓的路费。等凑够了大约一个月工资,赵就会请假,然后踏上去蒙自的火车,再转蒙自到屏边的汽车。第三天早上,赵就可以看到陵园里的战友们了。


1987年清明节,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内,某师几个女兵正在点燃香烟,祭奠战友。


赵在战友们的坟前点燃一支烟,洒上一杯酒,或是放个苹果,一边哭一边和他们说话。扫墓令赵沉浸在为国捐躯的荣耀感之中。数年之后,这种荣耀感逐渐褪去,赵永刚和战友们说的心里话也越来越多。


“大哥,我今天来扫墓,心里难过。我们打仗,保卫江山,到底为了什么?”赵对着墓碑说。年复一年,赵永刚在扫墓时唠叨着自己对退伍兵待遇太低、社会不公、腐败的不满。但赵永刚从不在墓园里提起的是,这场战争正在被遗忘,他怕战友们听了伤心。


2月至4月间,总会有越来越多特殊客人抵达中越边境,他们是来祭奠埋葬于此地的亲人和战友,追忆和纪念一段人生重要经历。一年中零散前来凭祥扫墓的老兵和家属,更难以计数。

 

再为烈士播放一曲邓丽君。邓丽君是20世纪80年代最具影响力的华人歌手,她演唱的流行歌曲深受当时年轻人的喜爱。女子的着装、双喇叭录音机、祭奠的小物品,都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典型象征。近旁是刘东沛烈士之墓。刘被追记一等功,追认为中共党员。


国境线另一侧的越南,同样有大量的烈士陵园,在谅山市郊的谅山省越南人民军烈士陵园,其气派程度不亚于凭祥的南山和匠止陵园。这个陵园中间高耸着纪念碑,上书“祖国、记功”,这里安葬的450余名越南军人几乎都死于1979年二三月份,还有部分在1980年代的边境战斗中阵亡。


这个烈士陵园,是该省“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基地”,常有党政机构和群众团体组织扫墓活动。

 

并非所有的阵亡将士都能在陵园里安息。时至今日,依然有人不时发现散落在中越交界山区的两国军人遗骨。


1991年,一位中国边民曾在越南一侧见到2名越南军人的白骨。军人死在废弃的军事工事旁边,工事里面的钢筋已被人拆走卖掉,白骨却依然躺在那里。


这位中国边民点了3支香烟插在他们面前,聊以慰藉。


2009年2月17日,中越战争30周年纪念,对赵永刚和谢明都很重要。越战老兵,是他们一生中最重要的身份。此前的数天里,两人所在部队老兵分别聚会予以纪念。


谢明参加了他所在部队砚山籍战友在县城的聚会。他是砚山籍186名战友中唯一的一名军官。这场聚会最终只有约30名战友到场。一些农村战友出不起来县城的路费,另一些到场的农村战友,还穿着当年打仗时的解放鞋。


但这一天对阮文贵并不重要。越南的军人纪念日是7月27日,这一天,参加过抗法、抗日、抗美、中越战争等历次战争的越南军人都会庆祝。历次战争中,中越战争似乎并不那么重要。


阮从来不去老街城边3公里的军人公墓扫墓,因为许多战友的尸体早已不知去向。偶尔,阮也会思念死去的战友,这令他又回忆起对中国人的仇恨。只是面对随处可见的中国游客和忙着去中国做生意的越南人,阮轻描淡写的仇恨显得无处安放。


1986年7月20日,老山前线某师侦察连的战士刚返回阵地,顾不得摘去身上的子弹袋,和着只能听到节奏却听不到旋律的音乐,吼着叫着就跳起了老山迪斯科。


并非每一个越南老兵都能轻易放下当年的战争。


前述河江省汽车兵就在2月17日来到公墓祭奠死去的战友。汽车兵给每人点了一支香。30年前,这里是打得最火热的地方之一,但在现在,烈士们静静地躺着。汽车兵说,山顶太冷了,希望2月17日能有人来给死去的战友们点香,让他们温暖一些。


阮文贵不愿意去的老街省公墓,赵永刚反而去看过。去红河对岸的越南看看,是众多中国老兵的心愿。


2005年,赵永刚和老战友们去屏边扫墓。对长眠在屏边的战友们一番倾诉之后,活着的战友们决定去老街看看。因为赵没带身份证,两名越南人民军士兵帮助他们偷渡了过去,中国老兵们为此每人支付了60元人民币。


赵想去老街省的军人公墓看看那些被他们打死的越南军人,这样心里会稍稍好受一点。不过走到公墓门口,赵没敢进去,他怕自己的年龄引起公墓管理者的猜疑。但赵不知道,这座公墓里面并没有管理者。




延伸阅读:


看完冯小刚的《芳华》,让我想起了江歌案……


作者:柚子;来源:视觉志(ID:iiidaily)




    


01


最近去看了《芳华》。


走出电影院的时候,心里五味杂陈,虽说人类的悲欢并不能相通,我们无法体会到上个世纪人们的悲欢,但我想有一点一定是相通的,那就是人性。


电影里黄轩扮演的刘峰,是个典型的悲剧式人物,而他悲剧的源泉,竟是因为太善良。



他善良到什么地步呢?


他一个人包揽了文工团里所有的脏活累活,去北京接受表彰的时候大包小包拎回来的全是战友爸妈托捎过来的东西,吃饺子永远吃破的,别人问他还笑嘻嘻的说:我不吃谁吃啊。厨房猪跑了这种事都来找刘峰。



就连最后晋升的机会,他都可以拱手让人。上司为他惋惜,他竟然憨笑着说:我觉得战友比我更需要这个机会!


正是因为有了上面种种来者不拒的行为,文工团的人从来不感谢刘峰的奉献,反而打心眼里认定:刘峰就应该是好人,刘峰做这些就是理所当然,他不做谁做?


刘峰的善良,在他们的眼里一文不值。


这也奠定了这个老好人的悲剧,当他因“猥亵事件”被发配边远地区的时候,除了同病相怜的何小萍,没人站在他这一边。



电影里严歌苓的一句话很好的诠释了刘峰的“悲剧”: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


说到底,就是刘峰的善良“害了他”。


自古以来,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特别是这个专挑软柿子捏的社会,善良好像变成了一个很多人不愿意去触碰的词,它不再和优秀的品质关联,反而容易变成别人欺负你的理由。

 

02


正在日本审理的江歌案,就是一个例子。



当年走投无路的刘鑫找到她,求她收留自己的时候,江歌虽然犹豫了,但还是请她到自己家里住。她想的是,异国他乡,大家都不容易。


她处处为刘鑫着想,刘鑫几乎不买日常用品,都是用江歌的。日本的消费水平很高,平时江歌自己一直省吃俭用,但面对刘鑫,江歌也不好意思开口。


在江歌妈妈要打电话给刘鑫妈妈商量的时候,江歌第一时间拦住她说:刘鑫不希望自己谈恋爱的事情被家里知道。还多次为刘鑫阻挡陈世峰的骚扰。



正是因为江歌的善良,刘鑫得寸进尺,她把江歌的所有善良都当做理所当然,你的东西我可以随便用,我的秘密你也要帮我保守。


但当江歌倒在冰冷的血泊里的时候,刘鑫却躲着不出来,事后刘鑫的妈妈还说出“是你女儿命短,和我女儿无关”这样丧尽天良的话。



试想一下,如果当初江歌果断拒绝了刘鑫的入住要求,那是不是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只可惜,时间不会倒流,生活中也没有如果......


《欢乐颂》里有一个场景让人印象深刻。


初入职场的关雎尔,成了公司最软的那个柿子,前辈让她帮忙做事情,她大气不敢出一口的,每天加班加点做着不在自己分内的事情。



到头来,还成为了别人的背锅侠,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没办法,谁让自己人太好了, 是善良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03


而现实生活中,这种“人善被人欺”的事情就更多了。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报道,说是一个女子借钱给朋友,因为关系不错,直接微信转账,并在备注上写道:爱你。



其实当时她的经济也比较拮据,但她一想大家都在外漂泊,谁还没有个困难的时候,二话不说就借了。


可过了几个月,等她急着用钱了,跟对方要钱的时候,对方却直接甩脸子:还是不是朋友啊,这么点钱你还跟我要,再说了你转账上不是写着爱你?那就是送给我了呀。


对于这些借钱不还的人来说,这就是典型的“我弱我有理,你善你活该。”反正钱又不是我抢来的,是你自己给的。对于这种人,只想说生而为人,别忘记善良,积点德吧。


还有更多:

你总结写的那么好,给我写一份呗。因为你被定义为好人,于是就得为了这份“善举”在公司加班到凌晨。


你出去买饭啊?给我带一份呗。因为你被定义为好人,就不得不为这份“善良”买单,为整个宿舍带饭。


你那么多化妆品,给我用用呗。因为你被定义为好人,所以就要把自己还没用过的口红转手让给别人。



如果说这个暂且可以忍受得了,那么把别人的善良当做理所当然才是人性最丑陋的一面。


曾经有一个舍友,喜欢吃一家店的菠萝包。上班的地点离那里比较近,所以经常给她去带,但也要绕一小段距离。


大冬天的,有的时候还要拍一会儿队才能买到,觉得她爱吃,也从来没有说什么。



谁知道那天加班到很晚,就没给她带,回去之后她却一顿乱发脾气,还阴阳怪气的说:哎呦,现在连这么点事都不帮我咯。


自己明明每天都很累了,还要绕路去给你买菠萝包,这是我对你的情分。就算我一开始拒绝了你,那也是我的本分。


但如果你利用我对你的善良,把它当做理所当然,继而得寸进尺,那对不起,这个世界不是你的老妈子。


04


看到这里,或许很多人会说:既然这样,那我们还要继续善良下去吗?


答案是肯定的。只不过,你的善良需要带点锋芒。


网友@卡尔曾经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醍醐灌顶。

 

他去取快递,到了快递点的时候,工作人员正在忙着,把他视做空气,连头也不抬。


他先是非常礼貌的说:“您好,我想取一下快递。”


工作人员象征性的问了下哪里的,网友就说哪里。问完又继续低头捡快递。


看着没人搭理自己,他想可能真的是太忙了吧,又非常好声好气的问了两遍:“您好,我取一下快递。”


工作人员继续捡快件,这时网友听到了一个工作人员用听不懂的方言叫嚷着,他就以为是在打电话。结果那人冲着他大叫:问你呢!哪里的。


他这才反应过来,原来这不是在打电话,是在和自己说话。


这样的态度彻底把这个网友激怒了,他说:如果这换做以前,我可能会继续很有礼貌的说,哦,对不起我没有听懂,我是XX包裹,麻烦帮我找一下。可现在,工作了这么多年,挨过的欺负太多了,低声下气的时候也太多了。


于是他提高自己的嗓门,朝着那个人大喊:我知道你是在跟我说话么!跟谁说话呢!!吵吵啥啊!


这一喊,对方的气势立马被压了下去,不到半分钟网友的快递就找到了。


其实很多时候,人需要善良,但善良到没有自己的底线,就是懦弱,只会让对方更加得寸进尺。


不要让本应是你闪光点的善良,变成你人生的软肋。所以在遇到那些过分,无理的要求时,最好的办法就是亮出你的锋芒。让那些人知道,善良不等于好欺负。



像是上面这位网友,好声好气的时候,没人搭理,发脾气了人家才注意到。


再像是那些借钱不还的人,你好声好气要的时候,你给他们留一点所谓的情面时,没人搭理你,反而是发脾气,撂狠话,他们才为之动容。


作家刘同曾经说过:不要在意不在意你的人,不要考虑不考虑你的人,不要担心不担心你的人,不要花时间给不会为你花时间的人。


人生就是不断过滤的过程,过滤掉那些不能识别你善良的人,你的生活会变得更好。




延伸阅读:


艳妍芳华无限好,零落沟渠有谁怜

作者:大道; 来源: 常识大道


多年来,由于被辫子戏和抗日神剧吃坏了胃,我喜欢的国内电影及导演不多,加上时间的原因,愿意花上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去看完的更少。在诸多的导演中,冯小刚是不多的例外之一,《芳华》是例外中的例外。一般来说,人们基于认知和评价事物的尺子不同,对同一件事物看法也会千差万别。《芳华》的刷屏也并不意外,意外的是对它的认知打破了以往以价值观分阵营的格局——在很多事情上认知一致的群体内也分化出了褒贬截然相反的评价。毫无疑问,我支持冯小刚和他的《芳华》。《芳华》的价值在于它以独特的视角讲述了那个特定时代洪流中个体的命运与抗争,以特定的艺术体裁与历史题材选取以及对其谨慎而又不失勇敢的发掘与探索,色彩鲜明的多重对比手法,追怀了普遍的人生芳华之美,揭露了特定社会背景下的特权、不公及其所塑造的人性之恶对美的践踏与毁灭。电影中对时代的政治、社会、人性的谴责与赞颂,追问与反思,一个都不少。


千百年来的文学艺术作品中,生命与爱情之美是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最动人心魄的莫过于处于青春芳华的男女之爱情,最令人心碎的莫过于有情人不能成眷属,劳燕分飞各西东。梁山伯与祝英台,罗米欧与朱丽叶,杜丽娘与柳梦梅,他们的故事千百年来的传颂不衰,皆因年处二八芳华的他们,相爱的故事总是一波三折,千回百转,牵动着人们最敏感的那根心弦。《芳华》是浩如烟海的具有同主题元素的千万作品中的一个,因打动人心而刷屏也在情理之中。对于电影艺术来说,色彩的对比、光影的变化、镜头的移动、人物的表情、动作、服装等等都是它的表现手法。那么对芳华岁月的追忆与缅怀,还有什么能比青春年少的娇美身材与花容月貌、明丽柔和的背景色彩有更强更合适的表达呢? 有人嘲笑的满屏的大长腿,与那个禁欲的时代不相符,发香皂、吃饺子也超越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实际生活水平。实际上,先军政治历史条件下,国家再穷也要优先保障部队,文工团又是优先中的优先,这点待遇能算得了什么?然而紧接着问题就来了,那么这是不是就是人们所批判的冯小刚对那个时代的美化呢?答案明显是否定的,不仅如此,而且这种美的刻画是艺术表达的需要。鲁迅说:悲剧就是把美毁灭给人看。美愈美,美的毁灭就愈悲,对于毁灭美的丑恶者的控诉就愈有力。当然,这属于下面将论述《芳华》的第二重价值。作为电影艺术来说,作者通过它表达了对人生芳华岁月的追忆,对不同的年轻美丽的生命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或逐流、或挣扎、或悲或喜的命运的叹息,这是它的第一层价值,在为它刷屏的大量观众中,有一部分就是喜欢它的这一点。然而,笔者以为,这还仅仅是他的诸多艺术价值中最次要的价值之一。


有批评者认为,《芳华》缺乏对历史进行反思的勇气。那么,请你说说,电影怎样拍才算反思?是不是必须有一大段旁白痛陈历史的荒诞、人性的阴暗、自私、特权的盛行、对好人的伤害才算反思?实际上,作为文艺作品,由于特定的原因,对特定历史题材在人们都不屑、不愿、不敢触及的时候,去触摸、纪录、反映者就是勇敢,把这段历史时光切一个断面,那怕再小,只要原样端出来放在世人面前就是反思。台湾作家龙应台说,有时候历史绕了一个小弯儿,对人就是一辈子。《芳华》所记录的前半段历史,有关历史文件已作出了初步定论,那个时代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对社会、经济、文化的破坏程度之深世人有目共睹。历史在那儿绕了一个小弯儿,就绕进去了一代人的芳华岁月。对上千万的发配边陲的知青如是,对有幸进入人们所羡慕的部队文工团的何小萍也是如此。她的不幸从他五岁时父亲被打成右派关进牛棚就开始了,她从此就成了随母改嫁、在家中无人疼爱、在社会受尽歧视的黑五类子女。容貌姣好,身材和才华出众的她被选拔进了文工团,这时的她原本以为进入部队文工团就可以脱离那个缺少温暖的家庭,得到平等和关爱。可是,在充满出身歧视的社会里一个出身低层性格有些孤僻的女孩(这时除了刘峰外,候大家还不知道他的黑五类子女的真实出身)想得到环境的平等相待、接纳乃至于爱,有那么容易么?除了木匠家庭出身的善良的刘峰给她无区别的关爱以外,无论男女,无论贵贱,都把她当成一个笑话,乃至赤裸裸的羞辱。到后来的被下放,血腥战场刺激后的精神失常,战争结束后的孑然一身,相比于郝淑雯、阵灿们因为高干出身从始至终顺风顺水的人生而言,何小萍以及刘峰的命运总让人有无限的怜惜与同情。试想,如果历史没有这么一个弯呢,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何小萍是不是就不用随母改嫁与亲爱的父亲划清界线,是不是就不会与父亲从五岁一别即是永别,收到父亲的回信时却已阴阳两隔?是不是就不会受尽他人的歧视、羞辱、欺凌,下放连队,精神失常,芳华谢尽孑然一身?如果命运能够假设,她是不是基本就能够确定,是爸爸怀里幸福的乖乖女,在父爱母爱的滋养中幸福地成长、上学、结婚生子,度过自己平淡却无比幸福的一生? 及至电影后半段所反映的那场意义日益模糊的战争,画面的血腥,战争的残酷,无不表达着导演对战争的厌恶、反对和控诉,这,还不是反思吗?看到那个17岁的小战士被炮火烧得体无完肤,痛不欲生时,听到他说他实际上才16岁的时候,我就自然想了自己17岁的儿子,于是心中不禁一阵痉挛的悸痛。战争啊,何时能够远离人类,何时不再残酷地吞食一个个灼灼芳华的生命,那无数个天下父母的心头肉!


《芳华》的价值还在于他对人性的追问。当何小萍唯一感激与喜欢的人,全团的活雷锋刘峰被诬告、处分、下放连队时,当众人——陷害的也好,旁观的也好,愧疚的也好,同情的也好——都远远躲开的时候,只有平时谨小慎微受尽期凌的何小萍一人前去送别,大声喊:“走时我送你。”正如电影话外音所说:“一个不被社会善待的人,才最懂得善良,也最珍惜善良。”心地善良的阳光小伙刘峰,赢得了电影内外所有人的喜欢,对于刘峰的表白和拥抱,美女林丁丁欲拒还迎,但是当被人发现,面临着作风问题的指控并可能影响到自己的前途时,她反咬一口刘峰在耍流氓。自己是摘清了,可是她不会不清楚这将置刘峰于何地,但她还是义无反顾地去做了。林美女,你这样做的时候,心中真的没有一点儿愧疚吗,你的良心不痛吗?多年后的一天,当你在澳洲的海滩上享受海风、阳光白云的时候,你会不会想到你也偷偷喜欢着、对你捧出一片真心却被你无情地反手一击被下放连队前线伤残至今仍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刘峰?



在泥沙俱下的洪流中,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抗争,并且越是这种小人物的抗争,越能彰显人性的高贵,抗争中的毁灭也越是让人痛惜,这大概就是悲剧的力量所在。当改变命运的机会再来的时候,已经被排挤至B角多时,对人性、对这个团队绝望的何小萍选择了蔑视与抗争。这种抗争的结果,无疑是毁灭——那个手握全团队员生杀大权的人,阴毒地要求医生对何小萍体温计的作弊严格保密,以欲擒故纵的手法,伺机给弱小的何小萍以致命的一击。他得呈了,当他轻描淡写地宣布表演圆满地完成,因工作需要,派何小萍到前线战地医院的时候,他的心理一定发出了弄权者得意的微笑。作为一个练了多年舞蹈的女孩来说,派到战地医院将意味着艺术道路的毁弃乃至芳华生命的消散,他不会不知道。对这样一个一直不被善待却最懂得良的女孩子,要保持一点人作为人最后的独立人格和尊严而作的小小的抗争,这样的当面微笑背后捅刀子打击报复是不是太阴毒了一些!人啊,当你手握决定别人命运生死权力的时候,请你保持对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良知的敬畏,给善良的人以善待。明知一个人无辜,或者它是作为一独立的人力图保持他的独立人格、人之为人的尊严而做不得已的抗争的时候,即使你有一万个法律、政策的正确,请你给弱小者以宽容。当你不得不下手,你能不能下手轻一点儿,当你不得不下重手,你能不能在心里保持着一份愧疚,当你因为各种原不能道歉,多年后能不能不要那么高调地无耻地为自己的罪恶辨解:责任不在我,我也是不得已,他也有错呀……请记着,阴毒、残忍,昧着良心做坏事是要遭天谴的,你的良心不怕还有健康,你自己不怕还有子孙。如若不信,请看看历史饶过谁。


还有郝淑雯,作为高干子弟,享受着与生俱来的特权,对待爱情(暂且用这个词吧)还要成熟老到精于算计地脚踩两只船,尽拣高枝攀。当突然知道陈灿也是高干子弟的时候,那见风使舵的势利显得多么的赤裸裸和无所顾忌。肖穗子的真心在郝淑雯的直白无耻的争夺战面前一招未过即败下阵来,偷偷收回了已放进陈灿行李箱的情书。而陈灿,当你受伤后看到肖穗子惊荒失措脸色仓白地为你奔跑,为你送来母亲送她的最珍遗的金项链做你急用的牙托,你也不会不知道姑娘的心。但是当面临利益和爱情和良心的选择时候,你的良心便立即退其次了。

相对于人类几十万上百万年的进化史,有文明以来的几千年历史中人性的变化几乎为零,这也是为什么千百年来,忠贞与背叛,自私与无私,高尚与卑鄙,君子与小人,奸佞与正直等一系列截然相反的人性与品质,一直是是人们在口口相传的故事中给予热情讴歌和无情鞭挞的原因。青春芳华无限美好,每一个人都在这个时候憧憬过、迷惘过,满身的荷尔蒙激情四射过,可以基本确定的是,每一个人都曾在这个年龄所特有的中学、大学集体中见识过一幕幕一如芳华中截然相反的选择和取舍。所以从这一点上说,电影《芳华》是每一个人的芳华,是对普遍人性的又一次深沉的追问。


《芳华》对文革后时代至今也是高度写实的,如果硬要说有什么不足,那就是表达得有些含蓄、低调、内敛,电影中并无大喜大悲的剧情,无哭天抢地的伤痛,一切的反思与控诉都在唯美、平淡的基调下展开。但是,这已经够了。郝淑雯、陈灿们以及电影之外众多的高干子女知青们,包括后来父亲被平反的作者的化身、“人畜无害”的肖穗子们,因为生对了地方,便事事都占尽了先机,文革时代有特权高人一等,把何小萍一众小人物踩在脚下,改开后时代,也是第一时间回城,第一时间上大学,第一时间拿出国护照,第一时间下海。而何小萍、刘峰们呢,除了革命、奉献、战争中的伤残,他们还得到了什么?刘峰拖着残缺之躯在社会底层艰难谋生中,妻子背叛,城管压榨,这个形象在现实中的原形是否就在你的眼前晃动?何小萍在战后与其说是因立功受奖生活的反差太大而精神失常,倒不如说是战争中断臂残肢的血腥刺激所致。当看到她作为战争伤残队伍的一员,坐在台下看惜日的队友在台上表演她曾练了千万遍的舞蹈节目时,笔者就在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如果我是编剧和导演我该怎么安排剧情的走向?事实证明,我的艺术想象力与冯老炮儿和严美女差的何止是八条街的距离。当优美的旋律响起,舞台上的灯光亮起,一个个服装华美似曾相识的身影舞起,身着病号服的何小萍,一直被忽视、被伤害却不改善良本质,在战争的血腥中受到惊吓、刺激而精神失常,在梦癔的世界里踽踽独行的何小萍,仿佛受到上帝召唤一般,悄悄离开了座位,走到剧场外,在一袭如水的夜色中翩翩起舞,那天使一般的舞姿和婉转的旋律,如泣如诉,如怨如慕,怎能不让人热泪难禁!老天爷,谁说的好人有好报,谁说的“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那为什么背叛的活得滋润,善 72 54351 72 39224 0 0 10267 0 0:00:05 0:00:03 0:00:02 10265的要困扼终生?你说好人有好报,好人愿意等,可是你要到什么时候才兑现?


基于审美观的原因,除了对艺术效果的追求标准差异之外,在对人性的洞察与探微,对历史的反思上,不同地域风格的电影之间均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因此对许多导演也最多停留在不讨厌的层次上。但对于冯小刚,因为已有的《1942》、《老炮儿》、《我不是潘金莲》等一系列电影,让我保持着对他的一份敬意。特别是因为他北京老炮儿风格的一篇文章,让我进一步喜欢上了他。《芳华》的原作者加编剧是美女作家严歌苓,多年来她以一系列反思历史、探察人性的作品征服了无数读者、观众的心。据说这部电影是冯小刚的约稿之作,二人有着共同的电影中的芳华岁月经历,二人在合作的时候,那种心有戚戚的感觉可以想见。很多时候,你看一篇文章一本书一部电影,就是冲着作者或导演去的。因为一个人的三观以及由此决定的个人品质的低色,无时不反映在他的作品中。果然没错,芳华,是一部俞伯牙钟子期联袂弹奏的高山流水。只是此流水非彼流水,无数人命运,就在历史长河前进中绕的的那一个小弯儿中,翻转沉浮,青春的梦想支离破碎,美丽的芳华转眼白头。正如电影中那一个个巨大的隐喻和多重的对比,黑幕落下来,一个时代过去了,可是,曾经那么美丽的芳华梦影却永远不再,况且,照片可以拼接,但伤痕还能抚平吗?让我们每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为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个从城市散落山村乡野、零落沟渠泥淖的芳华岁月,掬一把同情之泪!


作者:严歌苓

基于评判的尺子不同,视角不同,对任何一件作品、一个事物的赞美与与批评都是正常的,对《芳华》也是。但是我反对那种无知的轻薄。正如鲁迅所言,对于一部《红楼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革命家见排满,才子见缠绵,流言家见宫闱密事。”正所谓心中有什么,就会看到什么。对于芳华,如果心中有善良,你就会心疼,如果心中有正义,你就会愤懑,如果心中有真情,你就看到被利益出卖的爱情。如果心中有淫欲,你就会看到满屏的白大腿和春光无边的泳池,得到意淫的满足以后,满脸不屑地说:“《芳华》这个烂片,在美化那个时代。”请收起你的无知,好吗?

《芳华》即将在濮阳上演,如果有时间,可以到电影院花费半个下午的时间,细细聆听那一代人芳华岁月里的悲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