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青铜博物馆,一个银光闪闪的展览突然成为“爆款”…
银芒烁烁,
三晋流光。
扮美生活,
瑞灵祯祥。
1月26日,
山西青铜博物馆推出迎新春特展:
如银岁月 美意延年——山西传统银饰展
开展仅一周的时间,
参观人数天天攀升,
屡创新高。
此外,
通过线上展示,
公众也显示出极高的热情,
大家除了跟帖点赞外,
还写出了自己与银饰的故事,
使得该展览成为时下山西展览的“爆款”,
提前搅热了文化迎新春的氛围。
本次展览汇集600余件各时期山西民间传统银饰,展品主要来自山西博物院,山西地质博物馆、晋国古都博物馆及私人藏家。
展览共分六大单元,第一单元作为铺垫,着眼对世界范围内人类用银的历史进行简单梳理和回顾。第二至五单元为展览主体,聚焦明清至民国时期山西地区种类丰富、花样繁多的传统银饰,按功能分为头饰、项饰、挂饰及手饰等四个部分。第六单元为往事旧影和技艺传承。
明清时期,晋商崛起,随着民间财富的积累,老百姓穿金戴银的风气逐渐浓厚。无论富裕人家,还是寻常百姓,拥有一件或数件银质首饰,在当时十分普遍。其中,四股钗、“双尖”大扁簪、宫锁、蝴蝶锁、葫芦形银事件儿等极具地域特色,集中反映出山西人实用和扮美并重的审美取向和大气厚重、精于细节的“晋工”制作水平。
一件件历经岁月打磨、依然熠熠生辉的银饰,精彩诠释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是永恒的主题,是永远的进行时”。
展览现场火爆
据该院相关工作人员统计,该展览问世后,参观人数与日俱增,不少公众还纷纷致电山西青铜博物院馆,咨询预约流程和参观事宜。
此外,正值放假期间,很多家长也带着孩子们来参观银饰展览,在一幅幅老照片,一个个老物件中,寻找昔日生活中自己的“影子”。
▲参观展览的观众
来自万柏林区的游客程先生,已到古稀之年,一有时间就泡在山西青铜博物馆展厅内。问他印象最深的展览是哪个,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银饰展。“我祖籍就是平遥的,很多银饰我记得我奶奶那辈儿就用过,我家里到现在都有个银锁子。再看看展厅里的老照片,真是有太多的回忆了!”
▲参观展览的观众
“回忆”二字,成为公众参观银饰展后所表述的最大的情感,这一件件银饰,串联起的不仅仅是古时人们对生活的表达,更串联了很多人的生活痕迹和儿时记忆。这也是该展览火爆的原因之一。
▲展厅内景
线上互动火爆
值得一提的是,该展览除了现场“火爆”,线上互动也非常火爆,全国各地的不少网友都在山西博物院的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下留言。
名为“德州头条”的微博大V留言说:“匠人的手打造了如此精致的银饰,真的看着爱不释手!”
名为“罗利豪的网友”留言道:“不能到现场去看,在线下手机看也挺好的。”
还有一些网友表示,看到这些展览的时候,仿佛穿越了一样,“山西的传统银饰有掩盖不住的美,而通过这些,也能看到爱美的古人们……”
名为“偶像侦探”的网友说道:“这一份份岁岁延年的物品,想必承载了众多的美好心愿与祝福。工艺精湛、造型优美,种类繁多,镌刻了古老的山西人民在与自然互动、社会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历史足迹。吉利平安,应该是最朴素的美好祝愿吧。”
这样的留言还有很多……
由于疫情原因,很多外地观众不能亲自到现场观展,他们留言表达了自己的遗憾。网友“一如既往的阿戚”说:“好想去看展,但是山西太远了……”网友“七月是一座桥”说:“好想再去山西博物馆,可惜疫情下,不敢从东南沿海跨度到山西”……
一个银饰展览,传达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这也是该展览“火爆”的原因之二。
在线上线下互动的同时,本次银饰展览共注重“情怀”二字 。对此,还专门推出了“有奖互动”环节,邀请大家来说说和银饰的故事。该活动推出后,深得大众之心,不少网友留下了自己的故事。
网友“浅夏”说了,自己的第一件银饰就是个银锁,每次过生日都会佩戴,每长大一岁 ,银锁上还要再加上一个小银饰,一直戴到了12岁。
网友“莎哥饭#哒哒哒”说,看到银饰,就想起孩子奶奶给女儿买的一把银汤匙,每次喂饭就给孩子使用。有一次爷爷错把银汤匙扔掉,奶奶硬是从垃圾堆里扒了出来。失而复得的勺子,代表的是奶奶对孙女的爱。
说起自己与银饰的故事,每个人似乎都有说不尽的回忆,这不仅是一件件饰品,而是代表着幸福……
山西青铜博物馆馆长梁育军在接受山西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银饰展“火爆”,跟展览本身有很大关系,“这样的展览,和老百姓的贴合度高,因为大家都能看懂、看明白,产生共鸣和共情,所以这样的展览也是最有社会效应的展览,能够获得社会美誉度和老百姓的关注度。通过这样的展览,也给我们以后的工作指明了一个清晰的方向,那就是一定要俯下身来,举办更多贴近百姓生活的展览,同时要深入研究公众的需求,站在公众的角度和立场,去引导提升大家的欣赏品位。”
据悉,不久后,山西青铜博物馆还将举办一场以铜镜为主题的展览,让展览贴近百姓生活,让百姓继续在老物件中感受生活之美好。
展品欣赏(部分)
▲缧丝嵌玉龙凤纹步摇簪 清代
长9厘米,宽5厘米
山西博物院藏
▲蝴蝶形如意簪 清代
长7.5厘米,宽5.8厘米
山西博物院藏
▲“状元及第”花鸟纹银链锁 清代
通长25.5厘米,锁长3.8厘米,宽1.7厘米, 高2.5厘米
山西博物院藏
▲花卉纹包银藤手镯 清代
外径8厘米,内径6.2厘米
山西博物院藏
▲“十三太保”鸡形银挂饰 民国
通长34厘米,片饰长5.7厘米,宽6厘米
山西博物院藏
▲银鎏金点翠嵌宝簪 清代
长18厘米,宽5.5厘米
山西博物院藏
▲点翠花蝶纹簪 清代
长7.8厘米,宽5.5厘米
山西博物院藏
▲单股簪 民国
长16.8厘米,宽3厘米
藏家收藏
▲烧蓝玛瑙步摇簪 民国
藏家收藏
▲银鎏金嵌玉蝶形鱼纹步摇钗 清代
长17厘米,宽6厘米
山西博物院藏
▲人物纹步摇簪 民国
藏家收藏
▲银鎏金点翠蝶形嵌饰 清代
长 4.3 厘米,宽 2.3 厘米
山西博物院
▲银鎏金点翠蝶形耳饰 清代
长 7 厘米,宽 2 厘米
山西博物院藏
▲菱形银耳饰 民国
长 4.5 厘米,宽 2.2 厘米
山西博物院藏
▲“三星永锡”项圈锁 清代
王龙先生藏
▲戏曲人物纹宫锁 清代
王龙先生藏
▲童子花卉纹胸针 民国
长 4.5 厘米,带链宽 9.3 厘米
山西博物院藏
▲嵌珍珠手镯 民国 外径 5.5 厘米
山西博物院藏
▲十二生肖手链 民国 长 24.5 厘米
山西博物院藏
▲鎏金福寿纹戒指 民国
直径 2.3 厘米,高 1.4 厘米
山西博物院藏
来源:文博山西
文|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轶琼
现场图|方天戟
展品图|山西博物院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
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 南丽江
审核|方天戟
相关阅读:
山西人,山西事,在这里一起发现,你,我,他…