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两会之声:郑功成、刘金接、耿学梅、张喆人、李燕、刘红宇、郑继伟、民进中央

1.全国人大代表郑功成:呼吁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出台 

“无障碍环境是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老年人、残疾人、儿童基本人权和共享发展成果的必要且重要的基础设施,是衡量现代社会文明进步水准的客观标志。”5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告诉记者,今年两会提交了一份将《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补入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的建议,呼吁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早日出台。(新京报)

2.全国人大代表刘金接:完善养老服务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民政厅厅长刘金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畅谈“一老一小”问题。他建议,建立和完善养老服务专项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尽快制定鼓励国内公民收养儿童福利机构抚养的孤弃儿童的政策措施。

“在提高养老金的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到养老服务专项人才薪酬水平和待遇。”刘金接建议,建立养老护理员专项补贴制度,根据资质级别给予相应的专项补贴,并列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

针对基层养老护理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他建议,每个乡镇(街道)配备不少于10个养老服务公益性岗位,设立1-2个养老护理督导员岗位,解决全额拨款事业编制或享受同等待遇,实施定向培养制度等。(中国社会报)

3.全国人大代表耿学梅:让农村老人拥有更多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

开展联系人登记和探视走访,旨在保障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权益,做到其患病或有其他突发情况时,能够及时联络到家人并及时处置,防止“老人死亡在家无人知晓”等冲击道德底线的事件发生;推行签订家庭赡养协议,旨在强化子女赡养义务;发放高龄津贴、低收入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旨在提高老年人养老服务支付能力。这些措施,根本目的在于保障农村困难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权益。基础设施的建设,旨在聚焦农村老年人照护服务刚需,为逐步提供集中照护服务提供设施基础。而自助互助服务的广泛开展,则是聚焦留守、孤寡老年人的关爱服务需求,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慰藉。(中国社会报)

4.全国政协委员张喆人:建议加强失智失能老人照护专业人才培养

建议加强失智失能老人照护专业人才培养。政府应通过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人才薪酬待遇、激励评价、职级晋升、教育培训等制度,出台更多、更优惠的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养老护理工作,从而提高为失智失能老人长期照护和服务的水平。(中国社会报)

5.全国人大代表李燕:多举措促进居家养老服务长足发展

李燕建议拓宽养老资金筹措渠道,形成多元化和多渠道投入的发展机制。“除政府出资外,建议引入专业社会服务企业或组织参与运营,通过设施保障、财政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形成多层次、多途径、多渠道的投资发展体制。”(中国社会报)

6.全国政协委员刘红宇建议:以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破局农村养老困境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法律赋予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以及对集体资产的股份权等以土地为核心的财产权利,而这些财产权利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土地换保障’。”刘红宇表示,一方面,可参考城镇地区“以房养老”模式在农村推行“以地养老”,由老人与政府签署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协议,在考虑未来土地增值因素后确定补偿资金,由政府分期支付,老人在世期间宅基地和地上房屋仍然归其使用,去世后由政府收回,“农民既享受了土地增值收益,政府也可以通过回收的建设用地和指标在土地市场上进行交易获取资金,形成闭环。”(中国社会报)

7.全国政协委员郑继伟:重视照料低收入失能失智老年人

“全社会对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的重视还不够,专业照护机构普遍缺乏。”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常委、致公党浙江省委会主委郑继伟说,失能老人尚有机构接收,而失智老年人目前主要由家庭照料者承担日常照护。一个家庭如果出现失能失智的老年人,要牵涉很大的人力、财力和精力。(中国新闻网)

8.民进中央建议:提升特困人员供养机构保障能力水平

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和抚养人等特困人员是最困难、最脆弱、最需要关注的特殊困难群体。受各种因素影响,目前仍存在农村供养服务机构保障能力不足、部分农村供养服务机构运转困难等问题。为此,民进中央建议制定政策措施,提高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结合巩固脱贫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指导各地强化供养服务机构兜底保障功能。(中国社会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