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的新文艺复兴|从一块瓷砖、一扇窗、一个家族看天津
▲
点击关注 |进入有声有色有温度有范儿的风尚时代
2017年新浪家居和Marcopolo1295瓷砖共同发起“一座城的新文艺复兴”活动,从城市的历史文化和日常生活中,找到一座城最动人的精神气质和味道,以在地的人文力量对抗潮流的侵袭。此次活动邀请了林振中、高志强、徐凤文三位嘉宾作重点分享,从全球的地域人文之美、天津的历史文化和生活特色等多维度去探讨“一座城的新文艺复兴”。
一块瓷砖
民国时期,五大道人家使用的瓷砖
20年前,我在天津老城拆迁的现场,当时深入天津很多的大院。我惊讶地在老城一个深宅大院里的一处卫生间里发现,地面上有几块1900年前后的瓷砖,应该是意大利瓷砖。我曾经一度想把这个瓷砖收集起来。由这块瓷砖想到另外一块地方,天津望海楼教堂,在欧洲有一个说法,天津教案,火烧望海楼。后来法国人在复建望海楼的时候,怕离居民区太近又发生火灾,在法租界的紫竹林建了【紫竹林教堂】。那时,我从一个窗户爬进去紫竹林教堂,阳光打在破碎屋顶和教堂地面上,我发现地面上的法国瓷砖。
整修前的紫竹林教堂
一扇窗
庆王府的彩色花窗照进阳光后,显得格外梦幻
再讲一扇窗的故事。什么窗?天津的小洋楼里面有两个传统美学的颜色会出现,一个是红门一个是绿窗。上世纪20年代是天津洋房大量建设的时期,那些小洋楼里出现很多中式的窗。你会发现,由一扇窗到一处景色,不管是多么西式的景观都会有中国元素在里面,【庆王府】是洋楼,但是有中国的假山。天津中西融合的特点非常明显。
一个家族
徐师傅正在讲述刘冠雄的家庭合照
这是1926年天津民国海军总长【刘冠雄】的家庭合照,是我看到的最长的全家福,几十口人,这里面的人有穿着中式服装的,也有西式服装,各种服装都有。原天津建筑院院长刘景良是后人,他回忆说,小时候家里挂着一个孝子图,老人讲孝为先和为贵。从五四到现在讲弘扬传统文化,但是我们又讲自强不息,崇尚科学。中西两种文化在日常生活中交融。这个一个民国年间出自福州三坊七巷的一个家族在天津生活的印记。
1929年,杨光泩和严幼韵婚礼照
接下来我想讲一个家族,天津的【严氏家族】。1905年9月生于天津旧城的严幼韵说,是我的爷爷创立了我们的家族模式,请注意,是创立了家族模式。当时他们家在天津发起,又发展到上海后来又回到天津。他的父亲严子均有3个女儿,他常带着女儿到上海逛街,在民国初年的圣诞节会带女儿坐汽车去上海的南京路买圣诞礼物,回到家里女孩们有国文老师还有英文老师。后来严氏三姊妹在天津中西女中上学接受传统和西方的双重教育。
他们家吃饭有两个餐厅,一个中餐厅,和他的妻子吃饭的地方,一个是西餐厅,带着女儿吃饭。什么时候去中餐厅吃饭,只有在感冒的时候,才会去中餐厅去吃湖北菜。平时每天早上都要骑马,骑到我小时候生活的地方,也就是李鸿章做近代工业发祥地天津机械局。冬天的时候会把家里的网球场撒水然后滑冰。
一座城市
天津这个城市的特点——南北兼容,中西合并。天津早在元代的时候,就有一首诗讲,天津一半人听剧,一半人听江南小曲。狗不理包子是天津的特色,但狗不理包子是从南方运河过来的,有汤汁,狗不理包真正的渊源在南方。
天津还有一个特点叫“讲究不将就”,不张扬,低调的奢华。成都的休闲、杭州的山水人文之美、苏州的文人情趣,最重要的是北京的影响。几方面的文化融合之下,最终形成了天津的都市生活形态。
我姓徐,也希望做一个行者,我走过很多城市,还写过关于黔东南的书,我当时的想法是走遍各种地方。后来有机会回到天津,一度我觉得这个城市有点闷,不够骚气不够文艺。十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说天津正走在复兴路上,但是这个复兴有点漫长。一座城的新文艺复兴,需要这个城市自己复兴,然后才有它的文艺复兴,因为文艺复兴需要在一个整体的环境中发生。
新浪家居和1295瓷砖在天津做“一座城的新文艺复兴”分享会,我认为有眼光,我希望天津这座城市也能够找到自己文艺复兴的节拍。我在棉3创意园有一个民国书房,我在做民国故事会。我在做相关的主题化、情境化的博物馆的设计、文化地产的设计……
10多年来,我挖掘了几十个跟天津有关的民国家庭的故事。他们的故事大多数与现代以及传统有关,是另一种生活的、物质的、精神的、心灵上的中西合并,恰恰代表了天津的城市气质。你现在看到的只是一扇窗,一张破碎的泛黄的合影,而你看不到曾经演绎的生死存亡,风云变幻。很多人以为,天津充满了相声味道、狗不理、嘎巴菜、煎饼果子、“你干嘛”的方言……其实天津不止是这样一个城市。
徐师傅和民国故事会 徐师傅是何人?徐凤文,城市作家、独立策展人、阅读推广人、民国故事会主讲人,人称“徐师傅”。
民国故事会,穿越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