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婆媳问题,老人最容易在这个问题上越界,看看你是不是这样

2017-08-03 婚姻微心情

    婆媳关系问题一直都很突出,其实都是小事,但很容易就超越了界限,

有婚姻的地方就有婆媳问题,或在表面,或在心里。

今天就聊聊婆媳问题的“兵家必争之地”

孩子的教育问题。


1



前不久看了一档百姓调解栏目,婆媳二人对峙公堂,争执得声泪俱下,互不相让。问其缘由竟是为小孙子的饮食问题。


婆婆认为孩子就该多吃、吃好、吃撑,七八岁的孩子,硬是被奶奶养到了150多斤,滚瓜溜圆大腹便便,怎么看怎么不健康;媳妇的观念比较理智:饮食要合理搭配,少量多餐,积极运动,维持长身体的能量即可,不可累积过多脂肪。


婆媳问题,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为婆婆的儿子,二是为媳妇的儿子。


“大儿子”的问题尚好解决,好歹大家都是成年人,一个从中调解两个识时务各退一步日子也就过下去了。


“小儿子”的问题才是让人头疼的老大难,孩子小,价值观不明确,分辨不出对错,婆婆心软,难免溺爱,媳妇作为新时代女性,与老一辈价值观本就有出入,当“我的儿子就是这样养大的”遇到“我的儿子我做主”必然是一场刀光剑影,两败俱伤,甚至殃及池鱼……


2


婆婆的道理:我能这样养大我儿子,就能这样养大我孙子!

我小时候严重挑食,在奶奶家吃饭,白花花的馒头只吃皮不吃心;热腾腾的包子只吃陷儿不吃皮,奶奶心疼我瘦,看到我吃东西就欣慰得不得了,我吃剩下那些乱七八糟的,她和爷爷留着自己吃。


我妈看不惯,说她这样下去要把我惯坏了以后更难管,再说了,这样子出去会被人说成没家教的。奶奶急了,开口反驳:我四个儿子一个闺女都是这样带大的,也没见哪个长大没出息。小孩子吃饱长高才是正事,你现在说那一堆大道理她能听懂个啥?我只管我娃吃饱,管他外人评价什么家教不家教!


就这样,每次意见相左,奶奶一句“我的孩子都是这么养大的”就把妈妈噎得哑口无言。


其实不止我奶奶,很多老人都爱用这套理论。


3


媳妇的苦衷:我明知道她是错的,碍于自己是晚辈,总要忍气吞声,我更不容易!

楼上邻居家三世同堂,两位老人身体健康,儿子媳妇体面大方又能赚钱,孙子小宝刚读小学,乖巧可爱小正太一枚,没人见了不喜欢。本该是极幸福的一大家子,室内却总弥漫着尴尬的气息。


小宝吃饭的时候总是贪玩看电视,过了饭点饿得满屋子找零食吃,宝妈为了改掉他这坏习惯,就把家里的零食全收了起来,心想小宝不爱惜粮食就是因为没挨过饿,挨一次饿他就永远记得不可以在吃饭的时候贪玩做别的事情了。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总不按预想出牌。小宝的奶奶见不得小宝挨饿,满屋子给小宝找吃的,嚷嚷着让媳妇把东西拿出来,没看孩子饿成什么样了吗?见宝妈无动于衷,老太太惦着小脚拉着小宝就出门买吃的去了。


这些小摩擦数不胜数,宝妈心里不痛快,却也不想引起纠纷让邻居看笑话。直到前几天,小宝吃零食太多吃坏了肚子,宝妈赶紧联系最好的医院去检查,老太太不同意了:我们大宝小时候哪去过医院啊?小宝这就是积食,用针把手指头扎一下放点血出来就好了!


宝妈急的满头大汗心情本来就烦躁,这下彻底恼了,一口气数落了一大堆,大有新账旧账一起算的架势,老太太也不肯想让,就这样争执了起来,最终小宝爷爷和爸爸两个男人以“先给孩子看病”为由劝开了两人,这才平息了战争。


当今社会不同旧时代,女人生了孩子就要相夫教子围着锅台转,很多母亲都像小宝妈妈这样,有自己的事业,同时还要兼顾家庭,压力不比男人小。


在公司辛苦一天,回到家里还要继续操持家务,辅导孩子学习,陀螺似的连轴转,太过忙碌本就容易累积负能量,如果在加上一个“总跟自己对着干”的老太太,情绪很容易声控引发争执。小宝家这件纠纷明眼人都看得出媳妇没什么错,奈何老太太也是一片好心,让人不忍责怪。



4


劝劝老人家:时代不同了,有些旧理论不实用了


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其实爷爷奶奶辈对孩子的心意比父母只多不少。他们陪伴孩子的时间不比孩子爹妈那样长,所以总想抓紧一切机会把最好的都给孩子,这无可厚非。问题是这份过于诚挚厚重的爱让老人渐渐区别不出“疼爱”和“溺爱”了。

父母对孩子的疼爱就像给花朵浇水施肥让它成长得更茁壮,有更多力气去迎接未来必然要独自面对的风雨;爷爷奶奶辈对孩子的疼爱就像替花朵扎起篱笆抵御一切外来风险,暂时看来是在为孩子好,可这样长大的孩子一旦走上社会,从未经历过风雨洗礼的心灵将显得脆弱不堪,遇到的挑战比同龄人要大得多。


不要再拿那套“我的儿女就是这样长大的”歪理做挡箭牌了,打一个最简单的比方,10块钱在20年前能买到多少东西?搁如今呢?几瓶矿泉水一卷卫生纸就花完了。


20年前的人才搁当今社会不一定适应得来,吕布在三国时期凭借一身好武艺稳居第一勇士宝座受高官厚禄,放到21世纪朝九晚五的都市生活中他可能会活活饿死。


儿子媳妇比咱年轻,比咱懂这个社会,比咱知道什么样的人才在这个社会上能活得好,自然比咱更懂得孩子应该怎么教育。相信你的儿子媳妇不会害他们自己的儿女。


老人啊,享享清福吧,咱辛苦了一辈子拉扯大了儿女,不容易了。儿孙自有儿孙福,何苦为了一家人的幸福搞得全家都痛苦呢?您说对吗?


5


劝劝小媳妇:与60岁以上的人很难争对错,使劲想开一点,心情会开阔很多.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早已经根深蒂固,不会轻易被动摇。有时候他们在乎的不是对错,而是习不习惯。


如果你看不下去老人溺爱孩子,硬生生上去指责:你这做法是错的!你不能这样!只会产生两种结果,一是他们不认可你的话,跟你大吵大闹;也有可能他们意识到你是对的,但紧接着就会产生“我老了、不中用了”的挫败感,想想也凄凉。


对老人,要像对孩子那样,委婉些,学会换个方式说话。她总溺爱孩子你不妨也学她那样溺爱她,她必然会受宠若惊,嫌你太“腻歪”,这时候一句嬉皮笑脸的玩笑就能让她知道自己的做法其实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很多争执其实都是面子问题,你只要保全她的面子,这架自然吵不起来。


6


其实,最重要的是尊重一下孩子的意见好吗?

如果我的这些理论您听不进去,不妨问问孩子的意见。就像文章开头那个案例的最终解决方案,调解员问孩子:“你愿意跟着妈妈过还是跟着奶奶过?”那么小的孩子,意味深长地说:“我爱妈妈,也爱奶奶,但是现在我更相信妈妈。”


不要以为孩子小就什么都不懂,童言无忌,正是因为无忌,才敢说出成年人说不出的大哲理。有分歧时多听听孩子的心声,说不定会得到最简单也最合理的解决方案。


尊前慈母在,游子不觉寒。人老隔辈亲,爷奶最疼孙。一切争执都是因为在乎,一切在乎都带着不肯言明的爱。相互宽容,相互理解,为了同一个温暖的家!

7


作为年轻一辈,在隔代育儿问题上发生冲突时,也要反思下,是否需要转变下自己和老人的沟通方式。张奶奶列举了一个例子,比如:

儿女下班回家,看到老人给孩子吃了不合适的辅食,是直接就埋怨“怎么又给孩子吃这个,都说了多少遍,不要给孩子吃了。”老人带了一天孩子,听到这些话是不是会难过。

如果换了一个说法“妈,您今天带娃辛苦了,我下班了孩子我来带。邻居家今天给孩子吃的那个辅食挺好的,咱下次做做看吧”。一句话既安抚了老人带娃的辛苦,也侧面引导正确的辅食理念。

张奶奶也建议老人多跟上时代,多参与育儿讲座,学习科学育儿,尊重晚辈作为孙儿父母的育儿理念。

今天分享一些隔代育儿中,和老人的沟通技巧。

经历“风浪”的祖辈们,内心怀着满腔的热忱帮助着儿女养育第三代,但他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等与现代社会提倡的科学育儿会有差别,有些教养方式甚至还被一些妈妈戏称为“文盲式”教育法。但无论我们如何“找茬”,都要感谢祖辈们“一切为了子女儿孙”的辛苦付出!

中外祖父母含辛茹苦带养孙儿辈的故事,经常会戳中我们的泪点,因为祖孙情比父母的爱还来得无欲无求!

祖辈带孩子优势。老人有较多的带养幼儿的经验,有充裕的闲暇时间和足够的耐心。

由于祖孙的血缘关系,老人本能地会对孙辈产生无限的慈爱之心,这就有了隔代育儿获得成功的心理基础。数老人们常有一种儿童心理,特别喜欢和小孩玩乐,极易形成融洽的关系,为教育孩子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和环境条件。老人所积累的生活阅历为教育孩子提供了丰厚的人文和知识基础。


8

但是要注意隔代教养的10个知识盲点

  • 吃饭泡软又喂汤

    为了让孩子尽快吃完饭,祖辈经常会把食物泡软,或者一口汤一口饭。表面看来,孩子吃得很快,实际上,食物没有充分粉碎直接进入宝宝胃里,没有唾液的参与,只靠胃液,很难消化。

  • 不停喂东西给孩子

    就怕孩子会饿,把孩子从幼儿园接出来后就赶快给孩子吃小面包充饥;玩游戏间隙还要“伺候”孩子吃零食,使得孩子肚子里总有食物,增加饱腹感,到了饭点自然不好好吃饭,而饿了又要找零食吃,形成恶性循环。

  • 给孩子穿得像小

    臃肿穿衣的孩子一般都是祖辈带大的,出汗的时候小脸热得通红。这样的孩子往往比一般孩子更容易感冒,病痛也是对孩子的一种“折磨”!

  • 总在无意间打扰孩子

    孩子在专心看书或玩玩具,老人会时不时冒出一句:“书里讲什么呀?哪个是坏人啊?”“你在搭什么呀?要不要吃点东西呀?”孩子的专注力就在这有一搭没一搭的交流中悄悄流失了。

  • 破坏孩子的直觉

    孩子坐在凳子或游戏车上的时候,老人们会经常把手放在宝宝背后,这样的确会保护孩子不让他摔倒,但是那只保护的手一旦离开,孩子还是会往后仰过去,因为他一直习惯了后面有大手的支撑。

  • 不让孩子“帮倒忙”

    很多老人不喜欢孩子给自己“帮倒忙”,觉得费事。但等孩子慢慢长大了看到大人在忙,也不会主动帮助,因为“帮忙=捣乱”的观念已经形成,谁都不愿意自讨苦吃。

  • 对孩子一概“褒奖”

    夸自己的孙辈,情不自禁,无可厚非!但不分青红皂白,所有的事情一概都是褒奖,那如何让孩子明辨是非?

  • 影响父母的教育权威

    “你爸爸说的不对的!”“别听你妈妈的!”这种对话是不是经常在老人的嘴里脱口而出?孩子的世界非黑即白,他很难判断到底谁说的是准则,因为判断不明,所以他就会选择一个对自己有利的立场。

  • 忽视运动的重要

    祖辈带大的孩子运动能力差,因为老人体力有限无法追赶爱动的孩子的步伐,所以情愿“圈养”不爱“放养”。

  • 阅读机会缺乏

    祖辈老眼昏花阅读困难,有许多甚至不识字,普通话也不会讲,由此导致宝宝阅读能力滞后,阅读兴趣没有从小形成。

  • 9


    父母之职永远不该被“包办”

  • 孩子最需要的还是父母的陪伴

  • 心理发展过程来看,0~5岁这一时期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亲情关怀,满足他们对父母正常的情感依恋,对孩子今后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这种情感需要,祖辈们是无法满足的。

  • 坚守与妥协的平衡

    坚守父母之职必须亲自践行的信念,同时莫让为人父母的“天伦之乐”变成了“天伦之累”,努力把“爱父母”与“爱子女”这两件大事放在一座天秤上来平衡。我们对祖辈尽力的点滴关爱就是对我们的孩子的一种良好的尊老教育,而给予我们孩子科学的教育也是我们对祖辈之爱的继承和传递。所以“隔代“矛盾再大也大不过亲情,做好坚守与妥协之间的平衡。

  • 改变祖辈带孩子的方式

    即使祖辈年长难改变,但为了宝宝身心良好成长,我们可以不懈提醒自己的父母:

    a.不要老抱着孩子宅家看电视,要让孩子多与大自然接触,多做户外活动,每天至少上午、下午各1小时。

    b.不要包办代替,孩子能做的事情尽量让他自己动手。

    c.平时与长辈多沟通,多交流别家的育儿经验,让长辈也有机会学习新观念,弥补“隔代教育”的不足:不要因为自己当年没有满足儿女的需求,做了祖辈就以补偿心理来养育孙辈。

    d.在育儿问题上让孩子的父母当家作主,只要孩子爹妈决定的,祖父母尽量保持意见一致。

    e.避免纵容或放仼孩子养成贪吃零食的习惯。

    f.不要总给孩子穿过多的衣服,这样会影响孩子的运动能力和抵抗力。

    g.不要买东西讨好孩子,否则日久易养成孩子和大人讨价还价、撒泼打滚的坏毛病。

10

和老人沟通的技巧

在隔代育儿中,怎么跟老人沟通,才能让他们听得进你的意见呢?不妨试试下面几种办法:

1.亲切地说

不论对父母还是公婆,年轻人都要心怀尊重与感恩。俗话说“老马识途”,老人的人生经验总有值得学习的,需要尊重;辛劳了一辈子,晚年还要来帮着带孩子,需要感激。

想给老人提建议,晚辈不妨先甜甜地叫声“爸”、“妈”,或者送他们一些小礼物,再轻描淡写地谈事情。老人往往不好意思反驳,觉得这些小事儿和晚辈的孝顺比起来不算什么,很容易接受和改变。

2.有重点地说

朋友跟我抱怨说,女儿病了,请老妈来帮忙。早上跟老妈嘱咐得周到详细,几点吃药、几点喝果汁、几点吃午饭……可晚上回家一看,老人给孩子吃错了药,果汁还剩了半瓶。我告诉他,跟老人说话要有重点,否则老人会觉得繁琐、记不住,甚至觉得自己不被信任而生气。

叮嘱老人,挑最重要的事说就可以了,比如一天三次吃药,这样老人就不会因为事杂而混乱了。

3.找“权威”说

老一辈人往往相信“权威”。

这个“权威”可以是专家,也可以是书本或老人认为“权威”的人。比如,老人一定要把食物嚼了喂孩子,儿女提意见,老人往往会反驳:“你小时候就是这么被我拉扯大的。”

此时,如果换成一个来家做客的护士朋友说句话,就可能让老人改变观点。再如,女儿的话老妈可能听不进去,可女婿来说,丈母娘就很容易接受。

小区里其他家长的育儿经往往也能成为老人的“权威”。究竟老人信哪一套,因人而异,还是看性格。

4.在适当场合说

想对老人提意见,最好别当着孩子、家人、邻居、医生等的面。老人往往很要面子,被当众一说,会觉得很下不来台,不但不会改,还会更加固执。老人特别高兴时也不适合说,否则让人扫兴。

散步、睡前看电视时,成功说服老人的几率会比较高。

5.让第三代说

不少老人往往振振有词,让子女无可辩驳。此时不妨先顺着他的意思,等“谋划”一番后,让孙辈来说。比如通常老人惯孩子,总带他们去吃垃圾食品,儿女可以给孩子多讲吃菜好的故事,如小白兔吃萝卜所以跑得快,山羊吃嫩草所以爬山高,大力水手吃菠菜所以有力气……不露声色地“策反”孩子,孩子也会主动要求吃 “菜”,老人自然就“投降”了。

6.借自己的缺点说

和老人在育儿观念上有冲突,不妨反着说,即告诉老人如果不怎样做,孩子就会变成她不希望看到的那样。对公婆可以用自己当反面教材;对老妈可以“牺牲”老公。

比如告诉婆婆:“我妈惯着我吃糖,所以现在牙齿老疼。”

对老妈说:“你看孩子爸懒得啥也不干,都是婆婆小时候给惯的。”注意别反过来说,否则就如同指责老人在教育自己子女上很失败。

假如上面几招你都用遍了,老人还是不听。此时试着想想,老人的观念或许并不是全无道理。毕竟,在爱孩子这一点上,你们是完全一致的。

我的三个原则:

作为妈妈,我不出让“领地”;

作为女儿,我建立“中间地带”;

作为一家之主,我努力成为一个家庭外交家。

“隔代教养”是这个高速发展社会的家庭刚需,也是中华文化的家庭传统。如何破解这道古今难题,只有靠我们各自摸着石头过河,边行边学习了。

您看此文用了秒,点击右上角分享至朋友圈,只需一秒!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马云突然下跪,空气都凝固了!然后全场惊呼!

淡定 (深度好文)

张爱玲经典语录16条,告诉你人生和爱情的真谛!

这里全村人几乎人人都卖过肾,背后的原因太可怕了.....

刚出的,太重要了,不管多忙都要看!

一次次被感动的25张照片,你能忍到第几张不哭?

为您推荐火爆热

一箱硬币放在街头, 供路人自取, 你会怎么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