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九天六夜熬制一个举人,鬼知道蒲松龄经历了什么!

2017-06-07 最爱君 最爱历史


1


“告诉我,你的梦想是什么?”


19岁的山东娃蒲松龄意气风发,瞄了为他转身的考官一眼。

确定对方不是汪峰之后,蒲松龄志得意满地回答:

我的梦想是鲤鱼跃龙门,跃过之后清蒸、红烧,随便。


那一年,蒲松龄第一次参加“小高考”(童子试),接连在县、府、道三次考试中夺得第一名。

作为没落商人之家的儿子,他的梦想是通过科举走上仕途,圆祖辈父辈的梦。

他的父亲原来也是读书人,多次复读参加“高考”,但连三本线都上不了。


命运让小蒲尝了一点甜头。

然后,把撒在他父亲伤口上的盐在他身上撒了又撒,加量不加价。


蒲松龄不向命运低头(估计是他爹强扭住不让他低头)。

命运予我大把盐巴,我回它以盐焗鸡。


一直重读复考,到了芳龄48岁。

老蒲屡败屡考,屡考屡败,连个举人都没捞着。

心累了,他开始责备自己的白胡子不争气:

你(白髭)说你长在名公钜卿脸上多威风啊,长在我脸上今后只能吃土。


汝宜依宰相,汝宜附公卿,勋名已立,尚不汝惊。

我方抱苦业,对寒灯,望北阙,志南溟。

尔乃今年一本,明岁一茎,其来滚滚,其出营营。

——蒲松龄《责白髭文》


63岁那年,老蒲最后一次当了超大龄考生。

从此落榜与他无关——

不是考上了,而是决定退群,不考了。

▲蒲松龄:都怪这把白胡子不给力。


“高考”半生归来,仍是穷逼一个。

老蒲借他一支健笔,宣布了与科举制度的决裂。

去特么的年少时的梦想。

老子要与神鬼对话,不奉陪了,愚蠢的人类。


2


问题来了:蒲松龄为什么在63岁之后弃考科举?


真的是出于对科举制度不合理性的嫌恶?

那些这样教学生的老师,你们寄几站出来按住老蒲的棺材板。


老蒲把半生精力献给了“高考”,这是真爱。

要是不爱,早就分手快乐了。

比如吴敬梓童鞋,考了一两次就不务正业去了。


最爱君认为,老蒲弃真爱而去,只有一个原因——

无力再爱。


明清科举考试绝对是一个体力活。


第一,考试时间超长。

根据清代乡试(考举人)制度,乡试分为三场,从八月初九开始,每场考三天两夜,三场连轴转,合计九天六夜。

经过九天六夜之熬制,方能走出一个举人。


第二,考试空间狭小。

考场很大,但考室很小。

江南贡院号称全国最大考场,可容20000余人同时考试,堪称明清时代的“毛坦厂”。

考生光点名入场就要耗费十来个小时。姓朱、祝、竺等童鞋,对不住了,你们要在考场外露宿一个晚上。要怪就怪打头的“Z”。

好不容易进入考场,一看又懵圈了:考室每人一间,但只有2平方米左右,形同鸽子笼,雅称“号舍”。

未来九天,吃喝拉撒睡,以及最主要的做试卷,都在里面进行。

▲每生一间号舍,吃喝拉撒睡。


第三,考试环境恶劣。

考试开始,相当于进入荒野求生模式。

没有空调暖气,没有24小时热水。

虽说把考试桌凳一拆就能搭成简易床铺,但这环境你睡得着吗?

反正晚清民国人钟毓龙说他参加数次科举,均“终夜不寐”,练成了铁人。


有一名参加江南科举的考生事后发帖控诉:

头场考试天凉,多穿了件衣服进去,结果变天,热得跟狗一样。

第二场学乖了,只穿单衣进场,结果又变天了,大雨忽来,陡然寒冷,体僵齿战……


点背的考生若分到了粪桶边的号舍(粪号),那就争取练成憋气神功,活着走出来吧。


因为,真有考生竖着进去横着出来。

光绪二十八年(1902)福建乡试,由于天气酷热,考生中暑生病,头场就有4个人死在考场。

第二场又有3个考生没考完就去见如来了。

还有更离奇的作死法——

同年浙江乡试,3个考生说没就没,“一人死于蛇,一以烛签自刺,一自碎其睾丸”(钟毓龙《科场回忆录》)。


这苦,年逾六旬的老蒲能吃得?

恐怕吃不得了。

他写过科举考试经历,说考完了,走出考场,“神情惝恍,天地异色,似出笼之病鸟”。


3


身体是科举的本钱,年轻是科举的利息。

老蒲选择在63岁之后退群(再考一次乡试要等3年),还有一个现实的衡量:

明清两代不乏超大龄考生,但上了年纪,成绩都麻麻哋。


康熙三十八年(1699)己卯顺天乡试,99岁的老秀才黄章让曾孙举灯笼引导入场,灯笼上写“百岁观灯”四字。

这摆明是搞行为艺术来了。

面对其他考生异样的目光,黄章吹牛皮说,3年后还要继续参加下一次考试。

3年后,历史上找不到任何关于他的文字记录了。


乾隆三十五年(1770)庚寅江西乡试,应试的广信府生员李炜99岁,居然顺利考完三场,然后成功地落第而归。


这些超大龄考生都是科举史上的怪胎。

他们的存在除了证明科举是下层人向上流动的唯一阶梯,还证明了科举失败的地方是未限制考生年龄。


数据同样证明,老蒲弃考科举是明智的。

晚明文坛扛把子王世贞对“早达”的定义是:21岁以下中进士、

23岁以下中状元。他寄几22岁中进士,都自认发迹太迟了。


在明代,进士平均中式年龄是33岁左右,老蒲生活的清代则在37岁左右。

37岁那年,老蒲还在吭哧吭哧地复习《乡试全套真题》,离中进士还隔了八辈子呢!

▲科举就像打怪游戏。这是年轻人玩的,老伯伯请闪开。


科举考场本来就是青壮年的天下。

有考场处就有妓院,为虾米?

年轻人精力旺盛,应付九天六夜的马拉松考试还有余力呀。


所以说,科举对长者是不公的。

年纪大了,爱护生命、自动退考对大部分人来说,才是聪明的决定。


考取功名要趁早。晚了,就只能腆着老脸给年轻人做分母、当炮灰。



童鞋们,今天要好好发挥,

不要学蒲松龄老学长。

人生有过一次高考就圆满了,

多来几次会残废的。



—END—


*本文为微信公众号“最爱历史”(solovehistory)原创文章,欢迎转发至朋友圈,未经授权不得匿名转载,违者必究!


最爱君知道你想问什么

古代高考如何提高命中率?原来都这么干……



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最爱历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